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生理学基础讲义【候英建】.pdf
下载文档

ID:3634595

大小:4.18MB

页数:15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候英建 02. 生理学 基础 讲义
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0生理学主讲人主讲人 候英建候英建目录第一章 绪论.1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6第三章 血液.28第四章 血液循环.42第五章 呼吸.68第六章 消化.80第七章 能量代谢.92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97第九章 感官系统.107第十章 神经系统.115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137第十二章 生殖.152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第一章 绪论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体液及其组成(一)体液及其组成分隔、沟通,血浆最活跃(二)内环境(二)内环境:细胞外液(三)稳态(三)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动态平衡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A 型题1.下列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B.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C.稳态调节中都有一个调节点D.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基本恒定(2016)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等调节方式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有效的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A 型题2.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体液途径完成的调节是A 肢体发动随意运动 B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C 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D 沙尘飞入眼球引起的闭眼动作(2014)(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A 型题3.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神经反射而完成的调节是A 餐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的过程B 正常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C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正常进行D 肢体在受伤害性刺激时的回撤动作(2015)破坏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神经调节将无法进行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A 型题2.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体液途径完成的调节是A 肢体发动随意运动 B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C 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D 沙尘飞入眼球引起的闭眼动作(2014)3.下列生理功能活动中,主要通过神经反射而完成的调节是A 餐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的过程 B 正常人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C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正常进行 D 肢体在受伤害性刺激时的回撤动作(2015)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局部调节 D.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2006)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4(三)自身调节(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活动调节,血压变动时肾脑冠脉等血流量稳定,碘抑制甲状腺摄碘,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儿茶酚胺抑制自身合成A 型题下列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动脉血压维持相对恒定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E.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1992,1999)调节方式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 体液调节缓慢、持久而弥散 自身调节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三、反馈控制系统三、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A 型题下列生理活动中,存在负反馈控制的是A.动作电位的产生 B.血糖浓度的调节C.排便反射的过程 D.兴奋的突触传播(2011)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5负反馈的意义:维持稳态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进一步加强,称为正反馈。四排一凝两酶原动作电位分娩前排便、排尿、排卵(雌激素调节 LH、FSH 分泌)、排乳、血液凝固、胃/胰蛋白酶原激活、动作电位除极相中的钠离子再生性循环、心室肌细胞 3 期复极化、分娩X 型题下列哪些现象中存在正反馈A.血液凝固过程B.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 0 期去极时的 Na+内流C.排卵前,成熟的卵泡分泌大量雌激素对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的影响D.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血和尿中的促性腺激素浓度升高(1999)3.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前馈常见于某些条件反射、容受性舒张、体温调节、抑胃肽调节胰岛素分泌等。3.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前馈控制最常见于条件反射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缺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但前馈控制有时会发生失误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缺点,而前馈则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但前馈控制有时会发生失误。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6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一、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A 型题葡萄糖从小肠上皮刷状缘进入上皮细胞采用哪种方式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2017)(一)单纯扩散(一)单纯扩散1.特点(1)顺浓度梯度扩散,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2)无需膜蛋白协助(3)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如 O2、CO2、N2、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等2.影响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3)温度(4)膜有效面积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7(二)易化扩散(二)易化扩散1.特点(1)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无需消耗 ATP,属于被动转运;(2)需通道或载体;(3)转运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2.