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的乡土话语建构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638309

大小:425.52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天堂蒜薹之歌 顺应 论视阈下 天堂 蒜薹 乡土 话语 建构 研究
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3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的的乡土话乡土话语建构研究语建构研究李宝虎李广伟(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摘要】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天堂蒜薹之歌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乡土文学话语建构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一方面要从语境入手,实现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以及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的顺应;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结构入手,实现四个方面的顺应: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本研究对乡土文学话语的构建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顺应论;天堂蒜薹之歌;乡土文学;乡土话语一、引言一、引言乡土文学是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于亚莉、班荣学、赵荣,2012:105)天堂蒜薹之歌(以下简称“天歌”)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于 1988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基于真实发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的“蒜薹事件”,讲述了天堂县政府欺压农民、农民奋起反抗的故事,是莫言最具有思想性的文本,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形象地再现农民生活复杂性的最具想象力和艺术造诣的作品之一。(杜迈可等,2006:55)目前对于 天歌 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研究方向:第一类是对文本艺术价值的研究,如王学谦和邵丽坤(2014)对天歌中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挖掘;杨红(2020)对天歌中现实的描写进行了研究。第二类是莫言对天歌修改的研究,如贺仲明和马思钰(2019)对天歌的两次修改进行了挖掘;杨晓帆和谭复(2020)研究了其修改版本中民间面向的流变。第三类是对天歌译本的研究,如吴倩(2014)对天歌英译本的意识形态及改写进行的探讨;杨桦(2014)对其译本审美的缺失及补偿做了研究。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处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55-56)。作为乡土文学代表作之一,天歌以现实为底本,扎根于乡土环境,塑造了众多令人可歌可泣的乡土人物,并围绕人物有选择性地展开话语,具有独特的话语构建规律。然而,目前对天歌中话语构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顺应论视阈,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两方面,对天歌中的乡土话语进行了研究,以发掘莫言在乡土文学中话语构建的特点,推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二、顺应论简介二、顺应论简介顺应论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Verschueren 在 1999 年于其书 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语境关系的顺应包括交际语境的顺应和语言语境的顺应。前者分为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后者包括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语言结构的顺应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戈玲玲,2002:193-210)。就乡土文学中的话语构建而言,要营造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应针对不同人物身份,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从语境和语言结构两方面对语言进行选择,将话语与人物性格进行顺应,以打造出立体、形象的差异化个体,并围绕人物从语境和语言结构展开话语,以塑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三、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中的话语研究三、顺应论视阈下天堂蒜薹之歌中的话语研究(一一)语境关系的顺应语境关系的顺应从宏观上来讲,语言的使用环境即语境,包括影响语言交际者交际的两类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余高峰,2011;56)。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语境,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戈玲玲,2002;197)Verschueren(1999)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4境因素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后者由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Verschueren,2000;55-59)。