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作家
叶灵凤
爱国
情怀
年 月第 卷第 期阴 山 学 刊 居港作家叶灵凤的爱国情怀杨 长 胜(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包头 )摘要:叶灵凤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作家,这种情怀蕴藏于他独特的人生历程和定居香港后所著文章之中,集中表现在他为国家无私捐书的善举、对殖民者的义愤之情和浓郁的本土意识等方面。叶灵凤深厚的爱国情怀不仅值得后世推崇,而且积极启示广大作家应该用饱蘸爱国热忱之笔来书写香港的美好,让香港全社会凝聚在爱国爱港的共同旗帜下,让爱国爱港光荣传统代代传承。关键词:叶灵凤;无私捐书;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书录;香港方物志;爱国情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周年,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已今非昔比,其沧桑巨变让每一位国人感慨自豪。在香港漫漫的峥嵘岁月里,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在此默默耕耘,为香港的文学园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财富,居港作家叶灵凤就是其中之一。叶灵凤(),江苏南京人,原名叶韫璞,曾用笔名有叶林丰、临风、霜崖、佐木华等,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海派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女娲氏的遗孽 菊子夫人 鸠绿媚 处女的梦 和长篇小说 永久的女性 时代姑娘 未完成的忏悔录 等。年移居香港,专心从事随笔小品创作,著有 读书随笔 北窗读书录 晚晴杂记 等随笔集。他还致力于香港的史地研究,有 香港方物志 香港书录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香港的失落 香海浮沉录 香岛沧桑录 香港旧事 等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对研究香港的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叶灵凤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作家,这种情怀全部蕴藏于他独特的人生历程和定居香港后所著文章之中。爱国情怀是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历练和岁月积淀中生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在新时代语境中,爱国情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爱国情怀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叶灵凤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在他对祖国强烈的尊严感、对殖民者的义愤之情和浓郁的本土意识等方面。本文主要结合他为国家无私捐书的善举及其著作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香港书录 香港方物志 做一简要梳理阐述。一、无私捐书 家国情怀“金不换”叶灵凤拥有众多的头衔:画家、小说家、翻译家、编辑家和藏书家及爱书家等,而最耀眼的当属爱书家和藏书家。在香港生活的三十多年里,他悉心收藏的图书已逾万册。叶灵凤病逝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加拿大图书馆等纷纷表示愿以高价收购他的这批藏书,但其夫人和女儿们态度非常明确,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对方的请求。叶灵凤之女叶中娴回忆说:“但我们始终坚定了原则,认为那批书是父亲的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包头师范学院校级线下一流本科“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项目。作者简介:杨长胜(),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港台文学研究。心血,无论如何不会以利益为条件,只想那批书能有机会留给更多的人读到。”按照叶灵凤的遗愿,他的藏书本来拟捐献给内地的图书馆,但因故未能及时运回内地,后经他的女儿们慎重决定,于 年将这批珍贵的藏书全部赠与香港中文大学。“在(年)月 日,中大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赠书仪式,由母亲代表接受了一个纪念木,我们看到眼前簇新的书本,大家由衷地认为我们所坚守的原则是正确的!”