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评价改革的现实成就与未来趋向.pdf
下载文档

ID:3634930

大小:713.50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学 评价 改革 现实 成就 未来 趋向
书 书 书第 卷第期 年月 ,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评价改革的现实成就与未来趋向车丽娜,王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评价改革经历了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时代、素质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时代、聚焦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时代。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包括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育人理念,构建了深度教学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路径,打造了多维多向动态反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了“五育融合”的全要素评价指标,推动了数字赋能的评价技术发展。展望未来,教学评价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继承历史经验,推进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创新发展;解决时代难题,协调育人与甄别教学评价功能;立足本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顺应未来趋势,建构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取向。关键词:教学评价改革;现实成就;评价理念;评价育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车丽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济南 );王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济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学评价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学评价改革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议题,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学评价主要考察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具备崇高的价值意蕴,它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引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影响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始终追随教育改革的时代浪潮,在整体教育评价的实践逻辑中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一、教学评价改革的时代发展纵观近现代教育发展史,教学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校验作用由来已久,并对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发挥着重要影响。教学评价改革既对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合理性吸纳与创造性转化,也作出了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本土化探索。教学评价改革的整体进程遵循着从基础考察到素质测评再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路径,引领基础教育领域围绕着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时代改革开放初期至 世纪 年代末,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并重建教学秩序的时代。在此期间,停滞 年之久的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以下简称“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考制度引领下的教学评价体制侧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纸笔测验为主要评价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核心依据。这一时期称为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时代。甄选型教学评价服务于“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特定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甄别与筛选功能。在“应 试教育”背景下,西方教育评价方法的传播及我国教育统计与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评价带来了“福音”。在此过程中,定量化考试因其具备可操作性强、易大规模实施等特点,一度跃升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其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实施方式,根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甄别选拔,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甄选型教学评价主要考查教师对书本知识的讲授水平以及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类知识多是教材、教辅中所呈现的以记忆理解为主的显性知识,较少涉及隐匿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经验之中的隐性知识。因此,甄选型教学评价的优势在于不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干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精准的考试分数使得评价更为简捷可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然而,夯实基础的甄选型教学评价也有其局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过分关注书本知识习得却轻视能力发展,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教学评价被片面地等同于纸笔测验,重视评价结果却忽视评价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应试教育”选拔学生和学校管理教师的手段,遮蔽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意蕴。(二)素质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时代 世纪 年代,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确立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改革目标。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勃兴,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愈加重视,甄选型教学评价的应试化趋向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应运而生。发展性教学评价秉持促进教学主体未来发展的评价理念,关注教学主体的成长体验与发展质量,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多元化需求。评价目标的生成性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以既定评价目标对照评价结果的做法,更加关注阶段性评价结果与初始水平相比的进步之处,意在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素养提升和教学活动改进。发展性教学评价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除教师之外,学生、家长和同伴也被视作合理的教学评价主体,形成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评价者,学生有权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和辩护,促进了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家长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助于家长对学生发展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聚焦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活动,突破了单一的评价指标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打破了传统教学评价“唯考试”“唯分数”“唯选拔”的弊端,引导教学从关注冰冷的分数转向关注鲜活的生命个体,由关注个体的发展结果到关注个体的成长过程。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结构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偏差,对各维度的素质发展目标缺乏整合,导致教学实施中的目标散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效果。(三)聚焦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时代自 世纪初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准确地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及其结果,课堂教学及其评价开始改变目标散乱的状态,转向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强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三维目标之间的人为割裂,教学评价出现内容要素之间缺乏整合,偏离人的整体发展目标的弊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功能,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探索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厘定各学段、各学科的学生发展目标,提出了与素质评价相匹配的教学评价建议。年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意见引导基础教育领域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凝练育人理念与教学目标,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也为了使教学质量的检验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教学评价改革开始将目光转向核心素养,正式走向了聚焦素养培育的高质量教学评价时代。高质量教学评 价的主旨在于引导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拓展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高质量教学评价所考查的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复杂性、社会性和未来性,它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知识、能力、情感、思维、品质等的有机融合,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各类重大难题,并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而不断得到强化和更新。