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蒹葭》中的水意象及秦人的文化心态.pdf
下载文档

ID:3636733

大小:1.64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诗经·蒹葭 诗经 蒹葭 中的 意象 文化 心态
文化艺术诗经 蒹葭 中的水意象及秦人的文化心态吴桂辉1,曹悦2(1.信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摘要:诗经 蒹葭 中的水意象不仅是主人公追寻道路上的自然障碍,更象征着制约秦人对中原礼乐文化接受的精神阻隔。秦人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开拓进取、务本尚实、柔韧灵活的文化精神。与强调仁义的中原文化精神相比,秦人的这种精神更符合当时的生存需要,然而不习周礼则无法跻身于诸侯之列,这使得秦人在文化选择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蒹葭 所展现的正是秦人东进过程中对中原主流文化既仰慕又抗拒的文化心态。关键词:水意象;阻隔;文化心态;蒹葭中图分类号:I20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24)02-0068-05诗经蒹葭 曾被王国维誉为“最得风人深致”,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一直是众说纷纭,广泛流传的有求贤说、思慕说、怀人说甚至爱情说等。除了其创作历史悠久,许多相关文献无法考证以及“伊人”的渺然难定之外,造成此诗诸多主旨解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历代研究者没有关注到“水”这一意象的作用。蒹葭 描写了诗人对“在水一方”却求之不得之伊人的憧憬与惆怅。如果把“伊人”理解为早期解经家所指的周礼,那么“水”就不仅仅是主人公追寻道路上的自然障碍,而更应该是象征秦人在东进的过程中接受中原礼乐文化时所面临的某种精神或文化阻隔。据此,本文以水意象为切入点,将 蒹葭 置于秦人东进过程之中面临着的政治与文化战略抉择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研究,探究秦人接受中原礼乐文化时的艰辛与迷茫,以期通过挖掘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来拓展研究空间。一、蒹葭 中“伊人”与“水”考辨诗经 蒹葭 以“蒹葭”起兴,描写了在萧瑟冷落的时节,诗人凝望追寻烟波浩渺之中的“伊人”不可及的惆怅。这首诗为秦风中的第四首诗,因其抒情、柔美的风格与其他 秦风 其他诗篇的粗犷豪迈不同而备受关注。方玉润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悠然自异者矣。”1 274陈子展也赞誉此诗为“神韵缥缈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带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惊异,耐人遐思。”2 468而这种“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主要是通过使用“白露”“水”及“伊人”等意象来体现的。“伊人”和“水”在对诗歌主旨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是诗中主人公和“伊人”之间的阻隔之物,也是理解本诗的重要切入点。而对“水”所阻隔的对象“伊人”的理解则是解读“水”这一意象的基础。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深入文献考辨,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该部诗歌的艺术价值。收稿日期:2023-06-30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美国域外游记的国家认同研究”(19BWW075);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美旅欧游记现代性思想的当代阐释与比较研究”(2022BWX023)作者简介:吴桂辉(1974),女,河南罗山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中西比较文学;曹悦(2005),女,河南信阳人,学生。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第38卷第2期Vol.38No.22024年4月Apr.2024-68作为诗的中心意象,“伊人”的渺然难定正是后人对此诗主旨众说纷纭的关键所在。在经学研究史上,诗序 提出的“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这一说法对于确定“伊人”的身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诗序 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3 494所以古代经学家对“伊人”的理解大多围绕周礼展开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实指人,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郑玄的“伊人”指“知周礼之贤人”和欧阳修的“伊人”是指秦襄公之说。郑笺 云:“伊,当作繄,繁犹是也。所谓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遠。”3 494欧阳修却认为本诗中的“伊人”指的是仰慕中原礼义之道的秦襄公,此诗是“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4 210二是取“伊人”的象征之意,代表性的观点如吕祖谦云“伊人”乃“周礼”,认为“襄公所以未能用周礼者,疑其迂尔,若孝公所云:安能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也!故诗人讽之,以礼甚易且近,特人求之,非其道尔。”5 219尽管后来有些学者结合史实记载对各家观点进行考据分析,认为这些对“伊人”的解释或因历史久远无法找到合理的依据而站不住脚,或因存在明显的相互矛盾之处而显得牵强附会,但他们都将“伊人”与礼乐相联系,从中可以洞见此诗与秦国文化建设的关联,也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伊人”一样,诗中“水”也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个重要意象。