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在地性表达研究——以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景区 游客 服务中心 建筑 表达 研究 漳州 龙江 高峰 生态
016摘要: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景区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建筑,常位于景区游览动线的重要节点,其外部形象、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均需要在地性分析。文章以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为例,探讨应如何以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为基础,通过关注在地性表达的设计策略营造顺应自然环境、尊重地域文化的服务性建筑。Abstract:As the main type of architecture in scenic areas,tourist centers are often located in the key nodes of tour rout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earance and form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eeds careful considerations on locality.Take the tourist center of Jiulongjiang Peak Ecological Valley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local character,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ression of locality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to create a service building that conform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ulture.关键词:景区建筑;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游客服务中心Keywords:architecture in scenic areas;natural environment;regional culture;tourist center文卢倩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杨路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讲 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戴熹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DOI:10.19875/ki.jzywh.2023.10.005引言当代人们收入水平增长,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全国各地方也正在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开发过程中,景区内承载服务功能的景区建筑因其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特点受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后,导致建筑设计渐渐趋于同化,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常常被开发者和建筑师忽略。笔者认为,景区中的建筑由于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单单考虑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更应充分分析景区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并充分利用,并且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将地域及文化特点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是对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结合建筑设计的一次尝试,为景区建筑设计提供思路。1 概述1.1 背景分析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高峰茶山,是依托规划区自身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现有的茶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茶叶生产加工一体化为辅的宜居宜游规划区,旨在建设闽南生态旅游新驿站。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侧高山处为旅游景区主体部分,向西南侧逐渐降低,西侧较低地势接道路,游客服务中心位于整个景区西侧,紧邻 S309 国道,处在整个旅游景区主要交通枢纽,其所处重要位置使得建筑不仅承载着服务游客的基本功能,也是景区的重要形象展示(图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章研究是在现代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场地和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多方面深入地探索和分析后,将其研究成果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将建筑与景区环境更好地融合,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在的共生、传统与当代的交融,创造一个充分体现“茶”气质且具有文化气息的高品质建筑。同时将设计思考过程中思考分析的各个要素进行总结,Study on the Design Expression of Locality of Tourist Center in Scenic Areas:Taking the Tourist Center of Jiulongjiang Peak Ecological Valley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在地性表达研究以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为例为当代旅游景区地域性建筑及该类型其他建筑设计提供设计思路和参考。2 旅游景区建筑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自然建筑”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的建筑,在旅游景区内进行建筑设计前,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建筑所处环境的自然环境特点,由于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建筑均在旅游景区内,其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场地因素都需要在设计建筑前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分析,才能充分地利用景区自然环境,合理地解决特殊场地的不利因素,使建筑不仅能够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同时还能与景区环境相互融合渗透,景区自然环境和人造建筑空间和谐统一,成为“自然的建筑”。常见建筑设计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2.1 场地环境因素场地环境常常作为建筑设计切入的一个重要要素,一方面场地环境地图 1项目用地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17235|2023|10建筑学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建筑的布局形式,如平坦的场地对建筑的布局形式影响相对较小,建筑师可以根据设计理念对建筑进行规整或灵活的布局;而山地或坡地对建筑的布局形式制约较大,需对建筑功能和场地高差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在这种场地地理条件下,灵活自由的建筑布局相对于规整的建筑布局则能更好地处理场地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顺应地形融入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场地气候环境也会对建筑产生影响,明确建筑所处气候环境可在前期建筑形式、选材过程中提前进行合适的选型,使建筑投入使用后经济节能。2.2 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文化是使建筑多元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与地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文化本身在建筑上又会因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地域文化本身就是当地地域建筑重要的标志,是多代人经过历史打磨传承下的智慧结晶。充分吸收学习地域文化有助于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体现建筑的在地性,避免忽视地域文化出现过度同化的现代建筑。3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分析研究3.1 场地现状分析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景区主要地貌是山地丘陵,西侧 S309 国道是整个景区的主要客流交通道路,通过景区道路通向北侧生态谷主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处在道路和景区的连接处,游客从该道路来到游客服务中心由西南至北蜿蜒而上,游览生态谷的自然风光。该项目是游客沿道路来往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重要形象展示,也是整个景区服务游客的第一站(图 2)。从自然地理条件角度分析,项目所处位置霞寨镇属亚热气候,气温条件适宜,四季如春,全年温度较为均衡。