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日本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考察与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633879

大小:3.16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近代 日本 景德镇 陶瓷 产业 文化 考察 研究
中国陶瓷工业|China Ceramic Industry2023 年第 4 期|2023.No.4范宏涛(1986-),男,陕西富平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吴蒙爱(2001-),女,湖北黄冈人,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DOI:10.13958/ki.ztcg.2023.04.021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eramic Industry andCulture of Jingdezhen in Modern Japan近代日本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考察与研究近代日本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考察与研究范宏涛吴蒙爱摘要:摘要:日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近代以来,日本对景德镇的实地考察、研究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清末民国初期,日本政府派遣相关人员到景德镇进行所谓陶瓷产业调查,以此来服务日本的陶瓷贸易扩张。第二阶段为 19491978 年,主要以陶瓷专家的景德镇之行为主,他们对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阶段为 19782000 年,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契机,日本作家和友好团体的景德镇考察对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和景德镇的国际化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阶段为 2000 年至今,中日两国的相关高校、科研人员展开学术合作,为新时代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词:关键词:日本;景德镇;陶瓷;考察;研究Abstract:Japans attention to the ceramic industry andculture in Jingdezhen has a long history.Since modern times,Japan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Jingdezhen has gonethrough four stages.The first stage wa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when theJapanese government sent relevant personnel to Jingdezhen toconduct a so-called ceramic industry survey to serve theexpansion of Japans ceramic trade.The second stage,from1949 to 1978,was dominated by ceramics experts fromJingdezhen,who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normalizing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The third stage was from1978 to 2000,tak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anopportunity,the Jingdezhen inspection of Japanese writersandfriendshipgroupshadapositiveimpactonthesino-Japaneseceramicculturalexchangeandth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ingdezhen.The fourth stage is thatsince the 2000,relevant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in China and Japan have carried out academic cooperation,which has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Jingdezhenceramic culture to go out in the new era.Key words:Japan;Jingdezhen;ceramics;investigation;research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宋代以来,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以青花为代表的景德镇瓷器长期以来远销世界各地,风靡全球市场,甚至因此奠定了古代“陶瓷之路”的基本格局。如果说景德镇陶瓷文化向西波及了英伦三岛,那么在东方世界的影响无疑早已深入到了日本列岛。据说早在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成寻从中国带回的瓷器就是景德镇所烧造的影青瓷。明代中期,伊藤五良大甫(吴祥瑞)到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后在日本伊万里开窑,把中国的青花制瓷技术带到了日本。近代一百多年以来,日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然而比较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此缺少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将以近代史为背景,就日本近代以来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不同阶段的考察和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指出其在清末民国初期的渗透性质,肯定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积极意义。