类型(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离子、水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指由于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当被转运的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底物的扩散速度便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以及水的渗透过程中无饱和。(见后图)竞争性抑制:如果有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都能与同一载体结合,两底物之间将发生竞争性抑制。浓度较低或 Km 较大的溶质更容易受到抑制。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8(三)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1.特点(1)逆浓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消耗 ATP;(2)需离子泵或转运体(3)转运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见后图2.类型(1)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转运的底物通常为带电离子。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或载体被称为离子泵,其化学本质是 ATP 酶。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钠钾依赖式 ATP 酶,每分解一分子 ATP 可逆浓度差将 3 个 Na+移出胞外,将 2 个 K+移入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钠钾浓度差。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主要有: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钠泵活动形成的 Na+和 K+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如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基础;钠泵活动的生电效应可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直接参与了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活动建立的Na+跨膜浓度梯度可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钠泵抑制剂哇巴因阻断钠泵活动。(2)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见后图)同向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及肾小管的吸收与重吸收,肾小管 Na+K+2Cl同向转运体、Na+HCO3 同向转运体、甲状腺 Na+I同向转运。反向转运:Na+Ca2+交换、Na+H+交换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9(四)膜泡运输(四)膜泡运输1.特点(1)主动过程,需要消耗能量;(2)需要更多蛋白质参与,同时伴有细胞膜面积的改变;(3)转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可同时转运大量物质,故也称批量运输。2.类型(1)出胞酶原、黏液、激素、神经递质(2)入胞吞噬:被转运物质为团块或颗粒,如细菌、死亡细胞或组织碎片等,以固态形式进入细胞。发生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吞饮:被转运物质为数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以液态形式进入细胞,可发生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A 型题在引起和维持细胞内外 Na+、K+不对等分布中起作用的膜蛋白是A.通道 B.载体 C.离子泵 D.膜受体(2016)二、细胞的信号转导二、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常见的有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受体有烟碱(N)型乙酰胆碱(ACh)受体(nAChR)、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等,而氯通道受体有甘氨酸受体(GlyR)、氨基丁酸 A 受体(GABAAR)等。见后图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0(二)(二)G 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1.配体与受体激活这类受体的配体包括儿茶酚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以及几乎所有的多肽和蛋白质类神经递质和(或)激素(钠尿肽家族除外),还有光子、嗅质和味质等。这类受体均为称 7 次跨膜受体。2.G 蛋白也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位于胞膜内侧面,是由、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其中,亚单位具有结合 GTP 或 GDP 的能力,还有 GTP 酶活性。G 蛋白平时无活性,配体与受体结合后使其激活。失活态 G 蛋白呈三聚体GDP 复合物,激活态 G 蛋白分为亚单位GTP 复合物和复合体两部分。亚单位发挥 GTP 酶活性,分解 GTP,则 G 蛋白又回到失活态。3.G 蛋白效应器包括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 C(PLC)、磷脂酶 A2(PLA2)和磷酸二酯酶(PDE)等。G 蛋白激活后,可调节上述效应器酶的活性。这些酶的作用是催化生成(或分解)第二信使物质。4.第二信使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 (DG)、环磷酸鸟苷(cGMP)、Ca2+、花生四烯酸(AA)及其代谢产物等。第二信使大多由效应器酶催化产生,然后进一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或离子通道,最终导致细胞功能改变。5.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1由第二信使激活,催化其靶蛋白磷酸化,产生以靶蛋白磷酸化和构象变化为特征的级联反应或调控基因表达。包括 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 A(PKA)、Ca2+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 C(PKC)、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 G(PKG)等。6.通路(1)受体G 蛋白ACcAMPPKA 通路(2)受体G 蛋白PLCIP3Ca2+和 DGPKC 通路(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这类受体为单次跨膜受体,胞外有配体结合部位,胞内部分具有酶的活性或能与酶结合的位点。1.酪氨酸激酶受体(TKR)这类受体的配体主要是各种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等。TKR 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效应缓慢,主要涉及细胞的代谢、生长、增殖、分化和存活等过程。2.鸟苷酸环化酶受体当受体激活后,即发挥鸟苷酸环化酶活性,催化产生 cGMP,后者进一步激活 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G(PKG)。该受体的配体包括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尿肽(BNP)、一氧化氮(NO)。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该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胞内部分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如转化生长因子(TGF)受体等。(四)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四)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招募型受体也是单次跨膜受体,虽然受体的胞内部分没有任何酶的活性,但可在胞质侧招募激酶或转接蛋白,如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 JAKSTAT 信号通路等。