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从教学活动实施转向人的发展,由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此时的教学评价在评价方式与评价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开展了增值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探索,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构建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教学评价体系。二、教学评价改革的现实成就新时代教学评价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和实践育人取向作出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先进评价理念引导下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技术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学评价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一)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育人理念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在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促进了教学评价由关注教学本身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理念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中也有详细诠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年版 年修订)对新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作出了说明,认为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及其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指出,课程实施要“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为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强调了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是评价课堂育人效果的基本依据。为了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各学科课程标准给出了针对性建议,要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核心素养制定各学科教学评价目标,客观描述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之后应该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思维发展水平,并结合各学科的内容和属性分别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相较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育人理念主要有三方面的进步之处。第一,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活动中应“培养什么人”。课堂教学所要培养的人,不仅是具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抽象的人,更是拥有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象的人。因此,教学评价不仅是鉴别和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更是引导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社会担当、理想信念与高尚情操的过程。第二,在评价育人理念的导向下,教学评价更加关注评价活动与真实生活情境的密切联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目标,要求教师在评价内容选择和评价活动开展时贴近真实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代入感和角色体验感,观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去,能否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第三,基于评价育人的目的和要求,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性。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元复杂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观念化知识结构化知识能力化能力综合化的系列过程逐渐发展进阶的。所以,教学评价要保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长期关注和持续追踪,引导课堂教学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多元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观察和评定核心素养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过程,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育人目标达成度的评判标准。(二)构建了深度教学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评价路径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瞄准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高阶思维的一体化发展,全力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教学评价模式。此种模式围绕学科本质问题的解决,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督导机构的评前后贯通、协调配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的学科探究及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督导机构的教学反馈中促进学生发展及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方案 提出,要“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教学评”相衔接不再局限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而是增加了以评价促进深度教学的目标取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教学评价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教学评”整体行动中的目标协同。“教学评”保持一致的关键是建立共同的目标,这一目标便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均以核心素养为依据进行设计,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课程标准,再分解为具体的学科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内容、教的结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内容、学的效果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二是实现了以学定教的思维转型。以学定教的关键在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教以学为先、教为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活动优先考虑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未来学习需求,清楚了解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潜在的学习困难以及需要增长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教学评价目标、制定教学评价标准、选取教学评价方法,打破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评价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三是彰显了以评促学的评价引领功能。教学评价不仅承担诊断学生学习成效的任务,还兼具培育其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教师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发掘独特的个性与潜能,引导学生在学科探究活动中体会学科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完善了以评促教的评价反馈机制。教学评价贯穿教师教学活动始终,调控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通过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和学生的学业质量,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帮助其开展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基于深度教学的目标要求,开展“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机循环。(三)打造了多维多向动态反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破“五唯”为导向,坚持破立并举的原则,改革传统教育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重标准轻增长等不合理做法,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从内容、方法、过程及结果四方面构建新时代的教育评价体系,构成了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四梁八柱”。教学评价改革紧跟教育评价改革的步伐,在课程方案 中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将综合性评价方式创造性地应用于各学科教学评价改革之中,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维度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等维度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动态分析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变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与反馈功能。动态反馈的综合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第一,以多元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诊断和教学改进的基础。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开展教学诊断,提供教学反馈,实现教学改进。但片面的评价内容和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达到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要求。基于这一现实矛盾,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校一改以往用单维度的内容、数量化的方式、终结性的结果考查教师教学业绩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功利化做法,采用多维度、多领域、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评定教学成效,丰富教学评价的过程与结果。教学主体依据当前的评估结果分析教学优势与不足,提出各维度、各方面 的教学改进措施。第二,以过程性考察弥补结果性评价指导乏力的弊端。学生的发展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特征,对教学的评定也需要长期跟踪、持续关注。所以,教学评价不能片面关注当前状态和直观结果。