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供给: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pdf
下载文档

ID:3641376

大小:1.9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准 供给 科技 创新 驱动 乡村 生态 振兴 内在 逻辑 实践 理路
-103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8精准供给: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罗贤宇1,2 王艺筱1 摘 要: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立足科技创新精准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之需视角,从宏观上明确科技创新精准供给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从内生机理即微观层面明确了科技创新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生态振兴;内在逻辑;实践理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科学方向。原有农村传统的依靠拼资源消耗、拼生态环境的“要素型”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乡村振兴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五大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焕新乡村绿色活力、实现农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一环,需将科技创新融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并将其作为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新动力。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精准供给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方式,以精准供给方式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一、动力: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是实践之需(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结构优化,驱动实现“农业强”。农业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走向深度融合,传感技术、智能机器、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农业技术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从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结构方面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是实现“农业强”的必然选择。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构建。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与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叠加趋势不减,应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支撑与研发,建立污染监测预警,补齐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短板。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满足农作物高产优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投入品的精准供给,研发性能可靠、适用性强的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技术,打造绿色高效的循环农业模式。三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品结构的生态化调整与产业链的生态化培育。应加快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促进植物品种与品质的优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以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下游涉农工业和涉农服务业延伸,探索三次产业融合的模式与形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助力实现“农村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关键性问题。当前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套用城市技术模式,成本高,或在没有进行技术改良的情况下照搬其他地区做法,甚至对于新技术没有进行试验与示范就推广应用,导致“水土不服”,制约着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进展与成效2。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大核心任务3,应围绕重点领域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适宜技术模式,因地制宜进行普及与推广。首先,农村“厕所革命”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解决改厕技术模式单一且区域适应性差等难题,重点推广适应不同农村地区的节能节水、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农村厕所“生态化+智能化”模式。其次,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粗放、二次污染严重的状况,以技术创新供给垃圾处理深度分类与过程管控,提升有机垃圾回收利用率。最后,针对多数村庄布局分散、先进污水治理技术难以应用的问题,因地制宜筛选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转化实施。除农村人居环境“三大核心问题”,农村尚分散着诸多小的环境问题,亟需筛选适用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施,破解乡村生态振兴治理难题,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同时会吸引各类要素向农村的集聚,为“农民 基金项目:202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1CKS034);2021 年福建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JKX-A2106);2022 年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CZX2022A05)。-104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8富”打下坚实环境基础。(三)支撑生态与脱贫双赢,保障实现“农民富”。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实际需求,将科技创新融入生态扶贫全过程,是实现生态改善与脱贫致富双赢的关键,对于帮助贫困农村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绿色生态扶贫,破解生态维度的贫困恶性循环,着力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演替机理与系统恢复理论研究,研发适宜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壤退化修复等关键技术,借助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治理,重建农村地区生态保护体系与生态平衡,使水土保持、碳汇等功能成为区域生态补偿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坚持特色产业扶贫,推动自然生态资源与生态保育成果转化,在观测区域水土条件、环境承载量等生态数据后,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基于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支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将互联网+新技术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对上下游产业进行有机连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道路,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最终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与实现共同富裕。二、支撑: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一)科技创新的推拉功能促进农村生态产业链延伸。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科技创新”就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通过新技术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就乡村生态振兴过程而言,农产品加工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发展农产品生态化加工,对于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具有关键作用,其内在逻辑为遵循农产品加工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生态设计原则,注入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加工工艺方法,传统的技术基础、劳动对象、管理水平将受到冲击,各类人才的生态意识有所提高,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企业的生态化加工水平提高,深加工品种增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产业链条延长,向前延伸带动农产品生态种植、初级加工等行业发展,通过“以加定产”倒逼改进农业生产结构、开发新品种、采纳生态化种养技术,探究“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模式;向后延伸提供产品支持,县域地区主要表现拉动物流、零售、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农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向观光、旅游、度假等功能的扩展,并因此倒逼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它在其中发挥的“补链”“稳链”“强链”功能,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二)科技创新的配置功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其作用显著且持久。