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2(五)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五)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该类受体实质上是一类转录因子,激素与其结合后,受体与热休克蛋白解离,进而入核调控特定基因转录。该类受体的配体通常为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包括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 D3、甲状腺激素体、维甲酸。X 型题既可作用于 G 蛋白耦联受体又可作用于通道型受体的配体有A.乙酰胆碱 B.氨基丁酸 C.心房钠尿肽 D.肾上腺素(2014)A 型题需要依靠细胞内 cAMP 来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膜受体是A.G 蛋白耦联受体 B.离子通道型受体C.酪氨酸激酶受体 D.鸟苷酸环化酶受体(2010)三、细胞的电活动三、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1.概念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P)。电位:电场中某个位置的单位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3机体所有的细胞都具有静息电位,且均为负值。范围在10 至100mV 之间,如在骨骼肌细胞约为90mV,神经细胞约 70mV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反极化: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1)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的浓度差钠泵内高钾、外高钠 (2)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具有相对通透性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以 K+为最高,因为细胞膜中存在持续开放的非门控性钾通道钾外流当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与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电化学驱动力即为零,此时该离子的净扩散率为零。这种离子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4测得的静息电位值与计算所得的 EK 接近,而与 ENa相差较远。但是,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也并不等于EK,而是略小于 EK,其原因是胞膜对 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A 型题神经纤维安静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跨膜电位梯度和 Na+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B.跨膜电位梯度和 Cl 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C.跨膜电位梯度和 K+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同 D.跨膜电位梯度阻碍 K+外流 E.跨膜电位梯度阻碍 Na+外流(3)钠泵的生电作用3.静息电位影响因素(1)细胞外液 K+浓度:在当细胞外 K+浓度升高时,K+平衡电位绝对值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也相应减小。A 型题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 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A.不变 B.增大 C.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1992)#A 型题细胞外液的 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Na+K+泵向胞外转运 Na+增多 B.膜电位负值减小 C.膜的 K+电导增大 D.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E.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5膜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2)膜对 K+和 Na+的相对通透性:如果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更趋向于 EK;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则静息电位更趋向于 ENa。(3)钠泵活动水平:钠泵活动增强时,膜电位超极化;反之,则可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二)动作电位(二)动作电位1.概念及特点动作电位(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见后图上升支 bc下降支 cd负后电位 de正后电位 ef上升支 bc下降支 cd负后电位 de正后电位 ef2.组成时相(1)锋电位:由升支(去极相)及降支(复极相)共同形成,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视为动作电位的标志。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6(2)后电位:包括后去极化电位(负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正后电位)。3.特征(1)“全或无”现象: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当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便到达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大(全)。(2)不衰减传播:动作电位产生后沿膜迅速向四周传播,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3)脉冲式发放:有不应期,不能总和。#A 型题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做电紧张性扩布D.传导距离较长时,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发生改变4.产生机制(1)电化学驱动力及其变化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可用膜电位与离子平衡电位的差值(EmEX)表示。正负号只表示方向,不代表大小。正号为外向,负号为内向。#A 型题细胞外液的 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Na+K+泵向胞外转运 Na+增多 B.膜电位负值减小 C.膜的 K+电导增大 D.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E.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2)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的 GNa在电化学驱动力推动下,Na+内流见后图膜电导(G)即为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其实质是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7膜电位去极化膜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即阈电位)后,去极化与 GNa之间出现正反馈,膜电位急剧上升,形成动作电位升支,直至接近 Na+平衡电位钠离子再生性循环#A 型题下列情况下,能加大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的是 A.延长刺激持续时间 B.降低细胞膜阈电位 C.增加细胞外液中 Na+浓度 D.增大刺激强度 去极化达到峰值后 GNa 迅速、GK 逐渐在强大的外向驱动力作用下,K+快速外流膜迅速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A 型题细胞外液的 K+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 A.Na+K+泵向胞外转运 Na+增多 B.膜电位负值减小 C.膜的 K+电导增大 D.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 E.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豚毒素(TTX)为钠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TEA)为钾通道的特异性阻断剂#A 型题神经细胞膜在受刺激兴奋时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B.K+C.Ca2+D.Cl E.HCO35.