虽然当时不少内地朋友为这批珍贵的藏书未能运回大陆而感到惋惜,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抱,这些藏书可谓适得其所,毫无遗憾。叶灵凤藏有一部清朝嘉庆版 新安县志,是海内外孤本,堪称稀世珍本。叶灵凤依据 新安县志中对现在的宝安、深圳、香港及附近岛屿的详细记录,分别撰写了 香港的香 香港村和香港的由来 新安县志 里的香港 新安县志 和香港 香港的地名和香港史的关系 等数篇文章,对“香港”这一名称的由来做了特别说明,并证明香港自有记载以来就属于中国新安县的一部分,强调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足见他手中的这部 新安县志 的重大意义。新安县志 名气很大,曾引香港官方和一些外国人“竞折腰”他们纷纷表示愿出高价购买此书。对于当时家庭收入并不宽裕的叶灵凤来说,欲购者的出价确实不算小数目,但他却不为所动,坚决不放弃这本书。对这样一部使他非常自豪且爱不释手的书,他生前一再表示要送给国家收藏。叶灵凤病逝后,其夫人赵克臻遵其遗愿,将这部珍本赠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这样一位“一生为书籍”的爱书家,将毕生所藏之爱书无偿捐赠于国家,此举圆满完成了叶灵凤的夙愿,其心可鉴。这种无私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叶灵凤真挚的爱国之情,值得后世敬仰。二、笔耕不辍 著文抒发爱国情怀叶灵凤堪称香港史地研究的拓荒者。他定居香港后,一直笔耕不辍,于 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了 香港书录 香港方物志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香港的失落 香海浮沉录 香岛沧桑录 香港旧事 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客观的态度记述香港被英国殖民者侵占的过程,揭露殖民者的偏见,驳斥殖民者的谎言,并以一位居港作家特有的良知和热忱,广泛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香港的资料。这些作品和资料在研究香港的掌故和方物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下面以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香港书录 和 香港方物志 为例,对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怀做一阐述。(一)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探寻史实真相,填补研究空白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是叶灵凤所著第三本关于香港的书,属于专题研究范畴,极具史料价值,颇为引人瞩目。该书通过分析张保仔的种种传说和相关资料,去伪存真,探寻史实真相。张保仔到底何许人也?历史上张保仔确有其人,他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名大海盗,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一个渔民之家。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是:他十五岁时有一次出海捕鱼,巧遇郑一领导的“反清复明”的红色帮,遂投其旗下。张保仔凭着英勇善战而威望日高,后成为该帮新主,经常在新宁、新会至澳门和香港以及广州湾一带活动,并以上川岛沙堤港为主要基地,控制着琼州海峡,还在上川岛北端和赤溪半岛南端设置炮台,扼守着这条航线,专门袭击清政府官船和外国侵略者的商船,截获了大量金银财宝。张保仔率领的红色帮在沿海惩治土豪,对抗官兵,纪律严明,深受当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影响日渐壮大。相传张保仔用所获财宝资助当地贫民,奖赏有功将士,将剩余财宝藏于地下以应急需。民间普遍传说香港岛是张保仔的巢穴,留有不少藏金洞,还有藏宝图,引得不少游人前往探访。对于民间的种种传说,叶灵凤有着自己清晰明确的分析,他认为“香港岛是张保仔的巢穴”这一说法缺乏客观依据,因为张保仔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船队,大小帆船数量已超千艘,船队队员及随船妇孺加起来有两万余人,这样规模的船队绝不是香港岛能够容纳得下的。他还指出香港岛的位置非常接近九龙,也不适宜作为海盗的根据地。经过考证和实地观察,叶灵凤认为张保仔的真正根据地应该是大屿山。从面积上看,它比香港岛要大很多倍;从地理位置看,它孤悬于海中,易守难攻,适宜作为其根据地,另外,那里的东涌还设有造船厂和修船厂。他明确指出,大屿山的赤沥角就是当年张保仔与清朝水军和葡萄牙海军联合舰队激战的地点,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九天。