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pdf
下载文档

ID:3634820

大小:1,022.17K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经济特区 区位 选择 合作 探索
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25 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朱惠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中国于 1980 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模式的地域探索,为后续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等政策新区设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中国初期经济特区采取“沿海、沿边”模式,充分运用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服务固定人群,取得显著效果。其中,珠海毗邻澳门、深圳毗邻香港、厦门毗邻台湾。经济特区的成功建设为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后续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重要的枢纽节点和产业支撑。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总结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经验和发展路径,研判经济特区的后续发展趋势。关键词:经济特区 边界区域 跨界合作一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区域内部城市间经济边界逐步模糊化。我国将部分*朱惠斌,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与区域规划。126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边界区域设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综合配套试点区等特殊空间管治地区,形成新型区域增长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边界区域具有地方(Place)、空间(Space)和区位(Locality)三重属性。边界区域因势差存在,易形成“跨界红利”,会自发形成产业梯度配置和空间发展需求。因资源禀赋和行政体制差异,经济特区会形成差异化城际关系。经济特区作为边界区域的边界效应研究对象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反映,包括区域内部原材料、工农业产品交换活动和技术经济联系等。广义的边界效应指行政区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关联。狭义的边界效应指行政区间在区域竞合、城市腹地、城镇体系和空间发展等层面的关联。对经济特区的边界效应进行分析,有助于总结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模式,研判经济特区的后续发展趋势。二 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一)经济特区的概念“经济特区”的概念起源于 1980 年,为“出口特区”概念的演化和升级。经济特区通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结合法律政策和政府管理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国家设立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等新型模式。经济特区的本质是通过面向特定群体,建立区域范围内的政策高地,提高地区发展水平。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具备显著的“沿海、沿江、沿边”区位特性,属于典型的边界区域。(二)边界区域的概念边界区域是依托行政边界形成的地域空间实体,以特殊区位优势和地缘条件形成的新型发展区域。边界空间是依托行政边界形成的空间影响范围。欧盟将具有发展潜力的边界区域设为跨界合作地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Eu Regios,Cross Border Regions,Cross Border Polycentric Metropolitan Regions),以专项资金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27 政策为保障,促进边界区域发展。中国属于转型经济体,人口高密度导致空间尺度和使用模式与传统概念有显著差异。边界区域易产生新型空间单元载体,因其重要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广泛关注。传统边界区域指某政治实体(如国家、行政区等)与其他接壤政治实体在交界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在地理区位、文化背景、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中国经济特区是充分运用边界区域特性的城市发展载体。(三)边界的多种类型行政边界作为经济特区的触媒介质和行政区间联系的断裂点,主要类型包括跨体制行政边界、跨行政区行政边界、暂时实行管理责任的行政边界和自然地形为主的行政边界等。1.跨体制行政边界因跨体制行政边界两侧的显著制度差异,部分边界区域可能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在谋求经济融合、制度融合和社会融合的基础上,行政边界担负的职能会逐步从边境管理向区域一体化转型,提升两地竞争力,方便居民的跨界居住与就业。跨体制行政边界包括国界、“一国两制”边界、政策特区边界和特定的民族自治区边界等类型。2.跨行政区行政边界以行政区经济为基础,跨行政区行政边界是不同空间政策的交汇处,也是区域矛盾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大,统筹发展难点多。跨行政区边界区域以行政区为基础,以人口规模为基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财政补贴政策。这类行政边界担负的边境管理职能较少,仅存在于跨界打击犯罪等层面,但易陷入“多方忽视”的管治困境,导致基础设施水平、地价等的显著下降。跨行政区行政边界包括城市间边界、区县间边界等类型。3.暂时实行管理责任的行政边界在特定的历史过渡时期,政府会设定暂时实行管理责任的行政边界,担负一定的经济管理、人口管理和边境管理职能,推动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多运用于政策特区,避免体制差异导致的不稳定性。这类行政边界会逐步撤销128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部分管理职能,直至全面取消。4.自然地形为主的行政边界自然地形为主的行政边界包括山体、水体等,对经济发展和民间联系形成天然的阻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战略发展需要下,政府往往通过建设隧道、高速铁路、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区域发展廊道,提升区域土地价值和区域空间可达性,促进区域发展。(四)经济特区的带动效应以中心地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区位理论指出,地理距离反映经济费用,形成经济活动对城市的影响。地区发展潜力与经济中心距离相关,因此行政边界形成的隔绝效应制约空间拓展。边界效应以行政边界的传递效应和屏蔽效应为主。其中,行政边界的传递效应研究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指行政边界两端区域存在经济梯度差异,根据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存在经济的合作性和互补性。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研究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交易成本变量为基础。