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对比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3635684

大小:504.81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远端 桡动脉 动脉 入路行全 脑血管 造影 应用 对比 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43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对比分析 张 昊 宁显宾(通讯作者)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1 摘要:摘要:目的 评估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和经股动脉途径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在 2022 年 2 月到 2023 年 2 月期间的 50 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 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入路,再将两组行 DSA 检查的病人的手术指标(穿刺用时、造影透视用时、压迫止血用时、手术用时、术后恢复用时、穿刺肢体制动用时等)及术后的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 观察组中病人的压迫止血用时(3.951.34)min、术后恢复用时(6.121.40)min 和穿刺肢体制动用时(6.620.91)h 短于对照组的压迫止血用时(13.692.34)min、术后恢复用时(15.622.37)min 和穿刺肢体制动用时(22.231.33)h,P0.05 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病人的穿刺用时(4.980.70)min、造影透视用时(5.030.72)min、手术用时(45.162.67)min 与对照组中病人的穿刺用时(4.680.69)min、造影透视用时(4.980.74)min、手术用时(45.003.11)min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造影剂使用剂量(58.964.76)ml 与对照组中造影剂使用剂量(58.844.6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穿刺成功率(96.00)、手术成功率(96.00)小于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100.00)、手术成功率(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穿刺部位局部血肿、血管闭塞排尿不畅等并发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中使用不同途径入路均能达到手术预期,但是经远桡动脉入路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相关指标更优秀,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疾病;经远桡动脉入路途径;经股动脉入路途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472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生率在我国逐步上升。该类疾病发生迅速、进展快,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若延误病情及诊治甚至威胁患者生命1。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颅内血管相关疾病的金标准,因股动脉相较人体其他血管相比粗、直,造影材料易于通过,目前经股动脉途径入路(transfemoral approach,TFA)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被广泛使用2。但是,神经介入医师随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经股动脉途径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及术后亦存在较多的困难及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局部血肿、排尿不畅、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制动、增加下肢血栓形成风险、术后患者满意度差等;在冠状动脉介入中,经桡动脉途径入路(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TRA)被国内外心血管介入医师作为最优入路选择,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把目光放到经桡动脉途径入路上。经过神经介入医师对桡动脉穿刺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神经介入造影技术及造影材料不断更新、升级,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选择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dTRA)行全脑血管造影术3-5。为对比经远桡动脉途径入路及经股动脉途径入路的临床手术效果,本研究收录医院于 2022 年 2 月到 2023 年 4 月期间的 50 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人,通过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探讨 dTRA 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2 年 2 月到 2023 年 4 月期间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 50 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病人,根据其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dTR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44 组)25 例病人,对照组(TFA 组)25 列病人。两组中观察组病人男性 16 例、女性 9 例,对照组男性 11 例,女性 14 例;观察组病人年龄 46-72 岁(59.048.48),对照组年龄 44-69(56.808.05);观察组身体质量指数(BMI)22.15-27.60(24.791.64),对照组20.21-26.38(24.191.85)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该研究经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病人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相关文件。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所有病人均具备全脑血管造影术指征且已同意手术(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管疾病术后复查、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需明确出血病因、患者颅内血管已知病变,需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血管条件等)。(2)无手术禁忌症(手术禁忌症包括穿刺局部部位感染及全身感染未控制病人、已并发脑疝病人、对介入造影材料及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的病人)。(3)病人临床资料完整。(4)观察组术前常规评估Allen试验阴性。(5)病人远端桡动脉搏动正常。