叶灵凤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在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一书中整理和比对了大量相关资料,发掘和揭示了张保仔的种种真相。全书正文部分包括 篇随笔短文,充分运用地方文献资料,结合相关中文及外文档案,以一篇一议的形式,仔细考证了张保仔的出身、主要事迹、营地、活动范围、骚扰英贡船事件、藏金洞的真相等方面内容,还对张保仔与官府交战地点和受降经过及最后下落进行了探究。全书犹如一幅乾隆、嘉庆年间华南海盗活动的动态画卷,对全面研究香港的史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叶灵凤通过认真阅读并翻译 中国丛报(,年广州外商出版)第三卷第二期和 一八七年至一八一年为患中国海上的海盗史(,卡尔纽曼,年出版)中所叙述的中国海盗的相关文章,在其书中重点以 外人笔下的张保仔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中有关张保仔的资料 和 新安县志 所记的海盗 三篇文章,揭示了张保仔船队的武器装备等若干重要细节问题,补充了已有官方书志对张保仔受降经过记述的不足,记录了当时东印度公司对付广东沿海海盗方案,以及东印度公司和澳门葡萄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些均属鲜为人知的内容,即使在清朝官府档案文献中也是难得一见的历史细节。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对清代“华南海盗”的讨论和记述甚少,叶灵凤认为美国作家穆黛安()所著的 华南海盗()(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当属这一时期有关中国海盗的稀有专著。因此,叶灵凤所著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一书堪称当时国内较为全面记述华南海盗的权威之作,该书的面世大大拓宽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有研究者指出:“若就 华南海盗 这一特殊的专题研究领域来看,叶先生的研究同样具有奠基开拓意义。后来的学者可能在资料占有上超越先生,从而在相关研究的深度上有所推进,但无法绕开 真相 一书。因此,重温这部接近半世纪之前的著述,仍深具重建学术史的价值。”该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史料进行了梳理,客观讲述了张保仔的事迹,打破了之前该领域只有外国著述的局面,填补了华南海盗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中国人讲述中国史料争取了话语权。(二)香港书录:揭露殖民者偏见,抒发义愤之情 香港书录 是一部介绍有关香港史料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蕴含着叶灵凤浓厚的爱国情怀。该书共有 篇,除 新安县志 和香港 和 关于 澳门纪略 两篇外,其余 篇均出自英国作者之手。叶灵凤按照整体性的框架来组织安排这些文章,用自己明确的判断对每一篇书目做了详略得当的介绍,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考,发现并揭露殖民者的偏见,义愤之情在字里行间闪动。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年开始香港被英国实行殖民统治。因而我们不难发现,大多出于英国人之手的有关香港的历史记录,其叙述立场几乎都是英殖民者的立场,而且不免存在着诸多偏见。在 香港书录 中,叶灵凤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原始文献进行冷静地介绍,并对其中英国殖民者的叙述偏见予以深刻揭露。这是叶灵凤在 香港书录 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立场,表现了他作为居港作家应有的勇气、良知和爱国热忱。首先是对殖民者有意淡化历史事实予以了深刻揭露。在介绍史托克斯的 香港历史教材 时,叶灵凤直截了当地指出:“第十五课 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所讲的是英军最初登陆香港岛的 历史。作者在这一课中只是简略地说在一八四一年一月间,英军占领了虎门的几座炮台之后,广州的清朝高级官员便通知义律,说英商人可以用香港岛去居住和做生意了。事实上,凡是留意过鸦片战争初期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情形并不这么简单,作者未免说的太轻松了。”显然,史托克斯是想有意绕开或回避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要知道,历史是不可能被轻描淡写地回避的。叶灵凤本着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指出了该书的这一严重问题。