一、考察渗透期一、考察渗透期19 世纪中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内陶瓷产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1851 年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昔日繁华的瓷都景德镇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当地陶瓷生产一蹶不振。加之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和后来民国政府的腐败等因素,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产业陷入低迷状态。然而与中国的境况相比,经历明治维新之后逐渐跻身列强行列的岛国日本不仅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而且试图通过贸易倾销等方式加紧对海外市场,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先后多次派出相关人员到景德镇进行所谓“考察”,借此为日本的陶瓷倾销甚至中国文物掠夺提供支撑。早在 1887 年,日本画家内海吉堂就曾游历中国江南一带,并在其后撰写了一篇名为瓷器制2023 年第 4 期|2023.No.4“陶瓷艺术研究”专刊|Special Issue of Ceramic Art Research103造贩卖私说的文章,向当时从事瓷器贸易的京都陶器公司讲述了中国瓷业的颓唐现状。1892 年,时任天津副领事的荒川巳次在写给日本政府的天津瓷器的商业情况中就明确指出“清国向来以江西景德镇为最大瓷器制造地”1,但是同时他也指出,在其提供这份报告的近十年前,“日本陶瓷进入中国市场,对江西陶瓷商人造成冲击,尤其是北清地区,因江西景德镇陶瓷运输不便、运费昂贵等原因更为倾向日本陶瓷”2。上述人员虽然还未涉足景德镇,但他们的报告却引发了此后一段时间内日本关注并频繁考察景德镇的浓厚兴趣。从 19 世纪末开始,在政府及相关机构主导下,日本对包括景德镇在内的整个中国陶瓷产业进行了多次调查3(表 1)。表 1清末民国初期日本对华瓷业调查一览表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国初期的十多年间,由农商务省主导,日本对中国至少进行了八次陶瓷产业调查,而且几乎每次都涉及景德镇,或者干脆以景德镇为首要目标。由此亦可见,当时景德镇在整个中国陶瓷领域的重要位置和影响力。1898 年,京都陶瓷器试验所所长藤江永孝奉命展开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对华瓷器产业调查。其中,他对景德镇的考察时间为当年的 11 月 23 日到 11 月 30 日,前后持续一周左右。经过考察,藤江认为:“现今清国四亿人民所需瓷器除日本输入外,其余皆仰赖国内唯一的瓷器制造地景德镇清国每年的瓷器需求额为 300 万元,而景德镇瓷器的产额大约 250 万元。”4因此,藤江推断中国当时的瓷器生产早已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日本瓷器占领中国这个大市场正当其时。之后的黑田政宪、石黑秀久、加藤助三郎、日比野新七、北村弥一郎等,基本都是接受了日本农工商省的派遣后对景德镇陶瓷业展开调查。翻阅他们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这些人的调查内容从景德镇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到制瓷原料、坯土调制、造坯、釉药、窑形、匣子钵、烧造、釉上着画、窑工情况、生产商贸及运输等方面几乎无所不涉。他们的报告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制瓷技术乃至陶瓷文化都记录得十分详细。当然除了某些共同之处外,上述报告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黑田政宪和石黑秀久的报告更侧重于中日瓷器的比较和日本瓷器的对华销路分析;北村弥一郎的报告中除了细致的文字表达,还附有数十幅手绘图案和部分拍摄照片。这对日本获取并深入把握中国的瓷器生产、制瓷工艺,以及对华瓷器倾销等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述人员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对华陶瓷产业调查为日本对华陶瓷贸易提供了重要参考。据统计,1882 年,日本对华输出陶瓷器总额为 76000 日元,而到了 1887 年就已经飙升至 385000 日元,成为对华最大的陶瓷器输出国。20 世纪初,日本对华出口占其全部陶瓷出口的大约六成。进入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在陶瓷技术及陶瓷贸易上都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完全改变了东北亚地区中国独大的传统陶瓷贸易格局”5。全面抗战时期的 19391942 年,日本飞机曾多次轰炸景德镇,对景德镇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景德镇陶瓷产业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破坏。二、沉潜过渡期二、沉潜过渡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日本侵华战争结束为时不久,日本侵略对中国带来的伤害还未消弭。虽然这种情况随着后来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序号调查时间序号调查时间/年主要负责人调查报告书年主要负责人调查报告书11898藤江永孝清国景德镇瓷器视察报告21898藤江永孝清国陶瓷器产地视察报告书31901黑田政宪清国窑业视察复命书41906日比野新七清国的陶瓷产业51907石黑秀久清国景德镇的制陶业61908石黑秀久清国的陶瓷器业71908北村弥一郎清国窑业调查报告书81914庄村伊之助中国景德镇瓷器有关报告中国陶瓷工业|China Ceramic Industry2023 年第 4 期|2023.No.4104化而有所改善,但由于国内当时仍处于“十年动乱”时期,所以,19491978 年约三十年间,中日之间往来相对较少,来华考察交流的日本人多以民间友好人士和左翼作家等群体为主。