行政边界隔绝了交流,增加了人员流动和商品交易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受到关税、居民的产品本地偏好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影响。边界区域研究涉及国际贸易学、地缘政治学和产业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学认为,边界区域因存在经济保税区等政策优势,有效促进了跨界贸易发展。地缘政治学认为,边界区域因处于行政制度和行政区划的交接处,对吸引外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显著作用,容易产生出口加工区等形式的空间载体。产业地理学认为,边界区域与其所处全球产业链层级相关,形成新型生产力布局形式。经济特区产生的带动效应包括政治制度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经济势差效应。1.政治制度效应政治制度的引入和传导是经济特区的重要效应。行政区内具有类似的空间管治模式和政策制度,体现为商品和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在空间生产理论中,各种空间流的交汇场所和转换空间对区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空间流的重要性在经济分析中得到充分体现。边界区域作为多种空间流的交汇空间,经济活动较为活跃。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区域政策以“沿边、沿海”等形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29 式展开,充分发挥边界区域的边界效应。边界区域相邻城市间的政治制度差异将成为区域竞合的关键因素,也是跨界合作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政治制度效应较明显,溢出效应也较为显著;经济发展较差地区希望获得更多的溢出效应,跨界合作的诉求较为强烈。2.社会文化效应社会文化的引入和传导是经济特区的重要效应。在行政边界两端工作和生活的人往往存在亲缘等联系,表现为边界区域的异地耕种、同祖祭拜和插花地边界矛盾等问题。社会文化效应包括语言、生活习惯、特殊民俗和社会公正等多层面影响,是形成群体认同的基础。配合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结合民间层面合作,可有效减少行政边界两侧差异,成为边界区域谋求跨界合作的重要纽带。社会文化效应是经济特区带动效应有机组成部分。以本地偏好和地方保护主义为基础,针对资本运行过程中地理空间的组织、建构和重构,用于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固有资本与流向新地区以持续增长的剩余资本间存在矛盾。资本在地理空间内的运转会不断更新劳动力分配模式。区域吸收剩余资本后,形成新型社会空间。基于政治晋升博弈模型,边界区域跨界合作属于零和博弈。当预计协调收益小于成本时,跨界合作的激励将不足,易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此时社会文化效应可发生重要的影响。民间自发形成的合作诉求将有助于区域一体化进程。笔者通过传记式研究方法,对个人生活轨迹和社会文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核心和边缘的概念进行新的解读。3.经济势差效应经济势差的引入和传导是经济特区的重要效应。根据推拉效应理论,人是理性的经济个体,会自发谋求接近机会地域的可能性,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运输网络和社会人口的能动性大小等多重因素。极化而非集聚仍为地域发展趋势。边界效应具有外部性,持续重构经济影响范围,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壁垒因素和边界效应推动形成差异化的边界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经济势差的存在,中国已出现多个跨界合作单元。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在发展中获益,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较低的成本借用公共设施及服务。发展较滞后的地区可充分利用地价、劳动力成本等层面差异,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130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来投资。经济效应研究以趋同化为目标,表现在生产网络等层面。但经济效应往往会导向差异化发展,合作与竞争并存。经济势差效应的研究内容是测度阻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行政边界因素。贸易壁垒是经济势差效应的体现,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差异、经济联盟间形成差异。资金和劳动力差异能够影响行政边界相邻地区的发展。三 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一)跨界合作的概念跨界合作指区位邻近的行政区之间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制度、经济和社会等层面合作。跨界地区指现有或潜在的地理、族群、历史和经济等方面存在一致性,而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地区。递进式的跨界合作模式包括贸易协议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合作区。行政区划具备历史延续性,调整行政区划是对现有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构。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演化,传统以行政边界为基础的管治模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跨界合作是在不触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高层政府往往是区域合作的主导者和统筹者,地方政府的相对行政层级具有合作话语权。我国城市已由关注自身发展的“行政区经济模式”逐步转向谋求跨界合作的新型区域竞合模式。跨界合作的目标是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实现弱化边界隔绝效应和显化传递效应,其中,合作模式设计是核心因素,涉及城市功能、产业布局、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内容。(二)经济特区的作用1.跨界生产要素整合经济特区对跨界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行政边界对生产要素的效应涉及土地、资本和信息等多个层面,对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研究优势资源、发展基础和主导产业,分析各产业发展过程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边界对经济要素的效应研究侧重作用机制和突破策略,包括时间序列和空间布局两个层面。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31 经济特区从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现状、发展历程、合作方式、面临的困境和合作路径等方面,构建边界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体系。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区域产业分工、联系和整合提供发展和协调路径。2.跨界空间结构优化经济特区对跨界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城镇体系和交通设施是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边界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城镇体系和交通网络在边界处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动力机制和优化路径研究等。边界区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发展方向。