1.2.2 排除标准(1)病人一般状态较差,不能耐受全脑血管造影术或存在严重的神经及精神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手术的病人。(2)合并活动性出血的病人。(3)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病人。(4)手部外伤或手术史导致局部解剖变异病人。(5)病人拒绝参加术后随访或不同意参加本次试验。1.3 手术方法 1.3.1 dTRA 组 病人取标准仰卧位,常规右手穿刺,手腕处垫高,手指伸直手臂外伸,选择病人鼻烟壶区(位于手掌背侧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间)桡动脉远端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常规术前消毒铺手术单后,用 75医用酒精对穿刺点消毒脱碘,以 1盐酸利多卡因 5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使用 6F 穿刺套装内穿刺针于桡动脉走行成 30以 Seldinger 技术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连接冲洗系统及造影系统。猪尾导管在泥鳅导丝的引导下行主动脉弓造影。撤出猪尾导管及泥鳅导丝,单弯导管在泥鳅导丝的引导下选取标准正侧位及3D 对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造影。术后采用无菌纱布对叠成适合压迫穿刺点大小的方形置于穿刺点,压迫止血 5 分钟,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 1-2 小时松解部分压力,6-8 小时拆除包扎完全松解压力。1.3.2 TFA 组 病人取仰卧位,双腿略向外展,优先选取右侧股动脉作为穿刺点(右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1.5-2.0cm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常规术前消毒铺无菌手术单后,使用 5ml 利多卡因就穿刺点周围行局部浸润麻醉,使用 5F 穿刺套装内穿刺针以 Seldinger 技术穿刺成功后,置入血管鞘,连接冲洗及造影系统。对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进行标准正侧位及 3D 造影。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15分钟,无菌纱布块置于穿刺点上方,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24 小时后解除压迫。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品牌、规格、型号的造影系统、造影材料及造影剂;造影各血管造影剂流速及流量均控制相同水平,采集完整的动脉期到静脉期的循环周期;两组病人均由同一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携带同一助手完成手术。1.4 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指标:统计两组穿刺用时、造影透视用时、压迫止血用时、手术用时、术后恢复用时和穿刺肢体制动用时、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造影剂使用剂量。(2)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排尿不畅。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 SPSS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穿刺用时、造影透视用时、压迫止血用时、手术用时、术后恢复用时和穿刺肢体制动用时、造影剂使用剂量,采用 t 检验比较;以频数(n)和率()表示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采用 X2 检验比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dTRA 组与 TFA 组病人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dTRA 组病人的压迫止血用时、术后恢复用时及穿刺肢体制动用时均小于 TF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RA 组的造影剂使用剂量、穿刺用时、造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45 透视用时、手术用时与 TFA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2 dTRA 组与 TFA 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对比 dTRA 组病人的手术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低于 TF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2 dTRA 组与 TFA 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dTRA 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排尿不畅)发生率低于 TF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3 讨论 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在临床诊治中分为无创及有创两种。无创检查中包含超声、MRA 及 CTA,有创检查为全脑血管造影术(DSA)。DSA 检查对颅内血管的诊断率及阳性率高,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被广大神经介入医师认可6。因在解剖上股动脉相较人体其他血管粗、直、内径大,且搏动易于扪及、穿刺成功率高,经股动脉途径入路穿刺是临床上传统的DSA 检查穿刺途径,而且一直以来在临床中被神经介入医师广泛应用,临床经验及穿刺技术成熟,因此经股动脉途径入路被视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首选路径7-8。但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多,该途径也有颇多问题被发现,由于股动脉在人体解剖部位的位置较深,上层被脂肪覆盖,特别是一些肥胖或正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病人,造影后在局部压迫止血时容易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等;下肢截肢的病人下肢动脉闭塞、解剖部位改变、血管变细也会导致经股动脉穿刺失败;此外,脊柱存在病变的病人同样不适用该途径。而且,经该途径的病人在术后要求病人制动卧床24h 以上,导致病人排尿不畅,增加病人下肢静脉血栓风险。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造影穿刺途径成为了神经介入医师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9-12。桡动脉在人体解剖部位中位于较为浅表的位置,是心血管介入医师首选的穿刺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也将经桡动脉途径入路(TRA)作为经股动脉途径入路(TFA)的替换选项。随着临床经验及造影材料的发展,TRA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入路被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作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首选入路途径。