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pdf
下载文档

ID:3637489

大小:4.40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精神 象征 民族 自觉 民国 雕塑家 第二次 孙中山 雕像 征集 中的
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 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026 陈 亮(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 1926年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征集中,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1935年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征集,经三轮筛选,滕白也的方案最终胜出。时隔九年,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活动中的“逆袭”,一方面来自雕塑家对总理革命领袖气质和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兴起的民族自觉意识密切相关。关键词 孙中山铜像;中国雕塑家;精神象征;民族自觉 中图分类号 J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5-0026-07收稿日期:2023-05-29作者简介:陈 亮(1972),男,江苏武进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雕塑创作研究。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 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发轫离不开早期留学的雕塑家的推动。他们从西方汲取了学院派雕塑造型体系的优长,并结合传统审美展开了本土雕塑的民族化探索。民国时期历次重大的雕塑征集和承造活动与他们的创作实践密切关联。在民国公共空间雕塑创作中,“国父”孙中山无疑是一个核心主题。在众多的总理雕像中,有两次铜像公开征集活动最为引人注目,发起者分别是 1926 年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筹备处”)和 1935 年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以下简称“铜像委员会”)。两次征集的创作对象相同,然而第一次的雕像承造者却是两位外籍雕塑家,中国雕塑家与之失之交臂。时隔九年,中国十余位留学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中悉数亮相,他们在雕塑竞技中展现了对革命领袖形象的不同艺术感悟。滕白也最终脱颖而出,其方案得到“铜像委员会”和民众的认可,可谓完成了铜像征集的一次“逆袭”。一、造像纪念两次孙中山雕像公开征集始末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为纪念这位革命先驱,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在中山先生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重要场所树立铜像,以供时人瞻仰,寄托广大民众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南京中山陵是孙总理长眠之处,市中心新街口为标志性公共空间,在这两处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标敬立孙中山塑像尤令各界瞩目。两次塑像从发布征集启事到最终确定承造人选皆反复考量,历时数年,颇费周折。两次大型征集活动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折射出筹备委员会、中外雕塑家及相关人士对于革命先行者心中理想形象的不同认知,也可见社会各界对于这一彰显民族精神的纪念性雕像的态度之审慎。下面略述两次总理雕像征集的经过,初步考察筹委会以及李金发、王静远、滕白也、王如玖等雕塑家在两次事件中的主要作为及创作意图,为探究各雕塑家落选的原因奠定基础。1925 年 4 月 8 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成立,7 月 9 日,“筹备处”第七次会议决定在南京中山陵祭堂内建造孙中山像。1926 年 2 月 16 日,“筹备处”在申报刊登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悬奖征求中山先生造像模型启示,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先生造像模型。