边界效应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是全面分析边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在空间结构演化和产业协调研究的基础上,经济特区探索促进边界区域空间协调优化的路径。3.跨界空间管治支持经济特区对跨界空间管治形成支持。政府协议和基金支持是边界区域跨界空间管治的重要研究内容。借鉴行政区经济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和行政区边缘经济理论等,总结适合特定边界区域的地域性空间管治模式,探索边界效应与跨界合作的关系,梳理跨界合作作为跨界空间管治模式的策略类型。其中,政策研究是跨界空间管治研究的核心,具有动态性,可根据不同阶段管治目标的差异调整研究内容。(三)跨界合作的效应当跨界合作的各参与方能够达到多赢局面、实现互惠互利时,跨界合作就具备自发形成的条件。当高层政府需要实现生产要素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时,会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影响,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抵制程度会发生显著差异,区域协调难度较大。跨界合作可实现区域利益的再分配,特别是资源在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分配,需要高层政府的宏观调控。跨界合作分为市场导向的跨界合作和政府导向的跨界合作。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企业和商会组织推动形成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地方自发性跨界合作模式。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商会选择在相对偏僻和便于贸易的行政边界区域交易,直接带动边界区域经济的发展。132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市场导向的跨界合作包括资源导向的跨界合作和开发导向的跨界合作。资源导向的跨界合作指为获取关键资源或资产如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所进行的投资,集中在采掘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导向的跨界合作包括主动开发市场、防御性占有市场和抢先占有市场,基于合作需求形成以竞争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如零售业和银行业。由于不同城市在企业注册、税收管理和行政审批等层面存在差异,跨界合作的形成需要结合区域客观需求和政府、市民的主观认识,可理解为基于更低交易费用诉求形成的利益博弈与共享过程,包含“寻租”、“创租”和“分租”等层面。其中,交通通信网络便捷度、产业网络协调配套设施水平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决定“寻租”的重要因素。交易费用和城市所处城镇体系的结构功能是决定“创租”的重要因素。区域层面利益协调分配是决定“分租”的重要因素。以地方政府为基础,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产生两个方面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与其他掌握资源的地方政府合作。由于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可使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地方政府会根据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技术基础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倾向将经济产值留在本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导向的跨界合作包括效率导向的跨界合作和战略导向的跨界合作。效率导向的跨界合作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为目标,为占有区域性资源进行的投资,如工业园区合作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战略导向的跨界合作是为获取某种战略性资产(如先进技术或高端人才等)而进行的投资。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国流水线、人才和技术,而近年来企业倾向于设立跨国总部,以获取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设跨界政府管治机构可有效推动跨界合作。跨界政府管治机构在跨界合作规划初期的全面统筹,可有效提高执行力和效率。高层政府逐步分权有助于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并推动跨界合作区域演化至均权发展阶段,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如土地开发量、环境容量等有明确指标。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33 四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一)边界效应的强化1.边界效应的理论基础产权制度是边界效应的理论基础,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要素。设置产权制度的基础是明确产权归属和确定产权边界,这是决定交易价值和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城市作为整体,可有效统筹城市内部增长联盟,减少微观个体间的社会交易成本,将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城市不可无限扩张,其理论规模边界以边际收益最大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基础。空间管治结构如何塑造边界效应格局,如何驱动新区域政策的产生值得研究。边界效应是表征城市间交易成本的重要指标,跨界合作是以较少交易成本强化边界效应的重要模式,而关于行政边界的协议则是跨界合作的重要保障。2.边界效应的约束条件行政边界是地方政府管辖范围,也是边界效应的约束条件。行政边界指行政领土的单位界线,具备地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职能,分为多个层次。行政边界的效应包括隔绝效应和传递效应。其中,隔绝效应限制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的跨界自由传递;传递效应则充分利用行政边界两地的势差,寻求合作机会。行政边界的双重效应存在结构矛盾性。行政边界以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 和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 为法律基础,以 民政部关于做好行政区划变更后勘界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实施办法 和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试行)为政策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官员则以行政辖区内经济和政治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行政区经济模式已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障碍。3.边界效应的调整机制政策转变是边界效应的持续调整要素。区域作为产业联系和空间管治的重134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要单元,参与全球竞争。政府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动态和主动调整边界效应。地方政府以区域政策为基础,确定地区发展定位和模式。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根据政策类型,将国家分为直辖市、东北地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单元。