劳动教育
融入
初中
道德
法治
探索
N o.9(下)2 0 2 3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探索李明坤(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柳花泊初级中学 2 6 6 5 1 5)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结合,能够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工具的助学、促学作用,通过视频场景导入、主题任务设计、社会实践历练等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融入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逐步凸显出来。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并通过正确引导和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立德、修身、知法、守法的同时,能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一、视频场景导入,小组合作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这一辅助教学设备不仅具有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给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在渗透劳动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优势,将每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转化成为视频课件,并合理穿插到教学流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视频场景的观赏、思考和分析,提炼与劳动教育理念相吻合的视频内容,在小组长组织与带领下,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讨论与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分享出来,由教师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客观公正点评。这种直接而简单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接受劳动教育。以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斗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了将劳动教育与本节课内容融合到一起,教师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视频当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辛勤地耕耘,在这一场景结束后,画面随即切换到农业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杵臼、水碾、风扇车、耧、镰等古代的农耕器具。第二个场景是古代的一些能工巧匠正在精心打磨自己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剪纸艺术、泥塑艺术、雕刻艺术、彩陶艺术等。在视频内容结束以后,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让学生将视频画面当中与劳动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场景或者思想提炼出来。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古代劳动人民只有通过辛勤的耕耘与劳作才能收获累累硕果,才能给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扬光大提供物质基础。有的学生则认为,剪纸、泥塑、雕刻、彩陶等艺术门类都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这些工匠们正是通过辛勤劳动与反复实践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才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更多亮丽色彩。利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学生在观赏视频画面过程中,脑海中不仅会浮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也会对古代劳动人民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这种方法在增强学生劳动88学科教育S u b j e c t E d u c a t i o nN o.9(下)2 0 2 3意识方面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产生直观感受。在视频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后,真实的劳动场景会直接冲击学生视觉神经。这时,学生很容易身临其境,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第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视频画面当中出现的劳动场景能够真实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的美德,虽然当时的劳动环境艰苦,这些可亲可敬的劳动人民却不畏艰难、不畏寒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这一场景激发和带动下,学生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更加尊敬劳动人民。第三,指导劳动实践。升入初中以后,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多数时间也只能接触劳动理论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塑造学生劳动品质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通过视频场景导入的方法,学生能够被画面当中的劳动场面所打动、所感染,进而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并主动参与到各项劳动任务当中。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二、设计主题任务,增强劳动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并在自主劳动中清醒认识到劳动所创作的财富和价值。基于这方面考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劳动任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劳动、亲自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对劳动意义产生正确认知和理解。在设计主题劳动任务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实用性原则,即劳动内容应当切合实际,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劳动角色。第二,符合性原则,即在设计劳动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个人能力,尽量设计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主题任务,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第三,引导性原则,即主题劳动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劳动意识也更加强烈。以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改变生活”为例,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感受丰富多样的创新成果,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更好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劳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主题任务。比如,为城市环卫工人设计一款“环保笤帚”,在确定任务主题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影像,让学生了解环卫工人现在所使用的扫把等清洁工具的功能,然后小组讨论分析目前这些清洁工具的优点与缺点。讨论结束后,学生再围绕这一主题任务展开联想,为环卫工人设计出一把既简单实用又节省体力的“环保笤帚”。如有的学生发现环卫工人所使用的清洁工具大多是笤帚与撮子相分离的方式,这样清扫垃圾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还会付出更多辛勤劳动。出于省时省力的角度考虑,学生精心设计一款半自动的笤帚与撮子一体化的清洁工具,在清扫垃圾时,环卫工人只需要手动操作笤帚上的拉杆便可以轻松完成扫垃圾与收垃圾的任务。通过设计这种创新性的主题劳动任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整个创新实践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乐趣的过程。这种方法对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首先,学生在发挥个人创新能力时,主要通过劳动的方式来体现,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尝试,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支撑下,学生对劳动将产生极大兴趣,随着劳动进程的推进,学生脑海中也很容易产生一些新创意与新想法。当这些创意和想法付诸实际行动后,也会快速获得劳动创新成果。最后,创新的动力来自于辛勤的劳动,学生的肢体与大脑只有真正动起来,才能收获更多劳动果实。三、社会实践历练,丰富劳动体验由于初中学生课业压力逐渐增大,除了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外,还需要接触和积累更多课外知识。因此,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参加劳动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历练机会,让学生通过真实劳动98N o.9(下)2 0 2 3体验,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重要意义。在开展社会实践时,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的授课内容跟劳动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一起,并要求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掌握以下基本技能:第一,劳动技能,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劳动成果,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劳动果实,得到更多人认可。第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前,许多学生对劳动概念的认知只浮于表面,认为劳动只是一种体力付出,殊不知,脑力劳动也是常见的劳动形式,只有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才能收获更多知识与成果。第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学生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能够尊重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论的错误想法能够得到纠正,进而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以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了突出劳动教育主题,教师可以结合本小节内容,开展以“法律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开始之前明确各小组的责任与义务。如第一小组负责发放宣传单,第二小组负责向过往的路人讲解一些常识性的法律知识,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广大居民的意见与建议,第四小组负责布置宣传会场。当各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之后,应当在小组长的组织与带领下有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由于整个宣传流程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因此,这种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学生付出辛勤劳动。比如,发放宣传单、收集居民意见与布置会场需要付出体力劳动,讲解法律知识需要付出脑力劳动。在活动当中,学生只有真正“动”起来,法律宣传活动效果才能凸显出来。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内实践,还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历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亲身感受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首先,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劳动主题,学生在整个实践中完全处于“活动”状态,这其中包括肢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活动主题越贴近生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度越高。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心情也越加迫切。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多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主,并且整个活动流程完全属于公益性质,学生通过义务奉献,能够让更多人受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越多,回馈给社会与大众的劳动成果就越多,学生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感。最后,从书本理论过渡到劳动实践,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也是亲身验证道德与法治理论以及劳动教育理论,当这两种理论合二为一后,学生很容易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劳动品质。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后,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道德层面与法治层面的知识,也需要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劳动、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当中。此外,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之后,可以将劳动果实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得到教师、同学与父母的认可和赞赏,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参考文献1 姚静.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 0 2 3(3):1 1 9-1 2 1.2 李 会.“四 步教 学法”在初 中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中 的 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 0 2 0,3 6(6):1 8-2 0.3 毛顺.新 课 标 背 景 下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高 效 课 堂 的 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 0 2 3(S 2):1 9 7-1 9 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