在此之前,“筹备处”孙哲生(孙科)、林焕廷二位委员曾邀请担任中山陵建筑图案竞标评判的李金发试塑孙中山雕像。李金发回忆:起初“孙哲生君与林焕廷君来舍参观一周,表示极满意”,后孙科与孙宋夫人二人意见不统一,“孙君所要的是老成持重,目烁闪有光的,孙宋夫人所要的是英气勃勃,呼之欲出的,真使我为难,结果东一修,西一改,两败俱伤,不像了,只好重新做一个”。1190李金发试塑失败是“筹备处”征求造像模型的直接原因。因 1926 年 2 月发布的征求造像模型启示中,对尺寸、价格、质料未做规定,遂于 4 月 1 日重新发布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悬奖征求造像模型条例,明确了各项要求:(一)此次悬奖征求之目的:为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孙中山之造像模型。(二)拟建之造像为铜制,作中山先生静坐默思之状,高约八英尺至十英尺,位于一大理石或青岛花岗石座之上,高约十英尺,座之四边,三面为凸雕铜板,一面为刻字铜板。(三)铜像连座之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27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价格:包括制模铸铜运行建立及其他一切应有之工料等费在内,定位中银五万元。(四)所征求之造像模型:为一石膏制之半身像,其高度均以原身为准,此外并须绘一静坐默思肖像,及石座图画,以表现全部之结构,模型不特当求形似,尤当能表现中山先生英明果断之精神。(五)应征奖金额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议决如下:头奖二千元,二奖一千元,三奖五百元2此悬奖征求造像模型启示发布后,李金发回忆:“应征的人绝对的少,除我以外还有一位捷克斯拉夫人等,总共不外四个人罢。”1190李金发首次应征所作总理铜像刊登于 1926 年 4 月 25 日申报,二次改作的铜像模型发表于 1926 年 9 月 2 日 申报。1926 年 9 月 12 日,“筹备处”因未征集到合适的铜像模型,登报延期,谓:“征求期限为本年二月一日起至八月卅一日止,现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认为有展期之必要,故议决征求期限继续展至本年十二月底。”31927 年初,时在里昂美专留学雕塑的王静远也将其应征铜像寄回国内。1927 年 12 月,“始将各应征者的作品发还,说是葬事筹备处认为统统不合用故此发还”。1190后孙科游欧时经公使馆褚民谊介绍,邀请法国雕塑家保罗朗多维斯基(Paul Landowski,18751961)创作雕像。1928 年 10 月 20 日,葬事筹备处第 62 次会议议决:总理石制造像模型,造价为一百五十万法郎(二十万国币),为原先预算的四倍。创作时“每完成一个阶段,保罗(朗多维斯基)就将模型照片寄回,待审查满意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创作”,4工作态度尤为慎重。1929 年 4 月 12 日,捷克雕塑家高祺(Bohuslav Koci,1889?)承造的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卧像在上海的工作室完成,A“将被送往南京,作为陵墓的一部分他花费了 15 个月”。5此作以白色大理石为原料,重量一吨半。1930 年 11 月 9 日,朗多维斯基承制的孙中山像运往南京中山陵,“雕像的揭幕仪式将在孙博士生日那天的星期三(11 月 12 日)举行”。6南京中山陵祭堂内孙中山塑像建造过程一波三折,从邀请李金发试塑,到登报悬奖征集,再到委托法国雕刻家定制,自 1925 年 7 月到 1930 年 11 月,历时五年有余,方告落成。这次总理塑像征集开中国政府面向海内外征集公共雕塑之先例,意义非凡。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的征集活动于 1934 年 6 月启动,“南京市党部廿日会通过,在新街口广场,建立总理铜像,组委员会办理”。77 月,“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遂商讨总理铜像之募捐办法及施行细则等相关事宜。1934 年 12 月,“铜像委员会”组织案审查会及捐款保管委会,计划先征集雕刻模型再行铸造。81935 年 1 月,南京政府公布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征求雕刻专家承办办法,规定此次征A有学者认为“他的方案胜过近30名中外投标者而中了头标”,详情待考。据:朱伟华.高祺与中山先生石雕卧像N.人民日报(北京),1989-7-2(7).稿的截止日期为本年 4 月 30 日,有关铜像型制、预算及应征者身份等要求如下:一、铜像建立位置,定于新街口广场中心,底基面积为直径五十公尺。二、铜像面向东,用穿中山装,站立演讲姿势。三、铜像高度,最低五公尺,厚度最低八公分,质料用国产顶上紫铜。