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30年我国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总体趋势与热点问题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3633873

大小:8.83M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30 我国 第三次 分配 研究 总体 趋势 热点问题 分析
摘要 作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分配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19922022年间CNKI数据库中426篇有关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次分配先后经历三个时期,分别是审视分配不公的概念启蒙期、推动行业发展的制度探索期和助力共同富裕的热点爆发期;现有文献已形成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内在动力、外在表现和积极影响四大研究板块,板块间存在紧密的理论联系;近年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慈善事业、税收政策的关系成为热点议题,出现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机制、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鼓励第三次分配创造价值等研究趋势。过往研究仍存在现实观照不够、偏重理论演绎和视角过于宏观三大不足,未来应围绕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理论框架、鼓励个人捐赠、激发志愿服务、促进商业向善和赋能慈善组织展开研究。关键词第三次分配;公益慈善;CiteSpace;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84)作者简介 苗青,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尹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3)05-0122-14苗青尹晖【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一、引言以公益慈善事业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是完善我国收入和财富调节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第三次分配作用,近年来赋予第三次分配更高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从共同富裕角度指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3。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4,使第三次分配成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近30年我国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总体趋势与热点问题分析122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5。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现状仍无法满足基本分配制度要求。从慈善捐赠总量来看,近20年来我国捐赠总量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0.25%,与发达国家2%左右的捐赠规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明显作用。6从慈善组织数量来看,我国每10万人不到1个慈善组织,与美国每10万人450个慈善组织的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7从慈善组织性质来看,我国慈善组织主要是官方背景的慈善会、红十字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育尚不成熟。从慈善活动监管效能来看,慈善活动信息不透明,善款“跑、冒、滴、漏”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慈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8近年来,学界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呈爆发式增长,但大多停留在对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助推机制和治理路径等命题的碎片化阐释,对已经取得的共识和尚待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缺少整体性梳理。9以往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综述研究非常有限,主要是对研究观点进行概括,纳入的文章数量有限且主观性较强,并未厘清第三次分配的思想源流及研究热点,亟待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客观且科学的评价。10基于此,我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间关于第三次分配的426篇文献进行梳理。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辅之以文献计量方法,对第三次分配研究进行客观深入的可视化分析,试图呈现第三次分配相关研究的全貌。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第三次分配”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运用CNKI高级检索功能,按照“主题=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第三次收入分配”OR“关键词=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第三次收入分配”OR“标题=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第三次收入分配”的规则检索文献。考虑到“第三次分配”概念最早在1992年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因此本文将文献发表时间范围设置为19922022年。文章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28日,共检索到1588篇(部)文献,其中学术期刊 1145篇,学位论文 126篇,国内外会议论文32篇,图书2部,重要报纸文献212篇,学术辑刊28篇,特色期刊43篇。剔除重复、无关键词的报纸、新闻报道、无作者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得到426篇文献,将其按“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_426”,最终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构建知识图谱,具体技术操作见图1。图1数据选取、筛选及导出流程图(二)研究设计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第三次分配”研究相关的文献,采用“机器分析+人工阅读”的方式,即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123同时通过人工阅读的方式深入重点文献内部,按照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的逻辑顺序,形象化地呈现第三次分配的研究面貌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见图2)。第一,浅析研究基本状况。对以往期刊文章数量、文章所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和高被引学者进行分析,呈现第三次分配领域发文情况,有助于未来研究者快速识别核心文献,找准目标刊物。第二,深挖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按照纵向时间维度,运用时间线图谱分析方法,将第三次分配研究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呈现第三次分配研究的整体变迁历程,有助于后续研究者了解每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按照横向内容维度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厘清第三次分配领域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后续研究者找准自身研究定位。第三,剖析研究热点议题及趋势。