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和法国时间观念的比较.pdf
下载文档

ID:3637853

大小:2.3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 交际 视阈下 中国 法国 时间 观念 比较
文/刘昱辛刘鑫钟超洪董沛兵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和法国时间观念的比较家文化背景的不同,时间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时间观念的差异会对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有大量研究以西方时间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差异。从研究对象入手,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具体国家进行时间观念的国别研究,其中针对美国的研究较多,还有部分俄国、泰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但是针对法国的研究较少。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特性正在消解,西方不同国家存在差异性,因此学术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具体研究,有利于减少刻板印象,提高全社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以研究方法为切入点,由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分析主要集中于中国和他国文化的差异分析,大部分学者采用了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于时间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差异对比分析,并提出建议或措施解决商务合作、文化交流中的冲突。部分学者针对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涉及了历史渊源、宗教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属于多时制时间观念,面向过去的时间取向,是环形的时间观;法国则是单时制,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取向,是线性的时间观。而实际的情况完全符合吗?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该如何应对时间观念上不同呢?本文将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通过比较中法时间使用的具体表现,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对中法时间观念和使用的异同进行剖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提出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以期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法国文化作为欧洲文化一部分,其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研究中法跨文化交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法国更大范围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本文立足于当下,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中国和法国两国对于时间观的具体差异,提出中法两国在时间感知、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上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相通之处,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国和法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有效带动了两国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随着中法合作成果的不断落地,“一带一路”倡议对法国当地经济发展的提振作用日益显现。但是中法两国因时间观念的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也在不断凸显。深入研究中国和法国在时间观念和使用上的异同,有助于两国相互理解和包容,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科学技术上开展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交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时间则被称为“无声的语言”。现代传播学认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言语的同时会伴随着非言语行为。时间观念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人类学家、跨文化传播学之父爱德华霍尔(Hall)认为,就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每种文化也都有其时间语言。由于各个国INTO LIFE 走进生活1812023.10中法时间使用的具体行为表现工作场合法国人倾向于“计划”,大部分的法国人都会利用记事本去规划自己工作乃至生活中的日程。在正式开始做某件事时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确定每一个环节、需要的内容、具体步骤和方法,并且尽量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执行。而中国人倾向于“开始”,即直接开始做某件事,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寻求解决方法,或者以其他方案推翻之前的所做部分。对于法国人来说,工作约定的时间是十分精准的,例如会议、汇报等这些时间点。法国人很守时,他们认为这是计划中的一部分,需要按照计划来实施。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工作场合的会议需要比约定的时间要提前到一会,以便于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在进行交易时,需要提前到达、熟悉地点,了解状况,体现出对于工作的重视和对对方的尊重,更有利于交易的开展和达成。另外,法国人习惯于提前安排各项事务,因此一些临时的邀约可能会被看作是不礼貌的做法,或者因为时间的冲突而被拒绝。而在中国,计划并不代表需要完全遵照执行,而是随时可能存在变通的余地。社交场合法语有一句俚语“Le quart d heure de gloire”译为“礼貌一刻钟”,意思是法国人受到邀请作为客人参加某个社交场合时,一般会特意迟到大约15分钟的时间。法国人之所以会保留下这一习俗是为了给主人充足的准备时间,如果客人提前到了但主人还没有准备好,就会令其非常局促和尴尬。这15分钟不仅给主人预留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也给了客人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灵活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受邀做客时,中国人会提前一会儿或者准时到主人家,提前或者准时到是因为中国人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损害了集体的利益,提前一点到就不会耽误其他人的时间,并且也对其他人表示了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中国的社交活动通常没有太明确的结束时间,多数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聚会等都会进行到深夜。而法国在这方面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尤其是工作日的活动,通常在晚上10点左右结束,这是因为法国人非常重视个人的休息和家庭生活。中法时间观异同分析根据爱德华霍尔的理论,时间可分为三类:技术时间、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技术时间指的是根据科学所计算出的精确的年、月、日、时、分、秒。与技术时间相比,正式时间并不是基于科学的,而是与历史和文化习俗相关,它是某一具体文化的人对时间的认知和习惯,关系到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非正式时间则是人们对于时间更加笼统的体会,如“一会儿”对于不同文化的人而言具有不同的概念。文化差异会影响时间观,时间观的不同则反映出文化的不同。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和法国的时间观差异,以下从时间感知、时间价值取向、时间使用三个维度对中法时间观行为进行剖析。时间感知从时间感知的角度,霍尔把时间观分为:线性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线性时间观把时间看作一条向未来无限延长的线,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运动;而环形时间观则把时间视为一个运动中的圆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具体行为表现上,上文提到法国人十分看重计划,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需要珍惜时间,通过做好提前规划来提高效率。