四、像基刻总理遗嘱及建国大纲,并参用浮雕材料,用国产坚固美观石料。五、全部式样,崇高伟大,庄严朴实,以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为原则。六、应征者必须过去在艺术上具有价值之作品(附缴获作品照片)。七、应征者须制缴下列图案模型:甲:平面图、正面图、透视图、(比例自定)剖面图,一律用绘图蜡纸、铅笔素描(比例五十分之一公尺)。乙:总地盘图(比例二百五十分之一公尺)。丙:面向模型及全身姿势,连像基模型各一具。八、应征者须早送建筑全部工程详细计划、缴费预算,以五万元为标准。九、应征者以本国国籍雕刻家为限。9另外,铜像委员会还严正声明道:“按此次本会对此事,绝对秉公开征求严格选择之原则办理,俾国内雕刻专家,人人均有尽量发挥天才,表现技术之机会,而杜绝请托奔竞之弊。关于图案模型之选择方法,由本委员会敦请平日与总理最为接近者,及专家多人,会同审查,由此三方而评定之分数,再行平均,以平均后所得分数,最高者为当选,并拟在评定以前或以后,将所有各项图案及模型,公开展览,俾市民亦得贡献意见,以供本会采择。”9可见,铜像征集活动汇集了各方才智,力求做到公平和公正。1935 年 5 月 1 日,总理铜像征求承办时间截止,“该会所征求之铜像标准。应征者至为踊跃,业经期满。经审委于右任、孙科、戴传贤、居正、叶楚伧、陈果夫,及总理各亲故审查,认为大体尚佳,但未能完全适合标准,刻已决定第二次征选办法。限八月三十一日截止,九月重行审查”。10二次征求模型图案发布后,除第一次指定的九人重制送审外,其余雕刻师亦可制送模型参与评审。1935 年 6 月 20 日,总理铜像会公布了第二次铜像标准和征求办法。铜像标准:(一)铜像建立位置,定于新街口广场中心,底基面积为直径 50 公尺。(二)铜像面向东,用穿中山装站立演讲姿势,须毕肖总理平日之丰度。(三)铜像高度,最低五公尺,质料用国产顶上紫铜。(四)像基以宁朴无华、坚固耐久为原则,四壁刻总理遗嘱及建国大纲,并参用浮雕材料,用国产坚固美观石料。(五)全部式样,崇高伟大,庄严朴实,以象征总理毕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 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028 生革命精神为原则。11此次对比前次标准稍有变动,在人物造像上增加了“须毕肖总理平日之丰度”,像基上增加了“以宁朴无华、坚固耐久为原则”的要求。1935 年 10 月 5 日,铜像委员会“选定李金发等五人作品为初选当选,惟仍须重制模型,限三个月完成,再行选定一人”。121936 年 5 月 10 日,委员会对初选入围五人修改后的五个模型进行二次审查,最终滕白也的作品当选。“决议如下:(一)选定第五号(制模者滕白也)当选,由其担任造像。(二)选定第丁号(制模者王如玖)为备取,给予津贴六百元,令其重行照原定尺寸放大,送中央党部备审。(三)关于像基问题,请林主席决定。”13至此,新街口孙中山铜像的征集尘埃落定,历经三次评选,历时近两年之久。此次铜像征集活动影响范围之广可谓空前,李金发、滕白也、江小鹣、刘开渠、陈锡钧、王如玖、梅张充仁、黄浪萍、郑可、黄心维、张辰伯、郎鲁逊、李名炀、梁竹亭等众多雕塑家积极参与应征。虽限制了参赛者为中国国籍,但还是有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雕刻家参与模型竞选。“建立总理铜像续征模型将公开展览,有远自罗马报告应征者”,14“旧金山雕刻家白法拿,以纯钢为中国国民党故总理孙中山造像,本夏即可完成”。15另外,政府相关部门以此次征集活动为契机还成立了“中国雕刻学会”。1935 年 5 月 12 日“此次因应征总理铜像模型设计全国雕刻家皆齐聚首都,特由党部督促组织雕刻学会,昨日成立大会”。16选出李金发、江小鹣、王临乙、刘开渠、郎鲁逊五人为常务理事,滕白也为常务理事会秘书。可见,这次活动伴随媒体的持续报道及公开展示,不仅激活了本土雕塑家的创作热情,也引发了民众对公共雕塑事件的持续关注,将全国制作总理铜像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二、精神象征两次雕像竞赛的革命领袖形象演构公共纪念空间中的领袖塑像创作要求不同于普通的人物肖像创作,除肖似本人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纪念和象征意义。孙中山去世后,其地位已经上升为革命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其塑像已成为民族精神的标志性符号。由此,中山陵纪念堂和新街口两座孙中山像被赋予了超越雕塑艺术本体之上的政治性含义。事实上,时跨 9 年除了总理像的公众期许演化,雕像的征集和承造双方理想中的孙中山形象也存在偏差,也就是如何看待总理塑像,前者倾向于大众化和政治意义的公共性解读,后者更多着眼于个体直觉和雕塑技艺的创作演绎。只有二者的期望达到了微妙的平衡,领袖雕像才能多方满意,此应是两次雕像征集活动多有波折的内在原因。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国父”孙中山的纪念活动事实上已经构成民族革命历程的集体记忆。