蒹葭 中的水是主人公追寻道路上的自然障碍,水的存在造成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但历代解经家对“水”这一意象缺乏相应的解释,因而给后人的阐释增添了难度。从 毛传 的解释“顺礼求济,道来迎之”来看,似乎将“水”解读为“周礼”,这在孔颖达的注疏中也得到证实。孔疏 云:“既以水喻礼乐,礼乐之傍有得人之道,因从水内求之。若逆流溯泡而往从之,则道险阻且长远,不可得至。”3 478但是用“水”来象征周礼,同时又以“礼乐之傍有得人之道”来暗指诗中“伊人”的解释不仅有些牵强而且与诗篇的原义背道而驰,因为主人公追寻“伊人”道路上的障碍毕竟是“水”的阻隔。因此,对于“水”的理解,更应将关注点放在其阻隔性上。基于以上分析,下文的研究将参考吕祖谦将“伊人”理解为“周礼”做法,将诗中“伊人”视为中原礼乐文化的象征,同时把阻挡主人公追寻伊人道路上的“水”视为秦人接受中原礼乐文化的精神或文化障碍,通过解析“伊人”和“水”的关系,以挖掘诗歌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二、蒹葭 中的水意象及文化内涵蒹葭 中的“水”是作为一个重要却又常被忽略的意象而存在的。全诗三章,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水”重复出现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而且每章出现两次,每句出现一次,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意象;同时,“水”与“蒹葭”“白露”等意象相互照应,彼此交织,为营造出一种苍茫、邈远的整体意境提供了环境基础。理解“水”这一意象也是把握全诗主旨的重要突破口,它不仅是诗中主人公追寻伊人道路上的自然阻隔,更是制约秦人对中原礼乐文化接受的阻隔,对其文化阻隔的理解则与秦人的历史渊源有密切的关系。秦本姓为嬴,与“盈”古音同,为水名,故 春秋左传诂 引服虔曰:“秦,嬴姓,水位。”秦人素有尚水的传统,其历史成因之一是秦人的祖先伯益为协助大禹治水的能人,受到舜帝的嘉奖和赞誉,并被赐予嬴姓。这一历史事件为秦人文化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并使之成为秦人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据史书记载,有一次秦文公外出狩猎时,无意间俘获了一条黑龙。根据五行理论,黑色对应着水,故而将此作为“水德之瑞”,认为水能兴秦,故崇尚水。三是秦人有嫁女于河伯之俗,也体现了秦人处水位尚水德的历史传统。另外,秦人崇尚水德的传统也有出土文物为佐证。与周人祭祀祖先神不同,秦人崇拜的自然山水之神,自然神被认为能掌控自然界的力量,保护人民,赐予丰收和幸福。其中记述着有关秦人水神崇拜的石刻 诅楚文 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但原物已失。目前研究“秦诅楚文”大多数学者采纳了郭沫若的观点,认为“秦诅楚文”三石的文字表述基本相同,只是所祭之神的名称不同。其中一种版本祭祀的是大神巫咸,另外两种版本祭祀的分别为大沈厥湫和大神亚驼,都是水神。这说明在秦人的崇拜系统中,水这一自然元素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意义,同时也为秦人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日夜奔流不息、洗涤污垢、顺势而变的水的特性,不仅赋予秦国厚重的历史,也孕育了老秦人开拓进取、务本尚实、柔韧灵活的文化精神。秦地处诗经 蒹葭 中的水意象及秦人的文化心态第38卷第2期-69周王朝的西部边陲,与西戎等游牧民族长期处于对峙抗争之中。他们为了生存不断地向荒凉的西北地区开拓,不仅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与尚处于游牧阶段的戎狄部落进行战斗。当时的戎狄部落频繁侵略秦人的领土,并劫掠他们的财物。这种持续的冲突不仅对秦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也使得秦人陷入了长期的不安与恐惧之中。一代代秦人用鲜血和生命与其战斗以谋求生存,形成了与中原文化有差异的文化精神:他们坚韧而尚武,勇猛而有斗志,将个人的命运与部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无私地捍卫着部落的尊严和荣誉。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秦人也逐渐形成了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而长期面临的戎狄入侵和各诸侯国的双重压力使得秦人本身重质轻文,重利轻礼,与以形式为依托的中原礼乐文明相比,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特征更加鲜明。三、秦人对礼乐文化的仰慕与积极追求秦人对于诗中象征周礼之“伊人”的求思与他们特殊的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后起之秀,秦的建国之路不同于西周分封的齐、鲁、燕、晋等诸侯国。秦人来自东方,他们的祖先是东夷的一支,经过漫长的迁徙,最后聚居于“西垂”一带(即今甘肃天水附近),长期与戎、狄杂处。直到西周时期,秦族基本上还是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何汉 秦史述评 认为:“秦族祖先的聚居地有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适宜经营畜牧与种植业。他们历代首领都是从事畜牧业的能手,从伯益到非子都是闻名四邻的。”6 23据 史书 记载,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深得周天子的赏识并被赐予养马的专职。“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7 85于是秦部落徙居渭之间(今陕西陇县一带),营建城邑,至此开始成为周王朝的附庸。后来秦仲曾被封为“大夫”,秦庄公被封为“西垂大夫”。然而,直到秦襄公出兵护送平王东迁被册封为诸侯,秦族部落才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史记 对“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7 88也有明确的记载。这为秦国发展带来了契机,秦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根据周代“礼不下庶人”的原则,受封前,由于秦人建国前在周朝时期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没有资格享受礼乐制度。在受封时,秦国也不像其他诸侯国受封时,除了要领有一定的土地、人口外,还要被赐予“祖宗卜史、备物典册,官司彝器”等,以表示他们在建国时对西周文化的接受。