叶灵凤发现该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香港历史的文字叙述太过简略,“这二十四课香港历史教材,每一课以四页篇幅构成,第一页是内容大纲,第二页是年表或地图,第三页图片,第四页是复习本课的课题。诚如自己(史托克斯)所说,文字的叙述实在太简单,但是那些图片有时倒可以使读者感到兴趣。”这里的“太简单”绝不是文字表达上的言简意赅,而是史托克斯在有意淡化香港被殖民的历史。叶灵凤的目光是敏锐的,揭露是深刻的。再如,叶灵凤指出 香港的诞生、童年和成年一书存在的问题:作者沙雅分别用“诞生”“童年”和“成年”隐喻了香港殖民化的全过程,“不过,要注意的是,他的那一枝笔有时写得过于浪漫,要当作历史来读,有些地方是该采取保留态度的。”叶灵凤在客观肯定沙雅文章史料作用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短板”如果将之作为历史资料来看,对香港被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过程讲述得轻描淡写,让人觉得“浪漫”有余而严谨不足,需要进一步“推敲”才对。叶灵凤用看似“温文尔雅”的语言进行评说,实则字字千钧,饱含义愤。揭露殖民者的傲慢与偏见,是该书的又一亮点。以 十九世纪 泰晤士报 的香港通信 为例,这是一部曾经发表在 泰晤士报 上的中国通信集,年由英国伦敦 泰晤士报 出版,其作者是当时 泰晤士报 的特派员乔治温果洛夫科克(),他是在硝烟弥漫中抵达香港的。从他的这部通信集里,叶灵凤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他(科克)当然是拥护用炮舰来打开清朝门户这种武力殖民贸易政策的,因此他也同一般外国人一样,用一种成见和自以为是的心理来观察中国人的一切。”首次来港的科克对香港所得到的印象并不好。他对所见所闻大多感到不满,甚至包括岛上的动物和植物。这种“成见”和“自以为是”的心理显示了英国殖民者的优越感与傲慢之态,也严重影响了他作为一名记者应该秉持的客观与理性。读这样的文字,我们能够分明感到科克对所见所闻大有丑化与夸张之嫌。因此,叶灵凤指出:“科克笔下关于当时香港和中国人生活习惯的报导,我们现在读起来,自然不难辨别,哪些是真实,哪些是他笔下的夸张。”早年香港人物略传 一书所表现的偏狭更加令人惊诧。叶灵凤这样叙述道:“安德科的这部 早年香港人物略传,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作者在序言里曾对这个问题有所解释,说在本港最早的那二十五年之内,中国人没有什么重要的贡献,又因搜集材料不易,所以叙述的范围以欧洲人为限。”可见,在殖民者眼中,中国人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虽然安德科后面又谈到,在较后期的历史里,中国居民的地位和贡献开始逐渐重要了,但这样的解释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当时以炮舰政策和鸦片贸易为重点的香港,“若是有一个中国人会特别被英国人瞧得起,这个中国人又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叶灵凤用如此意味深长的一个疑问句作结,可谓掷地有声,义愤之情溢于言表。谛姆加鲁的 香港沦陷记 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军队的忽视。这是一部回忆性的综合报道,记录了 年 月日至 日日本侵略军对香港的进攻。叶灵凤指出:“对于在这一场战争中的中国人,无论是居民或是参加义勇军的,作者几乎完全不曾提到。因此读了本书,使人觉得当年的这一场战争,好像只是英国兵 与 日 本 兵 的 战 争。光 荣 全 是 属 于 英 国 兵的。”叶灵凤对此并没有进行激烈地正面抨击,而是以绵里藏针般的语言予以冷静地评说,并指出该书的唯一长处是对于英国在当年这一场绝望的香港保卫战中自顾不暇、听天由命的那种薄情态度,给予了很大的讽嘲。英国殖民者的偏见还表现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排斥上。例如 在中国的欧洲 一书,可称得上是关于英国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第一部编年史,出版于 年,作者是英国人艾特尔。艾特尔是伦敦传教士,号称当时的“中国通”,年奉派来港,担任教育视学官。叶灵凤指出:“(艾特尔)虽是 中国通,却不热心提倡中国文化,在视学官任期内竭力主张香港学校减少中文课程,增加英文课程钟点,同时又提倡采用津贴制度,鼓励教会开办学校,逐 渐 停 办 官 立 学 校,减 少 教 育 经 费 开支。”可见英国殖民者从骨子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有一种排斥心理,根本不重视甚至打压中国文化。读者不难感觉到叶灵凤字里行间潜藏着的那颗中国心。香港书录 中还有一股强烈的情感在流荡,那就是叶灵凤对香港遭受英国殖民统治命运的深深叹惋。例如贝拉德编著的 复仇神号航程及作战史,该书第 章中记录了关于早期香港岛的资料,叶灵凤清晰地发现,“这记载的年月是 年 月 日。