另外,张金岭在法国的田野调查中提到,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中法国人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预约时间,比如去相关部门或机构办理事务等。他认为这种现象源于法律和制度切割了人们的社会化时间,同时不同群体和个人又按照截然不同的时间表安排日程。本文认为这个现象也反映出法国人对于时间的线性连续感知。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词语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一岁二十四节气的运用,这无疑体现了一种环形时间观。此外,语言蕴含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和觉察。法语中,时态的运用十分细致。法语包括六种语式,其中直陈式中包括12种时态,每一种时态明确地位于一条时间线上的不同位置。同时,不同的时态又对应着说话人所处的不同时刻,比如,过去将来时表示说话人从过去看将来发生的动作。从法语的时态看出人们认为时间的运动是具有连续性的,不同事件的先后顺序是恒定的。汉语中则没有明确的时态用法,时间概念的表达比较模糊,比如马上、一下、一会儿等。因为环形时间观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不再具体、精确地区分某时某刻。但是同样也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现代化的流水线制度强调效率,中国人的社交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也受到影响,重视和强调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时间价值取向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曾提出著名的框架理论,又称K-S框架: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进行了大致划分,即面向过去取向、面向现在取向和面向未来取向。面向过去的时间取向认为过去的传统和经验比现在和将来更重要,也就是说,当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或情况时,面向过去的时间取向更趋向于在过去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事情中吸取经验或者判断的导向依据,参考传统惯例或者先贤的经验。面向现在的时间取向更加注重当下的短期效果,不会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虑或者决策。面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则是较之过去更注重未来,较之短期影响更注重长期影响和远期变化。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一般发生在工业比较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尽管一般认为法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文化,而中国是一个过去取向的国家,但笔者认为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一贯传承的社会和习俗中体现出的是注重历史和传统、尊重老人和长辈、崇拜祖先、强调前人经验等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以过去为导向的时间观。但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社会发展变动,中国早已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以未来为取向的时间观念自然而然也深美化生活 BETTER LIFE1822023.10入人心,人们注重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在众多现代社会组织中,比如企业、政府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同时,作为西欧发达国家之一的法国有着较长的工业发展史,自然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更倾向于未来取向,包括对未来充满积极的态度、注重计划等。再者,中国“尊老”的观念在法国并不被推崇,如果以中国尊老的态度对待法国老人可能反而被认为是一种轻视或不尊重,比如让座、搀扶等。另外,中国对于长辈或者地位较高者需要使用尊称不可直呼其名,而在法国则对于长者也可以直接使用名字称呼。但是,法国也存在一些过去时间取向的情况,比如在法语中对过去进行描述的时态更多,并将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划分,而对于将来的划分则更为简单。时间使用方式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时间划分为单向时间制与多向时间制。单向时间制是指单时制时间观念下社会成员在某个时间段一般只做一件事,注重专注和高效。反之,多向时间制下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处理多项事务,时间分配上没有严格限制,更注重过程和感受、人际关系的和谐。单时制时间观念下的社会是守时、高效、重视准时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注重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执行。上文提到,法国人热衷于做精细的计划,日程表的使用涉及广泛,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进行预约。而中国人更多的是无计划或计划地灵活执行、顺应而非掌控时间和变化等方面。在中国,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中国有一句俗语:“计划赶不上变化”,即计划被打断是常有的事情。为了维持更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强调时间运用的灵活与变通。在时间的使用上,法国人的单时制时间观念非常明显,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多向时间制的社会。法国的单时制尤其体现在法国的“预约文化”中,即几乎每个人的各项事务都会进行提前安排,社交生活中的约会、工作会议,去政府或银行办理事务,去医院看病等都需要提前预约。这种“预约文化”的形成实则是由于每个人将个人时间进行了精细的分割,也就是人与人在需要进行交流接触时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习俗。因此,一般而言,法国人对于“迟到”是不太能容忍的,因为这会打乱人们的计划,导致日程安排的推延。但是中国人一般不太理解的是,正式场合下非常准时的法国人在社交场合时却有“迟到”的习惯,比如前文提到的“礼貌一刻钟”。但是笔者认为,这里的“迟到”恰恰体现出法国人的单时制时间观,因为这种出于客人为主人考虑周到的“迟到”已经相沿成习,即在某个时刻后人们可以光临,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会以此为标准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法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社会习俗,而是用一贯的思维认为法国人会非常准时地采取行动,反而会打乱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带来交际的不安和冲突。文化冰山理论将文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某一文化如同一座冰山,露出水面部分的显性文化如同冰山一角,而水下的隐性文化才是深远博大的,比如时间空间概念、价值观等。中法两国在时间取向、时间观念上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相通之处。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强调计划的制定和达成,注重创新发展,积极面向未来。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线性和单向的时间取向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国的交流。同时,过去导向的、环形的、多时制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上,一方面我们应察觉和认可自己的时间观念和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尊重时间观念的不同,不能先入之见,而是要尝试包容和尊重双方各自的文化以及习俗。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要以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视角对待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从而促进中法两国跨文化的传播及交流。(成都文理学院)INTO LIFE 走进生活1832023.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