就在这一时期,日本陶艺家加藤唐九郎、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和长谷部乐尔先后来华并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考察景德镇,对推动中日陶瓷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1956 年 7 月初,加藤唐九郎作为日本文化艺术使团的代表访问景德镇。短暂的三天访问期内,他参观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建国瓷厂、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等,并在工人文化宫发表演讲。此次演讲,成为加藤唐九郎景德镇之行的最大亮点,而底下聚集而来的听众都是景德镇陶瓷界的精英。加藤唐九郎发现他们对日本的陶瓷技术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认为“相较陶艺,他们更注重引入哪怕是一点现在日本的新型窑业技术”6,于是纷纷提问。景德镇陶瓷界人士的这种表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人们期待发展工业技术,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加藤唐九郎被景德镇人民的热情所打动,之后的 1970 年至 1980 年期间,他多次携家人、朋友访华,受到中国高层接见,并向中国赠送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陶艺精品。1965 年 4 月中旬,日本著名的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在其弟子长谷部乐尔的陪同下来到中国,开启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中国陶瓷文化考察之旅,并于 5 月 10 日至 14 日到景德镇考察访问。在景期间,小山富士夫一行受到了当地政府官员、文化学者的热情招待。短短三四天内,他接连参观了景德镇陶瓷馆、红星瓷厂、美术瓷厂、宇宙瓷厂、昌江浮桥、湖田古窑址、杨梅亭遗址、珠山、景德镇陶瓷科学研究所,以及正在新建的国营景德镇瓷厂等地,还向相关人员展示了日本所藏的中国古陶瓷,观看了电影、戏剧、杂技等,行程十分紧凑。据小山富士夫中国陶瓷之旅(图 1)一书记载,当时景德镇有陶工约 4 万人,技师 19 人,美术设计 39 人,设计师 19 人,技术人员 110 人。如今看来这一规模并不算大,但当时无论是生产人数还是生产技术、运输方式、技术设施、文化配套等,较民国末期均有了明显改善。对此,小山富士夫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作为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关注更多的仍然是陶瓷文化本身。他通过对杨梅亭窑遗址的现场考察,发现该处既存在唐末五代越州窑风格的青瓷窑址,也存在五代时期的白瓷窑址和北宋的青白瓷窑址。他还将该遗址与余姚上林湖的越州窑遗址相比,认为这里的瓷器“稍显粗杂,形状和高台的制作也不同,但胎釉看起来没有区别,非常相似,和余姚上林湖的越州窑同样施釉很薄”7。当时景德镇瓷片禁止送给外国,但小山富士夫却获赠唐、五代、宋、明等不同时期的瓷片共 8 枚,可见其确实受到了特殊礼遇。同行的另一名陶瓷专家长谷部乐尔作为小山富士夫的助手,几乎全程参与了上述考察交流。后来出版的长谷部乐尔的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图 1)一书,不仅记录了此次考察的基本情况,而且以陶瓷史的方式,简明扼要但又不失重点地讲述了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文化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作者甚至坦言:“每当想起那拥有悠久历史的景德镇所带给日本的巨大影响,以及由此波及现代的东西,就不由自主地感到我们离景德镇的距离很近。”8这一时期加藤唐九郎、小山富士夫和长谷部乐尔的景德镇之行,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乃至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有益贡献,也为改革开放后日本陶瓷专家、作家、摄影家,以及相关机构和友好团体等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考察、研究铺平了道路。图 1中国陶瓷之旅 中国景德镇的陶瓷三、友好交流期友好交流期1978 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拥抱世界的大门,而经历了经济腾飞的日本则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两国之间各个领域的互动变得十分频繁。从1978 年开始,大量日本人来到中国考察游历,并走进景德镇领略瓷都风采。1992 年,中日两国元首实现了互访,巩固并进一步推动了两国之间的2023 年第 4 期|2023.No.4“陶瓷艺术研究”专刊|Special Issue of Ceramic Art Research105交流。因此,从 1978 年到 2000 年的二十多年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日本友好人士,留下了众多的景德镇考察访问笔记。如冈田宗叡的 景德镇访问记,箱崎典子的景德镇纪行,西尾忠久的瓷都之旅:麦森和景德镇(图 2),小林彻的景德镇纪行,南川三治郎的景德镇的陶瓷,田中仙翁的景德镇的窑中,村上正名的旅游与陶瓷景德镇的古窑,陈舜臣的景德镇之旅,以及由日本陶瓷协会成员所写的“中国旅行特集”系列,难以胜举。不仅如此,日方还翻译出版了蓝浦编著的景德镇陶录,周仁等著的景德镇瓷器的研究等,而以陶说民艺茶道研究等为代表的日本专业杂志,更是刊发了许多有关景德镇瓷文化旅游和研究的文章。这一时期日本对景德镇的考察,以作家、文化团体和陶瓷专家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日本作家的陶瓷文化考察与书写(一)日本作家的陶瓷文化考察与书写在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考察的日本作家中,影响最大、创作相关作品最多的莫过于著名的华裔作家陈舜臣。1978 年夏秋之交,改革开放的序幕尚未拉开,刚刚结束了中国西北之旅的陈舜臣就马不停蹄地前往景德镇,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瓷都”的底蕴和魅力。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陈舜臣以自己的景德镇考察和见闻为基础,先后撰写了景德镇之旅来自景德镇的馈赠中国工匠传相思青花史林有声逆旅主人等大量有关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作品,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其中,尤以长篇纪行文景德镇之旅和长篇小说相思青花最为有名(图 3)。