首先是着眼当下,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并深入文献内部,展现第三次分配领域研究热点议题,有助于后续研究者快速把握方向,避免重复研究;展望未来,分析关键词突现情况,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呈现潜在热点。图2第三次分配研究情况梳理三、第三次分配研究基本状况(一)发文数量分析从发文数量来看,我国第三次分配领域文献数量呈现先升后降、近期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见图3)。具体而言,第三次分配概念提出后,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20062013年间,第三次分配问题受到关注,但关注度逐年消退;直到2021年,研究第三次分配问题的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些变化与国家时事政策密切相关。第一波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激发了学界对市场分配与政府分配关系的研究兴趣,其中经济学家厉以宁另辟蹊径,提出在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之外,还存在由社会主导的第三次分配,但该观点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11第二波是2006年中央政治局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宜,致使收入分配议题成为当时学界的研究热点,而第三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方式的子议题,也开始获得学界关注。12第三波则是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该会议首次将第三次分配定位为“基础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学界对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热情,相关文献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单年发文量超过之前10年发文量的总和。124图3第三次分配检索有效文献发表时间、数量分布图(19922022年)(二)学科分布分析从学科分布来看,第三次分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安排有关的领域,如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财政与税收等学科领域。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学科领域发文量最多,共计 251 篇,占比高达 48%;随后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财政与税收,发文量分别为 95 篇、43 篇,占比分别为 18%、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三次分配研究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财政税收制度安排密不可分。随着第三次分配被纳入基本分配制度体系,其已成为促进共同富裕新的重要方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相关领域文章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三)研究机构分析通过对第三次分配文献背后的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能够看出不同研究机构在此领域的贡献程度及研究力量变化情况。通过操作软件,提取19922022年第三次分配相关文献的研究机构。选取各年出现频数前50的研究机构,构建当年的共被引网络,再将各年的网络合成,合成后的网络中共有254个节点和45条连线。在图4中,节点反映研究机构,节点越大说明机构发文量越多;颜色越深代表发文时间越早,颜色越浅代表发文时间越晚。总体来看,第三次分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学科、金融学科和法学学科,表现活跃的机构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发文大多在近期涌现,虽然起步较晚,但已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四)高被引作者核心观点分析本文在运用CiteSpace软件统计高被引学者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研读文献,梳理目前第三次分配研究领域前十大高被引学者的核心观点。从高被引学者的观点中能够洞悉第三次分配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源头来看,第三次分配领域的开创者毫无疑问是厉以宁,其在著作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系统阐述了第三次分配理论体系,成为学者们首选的引用文献。13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2年厉以宁在关于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下)中已经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概念,但未引起学界重视。141997年厉以宁再次以关于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文章,阐述在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之外,存在基于道德力量的第三次分配,引起学界关注。15此后,商文成重点推介了第三次分配,强调第三次分配成为日益凸显的重要命题。16宋林飞阐述促进第三次分配的策略,认为需要探索本土化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建立现代财富伦理、创新慈善理论。17白彦锋进一步阐述三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第三次分配是社会组织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18之后研究者们进一步从财税激励制度和法律促进机制角度探讨如何扩大第三次分配规模。192020年之后,王名等学者重构第三次分配概念,认为它参数设置如下:单位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勾选“Institution”,Top N的阈值设定为N=50。125是丰裕社会更高维度的财富管理方式,是先富群体追求精神价值的必然结果。20江亚洲和郁建兴梳理了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机制,阐述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出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包括发展慈善捐赠、社会企业、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21唐任伍等构建了共同富裕的理论框架,认为第三次分配是打造“有爱社会”的关键力量。22图4第三次分配研究机构共现图谱表1高被引学者及其代表作年份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20年2021年2021年作者厉以宁厉以宁商文成宋林飞白彦锋周旭亮叶姗王名、蓝煜昕等江亚洲、郁建兴唐任伍、李楚翘被引量100次77次84次60次40次45次34次58次66次31次代表作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关于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第三次分配:一个日益凸显的课题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第三次分配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法律促进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轮驱动”的考察126四、第三次分配研究内容分析该部分采用“机器分析+人工解读”方式,按照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内容维度呈现第三次分配研究面貌:一是以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时间线图谱为线索,人工回溯相关文献,将第三次分配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二是以CiteSpace软件生成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为基础,深入阅读文献,梳理关键词聚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第三次分配的四类重点研究议题。