动作电位的触发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8(1)阈刺激:固定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大于或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 型题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做电紧张性扩布D.传导距离较长时,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发生改变(2)阈电位: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电位去极化到一个临界值时才能形成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影响阈电位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电压门控钠通道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密度、功能状态以及细胞外的 Ca2+水平。细胞外 Ca2+浓度降低,可使阈电位下移,细胞的兴奋性升高。临床上常见的低钙惊厥正是由此而产生。#A 型题外加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是A.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 B.刺激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C.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D.局部兴奋必须发生总和6.离子通道的状态(1)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具有静息态(备用)、激活态、失活态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19别名特点所处膜电位水平静息备用暂时不内流,但合适条件可内流静息电位水平激活开放钠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失活现在不内流,且任何条件均不能使钠内流动作电位下降支#A 型题在神经纤维,Na+通道失活的时间在A.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B.动作电位的下降相C.动作电位超射时 D.绝对不应期E.相对不应期别名特点所处膜电位水平激活门失活门静息备用暂时不内流,但合适条件可内流静息电位水平关闭开放激活开放钠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开放未关闭失活现在不内流,且任何条件均不能使钠内流动作电位下降支开放关闭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0#A 型题神经细胞在静息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对 Na+通透的门控状态是A.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开放 B.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关闭C.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关闭 D.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电压门控钾通道两种功能状态,即静息态与激活态。只有一个激活门(n 门)。7.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1)局部电流:动作电位产生后,在兴奋区与邻近未兴奋区之间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在膜内侧是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是使邻旁未兴奋区的膜电位减小,即产生去极化。当此处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即可触发该区爆发动作电位。(2)跳跃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只有郎飞结处能够发生动作电位,局部电流也仅在兴奋区的郎飞结与相邻安静区的郎飞结之间发生。有髓纤维的跳跃式传导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还能减少能量消耗。见后图(三)兴奋性及其变化(三)兴奋性及其变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可称为兴奋。动作电位为兴奋的标志。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兴奋性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1兴奋性高低可以用刺激的阈值大小来衡量。阈值愈小,兴奋性就愈高。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兴奋性无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兴奋条件无阈上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动作电位阶段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钠通道性状先激活后失活部分失活、部分备用(复活)备用#神经纤维上前后两次兴奋,后一次兴奋最早可出现于前一次兴奋后的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 D.低常期 E.低常期结束后(四)局部电位(四)局部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后,少量离子通道开放形成的、不能向远距离传播的膜电位改变称为局部电位。体内的局部电位包括终板电位、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与发生器电位。#局部电位的电学特征包括: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2等级性,即非“全或无”,其幅度与刺激强度相而增大;衰减性传导,即电紧张扩布;无不应期,可总和,包括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动作电位局部电位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幅度较大小离子流动大量钠通道开放,产生再生性循环(正反馈)钠通道少量开放,或其他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去极化去极化或超极化特点全或无等级现象=非全或无不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扩布=衰减性传导有不应期=不能总和=脉冲现象无不应期,可以总和#A 型题能以不衰减的形式沿可兴奋细胞膜传导的电活动是A.静息膜电位 B.锋电位 C.终板电位 D.感受器电位 E.突触后电位四、肌细胞的收缩四、肌细胞的收缩(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一)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 Ca2+内流 ACh 释放(量子性释放)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考研医学23ACh 与 N2 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Na+内流(为主)、K+外流去极化局部电位(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爆发动作电位#乙酰胆碱酯酶位于终板膜外侧,可分解而消除 ACh。量子释放指 ACh 的释放是以囊泡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一个囊泡即为一个量子。在静息状态下,单个囊泡自发释放而引起终板膜微弱的去极化,此电位变化被称为微终板电位(MEPP)。Ca2+内流增多可促进 ACh 释放。筒箭毒碱与银环蛇毒可阻断 N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而使肌肉松弛;新斯的明可逆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改善肌无力患者的症状;有机磷农药中毒不可逆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引起中毒。X 型题下列选项中,可使骨骼肌松弛的途径有A.促使 Ca2+进入运动神经末梢B.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C.阻断终板膜上一价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D.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二)横纹肌细胞的兴奋(二)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收缩耦联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考研医学24T 管动作电位L 型钙通道激活钙释放钙通道开放,释放 Ca2+胞质内 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 TnC 结合肌丝滑行LSR 中的钙泵回摄Ca2+肌肉舒张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重要的耦联因子,发生部位在骨骼肌的三联管结构或心肌的二联管结构。