法国学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18771945)在论述集体记忆的社会性时说:“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7孙中山革命领袖的崇高地位需要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而在特定的公共场合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强化、宣传及造势,都可以有效地强化领袖的权威形象和神圣意义,在中山陵和新街口等公共场域建立纪念总理雕像,正是建构民众集体记忆和树立崇高威信的绝佳路径。“这些活动可以建构某种操演形式,建构某套话语系统,进而组成某种记忆场域,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18考察这两次征集活动中落选作品和获胜者的作品,即可窥见雕像征集活动的背后并非单纯的雕塑水平竞技,能否切中“葬备处”和“铜像委员会”建构孙中山民族国家精神象征的政治意图更为关键。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活动中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契合了建构领袖崇拜的集体记忆的初衷。1926 年 4 月中山陵雕像发布征求启示中,有两点要求至为关键:一是“静坐默思肖像”;二是“不特当求形似、尤当能表现中山先生英明果断之精神”。事实上,这两点集中体现了广大民众对灵堂内造像需凸显领袖气质和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在此之前,李金发曾试塑总理像,李金发回忆,起初“孙哲生君与林焕廷君来舍参观一周,表示极满意”。但后来,孙科与孙宋夫人二人意见不统一,导致未能获得承办权。孙科希望是“老成持重,目烁闪有光的”,而孙宋夫人所要的是“英气勃勃,呼之欲出的”,李金发在左右为难中进行多次修改,结果终未能使二人均满意。1190征求造像模型条例发布后,李金发应征的作品在体现其精湛写实技巧的基础上还透露出些许诗意的表现。“其眼角与眉尾又被处理成向下倾斜的状态,使其深邃的目光略显忧郁,加之此像面部塑造较为瘦削,使李金发塑造的孙中山形象更似一个忧国忧民的士人形象。”19我们无法否认这件富有精神内涵的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但这与“葬备处”希望的具备“英明果断之精神”的领袖形象尚有距离(图 1)。王静远自法国寄回的铜像,所塑人物着西服,眼睛略小,没有李金发所作炯炯有神,两腮略显清瘦,脸型不够饱满、方正,整体上看与本人肖似程度不够,也缺少“英明果断”的领袖气质(图 2)。保罗 朗多维斯基以作纪念碑塑像闻名欧洲,“其作风稍倾向于自然,但终不脱古典的格式。生平作品最多者,亦为纪念建筑物,且势力普及于世界各国”。20中国留学生王子云、张澄江曾师从于他,李金发为巴黎美院另一位大师布夏(Jean Boucher,18701939)的学生。经对比可以发现,朗多维斯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孙中山本人照片(图 3)基础之上进行了精心的艺术加工。人物取正襟危坐之姿,双脚并拢,一手握拳,一手展开,体态庄严舒朗,身着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29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长袍马褂也显示出东方领袖的沉静典雅。额头、下颚、颧骨更为饱满,目光深邃,鼻梁挺阔,嘴角微微下坠更凸显坚毅性格,神情慈祥而不乏凝重、肃穆(图 4)。塑像“望向远方的双眼,似乎能洞悉一切,自信又不乏温和,既体现出塑像君临天下的气度,又让人们感受到其宽广的胸怀,这体现的即是一种领袖气质”。19不得不承认,朗多维斯基所作不仅肖似总理本人,且更具领袖气质和“英明果断之精神”。退一步说,作为学生辈的李金发和王静远与他们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老师相比,承制纪念塑像的经验和技艺稍逊一筹也情有可原。中山陵石棺灵柩之上的另一件孙中山雕像作品为捷克雕塑家高祺所作。人物取卧姿,双手置于胸前,着中山装,神态安详,庄严肃穆,“亦与总理生时无异首则安卧于青天白日之枕,态度颇为庄观,像之四周,雕有梅花,盖梅为傲睨霜雪之花,卓绝超群,足以表示孙总理之精神也”。21雕像不仅肖似本人,也同样凸显了革命领袖的民族精神。1935 年 1 月,新街口孙中山雕像的征集要求也有两点至为关键:其一,“用穿中山装,站立演讲姿势,须毕肖总理平日之丰度”;其二,“崇高伟大,庄严朴实,以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也可看出“铜像委员会”突出总理革命先驱的崇高形象的意图。此次雕像设立的地点位于市中心新街口,安放空间从寂静肃穆的灵堂转到繁华喧闹的广场,人物姿态也由“静坐默思”变为“站立演讲”,衣着也由长袍马褂改为轻便的中山装。