同时,由于当时东周对诸侯的依赖程度大幅提升,周礼逐渐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境地,周王室毫无可能要求新封的秦国奉行周礼制度。因此,秦国一开始就没有像其他诸侯国那样受到西周文化的影响。史记商君列传 中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7 1928和 战国策 魏策 说秦“与戎狄同俗”的记载表明,秦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缺乏西周文化传统。因此在其他诸侯国的眼中,秦人一直被视为“蛮夷之邦”并遭到排斥,“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即使到秦孝公即位后,中原各诸侯国仍旧歧视秦国,不愿参加与秦国的联盟会议。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7 108。面对华夏诸侯的歧视与排斥,尽管处在中原文化边缘的秦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卑心理,但他们也不因此畏缩退缩,而是主动接受中原礼乐文化的熏陶。从秦襄公时期开始,历任秦国君主都致力于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这种积极的态度促使秦人从文化和社会心理上走近并融入华夏。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在“诗书礼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秦人已经逐渐走出了被视为夷狄的心理阴影。从穆公展示“宫室积聚”及其“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话语中,从秦国女子怀嬴对重耳“秦、晋匹也,何以卑我?”8 1816的怒问中,我们读到的是秦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及其自上而下的文化自信。秦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认同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礼仪习惯上和能够看见的诸如雍城、咸阳等建筑方面,还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秦风 大致产生于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后一百六十多年间,记录着秦人建国东进时期的社会风貌。虽然 秦风 在内容上多些征战伐猎或讽劝之事,表现出强烈的尚武精神和进取意志,在艺术风格上多粗豪奔放、刚健质朴,但其中的车马、礼乐之事的描绘所体现的正是秦人对周朝礼乐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如 秦风的 车邻 中的“有车邻邻”“鼓瑟”“鼓簧”,驷驖 所记述的是“田狩之事,园囿之乐”及 终南 中对襄公的“显服”“锦衣狐裘”“佩玉将将”的描绘都是秦人在主动地摒弃周文化靠拢并吸收的具体表现。“秦风 中所见之周代礼乐文化,具体来说有车舆、马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4月-70政、燕礼、田狩、朝觐、聘问、丧葬、饮食等礼仪。”9 155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让秦人大有“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当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参观音乐文化,鲁国人特意为他演唱了秦乐,他说:“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7 581这表明当时秦国对周文化的学习和借鉴逐步走向深入,并呈现水乳交融之势。如前所述,要标榜自己属于华夏正统,秦人就不得不学习周礼以弥补或者是掩饰自己卑微的身份。同时,既然受封于强大的西周,仰慕周文化的秦人必须寻求与西戎人彻底分离的道路。蒹葭 中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现的正是秦人东进过程对中原礼乐文化的仰慕与积极吸收态度。尽管诗中没有正面展现“伊人”之魅力,但通过描述主人公执着坚定地追寻,读者仍然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原礼乐文化对秦人的强烈吸引力。从时间上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更迭,象征秦人东进的时间历程之漫长;从空间上看,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的位移,又表现着秦人追寻中原文化的困难与艰辛,这种时空上的艰难险阻又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加以深化。但即使困难重重,也挡不住秦人对中原礼乐文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脚步,毕竟与苦苦追逐的“伊人”已经只有一“水”之隔。西垂偏僻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与戎族杂居的政治环境,迫使秦人不得不向中原挺进,以图谋生存与发展。蒹葭 记录的正是秦人东进过程中积极融入主流文化的努力与艰辛。但他们未曾想到的是,看似近在咫尺的这一“水”之距,却成了迈不过的门槛、跨不过的阻隔。四、秦人对中原礼乐文化求而不得的迷茫秦人东进过程中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吸收使秦国走向了繁荣富强,他们以积极学习的态度对待实用性的知识,“而对非实用知识,国家制度及价值观等文化的深层则显得不是那么热心,有时甚至怀疑、抵触。”10 369秦人对中原文化的怀疑与抵触与其长期艰难的历史进程相关,更源于其开拓进取、务本尚实、柔韧灵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强调美德和等级秩序的中原文化精神的不相容,即功利性的水文化与强调伦理性的礼乐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形成了秦人完全吸收周礼的文化阻隔,在 蒹葭 中即为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水之隔”,可见“水”不仅是主人公追寻道路上的自然阻隔,更象征着秦人学习吸收中原礼乐文化的文化障碍。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获得所赏赐的西周故地后,渭水成为其领土内的主要河流,这一点在古代诗集 秦风 渭阳 中也有所提及。