景德镇之旅之中,陈舜臣借助其扎实的东方历史文化功底,同时满怀着对现代中国的热情,不仅真实地描写了改革开放前夕景德镇人民的学习精神和力争上游的干劲,而且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景德镇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轨迹娓娓道来,从而使他的这部游记兼具鲜活的文学审美感与沧桑的历史厚重感。此外,陈舜臣对中国诗词歌赋、历史典籍、异闻传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因此在他的笔下,围绕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先后登场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陶瓷工匠、陶瓷美器跃然纸上,古代的王朝风云和现今的革新气象交相呼应,展现出了景德镇的古今立体图景和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图 2瓷都之旅:麦森和景德镇 陶瓷随笔图 3 来自景德镇的馈赠中国工匠传相思青花长篇小说相思青花则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奈美和林辉南在探寻青花瓷来历的过程中发现青花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充满波折的故事,两人并由此互生情愫。小说从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的宏大视角出发,集爱情、推理、历史、国际关系乃至“陶瓷之路”的东西方延伸为一体,既描绘出了青花瓷所象征的纯洁爱情,同时在客观上也构建起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东西方各国的传播路径。受陈舜臣景德镇之旅的影响,1979 年 10 月,作家西尾忠久带着对“瓷都”的热情和浪漫想象来到景德镇,此时,他刚从欧洲瓷器之乡麦森考察归来。西尾忠久经香港从广州入关,然后从广州到达南昌再辗转景德镇。翻阅他后来出版的 瓷都之旅:麦森和景德镇发现,西尾忠久行前和旅行期间阅读了天工开物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浮梁县志景德镇陶瓷史稿景德镇瓷业史等大量有关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史料,并且参考了小山富士夫、长谷部乐尔和陈舜臣的考察见闻,可见他为此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考察期间,他参观了建国瓷厂、为民瓷中国陶瓷工业|China Ceramic Industry2023 年第 4 期|2023.No.4106厂、陶瓷研究所、友谊商店、湖田古窑址等地,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研究、艺术创作、人民生活等多重侧面。陶瓷研究所工艺美术家王锡良和王秋霞父女对于陶瓷艺术的执着守护,给西尾忠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细腻的语言赞叹说:“作为千年以上生生不息的瓷都景德镇,其对美的探究之心,也许正是被这对父女继承了下来。”9西尾忠久将景德镇和麦森这两座东西方陶瓷名镇进行了比较,对景德镇的艺术传承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日本代表团的考察交流(二)日本代表团的考察交流1981 年,摄影家南川三治郎到访景德镇,他以美丽动人的图片记录了景德镇的勃勃生机,后来还出版了景德镇的陶瓷一书。同年 8 月,日本岐阜县代表团一行 13 人到访景德镇。1982 年 10 月,日本名古屋商会理事本目完造、本日千次子来到景德镇,参观了高岭等地。1982 年,日本窑业协会访问景德镇。1984 年,日本国际演讲团来访。1988 年,日本京都女子大学在访问江西期间重点考察了景德镇。1989 年,日本岐阜县陶瓷考察团到景德镇考察。在各类文化团体的景德镇考察中,以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影响最大。1980 年夏,日本 NHK 部门负责人小林彻和山本纪一来到景德镇。他们的景德镇纪行分九个部分,将清新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相结合,详细而生动地记录了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最后,作者指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对世界陶瓷文化,尤其是日本瓷文化的影响,肯定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对东亚乃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们称赞:“景德镇窑的瓷器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其有一种隐含的力量,蕴含着努力向学的拼劲。它在经历了动乱的历史后所产生出的白色肌理和美丽的青色,刻入了一个民族的心中。”101981 年 6 月,中日合拍的纪录片长江,就花了不少篇幅介绍景德镇陶瓷文化。1988年,NHK 拍摄的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内容涉及由景德镇延伸开来的“陶瓷之路”。此外,日方相关专家和代表团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访问,成为这一时期两国有关陶瓷研究、陶瓷文化交流的亮点。比如:1984 年,日本陶瓷专家西村幸雄访问景德镇陶瓷大学,之后还多次到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学,对培养中国陶瓷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1992 年 1 月,日中经济协会窑业技术交流访华团一行访问景德镇,其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了题为日本窑业的发展状况的演讲,这对当时我们了解日本的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总体的认知。同时,这一时期日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使得自身的陶瓷产品在世界获得了声誉和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景德镇有关机构和科研院所也组织了相关人员前往日本,到日本考察学习和产品展出,此举进一步扩大了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四、学术研究期四、学术研究期进入 2000 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有关陶瓷文化的交流变得越发便利。