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考研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pdf
下载文档

ID:3640280

大小:3.23MB

页数:40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625政治学原理 2015 考研 中国 人民大学 625 政治学 原理 命题 规律 分析 知识点
625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主讲:满其旺满其旺本课程讲授规划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 1、625政治学原理复习备考详情 2、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 第二阶段冲刺串讲及答题技巧讲解 1、冲刺串讲及答题技巧讲解 2、近年真题详解 只要按照上述方法结合本课程复习,相信各位考生能够在625政治学原理这门专业课上取得120分以上完全没有问题。第1讲:课程导学及备考详情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625-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以下专业初试均考625政治学原理030201-政治学理论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6-国际政治 030207-国际关系 030208-外交学0302Z1-中国政治 0302Z2-国际政治经济学030204-中共党史 0302J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25-政治学原理 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7年后不再指定参考书,但根据惯例625政治学原理依然沿用之前的参考书,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杨光斌教授主编的政治学导论。备考同学要用最新版,即第四版政治学导论 作者姓名:杨光斌图书定价:38.00 出版时间:2011-11-2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备考所需资料其他辅助复习资料其他辅助阅读书籍:1、杨光斌其他书籍: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2、俞可平相关书籍:民主与陀螺、增量民主与善治、治理与善治、公益政治和权利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等3、杨光斌教授近年来的论文和时评文章。 推荐网址:(杨光斌教授专栏)http:/ 4、历年真题625政治学原理全年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3月5月)主要工作:通读政治学导论,结合本课程梳理知识点,同时结合推荐的相关书目延伸阅读,搞懂难点、易考点,扩展知识面。第二阶段:(6月8月)主要工作:熟读政治学导论,结合杨教授论文及俞可平书籍补充相关知识点,强化理解。 第三阶段:(9月11月)主要工作:依据本课程所指导,将真题回到每章节。开始有计划的开始背诵,要背诵四五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次数越多越好。第四阶段:(12月至考前)主要工作:1、重复第三阶段;2、依据真题模拟答题,把握答题时间、形式;3、阅读杨光斌最新文章。 经过以上四阶段复习,在考前要达到的状态是:提纲挈领,建立起大框架,知道大框架下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框的题目以及主要讲的内容,能够对不同章节的相联系的内容了解;熟记历年真题(真题重复率高);尽量熟悉杨光斌教授最新文章、时评、观点。第2讲:政治与政治学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一篇 政治的性质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政治学导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政治学导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一、什么是政治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的其它系统政府(权威性政策制定者)政策产品输入输出反馈(关于输出的信息)二、作为博弈的政治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1.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三、政治的地位政治的地位可以通过其如下作用得到认识: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制度环境Situation制度安排System制度绩效Performance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第二节 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学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规范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结合。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没有形成专门的政治学学科,但包含了大量政治思想,例如儒家、法家、道家等的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3.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政治学的范围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方法论、本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府与政治、行政管理、世界政治。2.政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2.阶级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3.制度主义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思考题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历年考研真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目简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2005政治系统理论 2008政治博弈的基本规则 2008简述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008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 2009行为主义政治学基本特征 2009旧制度主义 2010囚徒困境 2010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2011集体行动理论 2012古典主义政治学 第3讲: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关键词:政治权力 权威 合法性本章重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问题。本章应该重点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第一节 权力与权利一、政治权力的概念现代政治学的权力定义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在韦伯影响之下,现代政治学中存在不同的权力观,例如:影响力说,决策参与说等。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综上,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二、权力的类型根据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可以将政治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1.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是以制裁的权力类型。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3.操纵性权力:在前两种权力类型中,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存在明显的沟通关系,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上,而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4.人格型权力: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马克斯韦伯将这一类型引入政治学研究。三、权力、权威与合法性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2.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3.合法性可促成权威的形成。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权力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权威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4.权力转化为权威,关键在于合法性。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是实现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变仍然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合法律性。第二、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第三、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我们简单地将权力分为以上几种类型。统治者为了减少权力运用的成本,往往综合运用以上各种类型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是两种直接相对的权力类型。合法性权力与操纵性权力的关系相当密切。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有利于运用操纵性权力。但操纵性权力的过度使用也会造成合法性的降低。第4讲: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二)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先有法治或法制,后有民主。一、法律与制度法的概念 宪法制度的定义 制度结构的含义有效制度三准则程序二、法治法治的含义:宪政:自由:人治三、民主理解民主的三个层面民主的本质民主观:两种欧美和平方式促成的“选举式民主”暴力革命带来的实质性民主及其面临的问题民主的定义民主衰退的原因英美自由民主政体的发展阶段法治民主的重要性思考题一、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是什么?二、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三、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四、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五、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六、如何理解民主的含义与本质?七、如何理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操纵性权力 2007 公民权利 2008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2009论述民主集中制 2011简述公民与群众的关系 2011权力、权利和权威的关系 2011操纵性权力 2012历年考研真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目第5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一)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二篇 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关键词:政治文化 社会资本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第一节 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概念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第一、当时国际政治面临的新情况对政治学提出了挑战。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成为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催化剂。2.政治文化的涵义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二、政治文化的内容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三、政治文化的类型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效能等有积极认知与评价。