年是清朝嘉庆 年,距离鸦片战争发生还有 多年,可是在英使航海的记录上已出现了香港之名,可知这时已经对香港岛加以注意了。”可见,英国早在 年就已经对我们的香港岛垂涎三尺了。再如 一个东方的转口港 一书,是安德科编选的一部关于香港旧文献的辑录,其中的第一份文件起草时间为 年,那时,英国尚未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但是这时东印度公司已在广州设立分公司,英国已经派了阿美士德爵士为特使,东来试探向清朝打开贸易之门,对中国的市场已下了染指的决心。”可见,香港这一东方港口早已在英国殖民者的觊觎中了。还有,巴席尔鲁布波克著的 鸦片快船 一书,记载了 世纪初从欧洲和印度往来中国沿海进行鸦片贩卖的船只 “鸦片快船”。叶灵凤是这样叙述的:“这种运载鸦片的快船,都是属于东印度公司旗下的,来到广东海面后,最初停泊在伶仃洋老万山一带,后来就集中停泊在香港。这时还未签订 南京条约,但在事实上这里成了 鸦片快船 的停泊总站,沿海的鸦片走私贸易也以这里为中心。”面对这段屈辱史,叶灵凤在冷静的叙述中,确有义愤之情和扼腕之痛。读者分明可以感觉到叶灵凤对香港遭受英国殖民统治命运的深深叹惋。在 香港书录 中,叶灵凤还对殖民者的叙述偏见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一方面是殖民者对客观情况缺乏正确的了解。由安德科和兴顿两人合写的这部香港简史 芬芳的港 对“香港”名称的误解即是典型一例。“芬芳的港”是外国人通常对“香港”二字的意译,这本来无可厚非,但 芬芳的港 记载的是 世纪 年代,许多经常到香港岛附近的“瀑布湾”汲取淡水的外国商船,误以为是因为这里的水质芬芳而得名,实在是一种误解。而实际情况是“香港的 香,是由于当年东莞特产的 莞香 由石排湾出口而起,并非由于瀑布湾的水质芬芳。”可见与实际不符,大有误导读者之副作用。另一方面是殖民者的叙述立场导致的偏执。例如 芬芳的港 一书在谈及香港某些街道名称的掌故时,有这样的叙述:“因为许多早年次要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姓名作纪念,惟独取得香港岛的商务监督义律,却没有一座山,一条街道,或是一座建筑物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很显然,该书作者竟然因为没有以义律之名来命名什么地名而感到惋惜。这完全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对义律这个从中国攫取了香港的中国人民的罪人,居然很有替他鸣不平的意味,完全显示了殖民者叙述立场的偏执。第三方面就是受所谓的“媒介”的影响和自身“优越感”的蒙蔽所致。以哈罗德英格雷姆斯的 香港 一书为例,叶灵凤指出,该书只可当作一个英国官员所写的香港见闻来读,并不适合当作香港史来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和所有来香港视察的英国官员一样,“他的口口声声都是说要亲自接近香港的一般中国居民,可是事实上无法不通过一些媒介,同时也无法摆脱自己的 优越感。结果,英格雷姆斯的这本 香港 虽然并非为我们中国读者而写,却令我们读了,对于作者到处被人牵了走,听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介绍,却还以为已经了解了香港中国居民生活和思想的真相,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所谓的“媒介”,即某些中国人对英国殖民者曲意逢迎,使其产生以偏概全之错,加之殖民者自身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致使其根本无法真正了解香港中国居民生活和思想的真相。叶灵凤的上述思考是十分到位的,分析是准确的。“历史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和象征,能把人们结合成为一个社会,并且保障共同语言和正常交往管道的存在。”而对原住民进行殖民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削弱甚至破坏其文化记忆。叶灵凤用心用情介绍 香港书录,或揭露殖民者的偏见,或指出其不符合实际的硬伤,或揭示殖民者的傲慢,叙述的角度是客观的,分析是中肯的,观点是明确的,这正是对英国殖民者的文化策略的无声而有力的抵抗,是他满腔爱国之情的一种表现。书中虽没有正面猛烈抨击的文字,却篇篇发人深省;表面看似平静如水,实有波涛汹涌。(三)香港方物志:立足历史事实,彰显“本土”意识一说到香港,人们往往会想到其繁华发达、珠光宝气的一面。其实,香港的山川风物和草木虫鱼也是非常有趣的。叶灵凤说:“香港在种种方面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充满兴趣的地方,无论你注意的是国际问题也好,中英关系也好,历史考古也好,甚至草木虫鱼也好,香港这方面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不使你失望。”叶灵凤的 香港方物志 就是这样一本很接地气的作品,这是他后期有关香港方物研究的代表作,也是他真正以香港人身份写香港的第一本书。