(一)阶段划分:时间线图谱分析时间线图(Timeline)可以呈现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情况,让读者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信息。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影响力越大,节点密度越高说明在该时间段内研究成果越多。根据关键词相关文献引用及分布密度情况,将第三次分配演进分为概念启蒙期、制度探索期、热点爆发期三个阶段(见图5)。图519922022年第三次分配研究时间线图1.概念启蒙期(19922005年)在这一阶段,第三次分配概念首次被提出,从属于分配制度改革相关研究议题范畴,并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仅有“事前调节”“经济伦理”“等价交换”等少数几个关键词出现在图谱中。在第三次分配概念出现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早期,一些地区出现贫富差距拉大、道德伦理失序问题。针对人们普遍担心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厉以宁首次提出第三次分配概念,认为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23但是该概念只引发了几位学者的零星讨论,并未引起学界广泛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扩大市场经济规模、鼓励初次分配等命题占据了学界研究的主流,仅有少数学者在理论层面研究“初次分配”缺陷和“经济伦理”时提及第三次分配,将第三次分配作为弥补初次分配缺陷、完善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24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阶段实务界已经开展大量与第三次分配相关的公益慈善实践活动,出现了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甚至推动国务院在 1998 年颁布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但学界对第三次分配的现实问题回应仍127然不足,此后五年发文量仅有 2篇。25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第三次分配概念已经形成,但缺少跟进研究。2.制度探索期(20062020年)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研究第三次分配相关制度规范问题,“分配秩序”“税法完善”“政府监管”“慈善行为”等关键词出现在图谱中,形成以下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第三次分配的政府监管制度。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政府应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分配公平,提出应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社会和谐、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26二是提出第三次分配监管相关命题。有学者认为应审慎看待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认为要真正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需要政府制定更全面的监管政策,防止出现极端化的均贫富现象,确保第三次分配有序进行。27三是研究第三次分配的法律规范。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家陆续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组织认定办法等法律政策文件,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但是仍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提出政府应加强法律引导,对第三次分配有关的民间法、民法及国家政策法等内容进行调整。28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已经关注到第三次分配客观存在的事实,并对其促进共同富裕和增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予以肯定,也开始关注第三次分配规范化发展的问题,回应了公益慈善亟待强化法治建设的时代呼声。293.热点爆发期(2021年至今)在这一阶段,相关研究存在扩大第三次分配内涵、升级第三次分配定位的两大特征,“协调配套”“价值定位”“优化路径”等关键词集中出现在这一阶段的图谱中,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内容。一是新时代第三次分配本身的功能研究。以往关于“第三次分配”概念的讨论主要在经济学范畴内。30随着第三次分配被纳入基本分配制度,不少学者结合早期文献观点为第三次分配概念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如王名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超越了财富归属这一经济学问题,是更高维度的财富分配机制,认为第三次分配是以社会自助互助方式开展的分配活动,广泛分布在家庭、邻里、社群、公益慈善及混合经济领域。31二是第三次分配在国家分配体系中的定位研究。随着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将第三次分配视为基础性制度安排,不少学者开始研究第三次分配在国家分配体系中的定位问题,认为应积极构建与三种分配制度相协调的分配体系。32有学者认为应警惕第三次分配的过度市场化和政府对其进行过度干预,坚守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性、民间性和自愿性原则,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运行、协同发力的综合性分配模式。33整体而言,这个阶段涌现出许多新论点,从财富分配、共同富裕和治理现代化等时代命题出发,重新解读第三次分配,相关研究呈现出多热点散发的状态。(二)主要研究板块: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可以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识别主要研究板块。文章通过操作CiteSpace软件,以“K”(关键词)提取聚类命名术语,使用LSI(Latent Semantic Indexing,潜在语义索引)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 6)。该图谱中共有335个网络节点、391条连线,密度为 0.007。聚 类 模 块 值(Modularity)即 Q 值 为0.7097,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 0.8994,分别大于各自的临界值0.3和0.5,表明此聚类图谱具备统计分析价值。分析第三次分配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发现共有10个聚类,分别是三次分配(#0)、初次分配(#1)、共同富裕(#2)、第三次分配(#3)、志愿服务(#4)、慈善信托(#5)、慈善事业(#6)、公益慈善(#7)、收入分配(#8)、分配不公(#9)、伦理路径(#10)。将这些聚类作为亚类进行比较和概括,最终形成四个大类,即第三次分配四大研究重点。同时,为了更清晰地展现第三次分配研究重点间的关系,本文专门绘制图7予以诠释。Modularity值表示网络图谱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图谱中Q值大于0.3,则表明获得的图谱聚类结构是显著的,数值越大,聚类效果越好;Silhouette是衡量图谱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只要数值在0.5以上则可认定聚类结果是合理的。128图6第三次分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7第三次分配各主要研究板块之间的关系1.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0、#1、#3)大类为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研究,包括三次分配(#0)、初次分配(#1)、第三次分配(#3)三大亚类,是规模最大的大类。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回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第三次分配的问题,旨在解读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基于其他分配方式的固有缺陷分析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有学者认为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调控存在缺陷,导致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难以彻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即存在市场失灵和制度失灵问题,而第三次分配对前两次分配过程中的道德正义、财富正义和权利正义等进行了再矫正,完善了分配正义的理论体系,这成为第三次分配129的生成逻辑。