1.1.语言语境的顺应语言语境的顺应影响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语篇因素为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叶慧君、杨鑫妮,2021:101)。(1 1)篇内衔接)篇内衔接篇内衔接是通过连词、前指、互指、自指、例释、诠释、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比较、重复、替代和结构相似等方式来实现语篇语义衔接(戈玲玲,2002;197)。例 1:“高羊!”那天中午,阳光十分强烈。久旱无雨,天空和大地之间游走着混浊的尘埃,弥漫着腐烂蒜薹的臭气。一群蓝色的乌鸦疲惫地从院子上空掠过,地上闪过灰淡的阴影。已经收获的大蒜没及编成辫子,散乱地堆在院子里,被炎阳曝晒着,发出阵阵恶臭。在堂屋里,他蹲在一张矮桌前,耷拉着两撇倒运的掉梢眉毛,端起一碗蒜薹汤,克制着从胃底泛上来的恶心,刚要伸嘴强喝,就听到从虚掩的破旧院门外,传来一声焦灼的吼叫。他听出这是村主任高金角在呼叫自己的名字,便匆忙放下碗,大声应着,往院里走。(莫言,2012:3)故事开篇第一段,莫言首先点出故事主人公“高羊”,并在故事背景铺垫结束后,采用“他”和“自己的名字”与“高羊”形成呼应,利用前指这一篇内衔接手段,实现了语篇语义的衔接。“蒜薹”“大蒜”“蒜薹汤”这三个具有语义相似的词之间形成互指,构成篇章内部的衔接。“臭气”“恶臭”与“恶心”之间形成因果逻辑,“恶臭”由“臭气”中的“臭”和“恶心”中的“恶”组成,形成篇内衔接,过渡自然,顺应了读者的认知。“疲惫地”和“耷拉着”形成比较,用乌鸦的“疲惫”暗指高羊的“疲惫”,丰满了人物形象,成功实现了语篇的构建(2 2)互文性)互文性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造(丁金国,2015:34),由此引出互文性的概念。篇际互文性是互文性的一个特例,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武建国、冯婷,2017:74)。例 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次事件是有预兆的。事件发生前数天,因蒜薹滞销跌价,群众已流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莫言,2012:37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出自苏洵的辨奸论,全文如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在小说最后一章的群众日报中,莫言用记者的口吻对“天堂县蒜薹事件”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论。篇章通过用典的手法,将诗词和新闻报道两种体裁的语言进行融合,形成篇际互文性。一方面保证了新闻语篇的正式性,保证了信息的传递,阐明了作者的立场;另一方面丰富了新闻的信息内容,顺应了读者的审美需求。(3 3)线性序列)线性序列线性序列,指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进行先后安排(戈玲玲,2002:197)。例 3:“金菊,我爱你”高马说,“你嫁给我做老婆吧!”高马一把拉住她,用力一拽,金菊身子一趔趄,跌在高马的怀里。(莫言,2012:28-29)篇章在“金菊是否接受高马表白”这一话题下,在“表白推脱挽留”这一逻辑语义关系下展开话语,按照“高马表白”“金菊第一次推脱”“高马第一次挽留”“金菊第二次推脱”“高马第二次挽留”“金菊第三次推脱”“高马第三次挽留”“金菊第四次推脱”这一逻辑关系展开人物对话,由此形成线性序列,带动情节发展,顺应了小说这一体裁的语言语境。1.1.交际语境的顺应交际语境的顺应(1 1)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对交际者言语行为所归范的原则和准则(戈玲玲,2002:194)。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5例 4:在事件发生之前,县委、县政府一些业务部门端正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抓得不好,致使一些部门在蒜薹经营中,为了片面追求部门利益而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在蒜薹开始上市时,有些业务部门不执行指导价格,抬价收购,挤走了一部分客户;有的地方为了装满自己的恒温库,便限制外地收购。蒜薹大量上市以致出现滞销时,有些部门又不积极收购,甚至停止收购。(莫言,2012:369-370)群众日报记者在对“天堂县蒜薹事件”进行报道时,采用了模糊语“一些”“有的”、“有些”,避免提及天堂县涉案官员姓名。模糊语的使用旨在让涉案官员在媒体大众面前留有余地,这是群众日报记者顺应报纸这一官方正式的社交情境、指涉对象身份和面子做出的语言选择,体现其调控自身语言以符合社交世界的语用意识。(2 2)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也包含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和外表形象等(戈玲玲,2002:194)。例 5:在事件发生之前,县委、县政府一些业务部门端正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抓得不好在蒜薹开始上市时,有些业务部门不执行指导价格5 月 28 日上午,数千群众聚集在县府大门外(莫言,2012:369370)作者通过“在事件发生之前”“在蒜薹开始上市时”“5 月 28 日上午”等一系列时间指示语,按照事件发生前后顺序,将“天堂县蒜薹事件”的娓娓道来,顺应了物理世界中时间逻辑,符合读者的认知,有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经过,体现叙述者调控自身语言以符合物理世界的语用意识。(3 3)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包括了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具体指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信仰、希望、动机等心理状态(Verschueren,1999:8890)。例 6:无政府主义曾把我们的国家搞成一团糟,使我国人民吃尽了苦头。难道我们还能允许这种反动思潮死灰复燃吗?