叶灵凤居港日久,香港已然是其第二故乡了。他以香港人的身份和眼光审视香港历史,结合中国的相关史料,并参考大量英国文献,对香港的史地、文化、方物、风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成就卓著。夏衍先生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叶灵凤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有关香港历史掌故的工作。其有关著述为国家其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叶灵凤也经历了一个身份转换的过渡过程:“开始的时候,他是以上海人谈香港掌故,到了后来,就是香港人谈香港掌故。开始时外来的和尚念经,显得有些有趣;后来,渐渐成为本地的长老说法,很有意义,大有道理。”叶灵凤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香港”这一名称和一些地名的由来进行了考证,对香港被英国殖民者侵占的过程、香港的逸闻、香港居民的生活、香港的动物和植物等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研究,撰写了系列文章,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香港方物志 在较短的篇幅内,融知识、情趣和文采于一炉,读来使人感到轻松、亲切,让人读后感到香港绝不是高楼林立的冷冰冰的都市,更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个充满了怡人绿色和勃勃生机的可爱的地方。在这部书的 前记 中写道:“我将当地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着自己的一点贫弱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将它们与祖国方面和这有关的种种配合起来,这里面有科学也有传说,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成了这样每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很显然,作者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意图,就是要将该书所写内容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突显了叶灵凤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香港方物志 全书由 篇文章组成。开篇是 香港的香,讲述了“香港”名称的由来并兼及莞香的介绍。文章首先否定了“女海盗香姑说”和“瀑布水香说”等不符合实际的几种解释,然后用事实说话,指出“香港”这个名字“还在英国人不曾踏上这座小岛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得名于石排湾附近的一个名叫“香港村”的小村庄,而石排湾在当时隶属于东莞县(今东莞市)。文章意在强调“香港”这个名称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名称,根正苗红,历史悠久,与祖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篇是 舶寮洲的古物,“舶寮洲”就是现在的南丫岛,该文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在舶寮洲发现古物的经过,并且以舶寮洲中出土的箭镞等文物与殷商时期的文物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显明地表示舶寮洲所出土的先史遗物与当时中国沿海的文化源出一辙舶寮洲发现先民遗物的大湾,三面有山环抱,因为向西,可以免除东北和东南季候风的侵袭,又从山腰里有一道溪流直通海中,终年不涸。从地理位置上说,这确是一个理想的建立村落的地址。先史时代,曾经有人在这里住过,是不难想象的。”可见,香港的历史可追溯到先史时期,香港自古以来就是宜居的地方,香港的文化与祖国东南沿海文化一脉相承。香港方物志 在文章的编排顺序上,将上述两篇置于开头,从香港溯源入手,为全书强调“香港是中国的香港”这一主题奠定了基调,足见作者的用心。该书所收文章都是叶灵凤在 年间陆续写作并发表的,在英国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背景下,香港方物志 有意强化了香港和广东两地在物产、风俗之间的密切关联。这是一种“地缘”意识,犹如人们最常讲的“老乡”一词,让人觉得无比亲切,不使“香港”有游离之感。例如 老榕树 一文先说明木棉和榕树都是南方特产的树木,然后详细介绍了榕树的特点,特别强调广东人对榕树的喜爱,榕树又被广东人当作“风水树”。紧接着文章指出“香港也如此”,并讲述了从前香港“榕树头”和“榕树精”的传说,意在表明香港和广东之间的密切关联。再如 英雄树木棉 一文,讲述了香港人对木棉的喜爱之情,并特别强调木棉是“广东的特产”,而且西江流域株数最多;虽然香港市区及附近的木棉数量并不多,但作者根据相关记载推测,香港的木棉从前一定也是不少的。