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构作为渐进的公共自然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pdf
下载文档

ID:3638908

大小:4.4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作为 渐进 公共 自然 苏州 山峰 双语学校 主教
2003(3)100-105.评苏州山峰双讠语学校主教学楼 J.时代建筑,引文格式:进的公共自然:于云龙YUYunlong巨构作为渐进的公共自然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Megastructures as Progressive Public NatureReview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 Suzhou Mountain Kingston Bilingual School摘要伴随土地集约利用和教育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校园建筑的类型学创新成为一个有待探索的命题。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将巨构原型与中式庭院结合,基于江南自然气候特征和青少年集体生活设施需求给出回应。它探索了巨构建筑在组织日常公共生活、表达地方自然传统两方面的潜力,并呈现出一种适应现实语境的渐进式先锋姿态。关键词巨构;基础设施;气候;自然;地域建筑ABSTRACTAlong with the currentdevelopments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educational diversity in China,thetypologicaldirection of campus architecture has becomeapropositiontobeexplored.TheTeachingBuilding of Suzhou Mountain Kingston BilingualSchool combines the megastructure prototypewith a Chinese courtyard,giving its own responsein terms of both the natural climate of Jiangnanand the infrastructural needs of collectiveyouthlife.It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the megastructurein combining the daily life of public life with thenatural tradition of the local,and presenting aprogressive avant-garde gesture of 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 adapted to the context of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KEYWORDsMegastructure;Infrastructure;Climate;Nature;Regional Architecture中图分类号:TU244.2;TU-86(253)文献标识码:AD0l:10.13717/ki.ta.2023.03.0100文章编号:10 0 5-6 8 4X(2023)03-0100-06照明顾问:格锐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致舍景观郑晓薇(气候数据分析)武攀、唐平、王瑛、梁富助、陈凯(电气)刘毅、周谨、邵华厦、皮英俊、陈烨琳(暖通)杜文华、施锦岳、王文清(给排水)亚玮、贾国庆、耿柳珣、张文斌、李广(结构)洪文明、肖阳、许晓梁、钟毓仁、李振国、郑唐荣浩、顾一蝶(建筑)设计团队:曾群、文小琴、李纯阳、钱文华、孙桢、项目总负责人:曾群、文小琴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业主:上海山峰教育集团建筑面积:5 9 0 8 6 m建成时间:2 0 2 2 年设计时间:2 0 19-2 0 2 1年项目地点:苏州相城区项目名称:苏州山峰双语学校101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1.教学楼南立面2.总体鸟瞰图3.从文体中心看教学楼1.South facade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2.Overallbirdseyeview3.Looking at the teaching building from the CultureandSports Center项目概况Project:SuzhouKingston Bilingual SchoolLocation:XiangchengDistrict,SuzhouDesign:2019-2021Completion:2022GFA:59,086 mClient:Shanghai Mountain EducationGroupDesign: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Group)Co.,Ltd.Project leader:Zeng Qun,Wen XiaoqinDesign team:Zeng Qun,Wen Xiaoqin,Li Chunyang,Qian Wenhua,Sun Zhen,Tang Ronghao,GuYidieLandscapedesign:zscapeLightingdesign:Gradient LightingDesign建国七十余年来,以中小学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从建国初的1.6 年发展到2 0 18 年的10.6 年。尤其自2 0 世纪8 0 年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校园建筑也成为一股遍及全国的建设热潮。当下中国教育环境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的青少年;中产阶层的扩大也使很多家庭希望获得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育。