(莫言,2012:372)群众日报记者在报道时,多次使用自称语“我们”“我国”,这种方式构建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使其在心理上更容易对发话人及其话语产生认同感,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并接受文章作者的观点。发话人通过一系列自称语,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听话人在认知和情感上向发言人靠拢。发话人选择上述话语实现其交际目的的过程是对受众认知心理的顺应过程。(二)语言结构的顺应(二)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指多方面对语言做出选择,包括四个方面:选择语言、语码、语体;选择话语的构建成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戈玲玲,2002:198199)。1.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语言、语码、语体的顺应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到语言使用者的政治信仰、思维模式和语言态度的制约,还受到语码转换中各种语体的影响。语码转换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口语交流中,经常出现。它具有多种功能:可以用来规避社会禁忌语言;可以用来施加影响、取得共识或标明权力关系(戈玲玲,2002:198)。莫言围绕蒜薹事件反复用三种话语来描述:公文报告的庙堂话语(大众日报中的官方陈述)、辩护者的知识分子话语(青年军官的辩护词)和农民自己陈述的民间话语(民家瞎子艺人张扣的演唱)(陈思和,2001:71)。这种复调式的叙事结构使作家可以呈现不同的视角、情感和权力关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和立场,使得叙事结构更加复杂多元,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例 7:高金角说:“还有什么没分的?”老大说:“我记得俺爹还有一件新棉袄”四婶说:“杂种,连这个都记着?这棉袄留着,我要穿!”老大说:“娘,俗话说:爹的棉袄,娘的裹脚,留给小辈,招财进宝。您留着做什么?”(莫言,2012:275)这是在四叔死后,其妻子儿女分家时的对话,老大为赢得其父亲死后留下的棉袄,编造了“爹的棉袄,娘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6的裹脚,留给小辈,招财进宝”这句顺口溜。“老大”在遗产分配中将俗语和方言两种语码进行转换,以说服、劝导四婶放弃对四叔留下的棉袄的占有,其目的是标示和增加自己话语的权力,以对四婶的选择施加影响。“您”这一敬语,表示“老大”对其母亲四婶尊重的同时,也意在让四婶从情感上向自己靠拢。2.2.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构建成分的顺应话语的构建涉及到多个组成要素的选择,包括语音结构、词素与词汇、分句和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等。语音结构的选择涵盖了语调、重音、停顿、语速等影响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声音特征的决策。在词汇层面上,词语本身和词汇的整体语义结构的存在使得词汇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词汇。在分句和句子的层面、与命题相关的语言手段、以及段落和章节等超句结构方面,同样需要作出选择(戈玲玲,2002:198199)。例 8:左边那个警察把一张盖着红印的白纸在他眼前晃了一下,轻轻地、略微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被捕了。”(莫言,2012:4)为对人物“口吃”的语音表现形式进行顺应,莫言重复了“你”这一指称语,在句子中添加了一些重复和停顿的元素,丰富了人物形象,顺应了读者的认知。同时,“口吃”的特点与“警察”权威庄严的形象形成对比,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滑稽和戏剧化的元素,为对比下文天堂县政府的腐朽打下了良好的铺垫。例 9:闻到她身上焕发出来的香胰子味道,她马上就漂亮了。扑鼻的香气提醒高羊,这也是个高级女人。(莫言,2012:309)“胰子”是肥皂的别称,属于北方方言,颇具乡土气息。在词汇的选择上,莫言选择了“香胰子”这一说法,使得描绘的女性角色更加真实和具体,也顺应了乡土文学小说的写作风格。读者在阅读乡土文学作品时也不妨用方言讲述人物的话语,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感受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文化氛围和情感共鸣。3.3.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话语和语段类型的顺应言语行为和语篇类型的选择即话语和语段的选择(戈玲玲,2002:199)。例 10:群众日报,1987 年 7 月 30 日,农历丁卯年闰六月五日。严重官僚主义和工作失职酿成恶果天堂“蒜薹事件”主要责任者受到严肃处理中共苍天市委决定:撤销仲为民天堂县委副书记职务,县委书记纪南城停职检查;省委、省政府就此通报全省。本报讯中共苍天市委对天堂“蒜薹事件”已作了全面调查,最近作出处理决定进行了严惩。(莫言,2012:365)小说最后一章以记者的口吻,虚构群众日报这一出版物,对“天堂县蒜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件处理结果进行了总结。篇章在语言的选择上顺应了报纸这一正式出版物的写作风格,采用公元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记录时间,选取了“受到严肃处理”“决定”“已作了全面调查”等一系列具有政治色彩的词语,以顺应该语篇类型,提升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性。4.4.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话语构建原则的顺应在分句和句子层面上,构建话语需要依靠语法规则作为基本原则。在超句和语段层面上,主要依赖于意义的连贯性和关联性来构建话语。话语构建的首要步骤是确立明确的话题,并且在话题的展开过程中,必须维持话题及其相关内容之间的系统性和明确性关系(戈玲玲,2002:199)。