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时,既要重视教学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也要考量其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是否表现了教学智慧和高尚师德,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时,既要关注考试成绩,也要了解其学习表现和思维发展,全方位追踪学生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轨迹。第三,以增值性评价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创造性应用,它关注一定时间段内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幅度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幅度,以此来评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同于发展性评价重视客观数据和评价信息的分析,增值性评价更为注重教师经过策略调整后产生的教学变化、学生加强学习投入后发生的学习变化,有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潜力。(四)建立了“五育融合”的全要素评价指标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遵循全面评价、综合育人的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内容。总体方案明确强调,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年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分为“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年 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项关键指标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已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中考查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学评价改革以此为基准,深刻践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制定出以德智体美劳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打造了一种全要素、融合性的教学评价生态。与传统教学评价内容相比,“五育融合”的全要素评价指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评价内容更加全面。“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主张人的德行、智慧、体质、审美和劳动素养方面的发展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顾此失彼,而应融合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教学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理性审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德行、智慧、体质、审美、劳动素养等方面获得进步。第二,评价内容走向融合。“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核心在于“融”,人的德行、智慧、体质、审美和劳动素养是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某一方面素质直接作用于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或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人的综合发展是在各方面素质共生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得以实现的。教育工作者“在五育融合引领下,坚持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升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推进终结式教学评价向融入式教学评价的转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评价时,主要考查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打破各育的空间藩篱,灵活进行融合施教;学生是否实现各类素质的相互配合和功能协调,获得完整的生命体验。这也符合课程方案 提倡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育人活动的价值旨趣,为综合性育人活动提供了配套性评价内容。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目标均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育,以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育人的效果。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决定了化学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而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学科,也说明化学学科的评价内容应负载学科观念和科学认识协同发展的任务。所以,“学科教学不是以往单一学科的教学,而是学科的综合育人”。各学科教学评价的关键要素也突破了学科知识的单一范畴,强化与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有机关联,扩展到跨学科实践能力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范畴。(五)推动了数字赋能的评价技术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与发展,为教育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手段。总 体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课程方案 也提出了促进新技术与考试评价深度融合的评价改革路径。“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要求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促使新时代教学评价积极尝试数字赋能的技术手段的改进,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数字赋能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数据采集的便利条件和结果分析的精准优势。首先,促进了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采集。智能化平台使得教学评价的信息采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以及教学、学习、作业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方位、全时性的信息获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等动态性信息,能够被智能监测设备自动捕捉、记录。智能化平台的分析功能可以找到海量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仅能够追踪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变化,还能合理推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提供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氛围的指导建议。其次,实现了多维立体化的数据分析。在教学评价改革中,教师除了能获取学生成绩、学科成绩、班级成绩、年级成绩等基础性分析结果,还可以借助智能技术的强大算法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学校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全面深入挖掘数据的价值,将所得结果由扁平化的分数转化为立体化的人物数据模型,提高数据对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解释和预测功能。最后,提供了高效实时性的结果反馈。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平台的定时推送实现了即时反馈评价结果,精准呈现视频、图像、文字等教学质量信息的功能。智能化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字建模,分别形成学生学业质量和课堂教学评价动态模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个体化诊断与发展规划,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设计方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获取与智能化分析服务,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三、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的未来趋向新时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驱动着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并进一步演化为教学评价改革的动因和动力。因此,教学评价需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更新评价理念,推进评价实践的科学发展。(一)继承历史经验,推进传统教学评价理念的创新发展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学评价改革也是如此。教学评价改革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追求目标创新,也要反思过往经验,实现对优秀评价理念和实践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教学评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每一次变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更新迭代,能够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教学评价活动的便是教学评价传统。“教学传统也不能被视为一种只是存在于过去的教学历史现象,而应该被当作一个不断被理解和诠释的教学历史过程,它同时兼具历史传承性和后世创造性。”教学评价传统亦同此理。教学评价历经数次改革,制度性传统、观念性传统以及实践性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沿袭变革,以潜移默化或明文规定的方式存在于教学评价之中,连接着教学评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教学评价改革需要继承历史经验,发展优秀教学评价传统。一方面,教学评价改革不能只追求革新式、跨越式发展,盲目地抛弃过去有益的教学评价经验。那些世代相传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曾经对当时的教学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当下的教学评价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主体心理以及行为习惯。教学评价改革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优秀的教学评价理念和实践进行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改革对教学评价传统的继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即便是优秀的教学评价传统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当前的教学评价活动,同样的教学评价传统在不同时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发挥不同的价值。教学评价改革要结合时代需求对教学评价传统进行批判性继承,要分析其对现代教学发展的适应性和阻抗性因素,并借助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对落后的评价思想、内容、方式、手段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制度性改革,使其适应 新时代的学生发展目标和课堂教学需求。