从基础教育的统筹主体来看,双语和国际教育学校大多拥有社会资本,更注重校园环境和生活品质,同时,校园环境与教学空间的创新也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例如,双语学校引入了学生自主选课的“走读制”(意即像大学生一样,根据具体选课去相应的教室上课),固定班级和非固定教学空间混合交又,让师生日常交通路径更复杂,也让学生的社交范围超越班级的限制。随着教育学制从九年制向十二年制发展,校园建筑不仅扮演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功能空间,更是跨越青少年完整成长周期的生活场所。在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现实下,传统的院落式校园建筑布局正在受到挑战。校园建筑(在类型学层面)是否还有新的可能?曾群带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一院设计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主教学楼(以下简称“山峰教学楼”)探索了一种校园建筑的可能性,通过吸收巨构原型对当地自然气候进行有效的调试,呈现出巨构作为一种“公共自然”的建筑类型学潜力。“公共自然”一说援引自2 0 15 年韦斯/曼弗雷迪建筑师事务所(Weiss/ManfrediArchitects)出版的著作公共自然:进化的基础设施(PublicNatures:Evolutionary Infrastructures)2,,通过分析众多现代主义作品,作者提出了现代乌托邦中普遍存在的气候意识以及未被重视的公共生活场域。该书梳理了一条从现代主义调试环境的功能性到兼顾美学和社会功能的集体性,再到公共生活的区域性的线索,提出当代建筑应重拾建筑学、景观和工程学一体的实践模式,持续性挑战基础设施、生态和公共生活的更有创造性的关系。1对抗自然的巨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位于苏州老城外10 km的相城新区,其主教学楼是一座长达2 0 0 m的超长单体建筑。和周边形态丰富的文体中心、色彩缤纷的幼儿园相比,山峰教学楼立面规整朴素,横向遮阳长栅强调了造型的水平感。由于尺度巨大,近距离难以看到其全貌,反倒让10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1校园文体中心(合作单位设计)2教学楼3宿舍24宿舍15食堂6幼儿园1020504横亘整座校园的主教学楼遁形为“背景”般的存在。然而走进建筑内部,眼前俨然另一个世界:超长的天窗与走廊传达着强烈的方向感,庭院上空穿插着巨大黑色扶梯,平衡着长廊对视线的拉扯。两座灰黑色楼梯间跨坐在中庭,化解了2 0 0 m的撼人尺度,并以其充满孔隙的造型与地面庭院景观搭配,产生一种安静的感受,这种动态与静态混合带来的强烈体验让人感受到源于建筑自身的内向张力。1961一19 6 5 年间奥斯卡尼迈耶为巴西利亚大学设计了一座长约7 0 0 m、宽约6 0 m的科学中心楼(Central InstituteofSciences),该建筑前后平行两排,分别向外伸出巨大的混凝土柱廊。连续而宽大的混凝土梁柱在巴西利亚内陆高原的强烈日照下,形成一条城市级的阴影带,不仅表达出粗野主义的力量感,同时也为大量的室外活动和繁茂的植株提供遮阴底护。巨构建筑与地方自然气候之间的对抗形成一股内向的张力。尼迈耶不是第一位使用巨构调节微气候的巴西建筑师。2 0 世纪5 0 年代阿方索爱德华瑞迪(Affonso Eduardo Reidy)在里约海边的弗拉门戈滨海公园(FlamengoPark)中设计了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de ArteModerna do RiodeJaneiro,简称“MAM)。瑞迪和尼迈耶曾在同一个设计小组,在勒柯布西耶的顾问下合作设计了教育与卫生部大楼(Ministryof EducationandPublicHealth,简称“MESP)。这座现代主义建筑开创了一种针对里约气候的遮阳构件,并成为19 42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西建筑专题展的重点作品。3 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约13 0 m长、2 6 m宽的直线巨构建筑,更接近柯布西耶在里约留下的巨构方案。它同样以粗壮的混凝土表达闻名,但瑞迪19 5 5 年的一篇文章阐释了巨构形式背后强烈的地方自然气候意识:“气候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遮阳、必要的通风和立柱遮阴来解决。丰富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景观、阳光的强度、天空的颜色和人们的气质都可以在建筑中呈现出来,成为非常出色的形式,通过原始的表现来放大,扩充建筑的造型语言。”5 这段设计解释充分说明粗野主义的表达背后,是巨构形式与地方气候的恰当结合。无论是巴西利亚科学中心楼,还是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它们都表达出利用巨构尺度对抗自然,创造阴影和通风,关注身体舒适度的气候意识。瑞迪的话提醒我们有必要区分“大”(bigness)和巨构(mega structure)的关系。尽管建筑元素的放大是巨构的基本特征,并形成视觉上的大,但是两者并不等同。尺度超常会带来建筑属性的变化,巨构具有一种超越日常的基础设施特征,并包容复杂性和人工环境,而“大”并不必然提供基础设施所具有的日常性。巨构往往通过单一可重复或可延展的建筑元素来提供城市级基础设施的日常生活功能,并因为这种延展性而呈现形态上的线性,无论直线或曲线,正如勒柯布西耶在里约和圣保罗所留下的一系列线性巨构方案所呈现的。作为巨构的山峰教学楼在形式上没有选择张扬的表现,而是配合中式庭院适应江南气候。两座放大的楼梯间结合了展览和会议功能,把中庭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庭院,使空气和热量的流动更温和可控。中庭上空局部覆顶,立面上有数层通高的阳台,不仅给建筑一个对外的窗口,也让空气自由地进入巨大的内庭并向上流通,经过支柱撑起的天幕通向四面。顺着文体中心的屋顶步道走进建筑,穿堂风吹进中庭,由两座“烟卤”拔出天空。湿热的梅雨天,站在建筑内部竟感到微风习习,凭栏望天,却4.总平面图5.