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pdf
下载文档

ID:3638828

大小:1.6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神 幸福感 中西方 差异
2022.03真情 文苑雅香1 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顿家威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摘要:由于精神幸福感与宗教联系密切,且精神一词的神秘性与定义的歧义性,导致国内研究者较少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寻找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精神幸福的理论依据,对比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与研究现状,来说明精神幸福感本土化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可研究性。关键词:精神幸福感;中西方差异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精神幸福感是更加深入的精神层面的体验,它更多是一种心境上的平和安宁,是个体与生活各方各面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内心的平和,充实感和意义感。由于精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与定义上的不明确性,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但精神幸福感在国外研究较为热门,如研究表明,提高癌症患者的精神幸福感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者针对精神幸福感在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学生,教师,临床病人,医护工作者等多个群体。因此,针对国内研究的空白,本文对精神幸福感进行中西方对比,以此基础上论证国内精神幸福感研究的可行性。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幸福”由于精神幸福感的概念由西方提出,“精神”也与宗教联系密切,而西方受希伯来文化影响,宗教氛围浓厚,因此,精神幸福感在国外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在国内备受冷落。尽管“精神幸福感”这一概念是在 1975 年才提出,但精神幸福并不是首次出现,古代中西方均有学者提出相关内容。1.儒释道思想中的精神幸福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主张重义轻利,追求个人的德行。孔子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不要去追求不义的财富,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也可以很快乐。孟子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认为亲人平安健康,为人无愧于天地,能够教育人才,三者的快乐比得到天下都要重要。儒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德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在个人层面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幸福,倡导人们追求内在道德修养和精神幸福。道家文化以“无为”为核心,主张追求天性自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上的愉悦。老子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认为人要懂得知足,不能追求太多。庄子言“物各有性,性各有极”“无以人灭天”,认为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应该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是以自身意志强行干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认为“无我”才是接近道,强调天人合一。道家追求的是顺应天性,释放本心,不去过分追求,身心合一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幸福。佛家的幸福以苦为核心,因此有许多对苦的分类,如阿含经中提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同时也承认人生有乐,瑜伽师地论中将乐分为非圣财所生乐与圣财所生乐两大类,非圣财所生乐即依靠外在条件获得的乐,是有限的暂时的,容易被外界所剥夺的;圣财所生乐即不靠外物而是依靠佛教所谓的“七圣财”产生的快乐,又分为世间的现法乐、后法乐、离欲乐以及出世间的涅盘乐。佛教认为非圣财所生乐以及圣财所生乐中的现法乐、后法乐、离欲乐都是虚妄的,是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的,只有涅槃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涅槃之乐即斩断一切烦恼,无欲无求,是一种无忧之乐,一种彻底自由的精神状态。佛教认为万物皆苦,原因就是人们容易过多的追求物质和精神享乐,而没有认识到万物皆空的现实,导致人们追求的都是虚妄的快乐,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精神上的自在无忧之乐。从幸福感的内容上看,儒释道三家均不主张追求物质享受,儒家追求个人道德修养,更多是道德层面的精神幸福,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的四大皆空,都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自在。2.西方哲学中的精神幸福西方哲学领域中对幸福的探讨则更多,主要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种幸福观,本文只选择其中涉及精神幸福的部分。古希腊时期的哲学中,柏拉图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和谐,身体是精神的桎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精神,人的幸福生活源于精神上的圆满与平和,“人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等的一种幸福,应当就在这种沉思的生活之中”。斯多葛学派认为应该追求精神幸福而抛弃所有物质文苑雅香 2 享受。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包括物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我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西方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反对追求物质财富,主张追求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善即精神幸福,“我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见到,如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善”。基督教宗教哲学中,认为人生来皆有原罪,只有保持对上帝的虔诚与热爱才能获得幸福,如奥古斯丁曾言“谁拥有一个恩典的上帝,谁就是幸福的人”。宗教往往与精神密不可分,基督教哲学中认为人们虔诚信仰上帝后,就能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救赎,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奥古斯丁描述为“那种生成于善意的欢乐沉稳地、平静地、持久地滋养着灵魂时,这就叫幸福生活”。西方哲学中对精神幸福的描述,大多都是与物质无关、与自我实现无关的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与和谐。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精神幸福的观念上的描述,表明前人很早就对精神幸福方面有所关注,精神幸福也不是西方专属。二、中西方的精神幸福感研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幸福的个人体验,而不只是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观念的探讨,幸福感研究开始出现。在以往的幸福感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幸福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往往忽略了精神幸福感的存在,实际上,精神幸福感对我们的生活同样重要。1.西方精神幸福感研究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是由国际老龄化宗教联盟(NICA)首次进行定义:精神幸福感是在与上帝、自我、社群、环境的关系中获得的一种对生命的体验。由于精神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西方更多的与宗教相联系,在宗教中,精神性更多是指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和谐,与上帝的亲近等等,但中世纪过后,西方的科学逐渐与神学划分界限,这样的定义逐渐被人们抛弃,开始将精神性与宗教分割开,Koenig 等人区分了宗教与精神性的定义:“宗教是已成为一体的系统化的信念、宗教实践、仪式、象征等,这一系统促进个体与上帝、更高力量、终极真理等神圣超越体验的接近。精神性则是个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答案、超越体验的追寻。它并不会引起宗教仪式、社区组织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导致精神性的定义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也代入到了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中来,关于精神幸福感的定义数不胜数,从 NICA 第一次进行定义精神幸福感后,许多学者都对精神幸福感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如 Ellison 认为精神幸福感是“产生于一种潜在的精神健康状态,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指示器”,是指“个体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Moberg则认为精神幸福感是多维度的,包括基督教信仰,自我满意度,个人虔诚三个成分。