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垃圾
资源
回收
可持续
社区
营造
研究
肖家河正街
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102023.11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大力推崇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但由于垃圾分类措施近年来才开始在我国实施,还存在着许多诸如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给垃圾分类的落实造成了阻碍。因此,本文从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社区入手,以成都肖家河正街社区为例,通过现场调研、采访等形式收文/马颖集相关问题和资料,并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从社区生活空间再造和社区生活共同体再造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措施,以探寻较为高效的生活垃圾资源的回收及再利用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策略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增进民生福祉,助推可持续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生活垃圾产量增加、处理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垃圾产量激增且成分复杂多样,填埋及焚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甚至还会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垃圾排放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开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不仅垃圾资源回收的可持续社区营造研究以肖家河正街社区为例ENJOY LIFE 欣赏生活0112023.11行是解决垃圾排放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推进垃圾“变废为宝”、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得力手段。然而,通过调研得知,大多数人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应当实施,但是却并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导致垃圾分类措施止步不前。可持续设计理念与社区营造可持续设计理念概述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稳定的时期,世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人类肆意地开发、浪费,资本家为了利益实施计划性废止制度等行为使得环境快速恶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设计师帕帕奈克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观念,细致地描绘了设计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思维方式间的勾连,他对“设计目的”的解释成为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起点,也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发展方向。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后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可持续作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联合国已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运动也逐渐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与资源等多个层面展开。中国也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旧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我国当前发展所贯彻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双碳”战略及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都是对现实问题的挑战及“美丽中国”未来愿景的主动回应。社区营造概述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模式急需转型,不再提倡早期大修大建,于是出现了许多“城市针灸”形式的社区营造项目,对社区营造的探讨也从最初对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领域扩展到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成为学界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议题。社区营造是指由居民参与的,通过对社区空间和生活共同体的再造与重塑,实现社区复兴的社会治理实践。它始于英国,兴于日本,光大于我国台湾地区,2010年后被引入中国。社区营造的特点在于有效推进了多元主体以共建共享的治理方式来共同创造美好社区生活,因而,社区营造成为新时期社区建设的热点。在中国,“社区”一词是行政区域规划的单位,指一定地理区域内活动的人类社会群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离人民最近的组织。因此,社区的发展和建设与人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肖家河正街社区的生活垃圾回收调研及服务需求分析成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老旧社区众多,笔者选取了成都的一个创建历史长且商业化程度较低的社区肖家河正街社区为案例进行调研分析。肖家河正街社区的前身是成都南郊大队,后来由于城市的开发改造,居民被安置在了肖家河片区,后于2002年正式命名为肖家河正街社区,总面积0.25平方公里,32个居民院落,68幢楼房,3543户居民。可见,肖家河正街社区人口密度较大,由于成立时间长,社区设施已经配备得相对齐全。肖家河正街片区老年人居多,由于临近地铁站,故租客也较多,人口较为密集,垃圾产生量也较大。虽然肖家河片区被定为成都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但垃圾分类实施状况并不理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肖家河正街社区进行了走访调研。垃圾收集点分布及周围环境情况社区内大约每隔两栋楼就设有一个垃圾收集点,收集点处有明显的垃圾分类提示牌,并且都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类别的标注,但垃圾箱并未按照标注的顺序进行摆放。收集点旁还配有垃圾分类流程图以及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分类倡议书等提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招贴,并且还附有垃圾收运的电话,以协助居民将可回收垃圾进行转卖。但就实地情况看来,多数居民还是没有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点周围散落着许多垃圾,卫生情况较差,并且堆有许多杂物。垃圾分类宣传实施概况在对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的门口放置了十分醒目的生活垃圾宣传的立牌,但内容比较单调,展示了生活垃圾的四个分类以及一些装饰性元素。在社区绿化带内也设有“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标语,在社区的宣传栏中也有提倡垃圾分类的相关海报。