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6.巴西利亚大学科学中心楼7.共享绿庭4.Generalplan5.MuseudeArteModerna do Riode Janeiro6.Central Institute of Sciences,Universityof Brasilia7.Sharedgreencourt有几分江南庭院里的平和感。草地贴着走廊布置,其间错落栽植小臂粗细的乔木,郁郁葱葱的树冠伸至二层,与白色的廊道、黑色的梯间以及悬空飞过的扶梯形成对比,微风掠过,颇有几分泼墨画的大气挥酒。从巴西利亚大学科学中心楼到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再到山峰教学楼,提示了一条用巨构对抗原始自然、调节微观气候的线索。过往关于巨构的类型学历史书写多关注巨构形式的拓扑性或城市主义潜力,譬如柯布西耶的巨构城市方案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山峰教学楼将巨构与江南庭院重新组合,创造了适应江南气候的当代地域建筑。巨构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再次表明,所谓地域性不是他者形式或远古地方技艺的现代召唤,在巨构对抗自然的全球脉络中内含着持续演进的技术维度,正如当代的江南建筑未必总是庭院相隔,池廊往复,在现代技术加持下,“江南”亦可是巨构的自然。2巨构作为集体生活的基础设施回顾现代建筑的历史,巨构原型本质上是一种基础设施。尽管概念宽泛且涉及多个建筑潮流,但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供了一个简洁有效的划分,并得到建筑史学家阿兰柯洪(AlanColquhoun)的引用和支持:“在19 6 4年的一份出版物中,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最初成员之一,建筑师桢文彦区分了他所谓的为集合形式的三种类型:第一,构成形式各种预设形式的建筑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这是实现集体形式的经典方式,包括勒柯布西耶的圣迪耶市政中心和尼迈耶设计巴西利亚市政中心);第二,巨构形式一一个大型框架,其中容纳了一个城市的所有功能(涉及不同结构的共存);第三,群组形式一一类型相似的建筑单元的集合(以无规划的乡土村庄为典型特征)。”8103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按照此分类,山峰学校教学楼显然属于第二类:一个大型框架并提供接近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基础设施。尽管教学功能较一般学校更复杂,但是组织结构简单相似,日常生活规律,这种需要完全可以通过巨构来实现,同时巨构也容纳了成长带来的日常丰富性。山峰教学楼的通道较一般校园走廊略宽,栏杆也略高,多种尺度的半室外平台带来丰富多样的集聚场地:例如可用作会议和展览的中庭楼梯间,可以休息和私语的大阳台,以及可以打羽毛球和讨论作业的中庭连廊。超长回廊在成年人看来只有交通功能,在青少年世界里却是最合适的活动场地一一“学生下课就是一直要跑的”。另一方面,和分散的庭院布局相比,巨构不仅提供了免受风雨侵扰的活动空间,同时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连续、完整的空间。在当下流行的十二年一贯制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将在一个学校完整度过小学、初中到高中的青少年周期,山峰教学楼为不同年龄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座具有日常性的领地,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回廊中,而不是被学龄划分。建筑以完整的体量与内部丰富的庭院形成鲜明对比,并通过体量的完整性与周遭环境划出清晰的边界。另一方面,空间内部包含着复杂性,即通过一种基础设施的策略,其内部路径在保持清晰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日常的丰富性。这种体量完整性与内部空间丰富性的设计特征同样出现在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项目中,建筑提供并授权;图4、图8 图10:由建筑团队提供)5:Bic u b ic o 提供并授权;图6:GuillermoArevaloAucahuasi(图片来源:图1 图3、图7、图11 图13:苏圣亮;图10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1实验教室2合班教室3多功能教室4乐器排练室5兴趣教室6普通教室7高中部入口门厅8小学、初中部入口门厅5H81实验教室2办公室3外廊4普通教室HHHHHHH444HH98.教学楼首层平面图9.教学楼二层平面图10.教学楼内部轴侧图11.放大楼梯间二层非正式学习空间三12.高中部主入口中庭13.放大楼梯间首层展厅8.Groundfloorplan9.Secondfloorplan10.Axonometric drawing of the interior11.Informal study space on the second floor12.Atrium of the main entrance of high school1013.Exhibition hall on the first floor师将庭院嵌入一座多层停车库中。10 建筑理论家麦克史毕兹(MichaelSpeaks)评价:“(这)也许是我在上海参观过的建筑中最精炼和最成功的建筑的复杂性隐藏其内,包括独特的建筑类型学特征一一流动的功能空间编织出的优雅和简约。”【1苏州山峰教学楼再次保持了曾群设计中的精炼和先锋,12 以完整清晰的体量容纳内部空间流线与使用的丰富性。这座建筑不仅探索了类型学创新,更积极介入当代教育体制的多样性,拒绝迎合模式化和幼稚化的青少年空间设计趋势,探索一种尊重青少年成长周期的完整性和日常性的建筑潜力。3巨构作为渐进的公共自然不同于历史上巨构建筑英雄主义的、宣言式的结构表现,在山峰教学楼中可以看到一种内敛的表达,其中与身体舒适度紧密相关的气候意识或许是关键的设计着力点。在梅雨绵绵的江南自然里,巨构的原型特征提供了足够的遮阳、通风和活动空间,而江南庭院传统融入到巨构的微观气候营造,形成一种身体上而非形式上的自然感受。与地方气候相结合的微自然环境让集体生活中的师生更有意愿走出被空调和隔墙包裹的小空间。