区域政策影响研究根据政策类型设置权重,多对经济特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设置高权重,对经济与技术开发区和边界经济合作区设置中权重,对沿海开放城市等政策新区设置低权重。在政策转变过程中,区域竞合关系不断重构,分为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间联系、政策新区与普通城市间联系、城市经济与乡镇经济间联系等多个层面。4.边界效应的影响要素行政体制是边界效应的影响要素。按照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县、县级市和区均为县级行政区,是地级市下辖的行政管理单位。“省管市”“市管县”等情况易导致“小马拉大车”等管理模式的出现。“县级市”的管辖模式和管辖事权与县不同,部分地区则试点省管县。“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 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肇庆市下辖的端州区、四会市和怀集县具有相同的行政级别,但它们的财税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有显著的差异。这种情况在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常见,以较低的行政级别管理较大的经济总量和政府事务。“县级市”的产生主要通过“镇提升行政等级”和“撤县设市”两种方式。截至 2014 年 7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 364 个县级市。以肇庆市为例,肇庆市下辖高要区、四会市、怀集县、广宁县、德庆县和封开县,但肇庆市职能部门对下辖县(市、区)仅有监督权和指导权,管理权集中在各县(市、区)政府。肇庆市正努力推动“撤市设区”和“撤县设市”,调整行政区划。广东省的东莞市、中山市,海南省的三沙市和甘肃省的嘉峪关市等地级市下辖的乡镇由地级市直接领导,但有些县级市具有地级市的财政管理权限,如广东省的普宁市、浙江省的义乌市等。2009 年 8 月,广东省批复佛山市顺德区在维持目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委、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需要佛山市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外,其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区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顺德模式”是当前我国推进“省直管县”的探索。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管县”试点,昆山、泰兴、沭阳三地自 2012 年 10 月起直接向江苏省政府汇报工作,向省政府直接负责。以昆山市为例,试行“省管县”后,昆山地税和国土等管理权限将收归省里,苏州与昆山间关系限于“重点加强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35 部分,与县相比,在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等层面有显著的作用。城市规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常用于比较不同城市间的差距,市级和县级行政单元的比较对城市间细化有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对边界效应的关注核心为自身所处区域地位及城际关系,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权力边界,行政体制差异对地方政府权限有显著影响。行政区划调整是行政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历次行政体制调整对城市建制有直接的影响,“渐进式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不同的发展契机,以实现扩大行政辖区、优化城市管理模式等。但是,由户籍人口规模决定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因事权、财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无法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二)跨界合作多样化跨界合作地区在1958 年首次出现于德国波兰边界(指 Euro Regions),随后欧洲、北美、东亚等地陆续建立多个双边或多边跨界合作地区。跨界合作致力于重构经济边界,空间管治与跨界合作间存在紧密关系。以欧盟为例,欧盟通过划定合作发展地区,确保合作发展地区享有与所属国不同的制度和政策。由于国家间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存在差异,跨界合作地区需要形成与相邻各国相协调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政府推动的跨界合作模式可分为跨国协定支持型、权力边界包括财税体制、管理权限等多个层面。“十五”期间出台的 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针对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问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理顺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区行政区划体制。对市县同驻一地的要调整行政区划”。国际学术界认为,与苏联采取的“激进式改革”不同,我国改革开放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逐步推动。例如,苏州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谋求自身在行政级别和管辖事权上的提升。包括从欧盟获取独立财政支持,编制特定空间规划或交通发展政策。欧洲跨界合作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跨界合作地区内部形成与各国行政系统相协调的独立行政体系;第二阶段,形成以跨界法律协议为基础的跨界合作空间管治实体。跨界合作地区可有效促进宏观层面区域空间和产业融合。欧洲跨界合作地区设有“联合工会”等监督组织,具备特定法律安排、发展策略和多政策合作的特性。136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国家宏观主导型、学术课题委托型和单边地方政府主导型四种类型。1.跨界合作的类型按照合作关系,跨界合作可分为“强弱联合”、“拓展腹地”、“增长同盟”和“区域协调”等类型。跨界合作的空间尺度因地而异,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广佛、沈抚、西咸、太榆、乌昌和郑汴等地因地制宜,出现符合自身需求的合作模式。与国际多元化合作模式不同,我国跨界合作多呈现显著的“强弱”合作特征,即以中心城市整合周边资源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吸引人口和外来投资。经济特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将根据区域竞合关系和城市实力差异动态调整跨界合作的类型,而不是拘泥于传统方式。在拓展外围腹地、强化中心功能和辐射周边区域的过程中,区域合作意向的差异、区域合作话语权的不平等、多利益主体的协调难度和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担忧也会对跨界合作造成显著影响。2.跨界合作的驱动因素我国跨界合作的驱动因素是地方政绩,表现为先发地区谋求扩大经济腹地,后发地区谋求启动发展。城市地位、考核指标和社会福利分配模式均为合作内容。跨界合作试图在不调整行政区划,不牺牲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基础上,促进资源要素互补,如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等。部分跨界合作由于固有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需求和公众参与不够。相似的文化背景可有效提高相互认同感、合作密切程度和信任程度。历史因素则与政治因素相结合,共同影响跨界合作的发展潜力。经济特区为进一步吸引产业集聚、促进地域开发,会谋求签订区域合作协议、建立跨界合作区等。