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缙云菱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pdf
下载文档

ID:3633912

大小:2.03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缙云 共生 系统 资源 特征 多元 价值
2114 2023 年第 64 卷第 9 期收稿日期:2023-05-12作者简介:肖蓬蓬(1987),江西吉安人,硕士,主要从事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渔业发展等研究,E-mail:564757372 。文献著录格式:肖 蓬 蓬,马 雅 敏,顾 兴 国.缙 云 茭 白-麻 鸭 共 生 系 统 的 资 源 特 征 与 多 元 价 值 J.浙 江 农 业 科 学,2023,64(9):2114-2118.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0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肖蓬蓬1,马雅敏2,顾兴国3(1.磐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磐安322300;2.缙云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缙云32140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10021)摘要: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缙云人充分利用山区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套养麻鸭,并通过茭白、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途径,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梳理了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历史演变,阐述了该系统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质资源、传统知识与技术、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方面的遗产特征,并分析了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文化、科研、示范的多元价值。关键词: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价值;缙云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14-05缙云县地处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地区东北部,山脉丘陵延绵起伏,其间水田、池塘、堰坝、沟渠纵横交错,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缙云人充分利用山区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套养麻鸭,利用它们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并形成了缙云特有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茭白-麻鸭共生模式。2021 年“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成为第 6 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1,全面发掘、整理和保护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这一宝贵农业文化遗产,并适当利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推进缙云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历史演变缙云麻鸭养殖历史悠久,由于缙云地处偏僻,古籍记载十分稀缺,因此,真正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只找到大明成化壬寅年(公元 1482 年)编修的 处州府志,其中相关记载有 2 处:一是禽类 鸭;二是 灵异 杨宗盛,居缙云之西邢弄,兄弟二人各一妇,永乐间,因家失乳鸭。茭白种植最早可追溯到 700 a 前元朝 仙都志(公元 1348 年),其中明确记载:“菰根,入草药类”,此处的“菰根”即为茭白。悠久的种养历史,为缙云茭鸭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缙云县“茭白-麻鸭”共育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新建镇茭岭 章氏宗谱(公元 1875 年所修)的残本中“泉清茭绿草鸭乐,日午鸡鸣炊烟升”的诗句描述了茭草种植、草鸭养殖景象。这表明,缙云先民最早在清光绪年间就知道如何利用“水”这一茭白和草鸭的共同需求,创造了动植物之间互利互惠的优生环境。清末和民国时期,缙云的河谷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种植茭白,南部中山地区因海拔较高,平均气温比平原地区低4 ,更适于茭白等蔬菜种植,茭白在水田中的种植比重也更大。田地落户后,几乎村村都在沟渠、田头沟角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栽培,农户除自给外,剩余部分供消费者食用。另一方面,缙云农民一直都有水田中散养麻鸭的传统,白天将麻鸭散养到小溪流、池塘、茭白田、水稻田里,晚上把它们赶回家中。茭鸭共生、稻鸭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成为缙云当时极为倚重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开放后,缙云麻鸭从与茭田、稻田套养转向大规模圈养,不仅在县内大规模发展更是冲出浙江,走向全国。20 世纪 7080 年代,鸭农们北上南下西进,可以说遍及全国,无论从饲养规模、分肖蓬蓬,等: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2115布地域,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缙云麻鸭产业在全国鸭产业中名列前茅。1996 年开始,大洋、前路、壶镇、大源等乡镇开始较大规模种植茭白,为茭白-麻鸭共生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此农业模式的促进下,麻鸭产业和茭白产业逐步壮大。1997 年,缙云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产经 济 办 公 室 授 予“中 国 麻 鸭 之 乡”称 号;2010、2011 年,缙 云 麻 鸭 先 后 通 过 农 业 农 村 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种认定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审定。2014、2015 年,缙云县先后被认定为“浙江茭白之乡”“中国茭白之乡”。2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利用茭白、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2,它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质资源、传统知识与技术、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遗产特征方面表现突出。2.1复合种养模式遗产地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多样,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农业模式主要以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茭白田水旱轮作模式、茭白田水旱间作模式等为主。在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中,茭白是高秆水生作物,能为麻鸭提供极佳的栖息环境。麻鸭在茭白田取食其中的杂草、害虫、螺、浮萍等,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防治杂草、害虫的人工成本及农药投入;另一方面,麻鸭排泄物又可作为茭田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不仅对提高茭白品质、增加种植效益、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还能提高麻鸭的品质。茭白水旱轮作模式主要是利用茭白田冬季空闲时间与马铃薯、芥菜等作物进行轮作。茭白田翻耕,茭白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减少芥菜、马铃薯种植肥料的使用,有利于改善茭白田土壤结构,防止茭白田富营养化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茭白田水旱间作模式是在不减少茭白种植数量、茭白产量维持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开挖茭白种植沟、增加旱畦面积、利用旱畦间作旱作作物,旱作作物主要有芥菜、花菜、莴苣、菠菜等。