Krishna C Joshi 等在一篇文献的系统回顾中证实了经桡动脉途径行 DSA 检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1982 年 PYLES 等首次完成经鼻烟壶区行远端桡动脉置管术,并将成功过程及经验公示,此后许多国内外专家也通过临床试验及研究证明了经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及脑血管介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13-14。以鼻烟壶区为穿刺点的 dTRA 逐渐得到了到神经介入医师的重视。近些年,国内外专家提出并推广了一种远端优先(distal-first)的观点。与 TFA相比,dTRA 的优势明确:(1)可以确保术后在压迫止血过程中穿刺肢体血流通畅、动力学稳定;(2)远端表 1 两组病人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 压迫止血用时(min)术后恢复用时(min)穿刺肢体制动用时(h)穿刺用时(min)造影透视用时(min)手术用时(min)造影剂使用剂量(ml)观察组(n=25)3.951.34 6.121.40 6.620.91 4.980.70 5.030.72 45.162.67 58.964.76 对照组(n=25)13.692.34 15.622.37 22.231.33 4.680.69 4.980.74 45.003.11 58.844.66 t 值 21.866 18.902 79.710 1.947 0.289 0.208 0.13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63 0.775 0.837 0.893 表 2 两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对比 组别 穿刺成功率 手术成功率 观察组(n=25)24(96)24(96)对照组(n=25)25(100)25(100)X2 值 0.000 0.000 P 值 1.000 1.000 表 3 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穿刺部位血肿 血管痉挛 血管闭塞 排尿不畅 发生率 观察组(n=25)0(0.00)0(0.00)1(4.00)0(0.00)1(4.00)对照组(n=25)2(8.00)3(12.00)1(4.00)3(12.00)9(36.00)X2 值 6.125 P 值 0.013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46 桡动脉位置表浅,压迫止血时间及加压包扎时间短,通常术后压迫 6-8h 即可解除压迫,且包扎不影响病人的腕部活动,更不需要制动卧床,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及满意度;(3)术后各种急性并发症发生概率低;(4)住院周期短,节省病人住院费用。dTRA 也存在一些缺点:(1)远端桡动脉血管直径小,穿刺成功需要长期积累临床经验。(2)桡动脉迂曲,迂曲的桡动脉通常会导致导丝难以通过、甚至通过失败15。本研究通过对比 TFA 及 dTRA 行 DSA 检查的手术相关指标。发现 dTRA 组中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均低于 TFA 组,究其原因,主要为远端桡动脉血管内径小,穿刺难度高,需要术者大量病例积累经验及术前需充分在超声介导下评估桡动脉血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结果有关。dTRA 组中病人造影剂使用剂量、造影透视用时、穿刺用时及手术用时与 TFA 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dTRA 组中病人的压迫止血用时、术后恢复用时及穿刺肢体制动用时均短于 TF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RA 组中病人术后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排尿不畅)均小于 TF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经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效果突出,可以明显减少病人术后恢复用时,提高病人在院期间的满意度及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中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经股动脉穿刺的途径,为神经介入手段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参考文献 1王陇德,彭斌,张鸿祺,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2):136-144.2徐春静,曾莉.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 症 预 防 控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J.全 科 护理,2019,17(31):3887-3891.3王晓东,范丽勇.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70-72.4佘振垒,李婷婷,王小虎.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可行性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6):351-353.5.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0,28(12):667-674.6刘欣,董丹凤,吉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及术后血管封堵术对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6):1116-1119.7Joong K N,Woong J C,Young H H,et al.Usefulness of thoraco-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2018,54(6).8朱灿敏,李强,张细六.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 影 的 临 床 应 用 J.中 华 介 入 放 射 学 电 子 杂志,2019,7(4):305-309.9张丽萍.1 例动静脉内瘘穿刺误伤变异桡动脉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4):187-190.10李昌海,罗宁.经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缺 点 分 析 J.国 际 神 经 病 学 神 经 外 科 学 杂志,2020,47(2):212-215.11庞猛.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2):46-48.12丁翔,王志权,朱启明,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932 例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7):742-745.13PYLES ST,SCHER KS,VEGA ET,etal.Cannulation of the dorsal radial artery:a new techniqueJ.Anesth Analg,1982(61):876-878 14KIEMENEIJ F.Left distal transradial access in the anatomical snuffbox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wentions(IDTRI)J.Eurointerwention,2017,13(7):851-857.15陆彬,项崇,袁雪松.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 安全性及满意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7):3378-338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