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劳动教育
融入
大学生
就业指导
逻辑
意蕴
路径
第35卷第3期2023年9 月D0I:10.3969/j.issn.1008-7109.2023.03.008宁波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35No.3Sep.2023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及路径常艳,李杨,王紫霏,熊世雯,刘存才(宁波工程学院理学院,浙江宁波3152 11)摘要: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结合不紧密、劳动价值观淡薄导致大学生就业动力不足、劳动技能缺乏影响大学生的求职信心等问题,从劳动意识、劳动认同和劳动实践三个维度分析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三重路径,即重视课程劳育,廓清大学生就业认知;加强思政劳育,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动力;强化实践劳育,在劳动锻炼中融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劳动教育;就业指导;逻辑意蕴;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 0 8-7 10 9(2 0 2 3)0 3-0 0 52-0 5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Path for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ollege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CHANG Yan,LI Yang,WANG Zifei,XIONG Shiwen,LIU Cuncai(School of Sciences,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China)Abstract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include the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failing toclosely integrate with career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lack of employment motivation ofcollege students due to weak labor values,and the lack of labor skill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confidence in job seeking,the log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guidance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i.e.,labor awareness,labor identity andlabor practice.Moreover,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three-fold path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that is,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urriculum labor education,clarify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gnition,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boreducation,st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motivation,strengthening practical labor education,and integrat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nto labor training.Keywords:labor education;employment guidance;logical implication;path0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历贬值下的就业岗位竞争愈来愈严重2 ,越来越多的硕收稿日期:2 0 2 3-0 4-16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2 0 2 3NGGJB06)通信作者:常艳(19 9 4一),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E-mail:修回日期:2 0 2 3-0 7-0 2常艳,等: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及路径士、博士与本科毕业生一起挤压就业市场3。据教育部统计,2 0 2 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158 万人,同比增加8 2 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受“孔雀东南飞”体制内优先就业和毕业生家境优渥推迟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指导涵盖就业政策宣讲和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和就业流程。若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用转化,需要引入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4。2 0 2 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大中小学必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对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了规定5。文件一经颁布,引起了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广泛关注。目前学者们普遍聚焦在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营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想基础。因此,若要从根源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把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1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19 56 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大维度。此外,Fishbein和Ajzen的CAC模型以及McShane和Glinow的认知模型都强调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他们认为这些属性之间不存在孤立的关系,而是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本研究以此为依据,从培养劳动意识、唤醒劳动认同、开展劳动实践三个层面出发,探究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1.1培养劳动意识,重塑大学生的就业认知行为是受意识支配产生的活动,而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就业认知是指个人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目标、技能和能力的认知,以及对就业市场和职业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当前,国家、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比如,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方式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足便利渠道。良好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渠道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就业,但这些只是外推力,而现实中大学生主动就业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有一定局限性,劳动意识薄弱。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显示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不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劳动的神圣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品格,帮助大学生意识到一切劳动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唯一渠道。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可以帮助他们重塑就业认知。就业不仅关乎个人,也与家庭、社会和国家息息相关。1.2唤醒劳动认同,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动力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认为,“承认 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肯定。劳动认同是指个体对劳动的理解、评价和接受程度,包括对工作的价值、意义和成就感的认同。就业动力是指个体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和能量,具有激发就业动力,提升就业效能的作用。当个体对自已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感较高时,他们在工作中投入的热情和动力就高,会积极地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探索相关领域的发展机会。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可程度不足,因此大学生很难得到“共情”,想成为劳动者的意愿也会明显降低。这就需要唤醒劳动认同,帮助大学生重拾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和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9 。通过劳动认同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力,在长久的动力驱动下,大学生们深刻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劳动使命5354感和积极性,也对就业意愿的提升能起到助推作用。1.3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劳动实践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就业技能。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就业除了所必备的专业“硬技能”外,还需要一些就业“软技能”,增强其就业效能感。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仅凭专业知识往往难以脱颖而出。雇主们越来越意识到除了专业知识,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软技能”是在职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等相关的非技术性技能。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的培养,而要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劳动教育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劳动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会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软硬技能”。2劳动教育不充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2.1劳动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结合不紧密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缺乏系统指引,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高校虽然开始实施劳动教育,但并未把“劳动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全过程,导致劳动教育只能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夹缝”中生存。其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长远规划。根据德贝里的“共生”理念,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体也应该给予关切!。劳动教育课程仅仅由高校开设是缺乏长远考虑的做法,应充分结合整个社会大背景的需求,并将信息、资源和优势进行互补和共享,以此形成稳定的教育模式和就业环境,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最后,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缺乏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虽然也涉及社会实践、户外活动等内容,但很多社会实践和户外活动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所以无法精准地衡量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意识的提升收效甚微2 。2.2劳动价值观淡薄导致大学生就业动力不足胡有远13 曾对“0 0 后”的大学生做过详细调查,发现很多“0 0 后”们认为就业只是一种赚钱的手段,就业积极性不高。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表现在:大学生们为了躲避就业压力,选择消极就业。