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近以取材循史而立新——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策略.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就近 取材 而立 基于 学科 素养 初中历史 项目 化学 主题 选择 策略
经 验方 略TIANJIN EDUCATION155155就近以取材 循史而立新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策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 王倩倩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既揭示了历史教育和历史学科的本质,也是当前教师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南。如何在教学实践层面真正落实学科素养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根据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可知,开展项目化学习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合适的学习主题,这也是学习能否贯穿始终,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为此,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初中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策略。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是指教师选择具有真实性、探索性、驱动性的项目主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中内化吸收,最终完成项目要求,并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必备能力,而且顺应我国现今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就近取材,立足学科本位选择主题学科项目化和跨学科项目化是项目化学习的常见类别,其中学科项目化学习从单一学科切入,指向的是对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问题、关键概念和专业能力的整体理解,注重学科性和专业性。初中历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应该着眼于历史学科知识,就近取材,立足历史学科本位,将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进行整合或重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一)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定学习主题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是规定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如果脱离或者背离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教学将如无根之木,无法实施,更遑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了。在把握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项目化学习主题,方能体现课程性质,拓展课程内容,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在确立项目主题时应充分斟酌课程标准要求背后的“微言大义”,理解课程标准每一条要求的明确指向,从而避免项目主题与课程要求发生偏离。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课为例,基于对最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核心内容的把握,结合本课所列举的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化或科技名人,这一部分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光辉璀璨的历史文明”,教师可以进行项目化教学“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借助网络流行热词,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完美契合了课时主题。引导学生就本课所截取的魏晋南北朝为例,分组查找、归纳反映相关角度的历史资料进行学习展示,锻炼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展示环节,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体到核心素养的落实上,通过分析相关科技和文化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认识到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培养其民族自豪感,达到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二)整合教学单元主题,凝学习主题初中历史学科不仅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且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每一个单元都有对应的单元主题。单元主题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基于单元主题选择项目化学习主题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连贯性。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整合和重组相关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综合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关联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贯通。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为例,单元主题的落脚点在“成立”和“巩固”这两个关键词上,先有成立,随后才能巩固。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分成三个课时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落实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难以完整串联各历史事件,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本单元主旨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化学习进行单元重构,创设基于单元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教师根据主题确立宏观的知识框架,学生利用教材知识补充框架,或者放手让学生寻找建构前后几课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进而设置问题探究,以发展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经 验方 略15610/2023(三)突破教学关键问题,选学习主题所谓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重难点问题。每一个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都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核心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很难通过个别课时的学习进行突破,因此在常态课中落实难度较大,而项目化学习由于其探究的持续性往往能够帮助师生有效突破教学关键问题。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反复强调的关键问题是“如何 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要想突破此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中设计相应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按照历史时序,立足中国古代史,通过年代尺等方式梳理从秦、汉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统一进程,辅以各种史料分析统一原因、措施和意义,进而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整合突破。这种学习主题打破了按照一朝一代机械复习的枯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演变中,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纵向架构历史的形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整体知识的理解。二、架构联结,融合相关学科选择主题初中历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关注学科本位,要彰显历史学科特色,但同时历史学科知识与很多文科学科有交叉联系。