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ThinkTank522023年10月05日·第19期具体语言引导,提升儿童美术创作能力文_沈博宇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总能在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中看到泡泡树、锯齿状的草以及画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散发着直线光芒的太阳。甚至有些学生在美术绘画活动中使用三角尺、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辅助创作,为的是把直线画得更直、把圆画得更圆。殊不知,这样一来,适得其反,丢失了天真自在,呈现的作品机械呆板。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呈现出的作品本应与众不同。但由于成人不恰当的引导,如没有引导儿童进行观察,而是先入为主地教儿童一些成人创造的形象符号,导致儿童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被扼杀,思维产生惰性,不愿动脑筋思考,不愿用眼睛去观察,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等到真正去创作时往往脑袋里没东西,画的内容缺少细节,既不灵动,也没有情感。有些教师虽然平时也会提醒学生观察事物,但往往缺少具体的语言引导,导致学生的“观察”比较随意,眼里只有事物的大致形象,而不了解事物具体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细节。用具体语言引导观察,增加儿童具体形象储备想要摆脱模式化束缚,在创作时能自如地输出,需要儿童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及具体形象储备,要能够感知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为此,我们要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引导他们根据所见、所想、所感表现自己心中的物象。例如,观察某种植物时,可以就其生长的结构、形状、颜色、叶脉纹理、叶子之间产生的遮挡关系等,向学生发出具体指令,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局部示范,让儿童感知如何用线条、色彩甚至肌理去表现、表达对事物的感悟。在此,以岭南版美术教材一年级课程“美妙的小世界”教学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笔者请学生们带着“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小昆虫?”“它们分别在做什么?”等问题观看《微观的小世界》视频。然后,选取视频中的片段请学生仔细观察:昆虫的周围StudyingAbroadMagazine53你还发现了什么?呈现在画面中的形状、颜色是什么样的?观察小昆虫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身体结构,如触角的长短、头的大小、翅膀的形状、花纹等,来感知昆虫之间的区别。之后,再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草丛观察“小世界”,在真实感受中通过具体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在低下头探索“小世界”时并不会看到头顶的太阳、云朵和大树;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是五瓣的、叶子都是绿色的;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茎都是直的,也有弯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