其次表现在:大学生们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过多注重职位和身份的选择。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把赚钱的多少、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多寡作为衡量劳动价值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在个人、国家和社会三个角色的综合考量中,最多还是将个人所得放在首要位置。最后,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们在工作岗位中吃苦耐劳的品格较为匮乏。另外,受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浮躁”心理的影响,很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往往就业12 年就会选择跳槽,甚至在刚走上工作岗位就会离职。多数大学生不明白就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对本身所从事岗位和职业的热爱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欠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2.3劳动技能缺乏影响大学生的求职信心目前,大学课程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相对不足。学生在课堂上虽学习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机会,这导致他们在求职中不了解行业的规则和标准,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容易无所适从,影响职业获得感。另外,大学所学的课程多是围绕培养目标而开展的,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在简历中突出个人优势。面对当前激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常艳,等: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及路径烈的就业环境,雇主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员工。由于劳动技能的缺乏,大学生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在求职中担心无法胜任工作,对自已的职业前景也会感到不确定。这种课程知识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专业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脱节会降低毕业生求职的信心。3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三重路径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本研究以就业认知、就业动力和就业竞争力出发探索劳动教育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三重路径。3.1重视课程劳育,重塑大学生就业认知鉴于当下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将劳动教育融人课堂教学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从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其一,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结合学科专业特征,把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锻炼内容交给企业导师负责。企业导师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可以补充校内导师就业创业实践经验的短板。此外,企业导师所体现出的勇于创新、敢闯敢干的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动力。通过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做专业实践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直观体验所学知识在职场的应用,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具有雇主的特点,帮助同学们重塑职业认知,打消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所带来的就业偏差。其二,把课程劳育融人毕业生实习。实习关涉契约,这里的契约并非只是法律或法学范畴的合同或协议而已,还代表着一种高层次精神追求和依托的道德与伦理之语,即契约精神 4 。契约精神的特殊蕴涵主要包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也是当下劳动教育的主旨。经过实习实训,大学生获得契约精神,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减少不诚信的现象和频繁离职的概率,帮助对劳动的认知形成爱岗敬业的社会风尚。其三,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机会。跨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跨学科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如:选修跨学科课程;参加院校间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跨学科研究和实践。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已的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求职范围,重塑就业认知。3.2加强思政劳育,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动力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劳资矛盾、劳动与知识矛盾和劳动与获取矛盾,表现在求职中学生过多看中福利与报酬,这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劳动观偏颇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政劳育迫在眉睫。其一,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职业兴趣、国家就业导向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比如访谈基层就业者、采访创业成功案例和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人物,从中取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被群众认可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社会实践结束后,通过成果评估、同伴评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彼此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引导学生将就业视为“生存工具”到其作为“自我实现”的转变。其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就业导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家、基层卓越就业工作者、优秀校友劳模为师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讲座和论坛。以此为契机,增加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就业前景和求职技能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等技能等,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思政劳育从“单一形式”到“教育生态”的转变。其三,改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质量,提升其教学效果和实用性。课程要紧密关注不断变化的职业动态和就业趋势,及时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课程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比如,教师可一边讲授,一边进行模拟面试和案例分析等,给学生直观的求职体验。最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联系企业、行业和校友资源,引导学生去企业参观、访问、实习等,给学生提供一些接触实际工作环境的机会,增强大学生就业动力和职业素养。55563.3强化实践劳育,在劳动锻炼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劳动源于生活的需要,实践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动手触摸和体验整个社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强化实践劳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1 5 其一,建立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占主导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实验操作课程、举办一些创新实践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此外,学校对社会实践和户外活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让学生在实践锻炼和户外活动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其二,第二课堂要有深度。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一方面学校邀请优秀的就业创业导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并利用就业创业导师提供的资源积极就业。另一方面学校多开展一些内容形式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领导力。由于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其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之间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等,结合游学、专业顶岗实习等,深化大学生对当前各行业职业需求的感知、体会和反思,并帮助他们获得初步的职业印象。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力与思考力。在各有特色的教育引领下,紧密结合企业教学一体化,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和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4结语本研究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逻辑意蕴,探讨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不充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产生的影响,并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课程、思政和实践三方面提出了三重路径。然而,本研究多从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还缺少实证方面的研究。今后将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参考文献:1蔡宏波.疫情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估测 J人民论坛,2 0 2 0(9):9 2-9 4.2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 N.中国青年报,2 0 2 0-0 3-0 9(0 8).3陈建伟,赖德胜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对策 J中国大学生就业,2 0 2 0(1 1):3 4-3 7.4泥川劳动教育视阈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J.河南社会科学,2 0 2 2,3 0(1):1 1 9-1 2 4.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2020-07-07)2 0 2 2-1 2-1 3 .http:/ 9 9 8 2 0 2 0)J.职业技术,2 0 2 1,2 0(1 1):8 9-9 5.7霍耐特.物化:承认理论探析 M罗名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8.8王洋,顾建军智慧劳动教育: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发展 J.电化教育研究,2 0 2 3,4 4(3):7 8-8 3.9肖绍明.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2 2,4 0(2):1 7-2 8.10沈婷,叶映华英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择及启示:基于高等教育嵌入就业能力框架的分析 J.外国教育研究,2 0 2 2,4 9(1 1):9 7-1 1 3.11】董慧,欧阳小宇.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走向 J.教学与管理,2 0 2 2(3 0):2 0-2 2.12卢晓东,曲霞,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 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0(增刊1):8-16.13胡永远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0.14问清泓.大学生实习契约精神基本蕴涵与培育路径 J.决策与信息,2 0 2 2(1 2):6 3-7 5.15】田上,谢琼.“新工科”视域下提升工科生就业实力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J.教育现代化,2 0 1 9,6(8 2):1 4-1 5.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