该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节水、改良土壤、秸 秆 无 害 化 利 用、清 洁 田 园 等 方 面 作 用显著。2.2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产地茭白种质资源丰富,共有茭白品种 15个,其中 本 地 传 统 栽 培 品 种 1 个,名 为 美 人 茭(原名为吴岭茭白)。目前,美人茭仍为遗产地主栽品种,另有精心选育与引进的适合当地栽培品种14 个。遗产地除茭白外还保留有高山蔬菜、马铃薯、水稻等丰富的传统作物资源,其中谷类 14 种、蔬菜 37 种、果树 35 种、中草药 101 种。遗产地内的麻鸭仅有缙云麻鸭 1 个品种,是传统养殖品种,目前仍为主要养殖品种,且在遗产地内均有分布。缙云县内其他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番薯、马铃薯、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茶叶、油料作物等,其中蔬菜以缙云黄花菜、芥菜、毛芋、生姜等具代表性,水果主要有桃子、梨、杨梅等。主要家畜为猪,其次是山羊和黄牛;主要家禽为鸡、鸭、鹅。20 世纪 90 年代,农户散养猪、羊、牛、兔、鸡、鸭、鹅逐渐减少,转为专业户建养殖场规模饲养。传统养殖鱼类为草鱼、鲤、鲫、鲢,大多由养殖户承包山塘、水库饲养。2.3传统农耕技术缙云县结合悠久的茭白种植历史与麻鸭养殖历史,通过世代劳作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茭白-麻鸭综合种养技术。茭白以美人茭为主,等到茭白植株长到 50 cm 以上,一般是在每年的 4 月以后将麻鸭养入田中。其他传统农耕技术还有茭白田水旱轮作技术、单季茭白传统种植技术、麻鸭传统养殖技术等。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中,10 月中旬前进行茭白田翻耕,并施入基肥;茭白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进行育苗,11 月中旬前完成定植;4 月中旬后开始田间投放麻鸭,选 30 50 日龄、体重 0.5 kg 以上的健康麻鸭,每 667 m2投放 3 8 只;投放 1 周内适时补饲玉米饲料,每只补饲量为 25 50 gd-1;49 月期间做好茭白田间的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单季茭在 8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采收(高海拔地区可提早至 7 月中下旬)。2.4传统农耕文化在长期的传统农耕生产中,形成了与茭鸭共生相关的传统农具、农事谚语、饮食文化、民俗活动和传说故事等。以饮食文化为例,茭白除了鲜食外,缙云农民还将其加工成更利于长久保存的腌制茭白、茭白干,在冬季蔬菜匮乏时期给予补充。改革开放前,鸭蛋都是最好的待客之物,亲戚生孩子、朋友生日,都爱送上几个鸭蛋。家里来客人时,煮上一碗满满的面条加上一双麻鸭蛋,是最好2116 2023 年第 64 卷第 9 期的待客方式。将鸭蛋煮八成熟(蛋黄呈半流体),加白糖,名为糖霜卵,也是待客点心。用食盐腌制的鸭蛋,不仅利于保存,而且风味独特,是缙云居民吃饭时非常喜爱的配餐。以往女性生育时,将生姜捣碎,煎熬后加红糖、鸭蛋,可驱寒暖肚,因此,又被称为生姜卵。此外,遗产地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生,每逢大旱之年,百姓为求苍天下雨,会举行祈雨活动。祈雨在缙云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东乡叫“取龙”,西乡、南乡叫“取雨”。与麻鸭起源相关的传说故事,如“仓颉沮诵得鸟蛋,缙云从此有麻鸭”等在遗产地口口相传,家喻户晓。2.5景观空间格局缙云县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曲绿水,十里青山,奇峰迭起,涧谷幽深,农田依山傍水,村落散布其中。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空间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森林-梯田-村庄-河流”(图 1),其中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融入梯田景观之中。遗产地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完整,水系丰富,森林为梯田储蓄降雨,溪流在高山密林中流淌,环绕森林与村落,穿过梯田汇入河流,为村民生活和茭鸭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村落散布于田野和群山间,沿河谷附近的平坦地带呈点状分布,当地居民在中山地带种植茭白,形成连片的梯田景观。村庄大多背靠小山、面向防火塘,形成“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东南北三面为农田,主要种植茭白、水稻等。图 1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景观格局3遗产价值分析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尤其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就业、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及推广示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保护价值。3.1生态价值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以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为主要生产方式,合适的麻鸭放养密度能够使茭白和麻鸭之间互利共生(图 2),并带来显著生态效益。首先,茭白是高秆水生作物,可以为麻鸭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而麻鸭的活动增加水土含氧量,有利于茭白养分吸收。其次,通过人工施肥增加水土中的养分,不仅能够促进茭白生长,也有利于浮游动植物、杂草、田间昆虫的繁殖;放养的麻鸭能够吃掉这些水生生物,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第三,麻鸭在田间吃茭白寄生虫以及对茭白有害的其他昆虫,能够降低茭白病虫害发生,而且它们的排泄物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肥。最后,茭白和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作用,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效果。图 2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互利共生关系3.2经济价值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茭白和麻鸭的品质与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以及劳动力的投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通过实施茭白-麻鸭共生模式,667 m2茭田增产 12.96 kg,增值 48.77 元;667 m2放鸭 5 只,鸭收入 453.9 元;667 m2减少农药 22.39 mL,减少化肥 7.77 kg,降低农资成本 22.78 元;667 m2减少用工(除草)3.15 个,降 低劳动力成本(除草费)567.2 元,667 m2合计增收 1 092.64 元。宏观经济层面,由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衍生出来的茭白产业和麻鸭产业是缙云人赖以生存的基础。2020 年,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达 4 400 hm2,占全国总面积的 8%,是全国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缙云县年产茭白 12.7 万 t,全国平均每 8 根茭白里面就有 1 根产自缙云。