(二)解决时代难题,协调育人与甄别教学评价功能教学评价功能代表着教学评价的价值立场,影响着评价主体对教学评价内容、方式的认识、判断和选择。新时代教学评价承担着育人和甄别两种功能。育人功能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增值空间,而甄别功能的教学评价则更加关注教师管理、学生选拔等功利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相互区别乃至对立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育人功能与甄别功能,导致在认识层面上表现出二者不可调和、不可共存的假象。在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育人逻辑更多停留在评价理论层面,甄别逻辑则主导和盛行于评价实践活动中”。这也是历次教学评价改革遗留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历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评价改革需要直面学生发展需求,实现评价育人与甄别的有机协调、融合互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借助制度规约、理论指引和实践改革,弥合评价育人与甄别功能之间的缝隙。第一,制度设计是理顺教学评价功能的抓手。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助教育改革指导文件和制度文本的出台,以政策指令和社会舆论的方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育人与甄别两种教学评价的价值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令育人功能不再停留于教学评价的理想化层面,甄别功能不再独自掌握教学评价的实践话语权,而是以育人为根本,发挥甄别评价的教学诊断和促进个性发展功能。第二,理论指引是弥合教学评价育人功能与甄别功能的行动基础。社会大众、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对育人功能和甄别功能的误识与误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完整的理论认识。科学的理论认知是深化评价改革的基础,也是改进评价取向和评价行为的先导。在推动育人功能与甄别功能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思想与行为的协同共进,以广泛深入的理论宣传来纠正人们的不当认识与错误行为,使其不再沉溺于甄别功能的教学评价带来的短期利益,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育人功能教学评价的长远价值。第三,课堂是协调教学评价育人功能与甄别功能的实践场域。制度引领与理论指导都是为了教学评价的实践落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遵守评价制度的基本规定,遵从评价理论的思想引领,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改善教学实施和课堂评价,要从识记性教学目标和碎片化知识考查的评价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坚持素质教育目标,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只有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设计教学评价指标,才能解决育人功能与甄别功能的评价矛盾,真正实现两种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融合。(三)立足本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方案确立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战略目标:“到 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本土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教学评价改革的题中之义。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要立足本土需求。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体系要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教学和评价实践中的矛盾。教学评价改革要关注东西部地区与城乡地区的教学差异,关注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分层分类推进、差异化实施。同时,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要关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考虑学生学习内容的连续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要汲取优秀经验。“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不断高涨的全球化运动,及其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与改革走向多元开放、合作共享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未来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向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深度接轨的方向是大势所趋。”教学评价应注重学习国外教学评价的科学理论,借鉴国外教学评价的先进经验,创新我国教学评价的思想观念与实践操作,使其在国际化教学评价改革进程中保持先进性和竞争力。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要面向未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继续推进、持续深化。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继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总体方案为指导,持续探索教学评价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赛道。例如,建立专业化教学评价标准,健全教学评价类型层次和指标体系,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实现技术型教学评价向智能型教学评价 的转型,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评价过程中,走向智能化教学评价时代;设计教学评价的“留白”形式,允许超越评价标准以外的创造性表现存在,给教学评价中的个性化现象留有弹性空间。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四)顺应未来趋势,构建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取向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融入,为教学评价改革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因为,人们往往过度沉迷于智能技术为教学评价带来的多维形式与便捷途径,从而导致人文价值的迷失和阙如。“未来教育兼具技术性与人文性两大属性,且人文与技术两者在未来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是彼此相融、互依共存的。”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检员”,更应该把握好理性向度,面向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打造技术向度与人文向度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教学评价需要明确技术向度与人文向度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人文为本,技术为用。智能化技术服务于人文化教学取向,不可错位、不可僭越。教学评价的归途是育人,需要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赋予人的情感和温度,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实现人的生命成长与价值升华。教学评价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可计算、可视化手段,追踪教学轨迹,监督教学过程,发现教学问题,形成评价结论,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提供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馈,促使其在特定的教学评价情境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学评价需要找到技术向度与人文向度的融合互补之道。面向未来的教学评价亟待突破传统技术的藩篱,真正实现定量与定性、描述与统计的有机结合,为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打好坚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提升评价者对教学评价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意义建构能力,从中获得教学理解的整体视域和学生发展的智慧启迪。参考文献:朱丽从“选拔为先”到“素养为重”:中国教学评价改革 年全球教育展望,():周序十年来教学评价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年版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人民日报,()杨聚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价值意蕴、执行阻力与改革路向教育学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赵鑫,吕寒雪“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课程教材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杨宗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人民教育,():徐继存论教学传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刘志军,徐彬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困顿、机遇与走向课程教材教法,():吕鹏,朱德全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责任编辑:穆建亚)犃 犮 犺 犻 犲 狏 犲犿犲 狀 狋犪 狀 犱犉 狌 狋 狌 狉 犲犜 狉 犲 狀 犱狅 犳犜 犲 犪 犮 犺 犻 狀 犵犈 狏 犪 犾 狌 犪 狋 犻 狅 狀犚 犲 犳 狅 狉犿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殏殏殏中国教育科学 年第期目录大家论坛关于教育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顾明远顾明远先生与中国教育学会郭永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三个面向”到中国式现代化:教材编研和教育出版赓续新篇 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暨为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名 周年刘立德吕达综合改革:中国式教材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智慧张振刘学智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推进方略蒲智勇贺祖斌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处理好八个关系林崇德近十年来西方主要国家师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庞维国基于指导标准的师德培训课程建设周增为李敏教师教育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时间困境与突围之道辛继湘胡园教育原理情感教育研究的社会学审视陈振中李瑜课程教学论三主体师生关系引论林德全教学空间的含义阐释、要素构成及实践逻辑张涛李如密从我国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李志超胡贝贝专题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现实问题及机制建设高闰青田道敏教育社区的内涵、价值与展望叶延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