骨骼肌骨骼肌心肌心肌钙释放通道开放机制构象变化触发钙释放钙触发钙释放胞液增加钙的来源100%来自 JSR8090%来自 JSR,1020%来自胞外钙排出机制100%被钙泵摄回进 SR大部分被钙泵摄回进 SR,1020%被肌膜上的 Na+Ca2+交换体和钙泵排至胞外#下列关于骨骼肌收缩耦联叙述正确的是A.纵管将电兴奋传入肌细胞深部 B.肌膜和横管膜 L 型钙通道激活C.终池内 Ca2+逆浓度差进入肌质 D.Ca2+与肌动蛋白钙结合亚基结合(三)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三)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5类型组成功能分类粗肌丝 肌球(凝)蛋白 横桥可结合肌动蛋白;横桥有 ATP 酶活性,分解 ATP 供能收缩蛋白细肌丝 肌动(纤)蛋白 与横桥头部结合 原肌球(凝)蛋白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 调节蛋白肌钙蛋白 与 Ca2+结合 横桥周期是指肌球蛋白的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张力由每一瞬间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横桥数决定肌肉缩短的速度则取决于横桥周期的长短。A 型题与粗肌丝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小节缩短的蛋白质是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钙蛋白(四)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四)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1.前负荷(1)定义: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2)衡量指标: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初长度常用来表示前负荷。(3)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张力(即主动张力)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过度增加初长度则收缩张力下降,表明肌肉收缩存在一个最适初长度,即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初长度。这一过程可用长度张力曲线来表示。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6(4)分子机制:肌肉初长度对收缩张力的影响与肌节长度的变化有关。最适初长度时全部横桥都能发挥作用,而且肌丝间的相互关系也最适合于横桥的活动。在整体情况下,肌肉一般都处于最适初长度状态。#2.后负荷(1)定义: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2)衡量指标:由于肌肉在等张收缩时产生的收缩张力与后负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用收缩张力的大小来表示后负荷。(3)影响:后负荷增大时肌肉收缩张力增大,收缩速度减小。见后图(4)分子机制:后负荷较大时,横桥头部摆动速度减慢,横桥周期延长,因而每瞬间有较多数量的横桥处于产生和维持张力的状态(收缩张力增加)。3.肌肉收缩能力(1)定义: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无关,又能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2)影响:肌肉收缩能力提高可导致长度张力关系曲线上移、张力速度关系曲线右上移。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7(3)分子机制:胞质内 Ca2+浓度升高、横桥 ATP 酶活性升高4收缩的总和(1)单收缩:当动作电位频率很低时,每次动作电位之后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2)不完全强直收缩:若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3)完全强直收缩:若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所产生的收缩总和。在等长收缩条件下,完全强直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可达单收缩的 3 至 4 倍。这是因为肌细胞动作电位的高频发放能使胞质中 Ca2+浓度持续升高。在整体生理情况下,骨骼肌的收缩几乎都以完全强直收缩的形式进行。A.收缩速度加快 B.缩短长度增加C.主动张力增加 D.缩短起始时间提前(1)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骨骼肌收缩的前负荷,则骨骼肌的收缩力的力学改变(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骨骼肌收缩的后负荷,则骨骼肌的收缩力的力学改变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8第三章 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组成(一)血液组成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2.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三类。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贫血患者血细胞比容降低。A 型题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C.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D.异常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容积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比重就越大。血浆的比重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29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白含量的多少。3.血浆渗透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来源:主要来自血浆蛋白,75%80%来自白蛋白。意义:水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蛋白及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中起重要的作用。#当肝、肾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毛细血管处组织液滤过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1)血浆晶体渗透压来源:主要来自晶体物质,其 80%来自 NaCl。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0意义: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总渗透压相等,晶体渗透压占了总渗透压的绝大部分。细胞外液中的大部分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及总渗透压的变化,可影响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一般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0.9%NaCl 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1.9%尿素虽是等渗溶液,却不是等张溶液。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来源NaCl白蛋白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 RBC 正常形态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四)血浆(四)血浆 pH 正常人血浆 pH 为 7.357.45。血浆 pH 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中 NaHCO3/H2CO3最重要。二、血细胞二、血细胞(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1影响因素:红细胞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几何形状最为重要。