Fisher 根据 NICA 的定义提出了精神幸福感的四维模型(又称 Fisher 模型)强调了自我、他人、环境、超自然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幸福感。在对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结构,编制测量工具。如 Ellison(1983)提出精神幸福感二维理论结构,并与 Paloutzian 共同开发编制了精神幸福感量表(SWBS);Peterman 等人(2002)提出精神幸福感的三维理论结构,并编制了慢性病治疗的功能评估 精神幸福感量表(FACIT-SP);Fisher(1999)提出的精神幸福感的四维理论结构,并编制了精神健康与生活取向测量(SHALOM)和精神幸福感问卷(SWBQ)。随着研究的推进,21 世纪以来,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从对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中获得的幸福感逐渐扩展到个体从多元角度获得的幸福感,宗教在精神幸福感研究中的影响逐渐降低。研究对象也逐渐多元,扩展到临床病人,学生,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多个群体,研究方向也从理论研究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应用。2.国内精神幸福感研究目前国内没有对精神幸福感提出新的理论,主要是延续西方的理论与测量工具,国内的研究仍旧处在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阶段,目前仅有部分学者进行此工作,如郭健康(2011)对 Fisher 的 SWBQ 量表进行修订,形成的用于测量中国基督教徒的精神幸福感,徐雅雯(2012)通过质性研究编制的量表,用于测量中国内地老年人的精神幸福感等等。由于中国的文化的影响,国内的宗教信徒人数不多,精神幸福感研究带有的宗教色彩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国内对精神幸福感的关注度很低,也导致国内对精神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浅显。目前虽然有研究者进行精神幸福感量表的修编工作,但仍缺乏一套被公认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精神幸福感量表,也没有针对中国文化背景提出的精神幸福感理论。三、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精神幸福感本就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幸福体验,是个体对自身以及生活的环境的认知中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因此,中西方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精神幸福感同样存在中西方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幸福感的来源与内容两个方面。1.中西方精神幸福感来源不同2022.03真情 文苑雅香3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远,宗教氛围浓厚,人们往往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与幸福,因此宗教信仰是西方精神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前期的精神幸福感研究往往与宗教信徒相联系,后期研究群体扩展为一般群体,但宗教信仰仍旧是精神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国内则有所不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往来,关系方面的互动是我们精神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老人的“天伦之乐”,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这种关系上的和谐导致个体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因此,国内的精神幸福感中人际关系维度是一个重要维度。2.中西方精神幸福感内容不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个体存在的意义感、价值感被人们所看重,因此个体存在是西方精神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国内更崇尚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有许多人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在努力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从内容上看,西方精神幸福感是主要是包括宗教信仰和个体存在两方面,而国内精神幸福感主要是包括关系互动和集体奉献两方面。但中西方精神幸福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中西方精神幸福感的来源,人际关系同样会影响西方的精神幸福感,个体存在同样会影响中国的精神幸福感,但是重要程度并不相同。由于中国精神幸福感缺少理论建构,更多的具体差异还得后续进行研究。现有的差异表明,国内不能直接使用西方的精神幸福感研究成果,必须在国内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得出适用于中国民众的精神幸福感理论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虽然精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国外研究早已证明精神幸福感是一个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概念。并且西方精神幸福感研究已经从宗教信徒扩展到了各个领域的群体,与宗教的联系大大减弱。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对精神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理论建构,并研究出中国背景下的精神幸福感测量工具,是具有可行性与可研究性的,精神幸福感在各个各领域的应用也有待挖掘。参考文献:1 徐晓波,孙超,汪凤炎.精神幸福感:概念、测量、相关变量及干预 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2):275-289.2 傅佳一.儒家德福观的历史演变研究 D.浙江大学,2018.3 吴晶,葛鲁嘉,何思彤.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浅谈道家幸福观 J.心理学探新,2019,39(05):411-415.4 李宇环.中国佛教幸福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J.理论月刊,2014(11):49-52.5 李小凤,李林,林丰芬.幸福度与佛教信仰的关系浅探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6):16-17+259.6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7 董晓君.中国传统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D.大连海事大学,2012.8 张 静.中 西 幸 福 观 之 比 较 J.山 东 社 会 科学,2008(03):64-68.9 王东升.中西方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J.福建质量管理,2015(11):256.10 孔德生,蔡丽.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 J.理论探讨,2010(06):156-158.11 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J.理论探讨,2004(01):32-35.12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J.现代哲学,2011(03):46-48+54.13 杨艳硕.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 D.河北经贸大学,2020.14 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 J.理论月刊,2009(04):41-44.15 黄剑,戴丽华,涂雨晨.中西文化差异与理解的融合 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06):26-30.16Ellison C W.Spiritual Well-Being: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sychology&Theology,1983,11(4):330-340.17Moberg,David O.Subjective Measures of Spiritual Well-BeingJ.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1984,25(4):351.18Fisher,John.Developing a spiritual health and life-orientation measure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Research&Graduate Studies Office University of Ballarat,1999.19 郭建康.基督徒精神幸福及其与宗教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11.20 许雅文.中国内地城市老年人灵性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2.作者简介:顿家威(1998.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