可见,肖家河社区在垃圾分类方面确实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宣传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招贴的形式,并且对于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方法涉及较少,垃圾收集点旁的分类流程图较为简略,且文字较小,因此老年人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在对部分居民进行采访后,发现大部分居民知晓并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表示很赞同垃圾分类的做法,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只占少数,我们居民所提出的未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不知道如何分类,不清楚垃圾的类别;认为垃圾分类过于麻烦,之前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工作过于繁忙,没有时间进行分类。社区可回收垃圾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社区的垃圾收集点内有许多的老年人去拾取废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这部分老年人将垃圾收集起来再卖给垃圾回收站,以此谋取利益,这种行为过程实质上也是垃圾分类的一种,不过居民们并没有意识到该行为与垃圾分类的联系。部分居民收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是到垃圾站口去翻找垃圾,而这种做法会导致在翻找过程中让本来在垃圾箱里的垃圾散落出来,使得垃圾站的气味也随之散发,进而破坏社区环境。在肖家河正街以及二环路附近都有再生资源回收站,回收站距离社区大约一公里,基本能辐射肖家河正街的所有社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可回收垃圾被送往再生资源回收站,在对前来出售可回收垃圾的废品回收人员的采访中得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122023.11知,他们主要收购的为纸箱、泡沫、塑料瓶等常见的可回收垃圾,且多数可回收垃圾的收购来源是中老年人,但在调研中发现直接由中老年人所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并不多,许多中老年人会到垃圾收集点去翻找扔掉的快递箱、塑料瓶等,将其收集起来,再卖给废品收购人员。在走访中也多次见到中老年人拾取可回收垃圾的现象,但这一行为十分的危险,若垃圾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玻璃碎片等尖锐物品,很有可能对拾取垃圾的中老年人造成伤害。由于拾取垃圾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部分中老年人的儿女对其拾取可回收垃圾的行为进行过劝阻,但作用甚微,许多中老年人仍然保留了这一习惯。生活垃圾资源回收模块在可持续社区营造中的构建策略社区空间的再造对垃圾投放点进行功能扩展。目前,大部分社区内都设有垃圾分类宣传牌,但这些宣传牌的内容较为单一,多数为“口号式”的标语,宣传无法解决上文中居民所提到的“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等具体问题,虽然能对社区的垃圾分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十分有限。在上文中对于垃圾收集点附近的环境调研中可以发现,垃圾收集点附近大多被用于堆砌杂物,既破坏环境,又影响社区的美观。那么可以将这一块公共区域进行再造利用,以激发空间的潜在力量,利用公共空间增强居民生活垃圾回收意识,从思想层面对居民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才有可能让社区的营造良性地持续下去,而不是在政府或者社会组织不再干预之后重新变回原来的模样。此外,除了对于宣传功能的扩建,也应当考虑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设服务于残疾群体、老年人、幼儿的设施。垃圾收集点的垃圾箱开口位置高度普遍较高,残疾群体或幼儿在进行垃圾投放时会有诸多不便,在公共区域的设计中也应立足于他们,为其提供应有的生活便利。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塑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塑与社区空间的再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空间的再造可以引发居民一系列行为的转变,除了从空间再造层面实现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塑,也可以通过宣传手段以及外部介入等方式进行。外部力量“输血”。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唤醒、汇集参与者的意识,将居民引入社区治理的工作中,从而激活群众对于社区自治的热情,最终构建起联系紧密、组织结构协调的治理关系网络,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中老年人会在垃圾收集点翻找可回收垃圾,这些可回收垃圾大多是年轻人产生的快递箱、塑料瓶等物品。从不同的时代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如何通过设计让年长者与年轻者的关系更加紧密,让垃圾处理的过程变得具有教育意义,以影响与教育下一代。因此,若在这二者之间搭建桥梁,不仅可以减少翻找垃圾过程中中老年人受到的伤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的行为。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引导居民们参与生活垃圾的回收与置换,在社区内部构建资源循环系统后,再将社区归还于居民,可以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在完成可再生资源回收的同时也能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助力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建造。对宣传进行视觉设计的优化。在我国对于垃圾投放点的视觉设计普遍较为简单,仍然沿用类似于德国运用鲜明色彩来引导群众进行分类工作的模式,但由于对垃圾分类的教育和科普还不完善,许多居民还不能自主地分辨垃圾属于哪一种类,从而难以进行分类投放。因此,从视觉上对垃圾分类进行具象化展示,对居民进行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投放自主性,从而推动垃圾分类制度的实行。而在垃圾分类的视觉设计上,日本是做得较好的国家之一。例如,日本的北九州市,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设计中整体色调明快,利用箭头等引导元素清晰地表现投放流程,设计风格上较为可爱、亲民。并且还详细介绍了垃圾回收的去向,以便居民完整地了解整个垃圾回收体系,更清晰地知晓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好处,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的积极性。而且北九州市为了方便居民查询垃圾分类相关信息还专门开发了APP,并配合趣味游戏,继而减轻垃圾分类的乏味与枯燥。因此,在视觉引导上进行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增强其主动性,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采用图像化的形式比起冗长难理解的文字叙述,能够增强民众易读性,为民众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投放与回收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进而指引大众快速理解并正确分类投放。如今的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设计领域亟需新的理念与方法来应对人类世界的挑战与变革,从而提高民众福祉,推动世界朝向积极的一面转变。如今,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带来的多重挑战,本文着眼于垃圾回收与分类的板块,以社区为切入点,对肖家河正街社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分别从社区空间再造和社区生活共同体重塑两个方向提出了功能扩展、外部干预以及视觉优化三个可供参考的改造策略。提倡整合社区资源,塑造合意未来的生活情境,从社区这个小单元做起,构建社区的生活共同体,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搭建。(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