但两次雕像征集始终不变的宗旨是对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和民族精神象征意义的强化。滕白也为雕像创作下过很大的工夫,曾认真观摩朗多维斯基的雕塑作品,并找到高祺索得总理面部模型。他还曾多次邀请孙科、林森、戴传贤、陈树人等总理生前追随者指导,最终在众多雕塑家中脱颖而出。事实上,滕白也不仅抓住了总理的五官神情等具体特征,而且还结合中国传统“面相学”,强化了总理在广大民众中的理想化特征。他总结出其总理头像的十大特点:“(一)前额之高而前脑之大;(二)后脑之丰满;(三)眉之浓;(四)眼之慈善而有神;(五)嘴之有决心而唇之尖而圆;(六)颧骨通天(即隆起直通耳边);(七)耳大而下有硾肉;(八)鼻之高大而正,孔不平露;(九)下颚圆大明(十)全面之方正是也。”22无疑,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使孙中山雕像达到神似,并能凸显民族精神。学者认为他“所塑造的并非现实状态的形象,而是在对于各种面相整合、修改,以符合人们在传统语境当中所认为的理想的完美无缺形象,将领袖神圣化”,23这一看法同样注意到孙中山塑像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滕白也制作的孙中山全身像小稿(图 5),选取总理全神贯注的演讲姿态,左手叉腰,右手抬起,头部微微向右倾斜,生动而又不失庄严。作者刻意拉长腿部的比例,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高大挺拔。滕白也设计的底座(图 6)借鉴了天坛的造型样式,雕像被安放于三层台阶和围栏中心,进一步突出了领袖神圣和崇高的地位。这次铜像征稿,1935年 6 月首次选定九人重点资助培养。10 月,二次初选李金发、陈锡钧、梅雨天、黄浪萍、滕白也五人入围。李金发、王如玖、陈锡钧三人的应征作品也值得关图1 李金发 孙中山像图2 王静远 孙中山先生铜像图3 总理北上所摄之遗像图4 保罗朗多维斯基孙总理像图5 滕白也总理全身像图6 滕白也总理纪念像模型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 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030 注。李金发为这次征集活动所做的孙中山像(图 7),相比前次作品在体量上更为饱满,造型细腻真实,或因手法上不够概括凝练,精神气质的刻画稍有欠缺而最终落败。王如玖所作孙中山像(图 8)表情坚毅,手法凝练,体现了总理坚强的革命意志。故此,铜像委员会还特给予王如玖津贴六百元,并送中央党部备审。陈锡钧所塑形象酷似总理,体积饱满,眉宇之间英气逼人,手法上有着类似罗丹生动灵活的手法,人物老成持重的气质稍逊,也未能完全合乎“毕肖总理平日之丰度”和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之要求。新街口孙中山铜像征集活动距中山陵雕像征集活动约九年。此时,众多留学雕塑家已经陆续返回国内,现代雕塑的创作和教学也得到蓬勃发展。这次铜像征集是近现代雕塑事业发展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留学生主导的现代雕塑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活动的成功一方面反映出中国雕塑家创作能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民国政府通过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建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意图。再者,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文化本位思潮的勃发,对这次征集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民族自觉文化本位意识思潮与雕塑事业发展新街口铜像征集活动发生于 19341935 年间,此时正值南京国民政府提倡文化复兴,以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党心和振奋国民精神的历史时机。陈立夫指出:“民族文化运动,实系恢复民族自信力的运动,在发扬固有文化方面,要以整理固有智能为目前急务。”24这种鼓吹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潮辐射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知识群体一直怀有复兴传统文化的雄心,他们也是在民族自强的要求下开始学习西方的。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二三十年代,民族自尊、自强的群体自觉意识也越发强烈。此次新街口孙中山铜像征集活动之所以开展得如火如荼,无疑也得益于此时的民族本位文化思潮。首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中山陵纪念堂两尊极为重要的塑像皆由两位外籍雕塑家完成。