34二是基于第三次分配自身优势分析其生成逻辑。有学者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第三次分配具有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优势,即相同额度的财富对富人而言,其主观价值小于穷人体验到的价值,如果富人向穷人转移财富,其结果是富人减少的福利远小于穷人增加的福利,因而第三次分配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352.第三次分配的内在动力(#9、#10)大类为第三次分配的内在动力研究,包括分配不公(#9)、伦理路径(#10)两大亚类,内含“分配正义”“互惠互利”等重要关键词。第三次分配的内在动力是激发第三次分配行为的关键因素,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包括以下几种动力。一是来源于人们对弱者的同情。有学者从个体道德伦理角度分析,认为个人出于对亲缘弱势群体的伦理责任及对陌生弱势群体的同情和仁慈,倾向于进行利他的第三次分配活动。36二是来源于人们对正义的追求。有学者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世界应当公正的信念,这种信念驱使人们做出有助于实现公正的行为,即秉持公正信念的人倾向于将第三次分配当作责任。37三是来源于人们对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偏好。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不仅是财富的单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亦能促进施与者与被施与者间的合作共赢,如王名等提出的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亦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他认为这是个人出于互惠合作目的而进行的第三次分配活动。383.第三次分配的外在表现(#4、#5、#6、#7)大类是第三次分配的外在表现研究,包括慈善捐赠(#5)、志愿服务(#4)、慈善信托(#6)、公益慈善(#7)四大亚类。第三次分配的外在表现本质上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慈善捐赠方面。目前学界主要围绕慈善捐赠的重要意义、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有学者研究了慈善捐赠的重要意义及问题所在,认为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的主要渠道,目前仍存在捐赠意识不强、捐赠制度不通畅、捐赠分配不科学的现实问题,需尽快完善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治理体系。39二是志愿服务方面。目前学界主要研究志愿服务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具体表现、重要作用、运行逻辑、价值测量及对策建议等内容。如邓国胜等学者采用“基于投入模型”方法,对我国志愿服务的价值进行测量,提出应加强志愿服务的统计计算,夯实其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价值。40三是慈善信托方面。目前学界对慈善信托的研究正在兴起,主要对慈善信托的概念、业务范围和重要作用等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慈善信托在本质上是能够让慈善资源增值的金融工具,通过委托信托公司投资理财,最终壮大第三次分配资源总规模。414.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2、#8)大类是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研究,包括共同富裕(#2)、收入分配(#8)两大亚类。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研究侧重于对第三次分配效果的评价,主要用于说明第三次分配的外部效应,特别是对社会整体的积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探讨第三次分配的三类影响。一是在财富分配层面的积极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作为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子系统,可以优化财富分配结构,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2二是在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解决经济层面分配差距的问题,还更多地表现在解决文化及精神层面的问题,比如增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心态等,即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43三是在国家治理层面的积极影响。基于国家治理视角,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作为自发治理的手段,有助于公民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国家实现善治目标,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44五、热点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一)热点研究议题:关键词词频和中介中心性分析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学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围绕某些关键词产生大量文献。在文献计量学中,一般认为关键词频率和中介中心性能够反映议题的研究热度。45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统计关键词信息,将中介中心性排序前20位的关键词信息绘制成如下表格,排名越靠前的关键词热度越高。130表2关键词特征分析表(频数TOP20)序号12345678910关键词三次分配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慈善事业慈善捐赠收入分配公益慈善慈善再分配慈善信托频数100984735311918171614中介中心性0.500.410.150.150.170.050.050.080.030.07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关键词二次分配和谐社会志愿服务税收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税收优惠公平分配制度慈善组织频数1212119988888中介中心性0.010.030.040.010.020.030.020.050.020.011.热点1: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如表 2所示,“共同富裕”关键词频数为 98,中介中心性为0.41,在表中排名第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共同富裕在第三次分配研究中的影响力较大、研究热度较高。目前学界关于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研究。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在形成先富帮后富的良好分配格局、强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再分配机制、营造推动共同富裕的思想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6而且第三次分配绝非“杀富济贫”,而是通过向后富者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发挥先富者的带动作用,引导财富向善,实现财富分配公平,最终引领全体社会成员走向共同富裕。47二是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有学者认为培育慈善主体、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机制、健全第三次分配激励机制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48随着国家共同富裕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相关研究的热度仍将持续。2.