一般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制度相一致。任何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都是三者的混合。3.其余分类形式四、社会资本1.社会资本是由普特南提出的,是政治文化研究沉寂之后的新复兴。它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与规范。2.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3.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可以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第二、社会资本需要创造和构建才能形成;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积累和增强的倾向;第四、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是社会共享品。4.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五、政治文化的功能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第6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二)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三种观点本文观点: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媒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2、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3、从政治体系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思考题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三、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四、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五、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六、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政治社会化 2006简述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的关系 2007参与型政治文化 2009社会资本的内涵、特征和要素 2012历年考研真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目第7讲:意识形态(一)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四章 意识形态关键词:意识形态本章重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意识形态在国家兴衰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章应重点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几种意识形态定义: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三种理解:第一、对立是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第二、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第三、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2.曼海姆队两种范围意识形态的区分:一种是“特殊”的虚假意识形态,这是对社会真相的掩饰与曲解;另一种是“全面”的意识形态,即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信仰。3.韦伯的信仰体系:韦伯认为统治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对统治合法性的信仰”,这种信仰是一种说明为什么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侧重将其看作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民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影响着前者的形成。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意识形态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也是出于为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目的。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与经济思想,第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第三、哲学、宗教。3.阶级性: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或者先进于,或者滞后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5.依赖性:意识形态来源于和依赖于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以神秘的和扭曲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唯一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党,主张通过革命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并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国家与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共产主义。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是欧洲左翼政党的指导性理论。其基本主张是: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道路。近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有所差别,其力图超越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找到一条新的中间道路。三、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基本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的保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是重点强调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倡导公民社会作用,维护多元价值。四、新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极其重视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反对激进的社会改革。新保守主义继承传统保守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五、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与新自由主义两相对峙的一种政治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是由所处的社群决定的,社群是政治分析的基本变量。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强调集体权利相对于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希望以公益政治学代替权利政治学。六、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对近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心里层面,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利益、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哲学,它与爱国心相结合,甚至成为宗教性的主义和运动。第8讲:意识形态(二)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实现了政治化,其与国家的关系鲜明的体现出来。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政权存在的的合理化。2.极端的意识形态政治化也有其弱点:第一、削弱意识形态的其它功能;第二、造成思想模式化,缺乏创新;第三、意识形态封闭化,远离社会;第四、压制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第五、造成对意识形态的反感,就的社会化功能难以实现。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与稳定;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三、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李斯特、韦伯等社会科学家实际上都曾作过论述。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将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其产生之初都曾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其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而又阻碍经济增长。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和包容性。政治学导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意识形态的变革就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由此而导致意识形态束缚经济发展: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第四、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意识形态有两种变革方式,即自我改良与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方式:第一、自上而下的变革。往往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第二、自下而上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经济增长推动的,如果变革成功,就能推动经济继续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第三、上下互动变革方式。这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自我调节的结果,由此而实现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关系。第四、中心边缘方式。这是一种由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逐步变革意识形态的方式,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控制较弱而率先变革意识形态,实现经济增长。思考题一、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四、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五、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结合国内政治或国际政治,说明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2007论述社群主义2008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2009新自由主义2013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2013历年考研真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目第9讲:国家(一)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三篇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政治组织和政治个人。上述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构成了政治全过程,即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输出。同时,这些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政治制度,如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规则等。