在种植茭白的同时,当地农民习惯在田里养几只麻鸭,不用投入太多时间、饲料,每天基本都能收获肖蓬蓬,等: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2117几枚鸭蛋;这些鸭蛋不仅可以丰富餐桌饮食,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2020 年,缙云县麻鸭养殖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3社会价值缙云茭鸭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对于缙云县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茭白和麻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遗产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为解决老龄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县从事“茭鸭共生”相关产业的农民达 3.5 万人,其中 60 岁以上的妇女占到 30%以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遗产地农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茭白种植技艺与麻鸭养殖技艺,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使得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此外,茭白-麻鸭共生模式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互惠模式,保护与发展该模式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3.4文化价值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当地人民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创造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是体现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证据,是浙江山地农耕文化的主要代表,对耕地资源贫乏的山区具有借鉴意义。具有开拓创新、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鸭农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缙云人努力奋斗;与茭白、麻鸭相关的饮食文化,是远在外乡的缙云人的乡愁;缙云河阳古村的耕读文化,影响着全县莘莘学子;两年一届的高山茭白节,促进了缙云茭白文化的有力传播。缙云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可以增强当地农民的地方认同与文化自信,对激励当地人民自发进行文化传承、乡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3.5科研价值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蕴藏着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社会文化系统的稳定维持机制,对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为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近年来,缙云人在茭白、麻鸭生物学特性、栽培、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新良种选育和繁殖以及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缙云麻鸭提纯复壮技术研究”于 2004年获得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茭白主要病虫害治理关键技术及无害化生产”和“茭白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分别于 2005 年和 2010年两次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茭白多模式生产与周年供应技术集成推广”于 2011 年获得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水生蔬菜品种选育及 其 产 业 提 升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示 范”于2013 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出版书籍 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茭白稳产高效率生产技术 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等,申请与茭白、麻鸭相关国家发明专利 10 余项,获得授权5 项,制定茭鸭共生地方标准 1 个。3.6示范价值缙云居民充分利用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在茭白田中套养麻鸭,使茭鸭产业共生共存,并经多年推广,成为缙云县种养结合的经典模式。全县从事茭白产业农民超过 3.5 万人,缙云茭白师傅走出县门,到全国各地发展种植茭白。茭白产业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缙云县先后荣获“浙江茭白之乡”“中国茭白之乡”称号。茭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为缙云麻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茭白-麻鸭共生模式重新焕发生机。缙云麻鸭从与茭田、稻田套养转向大规模圈养,不仅在县内大规模发展,更是冲出浙江,走向全国。20 世纪 7080 年代发展尤为迅速,并处高峰期。鸭农们北上南下西进,可以说遍及全国,无论从饲养规模、分布地域,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缙云麻鸭的发展都名列全国前茅,在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2010 年和 2011 年,缙云麻鸭先后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审定,成为浙江省首个通过国家级“地标认定”和“遗传资源审定”的畜禽品种。4结语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缙云先民在适应自然、辛勤耕作中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是数千年缙云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代表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智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不仅可为遗产地今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而且对于保护遗产地以茭白和麻鸭为核心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生态环境、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传承地 方 农 耕 文 化、开 展 科 普 科 研 等 均 具 有 重 要意义。2015 年以来,缙云县开始环境整治,茭白田2118 2023 年第 64 卷第 9 期间小棚全部被拆除,麻鸭避雨、夜间休憩地方不断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麻鸭夜间回家已经不可能,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制约了茭白-麻鸭共生模式的发展,全县茭鸭共生面积锐减3。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遗产地传统农耕技术正快速消失;同时,因社会经济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很多传统品种由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资源流失严重。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加强对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核心要素的保护与发展,有效保护和利用传统农业物种资源、保留与推广传统农业种养与管理技术、传承与利用传统农村社会习俗、保护与恢复传统的茭鸭共生梯田景观。同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加强茭白和麻鸭产品开发,发展遗产地休闲农业旅游,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建设成为我国茭鸭综合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茭鸭共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山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参考文献:1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65.2 佚名.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J.农产 品市场,2021(23):21.3 潘伟丽.缙云麻鸭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J.浙江畜牧兽医,2019,44(3):23-24.(责任编辑:王新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