这或许是建筑师在巴西利亚科学中心楼中所真正欣赏的,不是巨构的形式吸引力,而是巨构提供的公共空间和改善自然的基础设施力量。基于对自然和气候议题的关注,当代建筑涌现了一批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绿色建筑方案,试图建立城市级的气候介入模型。社会学家萨斯基雅萨森(SaskiaSassen)就将其中部分技术激进的生态建筑方案归纳为一种积极的生态控制器(instrument)。13 与之相比,中国大院出身的建筑师似乎呈现另一种趋势,以一种当下的、实用的态度积极介入这一公共议题。建筑史学家希区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曾以“司制建筑”(Bureaucratic Architecture)形容二战后美国出现的现代大规模机构性建筑组织及其独特的设计特性,认为司制建筑具有远超独立建筑师的技术力量和大规模建造的能力,并因而更关注公共性议题;但他同时认为司制建筑在结合个人创造力上具有天然的困难,较难产生建筑学意义上的贡献。14以苏州山峰学校教学楼为代表的建筑实践则表明,出身大院的中国当代建筑师正在结合司制建筑的优势,通过积极介入公共性议题拓宽建筑学的潜在边界。安东尼维德勒(AnthonyVidler)曾以“旋即到来的历史”15))(HistoriesofTheImmediatePresent)来形容一种历史书写的策略和姿态,它同样可以形容山峰学校教学楼的建筑策略:依赖技术把控能力,将巨构的潜力与中国传统的气候适应手段结合,以渐进的方式迎战当下大规模建造现实中的气候议题。和激进狂想式的技术先锋相比,这种基于成熟技术的渐进式先锋所带来的贡献同样不应被忽视。梅雨天里,站在山峰教学楼庭院中感受到的微风告诉我,在这座由简单的黑、白和绿色勾勒的庭院中,巨构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与江南气候和公共生活的组合富有类型学的潜力。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渐进的公共自然策略或许具有更富生命力的进化能力。(感谢山峰教育集团设计经理杨云滇的采访支持和资料帮助。)105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31112注释:“Bu r e a u c r a t i c A r c h i t e c t u r e”也被翻译为官僚建筑或者科层建筑,这种组织结构类似中国古代的有司制,同时它从一开始就指向现代大公司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因此本文翻译为司制建筑。参考文献:1王家源,夯实千秋基业聚力学有所教一一新中国7 0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N/OL.中国教育报:2 0 2 3-06-25 2019-09-26.http:/ Weiss M,Manfredi M A.Public Natures:EvolutionaryInfrastructuresMj.Princeton: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15.3 GOODWINP L,Smith GEK.Brazil Builds:ArchitectureNewand Old,1652-1942Mj.New York:The Museum of ModernArt,1943.4于云龙.建构领土崇高:巴西建成环境的现代性美学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2 0 2 1.5 BONDUKI N,PORTINHO C,Instituto Lina Bo E P M B.AonsoEduardoReidyM.Lisbon:Blau,2000.6李翔宁,倪曼卿,2 4个关键词图绘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境遇、话语与实践策略 J.时代建筑,2 0 11(0 2):3 0-35.7孙志健,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访谈:再造“公共显现的空间”一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 J.建筑师,2 0 2 3,2 2 2(0 2):9 2-10 1.8 COLQUHOUNA.Modern Architectur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9戴云倩,钟祺,郑志.高校巨构建筑与当代教育 J.南方建筑,2 0 0 6(10):49-5 1.10曾群,丁洁民。时空意义上的创意互动上海国际设计一场规划及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策略.时代建筑,2010,116(06):72-77.11苏杭.第八届远东建筑奖评述.时代建筑,2 0 14(0 4155-171.12曾群,文小琴.超级容器与巨型风景:长沙国际会展中心设计实践解读.时代建筑,2 0 19(0 2):13 2-13 7.13 SASSEN S.A Third Space:Neither Fully Urban nor Fully ofthe BiosphereJJ.GRAHAM J,BLANCHFIELD C.ANDERSON,Ed.Climates.Architecture and the Planetary Imaginary.LarsMullerPublishers,2016.14 Hitchcock H-R.The Architecture of Bureaucracy and theArchitecture of GeniusJ.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47,101(601):3-6.15 Vidler A.Histories of the Immediate Present:InventingArchitectural Modernism.Cambridge:MIT Press,2008.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于云龙,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收稿时间:2 0 2 3-0 5-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