因此,历史学科较容易架构与其他学科的联结,融合相关学科选择学习主题,从而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一)融语文学科,明史料实证历史学习中充斥着庞杂的史料,正确理解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这对学生的史料实证学科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史料实证素养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这一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学科素养,因此融合语文学科选择项目化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往往隐含背后的历史。如学习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关于“三国历史”内容,会发现语文学科中有不少描述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三国历史”项目主题,根据历史教材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从语文教材中选取若干与这一时期相关的文章,着重研究文章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表述。学生通过分析描述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文章,回顾具体史实,研究历史背景,初步掌握“以文证史”的基本方法,形成文史互证的探究意识,并尝试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表述和真实历史的比较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鉴赏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体会三国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认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必然,明确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能够不断增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融法治学科,显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体现,也是历史和法治两门学科共同致力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很多内容与法治学科均有交叉,在确定项目化学习主题时融合法治学科就有很多选择,如创设项目化主题“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要想达成这一项目化学习主题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对此进行历史评价,既落实了历史知识,又凸显了学科能力。而在分析英雄人物事迹时,透过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直观地认识到他们为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就引入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安全”等法治学科的关键知识。只有将这两门学科融合选择项目化主题,学生才能领会到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素养。(三)融地理学科,品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侧重的是历史时序,即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但此素养的培育同样不能脱离地理学科中的区域认知、空间定位、读图析图能力等素养。史地综合来选择项目化学习主题具有必然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与地理学科中的 富庶的四川盆地 一课联系起经 验方 略TIANJIN EDUCATION157157来,确定“都江堰的前世今生”这一项目化学习主题。在此项目化学习中,从历史角度学生需要掌握都江堰何时修以及谁来修,借助地图从地理角度分析为何修、怎样修。学生可以从历史视角概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基础知识,认识都江堰的修建是为了保护农耕文明发展,也可以从地理视角分析都江堰的修建与四川盆地的气候和地形息息相关,总结当地的地形、气候特点和人文环境,全面感知都江堰的修建对历史和后世的伟大意义,进而体会李冰父子的历史功绩。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在选择时应先考虑各学科的差异,慎重挑选匹配的学科,精心设计。另外,选择与其他学科融合只是一种辅助历史教学,增强学习趣味性的方式,教师要始终坚持立足历史学科本位,不能舍本逐末。三、循史立新,立足时代特征选择主题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追求“真实性”,要将教科书上抽象的历史知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推陈出新,避免形式化,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参与。历史学习有鲜明的时代性,因而历史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也可以紧扣时代特征。(一)观察个人生活,挖学习主题学习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历史。历史演进的痕迹往往刻画在身边的事物中,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就是发现历史、解读历史。生活中那些能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关联的事物也是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的来源之一。教师围绕主题,发动学生多角度搜集生活中隐含历史变迁的事物和资料,如图文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等,以更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醒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历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确定调查方向和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并结合历史知识总结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原因。这类项目化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不断深化历史课堂基础,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科素养。(二)探究民俗演变,寻学习主题民风民俗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浓缩,探究区域民俗的演变过程就是追寻历史的脚步。历史学习不能脱离对民风民俗的观察和了解,因此基于民风民俗的演变也是项目化学习主题的选择之一。例如,对广大乡镇的学生来说,农村比较传统的赶集、“市日”是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民风民俗,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发观察和参与身边的集市活动,记录集市的时间、布局、规模,再对照历史教材,理清不同历史阶段“集市”的演变,从最初的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换之地,到唐朝的坊市分离,再到宋朝的坊市结合、早市夜市打破时空限制,继而发展至今成为民俗。从赶集这种民俗的演变中探寻,不难发现集市集中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变更,落实了基础。在探究中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更迭变化,理解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三)挖掘乡土历史,构学习主题 历史项目化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进行乡土历史挖掘,将课堂教学与乡土历史衔接。选择与乡土历史相关的主题,有利于挖掘学生熟悉的历史基因,从旧的土壤中构建新的历史链接,创新性地学习课程内容。例如,在七年级历史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教学中,目前出土了世界最大的青铜器的殷墟就在现今的河南安阳,教师不妨由此设计相关项目化学习主题,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实地考察中巩固书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家门口的古迹、家乡的历史沿革多了切实体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对家乡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四、结语总而言之,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要坚持就近取材,不能脱离学科基础和生活实际,同时循史立新,创新主题选取,多样多元地选择学习主题。无论选择何种主题,教师都应注重结合学生的能力,立足学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主题,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提炼出教学重点,所选主题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度,以促进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注:本文系临海市 2023 年度教育科研项目,临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课例研究”(课题编号:LG23055)的研究成果。(宋行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