在经历了上一阶段的热潮后,日本人前往景德镇考察的频率趋缓,但交流方式更加多样。这一时期,以日本陶瓷协会为代表的相关机构和以陶瓷专家、文化学者为代表的个人继续亲赴景德镇考察交流,由此产生了如高岛广夫的 漫步景德镇,十名直喜的“瓷都”景德镇的产业和生活状况等一批考察成果。日本学者有关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成果频出,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比如:关口广次的中国陶瓷窑址的考古学研究,杉谷香代子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的花纹构成,中泽富士雄的大元梦华: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大辻隆弘的景徳鎮:大辻隆弘歌集,仓桥崇战争和青春,德留大辅的景德镇青花瓷的登场:生产与流通,富山美术馆编著的中国陶瓷的世界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出光美术馆编著的景德镇民窑的千年历程迷倒皇帝的器物:中国景德镇的名宝等等,数量十分庞大,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考古、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佐藤萨阿拉的博士论文明代景德镇窑的研究:官窑样式的展开及其生产背景和中路野布代的博士论文我国十六七世纪以景德镇民窑为中心的青花瓷受容状况,均以明代景德镇窑为切入点,分别对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的生产状况及其对日本制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日本青年学者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热情。同时,中日两国学者的合作研究和中国学者在日本刊物发表的成果、博士论文等,也为景德镇瓷文化的域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许亮和新井崇之的江西瓷业公司的设立与沿革:清末民国时期景德镇窑业的近代化,李艳和宫崎清、植田宪他的关于中国景德镇的“仿古瓷”2023 年第 4 期|2023.No.4“陶瓷艺术研究”专刊|Special Issue of Ceramic Art Research107生产研究,喻仲乾的景德镇瓷器产业发展中官窑的作用(14021756)及其博士论文有关中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经营史考察:以明清以来生产体系的变容为中心(日文),彭涛的博士论文景德镇瓷业史的研究(日文),李艳的博士论文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房文化:手工制瓷体系的继承和创新(日文)。总之,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远远超过了此前的研究总和。不仅如此,以陶艺家安田猛、丰增晏正为代表,一批日籍或日裔陶瓷专家、艺术家和青年学子长期在景德镇学习、考察、创作、授课和艺术交流,为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促进了景德镇和日本相关城市、科研院所的友好关系。因此,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赴日展出,以及日本陶瓷在景德镇的亮相,传为一时的佳话。需要说明的是,景德镇和日本相关城市之间缔结友好城市,为这一时期两地乃至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早在 1980 年代,景德镇和日本著名的陶瓷产地佐贺县有田町就开展了多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景德镇市市长和有田町长本着“以陶瓷为媒介加深交流”的美好愿望,签订了友好城市协议,两地从此缔结为友好城市。1990 年代,景德镇也曾赴日本爱知县濑户市举办陶瓷展。以此为契机,景德镇和濑户市以陶瓷为纽带加强了文化往来。在此基础上,景德镇与濑户市于 2007 年缔结友好城市。近年来,景德镇举办了多次国际陶瓷博览会、国际陶瓷艺术节和各类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吸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多国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综上所述,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地。近代以来,日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考察和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学术史角度梳理并分析包括日本在内的域外国家对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情况,借此来审视景德镇陶瓷文化对这些地区和国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于景德镇创办东亚文化之都,申办世界文化遗产,甚至推动建立“景德镇学”,进而在新时代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均有着积极意义。注释:1日荒川巳次.天津瓷器的商业情况J.大日本窑业协会杂志,1892(1):67.2王格格.清末日本外销中国陶瓷器评述J.美术与设计,2018(2):27-28.3郭楠.北村弥一郎景德镇窑业调查所见施釉C.东亚文化研究科研究生论文集,2015.4日藤江永孝.有关中国的输出瓷器J.大日本窑业协会杂志,1899(7):432-436.5吴艳.日本近代对华陶瓷业调查及其影响研究J.南方文物,2022(3):256-260.6日加藤唐九郎.陶瓷随笔M.东京:德间书房,1962:188.7日小山富士夫.中国陶瓷之旅M.东京:艺林堂,1972:173.8日长谷部乐尔.中国景德镇的陶瓷M.京都:淡交社,1978:180.9日西尾忠久.瓷都之旅-麦森和景德镇M.东京:镰仓书房,1981:185.10日小林彻,山本纪一.景德镇纪行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1:154.(责任编辑:邹国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