参与征集的中国雕塑家愤懑异常,感到民族自信心严重受挫。李金发对此感慨道:当此中国艺术最颓唐的时候,谁都希望藉国家的援助,创造出一些东西来为民族生色,乃当局不注意及此,反想以小小的藉口,拱手把机会给外人,即他日巍巍铜像矗立云表,亦不过已号称革命民族之羞也。至少忝为中国雕刻家的我,将掩面而过,艺术界同志必有同样之感想啊。25作者对国家将这个象征“革命民族”的塑像机会让给外国雕塑家而耿耿于怀。随后,他给当局提出两条建议:“(一)总理铜像,无论如何应由中国人去雕,不应如此不负文艺运动的责任。(二)希望以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之常务委员,加入葬事筹备处,指示一切艺术方面之工作,以免贻误无穷。”1190幸运的是,这两条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艺术水准的建议,在第二次总理铜像征集中均得到采纳。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不只存在于雕塑界,在各类艺术展览的举办中也有体现。如,1931 年晨光艺术会举行展览,呼吁:“在现在这样的大变动时代,民族无一天不在挣扎与奋斗的场合中所生存,我们的艺术因时代的需要,一方面要表现我们民族的民间思想民族的情趣,另方面在排除一切阻碍民族的进展的思想,促进民族向上发展的意志,表现民族奋斗的历史,以唤醒民族意识,形成民族的新生命。”261935 年 1 月,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高调宣扬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他们大声疾呼:“用文化的手段产生有光有热的中国,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占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27十教授的宣言在官方的大力宣传和推崇下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形成“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加之此时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深化,全民族自强自信的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二次总理雕像恰逢这一时间节点。由此,雕像的征集活动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本位意识。对比两次征求铜像模型的要求可以看出,第二次征集不仅更为明确地提出了铜像必须“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而且在应征者国籍、铜像的底座、人物服饰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可谓全方位地凸显了总理铜像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象征意义。由此,这次铜像征集活动也被赋予了更多民族自觉的现实意义。其一,第二次征集活动限定为中国籍雕塑家,直接避免如第一次外国雕刻师承办而带来民众的不满。首次中山陵造像模型集时,无论国内国外的作者皆可应征。申报载:“前因欲在南京各地建立中山先生石像及铜像,特悬奖征求中山先生造像模型,凡海内外雕刻师欲应征者请于上述期限报名。”3第二次征集则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应征者以本国国籍雕刻家为限。”9图7 李金发 总理塑像图8 王如玖 总理铜像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031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其二,第二次“铜像委员会”对雕像的民族象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全部式样,崇高伟大,庄严朴实,以象征总理毕生革命精神为原则。”9而首次征集则规定“模型不特当求形似,尤当能表现中山先生英明果断之精神”,尚未特意突出总理之于全民族崇高伟大的意义。其三,第二次征集对铜像和像基所用质料都限定为国产。铜像“质料用国产顶上紫铜”,像基“用国产坚固美观石料”。如果说,雕刻者限定为中国籍是为了提振中国雕塑家民族自信的话,那么铜料和石料这些无法直接标示民族身份的材料都明确要求全部国产,这无疑折射出“铜像委员会”鲜明的民族本位意识。其四,首次中山陵铜像所着服装,各方意见并不统一。国民党元老、孙科及朗多维斯基主张长袍马褂,而孙宋夫人主张中山装。第二次,“铜像委员会”明确提出“穿用中山装”。推测缘由有三:一、总理生前最喜欢穿着中山装,中山装轻便、实用,更富有时代气息;二、铜像位于新街口闹市区,且作站立演讲姿态,中山装更为适合这个场合。