在 香港的杜鹃花 一文中提到“香港的杜鹃花共有六种,五种是野生的,另有一种是从广东输入的。”用如此精准的统计数据,通过“杜鹃花”这一媒介物,将广东与香港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细细品读这些介绍香港花草树木的文字,可以感知作者细腻、真挚的爱港之情。在生活习俗方面,两地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 过年用的茶素 中谈及“香港人和广州人一样,过年所必备的各种小吃,是煎堆、芋虾、油角、马蹄糕、萝卜糕、各种蜜饯糖果之类。”“茶素”即这类小食糖果糕点的合称,这些都是过春节点缀年节的应时食物。可见香港人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习俗。文章还引用 广东新语 为读者展示了旧时广州数种茶素的制作方法和口感,画面感极强,让人垂涎。再如 年宵花市 中的叙述:“广东因为气候与北方不同,这冬天,不仅菊花与梅花同开,就是桃花也会提早开放。前年才过立春,可是小园的夭桃,已经开得落英缤纷了。这种情形,我们如果到湾仔海边的年宵花市上去看一下,就更可以明白,所谓 花历天南最不同,吹嘘不必定春风,是一点也不错的”。文章直接写广东冬天的花期比较早,然后在叙述中再自然而然地带出香港湾仔的年宵花市,其目的不仅仅是做比较,更重要的是强调香港与广东两地的密切关系。又如 蚝和蚝田 一文,从广东人喜食蚝、擅养蚝谈起,并将广东盐田、沙田等有名的蚝田(养蚝的滨海田地为“蚝田”)与香港的新界蚝田做了比较,还引用 新安县志 中的记载,介绍了生蚝的人工养殖方法,也侧面强调了广东地区养蚝之适宜性以及养蚝的历史之久。该文以蚝和蚝田为媒介,自然而然地将香港与广东联系起来,以朴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在蚝的食用与养殖上,香港与广东是相通的,生活习性是一样的。读着这样的文字,自有一种亲切感充盈于字里行间。这种由此及彼、相互联系的方式是 香港方物志 的一大特点。这种联系能够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感受其美,并无生搬硬套或勉强拼凑之感,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无论是与广东还是其他地方的情形进行比较叙述,实际上叶灵凤心心念念、特别强调的就是一个核心点 香港是中国地理视域和文化视域中的香港。这正是其爱国之情的巧妙彰显方式。香港虽然不能等同于叶灵凤的家乡南京,但截止到 香港方物志 初版(年),叶灵凤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 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与融入,加上战争岁月的洗礼,叶灵凤已然渐渐成为一个外来的“香港人”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在 香港方物志 中蕴含的浓郁的“本土”意识了。香港方物志 中有一部分文章就是写粤港地区甚至岭南百姓日常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如 过年用的茶素 姜之种种 禾虫和禾虫瘾 西洋菜 香港的年糕 除夕杂碎 过年的糖果和果盘等。从中可以领略到香港、广东、上海等地人们的传统习俗,也能够感受到叶灵凤浓郁的本土意识。例如 除夕杂碎 一文讲述了广州孩子们有除夕晚上提着灯笼上街“卖懒”的传统习俗,充分表达了人们纯真而美好的愿望 在辞旧迎新的年三十晚上,假如真的有人“卖懒”,那辛苦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一定会买他一天来享受一下的。读之有久违之感,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并且介绍说江浙地区也有此种风俗,而苏州地区把“卖懒”叫卖声改为了“卖痴”。香港的年糕 详细介绍了香港年糕的独特之处:原料多用粳米粉而不大喜欢用糯米粉;炊具不用蒸笼,而用铜制、铅制或铁制的糕盘。香港年糕品类众多,而作者最爱吃的就是萝卜年糕,“新年到朋友家里拜年,如果捧出又香又热的萝卜糕,我一定毫不客气地放口大嚼,而且遵照本地规矩,吃得一块也不剩。”这正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让人垂涎。再譬如 姜之种种 一文,介绍了广东的产妇吃甘醋煮姜的习俗,本地人几乎一致认为姜醋对于产妇是很有益处的,据当地文献记载,这是从清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民间风俗。在 香港的一岁货声 里还特别提到一种叫卖声:“香港卖粉葛(即外江的山药)的小贩,喊起来一定要喊卖 实心藕,不许喊 卖葛。这是因 葛 的本地音读起来与 相似。上帝 怎么可以随便沿街出卖?洋人听了非常不高兴,因此很久以来,就规定卖葛的只许喊 卖实心藕了。”那种悠长的独特的“卖葛”叫卖声如在耳畔,很有亲切感;同时也可以分明感到作者对粗暴霸道的英国殖民政策的间接批判。禾虫和禾虫瘾 一文讲述的是广东人爱吃禾虫的习俗。