用地整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平均高差 4m,坡度相对平缓,用地东侧有一条道路自东南向西北方顺着山谷进入景区,是连接景区和国道的主要通道,西侧为坡度较陡的山地,周边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项目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地处闽南的漳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筑具有闽南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也使得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土楼民居更是一枝独秀,其平面形式和空间造型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各种空间形式的土楼展现出古朴且具有智慧的建造艺术,构成漳州民居特色鲜明的建筑特点,土楼围合的内向空间是当地建筑的主要空间形式。不仅如此,漳州的茶历史同样悠久,是福建省重要的产茶区域之一,其关于种茶、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而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景区的一大特色旅游风景即为茶园,茶文化是该地重要的地域文化。在进行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前,经过对现场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的分析后,初步总结出以下几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解决的要点:(1)场地内高差较大,建筑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和建筑之间的关系。(2)建筑处在旅游景区内,在保证建筑功能使用的条件下,应用适宜的建筑体量处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土楼、茶园等地域文化与建筑的融合。(4)游客服务中心自身复合功能和周边道路之间的关系。3.2 设计愿景及设计原则在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设计前,笔者希望该游客服务中心在形体方面达到自然与地域特色相交融,契合环境的效果;在设计思想方面体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核。结合上文所述现状、自然和文化各方面分析研究,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2。(1)顺应自然。在建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建筑对自然的影响,用消隐的方式处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结合场地现状选择适宜的场地处理方式。(2)尊重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文化特征,避免过度使用现代建筑语言而与当地地域文化脱节,应基于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眼光和设计理念进行建筑地域性表达。(3)功能合理高效。合理处理场地流线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做到场地合理布置,流线不重叠,功能独立且联系,创造高校的游客使用空间。3.3 设计策略研究3.3.1 自然环境及地理条件层面设计策略我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物我一体”的自然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建筑观,从各地民居到园林营造,无不渗透着建筑与自然融合的观念。虽然建筑本身处在环境当中与环境息息相关,但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如何让建筑对自然环境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如何适当地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场地高差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项目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游客服务中心与环境相交融的效果,首先从建筑体量上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选型,在初步对使用功能进行整理后,若将包含游客服务中心所需功能的建筑体量整体横跨在场地上,从功能使用和建设技术角度上来讲没有问题,高差正好用一层功能房间解决高差,但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完整体量的建筑从视觉上对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使游客服务中心显得十分突兀。因此,在体量推敲过程中,一方面在建筑体量上尽可能地削减建筑形体,更为经济合理地布置功能空间、优化空间效率,将一些不必要的供游客活动和交通使用的空间放置在室外,给游客更多亲近景区自然环境的机会;另一方面,将建筑体量打散,让分散的体块分布于场地中,这样不仅能够较大程度地使建筑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接触,而且景区的自然环境透过分散的建筑体块之间形成很好的渗透关系。群体分散的建筑形式更有助于营造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关系,并且行之有效地处理了场地高差,使建筑内部的功能空间独立完整且相互关联3(图 3、图 4)。3.3.2 地域文化层面设计策略地域文化是人们在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等综合方面凝练出的智慧精华,它使得该地区环境更具生命力,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从宏观层面上,地域文化对建筑形体和建筑气质上具有指导性影响;从微观层面上,在建筑的选材、建造和元素符号上,地域文化对建筑本体肌理和装饰等细节也有重要影响4。从漳州土楼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来看,围合的内向空间限定了建筑和场地之间的“内”与“外”,其内与外两部分空间一个用于人们生活,另一个用于防御外敌,两部分空间赋予着不同的功能,“围合”是土楼空间形式的内核。结合前面对建筑体量的考虑,和土楼围合的空间形式,游客服务中心用分散的体量同样创造出一个相对围合的空间,内部用于处理建筑中各功能之间的连接关系,外部通过建筑之间的间隙创造多个视觉通廊,使游客更好地欣赏景区自然风景。从漳州茶文化及产业来看,茶文化自古以来渗透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之图 2游客服务中心鸟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018中,如今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也是以茶园为主题打造旅游生态区,漫步在景区的道路中,层层叠叠的茶田阡陌纵横,茶园是当地文化的另一大特色。为将茶文化与建筑融合,在单个形体上采用“茶叶”的意向,结合场地和功能对建筑体量大小进行梳理,以一簇围合的茶叶呈现在场地中,在人视角度上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似茶叶般的建筑形体和北侧高峰生态谷的高低起伏形成呼应,向上扬起的屋顶为建筑形体增加活力。此外,在建造选材上,选用更为贴近自然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当代建筑的设计语言,用合理的建构方式呼应建筑地域文化(图 5)。3.3.3 功能使用层面设计策略漳州九龙江高峰生态谷游客服务中心整体由三片“茶叶”般的单体建筑组成,均为单层和部分二层建筑,其功能空间主要分为售卖大厅,游客服务大厅、综合服务区和公共厕所四个部分。其中,靠近道路为售卖大厅和游客服务中心方便服务于来往游客购票、休息、餐厅等功能需求;旁边紧邻为综合服务区,包含游客上下山的换乘点和后勤办公的功能;建筑群中央为室外活动场地,起着连接各部分功能空间的枢纽和集散作用,同时参考文献:1汪亮.从环境与生态角度出发的现代城市地域性建筑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09):90-91.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3刘津津.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场地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4.4张建涛.地域建筑系统和谐性及其当代表现J.南方建筑,2011(01):12-14.也兼顾检票和卫生间的功能。游客流线由西侧国道进入场地南侧游客停车区,于此处结束接驳之后到游客服务大厅进行购票,之后进入建筑群中间场地检票,前行至游客换乘区北侧至上山换乘点。此处贵宾流线和接驳点与游客分开设置,待游客从景区游览结束,由景区观光车将游客载往换乘区至下山换乘点,最后到达售卖大厅,游客可在此处用餐、购买纪念品。后勤流线主要位于建筑群在游客流线外围,与游客流线分开减少干扰。整个游客服务中心的游览动线为逆时针,各功能之间相互独立且联系,流线上有效处理游客、后勤管理之间的关系(图 6、图 7)。结语本次对景区内游客服务中心的营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同自然结合塑造了一种与景区环境的对话关系,结合漳州地域文化对地域性建筑表达做了一次尝试与探索。自然、建筑和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是当代地域建筑研究的重要方向,旅游景区内的建筑由于自身自然风景的优势则更需要重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探究当地文化特点,唤起人们对当地的场所认知,从满足人们功能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到精神层面,结合当代的建筑设计方式营造出一个自然而然的、属于该景区的建筑,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延续其精神意义。图 3游客服务中心人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4游客服务中心人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6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7游客服务中心流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5游客服务中心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