更为重要的是,中山装本身也被赋予了三民主义、国之四维、国家统一等诸多革命思想和政治含义,更能体现民族自强的精神。由此观之,新街口总理铜像的人物形象、雕刻师身份、选用质料,从设计到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本位意识。中国十余位雕塑家也在民族自觉意识的引导下在雕塑竞技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此次铜像征集活动不仅将国内众多的孙中山塑像活动推向高潮,也体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高扬的文化本位意识对雕塑事业的推动。最后,伴随时代的进步和民族自强精神的驱动,九年之间近代中国雕塑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雕塑家技艺也更为成熟,这也为第二次总理铜像征集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雕塑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学院教学、雕塑展览、商业雕塑等三个方面。学院教学方面,1925 年,李金发应刘海粟之邀回国时拟任上海美专雕塑教授。“但招生后,没有一个人报名,后教务主任李毅士才告诉我,已决定不办雕刻科。”166到 1935 年时,杭州艺专、北平艺专等皆设立雕塑科。虽然培养的雕塑专业学生不多,但毕竟引领现代雕塑教学之新风。此外,王静远、江小鹣、刘开渠等很多雕塑家已陆续归国,他们也承担了一些雕塑教学。雕塑展览方面,雕塑进入大型美展也显示了社会各界对雕塑艺术的认可。如 1929 年,第一届全国美展特设雕塑部,将之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展出实为未有之创举。此次,江小鹣、李金发、岳仑、张辰伯、王静远、潘玉良等雕塑家皆有出品。时评认为:“雕塑部潘玉良女士出品第一百二十九号(王济远氏像),非特逼肖,且充满艺术的特趣。张辰伯氏出品第一百二十号(薛氏像),精神焕发造诣颇深。江小鹣氏出品第一百十七号(王芷湘氏像),亦极尽写实之能事。”28再如,成立于 1933 年的艺风社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美术展览会都有郎鲁逊、刘开渠、滕白也、王静远等多件雕塑作品展出。这些展览的举办使得雕塑这门新兴艺术的审美价值开始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雕塑的认知。商业雕塑方面,伴随时代进步,市场化的各类名人塑像定制需求量增大。这些城市公共雕塑项目在提升雕塑技艺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现代雕塑的现实境遇。19251935 年间,本土雕塑家主导创作的重要城市公共雕塑也有不少,详见表 1。可以说,以两次孙中山雕塑征集活动为主导,全国重要大城市兴起了一股近代名人的主题性雕塑创作潮流。这些具有民族精神象征意义的城市公共雕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雕塑事业的发展。作者名称落成时间地点江小鹣李书平像1927 年上海陈英士骑马像1929 年 5 月杭州武昌总理铜像1931 年武昌哈同像(坐像、立像各一尊)1932 年上海三民路口总理铜像1933 年 6 月 1 日汉口上海市府总理铜像1933 年 11 月上海黄兴像1934 年 2 月武汉蒋介石骑马像1935 年 7 月 2 日汉口李金发张季直像1926 年底南通马祥斌像1930 年 10 月蚌埠伍廷芳像1934 年广州邓仲元像1934 年广州张辰伯 孙中山铜像19281934 年兰州滕白也 总理铜像1937 年 7 月动工,未完成南京刘开渠 八十八师淞沪抗战纪念塔1935 年杭州表 1结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关孙中山铜像的纪念活动构成民族革命历程的集体记忆。铜像征集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雕塑水平,而且关联孙中山民族国家精神象征的政治意图。1926 年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塑像征集,开政府面向海内外征集公共雕塑之先例,意义非凡。其建造过程一波三折,从邀请李金发试塑,到登报悬奖征集,再到委托法国雕刻家定制,历时五年有余。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强化孙中山的革命领袖气质,未能突出其作为民族象征的意义。1935 年,新街口孙中山铜像的征集影响可谓空前,十余位中国雕塑家积极应征,经三次评选,滕白也最终脱颖而出。此次“铜像委员会”从应征者国籍、铜像底座、人物服饰等,全方位凸显了总理铜像象征的毕生革命精神和蕴含的民族意义。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铜像征集活动的成功在于滕白也准确地塑造表现出了总理神圣的领袖气质和对于民族革命的象征意义。