例 11: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犹如一朵肥硕的鲜花。月光犹如鲜花馥郁的香气,洒遍了辽阔的原野。田野里刮着春四月里特有的温暖干燥的风。数月滴雨不落,大地焦渴,农民的嘴唇开裂;庄稼生锈,正在抽薹的蒜苗垂头丧气。(莫言,2012:295)该段以“乡村环境”为话题,以“明月”为叙述起始点,采用“犹如”这一比喻词,把“明月”比作“鲜花”,由此自然过渡到“原野”。再以“原野”的近义词“田野”作为叙述对象,依靠二者语义上的相似性,实现意义的连贯。篇章再以“田野”为叙述对象,自然过渡到“干燥的风”,再关联到“大地干旱”这一命题,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研究57由此引出本段的两个主题:农民缺水,蒜苗缺水。语篇过渡自然,顺应了读者的逻辑认知,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四、结语四、结语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乡土文学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基于真实发生在山东省苍山县的“蒜薹事件”进行改编,极具地域特色,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本研究从顺应论视阈重点分析了该作品中乡土文学话语建构规律,研究发现,在顺应论理论框架下,乡土文学要实现话语的构建,要以乡土文化为底蕴,从语境和语言结构两方面入手,以塑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这一研究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情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对莫言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2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1(6):71.3丁金国.互文性的语文学阐释J.当代修辞学,2015(03):3345.4杜迈可,季进,王娟娟.论天堂蒜薹之歌J.当代作家评论,2006(06):5561.5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6贺仲明,马思钰.一波三折 意蕴深沉论天堂蒜薹之歌的两次修改J.当代作家评论,2019(01):141147+2.7莫言.天堂蒜薹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8王学谦,邵丽坤.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的艺术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14(09):254257.9吴倩.当代西方翻译文学中的中国镜像、意识形态及改写以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4(07):151153+155+161.10武建国,冯婷.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J.外语学刊,2017(02):7478.11杨红.天堂蒜薹之歌:如何深入现实的内部J.小说评论,2020(01):8087.12杨桦.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译本审美的缺失及补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6):135137.13杨晓帆,谭复.从现实哀歌到时代寓言论天堂蒜薹之歌的版本变迁与民间面向J.文艺争鸣,2020(11):3945.14叶慧君,杨鑫妮.有关新冠疫情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互动式元话语研究J.外国语文,2021,37(05):96103.15于亚莉,班荣学,赵荣.乡土文学翻译策略及其本质探析以浮躁英译为例J.理论导刊,2012(04):105.16余高峰.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上海翻译,2011(02):5658.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宝虎(1999),男,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E-mail:。李广伟(1980),男,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E-mail:。AStudy o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ocal Lit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Adaptation TheoryACase Study of The Garlic BalladsLi BaohuLi Guangwei(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4210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adaptation theory,this study took The Garlic Ballads as theobject,aiming to analyze the rules of its local literary discour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literature discourse should be realized from two aspects under the adaptation theory framework:context and languagestructure,so as to complete a good local literature work.The study has some implications for constructing and teachinglocal literature.Key wordsAdaptation theory;The Garlic Ballads;Local literature;Local discours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