广东人认为禾虫生于禾田,是稻米的精华,干净可口,有营养价值。香港原先也并不禁止禾虫的售卖,但后来因为有人说吃了禾虫闹肚子,港英当局便下令禁止售卖禾虫。因此,每当禾虫刚上市时,在香港的横街小巷只能偷偷地出售高价走私货,而在广州,则随时可见小贩用浅水盆挑了禾虫沿街叫卖。当时,在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已有一百多年的背景下,叶灵凤如实地将这些“被压抑”及“被遮蔽”状态下的民间传统习俗表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香港与祖国在文化传承上的密切关系。总之,香港方物志 表现出叶灵凤这位爱国学者浓郁的“本土”意识。该书可谓叶灵凤多年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饱含着作者对香港本土文化的满腔热爱。叶灵凤对香港风物的关注几乎达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无论天上或地下,山间或海里,大都收于笔底;小至蚊蝇和青苔,大至老虎及木棉,都在关注之中。这些作品并不是战斗的檄文,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尖锐的批判,没有愤怒的呐喊,而是在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的文笔中,让自己的真情汩汩而出,深沉有力,在淡然的热情和超然的心态中自有一种掷地有声的力量。叶灵凤虽为居港日久的“外乡人”,却毫无“外乡人”之陌生感,他不图名利,以最真挚的情感和对本土的热爱,以及勤奋踏实的姿态,默默地为“家乡”记录着点点滴滴的美好,留住了香港昔日珍贵的面貌。爱国爱港的方式有很多,对香港风物的用心描写便是其中的一种表达,叶灵凤以他独特的书写方式彰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无论是 香港方物志 还是 读书随笔 中的 香港书录,都足以显示客居香港的叶灵凤 此爱绵绵无绝期 的 香港情意结。”叶灵凤还曾有志为长江、黄河、珠江立传,计划要完成 长江传 黄河传等小说大作,可惜未能如愿,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那颗跃动的爱国之心。三、结语叶灵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香港文学园地中的勤奋耕耘者、地地道道的爱书家。他一生爱书,悉心藏书,无私捐书;居港后始终勤奋工作,笔耕不辍,撰写的大量散文随笔以细腻有力的笔触和翔实的史料,探寻香港历史足迹,清晰讲述香港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大胆揭露殖民者的丑行,有力驳斥殖民者的谎言,以一位外来的“香港人”身份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浓郁的“本土”意识。纵观叶灵凤一生,其深厚的爱国情怀跃动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洋溢在他居港后所著散文随笔中,并为后世所推崇。叶灵凤亲历了香港近四十年的沧桑变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资深的香港发展的见证人。如今,香港这颗耀眼的“东方之珠”,在“一国两制”“爱国者治港”方针的指引下健康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需要叶灵凤这样的爱国情怀。叶灵凤的爱国情怀也启示我们:广大作家,特别是当代青年作家,应该勤于笔耕,用饱蘸爱国热忱之笔来书写香港的美好,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让香港全社会凝聚在爱国爱港的共同旗帜下,用爱国情怀共同点亮中华民族之光,让爱国爱港光荣传统代代传承。参考文献 方宽烈 凤兮凤兮叶灵凤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陈贤波 评叶灵凤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海交史研究,()叶灵凤 读书随笔:三集 北京:三联书店,谢卡拉 穆尔扎 论意识操纵 徐昌翰,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白浪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新阅读,()丝韦 叶灵凤散文选集:序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叶灵凤 香港方物志:前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叶灵凤 香港方物志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责任编辑常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