同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兴起的文化本位思潮和民族自觉精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图片来源:图1 李金发.现代雕刻:孙中山像G/伍联德,梁得所,等,编.中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 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032 国大观图画年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1930:14.图2 孙中山先生铜像:王静远女士雕J.贡献,1928(5):1.图3 总理北上时所摄之遗像N.图画京报(奉安专号),1929-6-9(1).图4 孙总理像(法国名雕刻家新近造成)J.良友,1930(45):1.图5 滕白也.总理銅像及基座J.唯美,1935(4):28.图6 滕白也.总理纪念像模型J.东方画报,1936,33(5):15.图7 现代雕塑:总理塑像N.申报,1935-11-28(2).图8 一周间名雕刻家王如玖最近完成之总理铜像在南京公开展览J.汗血周刊,1936,6(14):1.参考文献:1李金发.李金发回忆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悬奖征求造像模型条例N.申报,1926-4-1(7).3中山先生造像模型征求期延期N.申报,1926-9-12(4).4高萍萍.保罗朗特斯基与孙中山坐像J.档案与建设,2010(4):28.5Local Sculptor Completes Statue Of Late Dr.SunN.The ShanghaiTimes,1929-4-12(3).6A MARBLE statue for Dr.Sun Yat-sen order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rom France has been brought to Nanking and erected at Dr.Suns mausoleumN.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930-11-9(16).7京市党部通过建立总理铜像N.申报,1934-6-21(5).8建立总理铜像会决定组织结构案审查会,捐款保管委会昨日开会N.中央日报,1934-12-7(7).9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征求雕刻专家承办,办法已定决审慎将事力求美善,各方已解捐款三万六千余元N.中央日报,1935-1-25(7).10京建总理铜像二次征选限期截止N.申报,1935-6-20(7).11首都建立总理铜像会第二次征求模型图案,凡雕刻师均可制送模型参与审查N.中央日报,1935-06-20(3).12建立总理铜像模型初选已决定N.中央日报,1935-10-6(7).13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模型选定滕白也制者当选担任造像N.中央日报,1936-5-13(7).14建立总理铜像续征模型将公开展览,有远自罗马报告应征者,截止日期势必略有展延N.中央日报,1935-09-09(7).15美雕刻家白法拿为总理造钢像N.民报,1936-7-15(4).16中国雕刻学会成立N.中央日报,1935-05-12(7).1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18刘伟.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1卷政府、党派的辛亥革命纪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0.19孙美琳.技艺之外李金发与中山陵孙中山坐像J.美术,2020(3):106.20王子云.欧洲近百年来雕刻发展之现象J.东方杂志,1936,33(5):61.21记者.新琢总理石像宛然如生N.新闻报,1929-4-11(14).22滕白也访问记N.中央日报,1936-05-20(12).23卫恒先.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D.上海大学,2019:213.24陈立夫.中国文化建设论J.文化建设,1934,1(1):11-16.25肩阔(李金发).做总理铜像的回忆J.美育杂志,1928(2):58-61.26无名.晨光艺术会定期举行展览会N.申报,1931-4-21(15).27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1934,1(1):3-4.28艺苑美展之第五日N.申报,1929-9-25(10).(责任编辑:杨 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