跨国协定支持型合作模式,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经济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地区发展,整合重点地区或发展廊道。该模式下,虽然地方发展积极性强,希望获得资金支持,但由于跨国协定组织基金来源于各国,跨界合作地区的确定往往需要国家间博弈。国家宏观主导型合作模式由国家重要机构主导,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区域规划和都市圈规划等规划类型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重视,但规划确定往往需要顾及区域平衡,过多规划对空间发展重心有所影响。学术课题委托型合作模式由科研机构或大学实施,对地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判断和前瞻战略研究,成果较客观。由于其非法定规划属性,因此仅能提出战略上的建议。单边地方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需要获得市民和周边地区政府的协调和认同,缺乏宏观行政组织支持,容易导致协调认同度较低和难以实施。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37 五 小结与启示在区域合作框架影响下,关税适度减免或取消有助于增加跨界贸易和减少交易成本,推动生产要素跨界自由流动,形成新型边界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特区具有边界空间地域尺度和边界空间重界定的作用,形成生产要素整合需求,如跨界同城化合作和跨界经济廊道等模式的出现。社会融合成为跨界合作的重要媒介,跨界合作区域因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型社会空间。全球化进程重构了区域经济政治联系模式,使行政边界的渗透效应逐渐强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相对平衡是跨界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要素整合将有助于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影响跨界合作的重要因素包括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因素、产业需求与科技信息因素、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护因素、跨界基础设施因素。分析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探讨经济特区和边界区域的概念,分析行政边界的多种类型,有助于探索经济特区的跨界合作经验和发展趋势。参考文献1 朱惠斌:迈向全球信息科技高地的城市规划思路探索 以深圳为例,上海城市管理 2021 年第 3 期。2 朱惠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空间格局与分异探讨,岭南学刊 2019 年第6 期。3 李卫、李萍:厦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实施路径研究,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1年第5 期。4 朱惠斌: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深圳城际关系研究,深圳社会科学 2019 年第 6 期。5 刘美萍:碳中和路径下福建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1年第 2 期。6 朱惠斌:智慧城市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江南论坛 2021 年第 11 期。7 朱惠斌、李贵才:区域联合跨界合作的模式与特征,国际城市规划 2015 年第 4 期。8 朱惠斌、李贵才:基于功能网络的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经济地理 2015138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2 年第 1 辑 总第 15 辑)年第2 期。9 朱惠斌: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功能网络研究,经济地理 2014 年第 4 期。10 朱惠斌:联合跨界合作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人文地理 2014 年第2 期。11 朱惠斌:行政区区间联系及其空间效应的系统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2013年第 11 期。12 朱惠斌、李贵才:影响跨界增长的区域要素研究述评,国际城市规划 2014年第 1 期。13 朱惠斌:城市行政中心区位选择与迁移类型 以深莞惠都市区为例,热带地理 2013 年第 5 期。14 朱惠斌、李贵才:深港联合跨界合作与同城化协作研究,经济地理 2013 年第 7 期。(文字编辑:乐小芳)Exploring the Location Choice and Cross-borderCoopera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Zhu Huibin(Shenzhen Branch of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GuangdongCo.Ltd.,Shenzhen,Guangdong,518060)Abstract:China established the first batch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SEZs)in1980 as a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of the“pioneering first”model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setting ofnew policy zones such as state-level new areas and free trade zones.Chinas early SEZschose to adopt the“coastal and border”model,i.e.,to select border areas and makefull use of their location advantages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erve regular peo-ple,achieving remarkable results.Among them,Zhuhai is adjacent to Macau,Shenz-hen is adjacent to Hong Kong,and Xiamen is adjacent to Taiwan,all of which weretypical border areas at that time.The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SEZs opened the win-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与跨界合作探索139 dow for China to open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provided important hub nodes and in-dustrial supports for the subsequent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y analyzing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SEZs,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SEZs,study and forecast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Zs.Keywords:Special Economic Zones;Border Area;Cross-Border Cooperatio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