其内在逻辑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新的生态工艺与技术的产生与扩散,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形成与引进,并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该产业进入高增长率阶段,扩大产业规模,甚至成长为区域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对高排放、高污染且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淘汰、限制,或通过科技创新对其进行调整与分解,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分离出新兴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层次与水平,促动农村经济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推动了偏向技术或替代技术的进步,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有效减轻瓶颈资源要素对整体产出率的不利影响,提高生产要素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促使资本等资源要素向低排放、高生产率的部门进行转移,扩大产业领域,使生产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扭转以依靠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形成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农村产业体系。(三)科技创新倒逼功能带来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以适应科技创新的研发与推广。农村主导产业进行科技创新与技术的应用推广时,当这一过程的诉求与农村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实际供给形成错配局面时,会倒逼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修复,以此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的匹配联动,使科技创新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科技创新一方面促使乡镇企业加快环保改造和集约发展,加快生态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倒逼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倒逼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转变,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结构与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科学的生态增值技术体系,利用生态环保、减污减排等技术对农村各类废弃物进行生态化处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打造优美适宜的乡村环境,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最终实现生产高效、生态美丽、生活宜居的新局面,为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利用与推广创造与其相匹配的外部条件,保障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三、关键: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供给路径(一)强化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能力。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应以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绿色食品等特定需求为主攻方向,以研发先进实用的生态技术成果,并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实生产力为最终目标。首先,着力提升生态科技的研发创新质量,围绕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对环境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重点开展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绿色加工与质量控制、灾害绿色防控、农村人居环境整-105 -【资源配置】农业经济 2023/8治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为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其次,由于农业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于其他行业较低,企业当前参与创新积极性较低。当前应促进创新要素在空间上向企业集聚,支持组建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融合协同攻关平台,同时推动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企业介入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最后,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要深入各农村基层调研,围乡村生态振兴具体需求针对性研发与推广生态技术与产品设备;科技成果在研发与推广环节应做到简单易操作,便于农民消化与掌握,并转化为推动绿色宜居乡村建设的能力。(二)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吸收应用水平。技术成果如果与农村接受者的吸收运用能力不匹配,其效果就无法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首先,目前农村发展主体水平参差不齐,经营能力较差的主体一般而言也是污染排放较高的主体,其对科技的使用效率较低。针对此类问题,一是拓展农村产业链生态科技需求渠道,加快农村落后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农村新业态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二是将分散的农民纳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农场等经营主体,探索“龙头企业+绿色农场”模式,在帮助农户预防风险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品质。其次,生态科技推广手段较为缺乏,农民作为农业科技需求主体,应大力加强科技知识普及与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生态保护意识。最后,示范作用不够突出,结合乡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功能,因地制宜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绿色生产科技进步示范基地,围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品高效施用、土壤污染修复等生态领域开展技术成果与模式的集成应用、经验总结与推介,突出新技术应用成效,调动各类经营主体使用生态技术的积极性,营造科技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氛围。(三)搭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平台与中介。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与服务水平低下,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向分类化、系统化转变4。首先,集成整合生态科技供需信息与服务资源,搭建促进农业生态技术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互动对接的发布平台。一方面开展科技需求信息征集,自下而上重点征集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需借助外部科研力量解决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供给信息以包含大量涉农科技成果、科研项目与专利信息的科技资源数据库为核心,每一条技术信息都经过严格筛选与论证。对于发布在平台的供给与需求信息,要利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完善生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为涉农企业提供生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通过定期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促使生态技术成果和乡村企业等主体进行对接,加速成果项目的落地转化。最后,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生态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面向市场的桥梁纽带,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四)完善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保障机制。近年来,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部分法律政策衔接落实不充分,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围绕科技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完善科技创新主体协同联动机制。鼓励生态环境部门、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筹资体系5。其次,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从宏观政策上健全生态振兴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对以转让或许可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收益分配、税收减免、现金奖励等方面的激励与支持,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参考标准设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生态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给予补偿,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最后,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融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全过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依据国家出台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相关法规制定科学的技术转移和收益分配机制,提升技术研发团队在知识产权收益、处置、使用方面的话语权,在成果开发转化过程中,对制假售假等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确保成果转化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2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80-85.3 渠涛,邵波.生态振兴: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乡村 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4.4 刘垠.中国科技成果转化 2020 年度报告 出炉 N.科技日报,2021-04-15(02).5 温暖.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15-120.作者单位: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