球形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变形能力(2)悬浮稳定性:定义: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评定指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沉降率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A 型题风湿热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A.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含量增高 B.红细胞本身发生病变C.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增大 D.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高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2(3)渗透脆性:定义: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影响因素:衰老红细胞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脆性变大。A 型题下列情况下,能使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的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降低C.红细胞膜内磷脂/胆固醇比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表面积与体积比2.悬浮稳定性血浆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卵磷脂、白蛋白3.渗透脆性 表面积与体积比3.红细胞的功能:运输 O2 和 CO2。还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4.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1)原料:蛋白质和铁(2)成熟必需的物质叶酸和维生素 B12功能合成 DNA 所需的重要辅酶缺乏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原因:胃大部分切除胃的壁细胞损伤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3抗内因子抗体回肠末端被切除5.生成的调节(1)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调节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3(IL3)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2)红细胞生成素(EPO)来源:肾是产生 EPO 的主要部位,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可产生 EPO。双肾实质严重破坏的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 EPO 而发生肾性贫血。功能: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主要接受 EPO 的调节。EPO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其凋亡;促进幼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EPO 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影响因素:组织缺氧是促进 EPO 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贫血、缺 O2或肾血流量减少,均可促进 EPO 的合成与分泌。EPO 水平与血液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3)其他:雄激素主要通过刺激 EPO 的产生而促进红细胞生成。雌激素可降低红系祖细胞对 EPO 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雄激素和雌激素对红细胞生成的不同效应,可能是成年男性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可改变组织对氧的要求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生成6.红细胞的破坏 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120 天。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脾功能亢进时可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贫血。此外,还有 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4(三)血小板生理(三)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有助于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可被激活而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黏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2)释放 释放的物质主要有 ADP、ATP、5羟色胺(5HT)、Ca2+、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4(PF4)、vWF、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V(FV)、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血栓烷 A2(TXA2)等。(3)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而减少 TXA2 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收缩: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可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三、生理性止血三、生理性止血(一)基本过程(一)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一期止血3.血液凝固: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永久性止血相继发生、相互重叠、密切相关血小板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5释放 5HT、TXA2,促进血管收缩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表面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X 型题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有A.黏附于内皮下成分B.释放 ADP 和 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C.释放 TXA2 促进血管收缩D.释放 PF3 促进凝血A.黏附于内皮下成分B.释放 ADP 和 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C.释放 TXA2 促进血管收缩D.释放 PF3 促进凝血(二)血液凝固(二)血液凝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酶原酶复合物(XaCa2+aPL)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a)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6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外组织因子(F)进入血液始动因子是因子;因子属辅因子,与结合,增强其活性;因子少,耗时短,速度快。启动凝血。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始动因子是因子;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因子多,耗时长,比外源凝血慢。巩固和维持凝血#级联(相继激活)、放大、正反馈、相互联系新东方在线 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医学37#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激活 FX激活 FIX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正反馈#凝血因子(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2)种类:14 种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3)特点成分: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功能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