第五章 国家关键词:国家 国家本质 国家目的 国家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机构本章重点:国家是政治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国家的基本涵义、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目的、国家的类型、国家的结构形式与国家机构的设置。第一节 国家理论一、国家的起源国家是管理社会的公共性权威组织的总体性指称,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对于国家的产生与起源,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要介绍以下几种:1.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政治权力来自神授,统治者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人民应绝对服从之。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有益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但是社会共同体说没能很好地把国家与其它社会团体区别开来。3.社会契约说。社会契约说是对国家神权说的否定。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了保障生命与财产安全而订立契约而建立的。国家的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障公民权利;如果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之。社会契约说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新国家的建立。4.国家统治说。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政府是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二、国家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强社会弱国家型强国家弱社会型强国家强社会型三、民族国家的建构1.民族与国家(1)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2)民族国家的机构过程具有复杂性,既有民族建立国家的情形,也有国家创造民族的情形。2.民族国家的要素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领土、人口、主权与政府。3.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一系列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早发达民族国家的这些危机往往是顺次出现的,后发达民族国家在同一阶段往往要同时面对几种危机。4.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全球化直接威胁着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内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国家开始了国家重构过程。四、国家的本质与目的1.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具体说:(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权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第二,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第三,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2.国家的基本目的我们认为,国家的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1)安全。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共同体的安全。这种安全应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统治者的安全。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国家为追求安全而进行的军备竞赛会导致各个国家的不安全,这就是安全悖论。(2)秩序。国家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必须保障资源分配的一定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必须基于两个条件:法律的限制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秩序的仲裁必须是基于合法程序的公正裁决。(3)正义。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资源分配应该给予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同时又应该保障分配结果不至于差异巨大。安全需要暴力来保障,秩序需要权力来维护,正义需要权威来达成。安全秩序正义暴力权力权威3.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国家与社会、统治者与人民利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家悖论的出现。诺思认为,国家制订规则基于两个目的:第一、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第二、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会导致矛盾,这就使国家悖论,这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国家兴衰说到底就是社会正义和统治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4.国家能力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国家能力主要是以下四种:第一、汲取能力,即财政能力;第二、调控能力,即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第三、合法化能力,汲取的政治认同的能力;第四、强制能力,即运用暴力维护统治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根本基于有效产权与良好制度。第10讲:国家(二)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二节 国家的类型与国家形态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法”到“类型学”的过程。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分。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奴隶主所有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2.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封建所有制,农民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对封建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制国家实行领主分封制和权力等级制,并直接运用宗教进行统治。3.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区分的标准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人身监视力的加强、军事暴力的国家化和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1.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覆盖范围有限,国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大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2.绝对主义国家。疆界划定,主权出现,国王成为主权代理人,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军事力量大为扩张,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未控制社会提供了可资借用的体系。3.现代民族国家。从绝对主义国家继承了疆界与主权。工业化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技术,行政力量扩大,国家对社会的监视力加强。吉登斯实际上以欧洲历史为基础勾画出了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第11讲:国家(三)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以政治治理形式或权力集中的程度,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1.集权主义国家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第二、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2.分权主义国家分权主义国家主要是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多元主义;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定期选举制度;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简单比较着几种国家类型,法西斯国家是最恶劣的国家类型之一,自由民主国家最具有合法性,而集权主义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也不容磨灭。制度的评价应具有历史性。五、国家形态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1.失败国家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3.自主性国家思考题一、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三、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四、民族国家的构成要如何素是什么?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是什么?五、如何认识一般性国家目的和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如何认识国家能力与国家目的的关系?六、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七、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八、什么是议会主权理论?议会的基本职权有哪些?九、如何认识共和制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关系?简述当代中国国家结构的特点2006民族国家2007交易型政治国家2009民族国家2010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的关系2010民族主义2011结合相关国家发展理论,试析“俘获型国家”的成因及其危害 2012论述 福利国家2013国家自主性2013国家危机的克服2013 吉登斯的国家形态理论2013历年考研真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目第12讲:政府(一)625政治学原理主讲:满其旺满其旺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命题规律分析及常考知识点精讲第六章 政府关键词:政府体制、政府职权、政府行为、行政机关、官僚部门本章重点:国家是一个兼具实证性与规范性的概念,而政府是国家的实际代表,执行国家的具体职能。本章应重点理解政府体制的基本知识、行政机关的不同类型和官僚部门的行为及影响。第一节 政府体制一、政府体制理论1.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广义上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构。2.不同国家政府设置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阶级性质与国家职能。3.政府机构是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4.两种政府体制学说:(1)分权制衡: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波里比阿的制衡观念;西塞罗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洛克对英国体制的阐发;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系统论述。(2)议行合一:卢梭的思想启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批判;巴黎公社的政治实践;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实践;苏联体制的变迁;中国的议行合一。二、政府职权理论1.新古典学派。政府的作用应只限于保护市场经济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