因此,诗歌里的“在水一方”中的“水”,很有可能指的是当时充当秦与东方诸侯国的天然分界的“渭水”。但从郑释的“在水一方”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来看,兼葭 中“在水一方”的“水”表达是一种象征意义,所谓的“一水之隔”是追求者心理上的距离,而这一心理距离体现的则是秦人对于接受中原礼乐文化的忧虑,其根源在于秦人重利轻礼、功利主义和崇尚武力的文化精神与中原礼乐文化精神的冲突。因此在面对“伊人”即中原文化对于自身发展影响不确定性时,秦人倍感焦虑。单靠中原礼乐文化的仁爱与忠信能否与强悍的宿敌西戎抗衡?接受主流文化进行自我改造后又是否能真正为中原诸侯国所接受?这些都是导致秦人迷茫与焦虑的原因所在。秦人迷茫的文化心态在 蒹葭 中通过时间的紧迫性、空间的无序性及路途的曲折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时间上看,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变化表明时间正以飞快的速度流逝,传达出秦人的焦虑与不安。从空间上看,“伊人”所处的位置变动不居,从“在水一方”到“宛在水中央”,从“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从“在水之涘”再到“宛在水中沚”,这种无序性与不确定性再现了秦人的迷茫。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则通过强调追寻之路的曲折与艰难,进一步再现了秦人的无助与困苦。时间在飞快流逝,主人公在苦苦追寻,“伊人”所处方位在不断变动,追求者的困惑与茫然在不断变换的时空中被反复渲染,兼葭 经典地再现了秦人在追求礼乐文化过程中的焦虑与迷茫。结语综上所述,秦国地处西陲,长期受到西戎军事上的侵扰及落后文化的影响,因此备受华夏诸侯的歧视而深感自卑。但随着秦人东进的过程中,中原礼乐文化在诸侯争霸中慢慢显出颓废之势。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秦人既渴望受周礼熏陶,早日摆脱蛮夷的身份,但又担心中原重伦理、轻功诗经 蒹葭 中的水意象及秦人的文化心态第38卷第2期-71利文化精神会限制自己在强国之路上的发展。蒹葭 所展现的正是秦人在东进过程中对中原礼乐文化既仰慕又抗拒的迷茫文化心态。最终,秦人还是放弃了对“诗书礼乐”文化的追求,转而推崇与自身文化精神更相符的法家思想,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参考文献:1方玉润.诗经原始 M.北京:中华书局,1986.2陈子展.诗三百解题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阮元.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 M.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欧阳修.诗本义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 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6何汉.秦史述评 M.合肥:黄山书社,1986.7司马迁,史记 M.李翰文,主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8左丘明.春秋左传正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刘丽.诗经 秦风 与周代礼乐文化 J.江淮论坛,2007(1):155-160.10 陈春慧.从文化结构看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论丛 编委会.秦文化论丛:第三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368-379.责任编辑:孙付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4月The Water Image in the PoemReeds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People from Qin DynastyWU Guihui1,CAO Yue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2.College of Art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The water image in the poemReeds of The Book of Songsis not only a natural obstacle inthe protagonist s spiritual pursuit,but also a symbol of the spiritual barrier that restricts people fromQinDynastytoaccepttheritesandmusiccultureintheCentralPlains.Inthedifficultlivingenvironment,people from Qin Dynasty formed a kind of pioneering,practical,flexible and flexiblecultural spirit.Compared with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entral Plains,which emphasized benevolenceand justice,the spirit of people from Qin Dynasty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survival needs at thattime.If people from Qin Dynasty did not follow the Zhou rites,they could not be among the princes,which made people from Qin Dynasty face great pressure and challenges in cultural selection.The poemReedsshows the their cultural mentality of both admiration and resistance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east.Key words:water image;Obstruct;Cultural mentality;Reeds-7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