热点2: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如表 2所示,“慈善事业”出现的频数为 35,中介中心性为 0.15,“慈善捐赠”出现的频数为31,中介中心性为0.17,在表中排名均靠前,反映出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如下。一是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研究。有学者认为慈善事业发展有助于提升第三次分配的专业性,提升第三次分配过程的透明度,加快第三次分配资源流动速度,让第三次分配资源更精准地帮助到弱势群体。49二是第三次分配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有学者认为第三次分配规模扩大有助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帮助慈善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慈善组织度过财务危机。50简言之,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我国慈善事业规模持续扩大,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的相关研究将持续成为热点议题。513.热点3:第三次分配与税收政策如表2所示,“税收”“税收优惠”等关键词频数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三次分配研究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税收政策促进第三次分配作用机制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当捐赠达到一定数额时,若捐赠者可以享受增值税优惠、所得税优惠或税收扣除等优惠政策,个人和企业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52二是与第三次分配相关的税收政策缺陷研究。有学者发现我国以间接税为基础的税制结构不利于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存在财产税缺位、所得税设计不合理问题,这使得税收对不同人群的收入调节功能减弱;同时,我国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力度较低,不足以激励人们长期参与第三次分配活动。53三是第三次分配的税收政策优化路径研究。有学者提出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征税力度的建议,认为应当适时考虑征收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鼓励公益捐赠减税退税,减轻代际传递导致的贫富固化问题。54另外也有学者从公益组织减税的角度分析,认为要扩大公益性社会组织认证范围,给予更多公益组织税前扣除权利。55(二)整体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分析通过 CiteSpace软件的突现性检测(Burst De131tection)功能,对第三次分配研究的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共识别出六个具有突现性质的关键词,结合国家未来政策发展方向,分析总结出第三次分配研究的前沿趋势(见表3)。表3第三次分配研究关键词突现信息表关键词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慈善公益慈善共同富裕慈善信托频数81217189814中介中心性0.030.030.080.050.410.07强度3.654.473.964.8724.253.65开始年份1996年2005年2009年2020年2021年2021年结束年份2009年2010年2014年2022年2022年2022年19922022年1.研究逐渐聚焦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手段与成效自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将第三次分配定位为基本分配方式之后,“共同富裕”关键词突现强度达到24.25,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相关议题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探讨,较少有研究结合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具体实践来论述其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包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生活条件基本现代化等一系列现实挑战56,迫切需要相关研究从泛泛而谈、应然导向的理论阐述中走出来。随着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事关第三次分配效能问题的不断升温57,第三次分配如何突破制度藩篱、乘势而上,在时代舞台上施展拳脚是摆在学界面前的大问题,第三次分配效能的测算和评估将会越来越重要。2.研究范畴从狭义的慈善捐赠扩展为广义的社会公益随着慈善观念不断现代化,第三次分配的内涵正从个人主导的慈善转变为大众参与的社会公益,学界的研究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探讨个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问题,而是更多地站在社会公益层面评估第三次分配的价值。突现关键词由“慈善”变为“公益慈善”,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有关第三次分配的早期研究主要聚焦富人将金钱捐给穷人的现象,或者研究如何促进企业将收入盈余部分捐赠给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认为第三次分配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助推器”。58近些年,“慈善”关键词迭代升级,演变成内涵更加丰富的“公益慈善”。从概念内涵来看,公益慈善的范围大于单纯的慈善。慈善更多的是个人出于怜悯和同情,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属于狭义上的第三次分配。而公益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目标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传播与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动植物、发展共享经济等,是广义上的第三次分配。59随着社会慈善生态的逐步形成,未来有关广义第三次分配的研究将持续增多。3.研究立场逐渐从慈善价值传递转变为社会价值创造目前,学界对第三次分配过程中价值变化的认识愈发深刻,认为第三次分配正从单纯的“输血式”分配转变为“兼具输血与造血功能”的分配,逐渐突破第三次分配是价值传递的传统观念,接受了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如“共享经济”60和以社会企业为代表的“社会经济”61被认为是第三次分配的新范畴,有关“慈善经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62表3中出现的关键词“慈善信托”具有慈善经济的特点,具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优势,即通过委托专业的信托公司开展投资理财活动,达到慈善财富不断增值的结果。63在这一过程中,慈善资源并非简单地转移给弱势群体,而是先经过一个财富增值过程,体现了在分好蛋糕的同时做大蛋糕的理念。64随着学界对第三次分配中“价值创造”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未来关于共享经济、慈善经济和社会创业等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扩展,而这些议题的发展亦将进一步深化学界对第三次分配过程中“价值创造”的理解。六、结论与思考(一)研究评述文章收集 19922022 年共计 426 篇第三次分132配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构建知识图谱,从总体来看相关文献特点如下。一是在过去30年中,第三次分配经历了审视分配不公的概念启蒙期、推动行业发展的制度探索期和助力共同富裕的热点爆发期;二是现有文献已形成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内在动力、外在表现和积极影响四个主要研究板块,板块之间存在较深层的理论联系;三是近年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慈善事业和税收政策等一跃成为热点问题,呈现出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机制、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鼓励第三次分配创造价值等研究趋势。纵观30年的文献,第三次分配研究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研究热情与重大政策共生,较少对第三次分配制度缺陷进行反思。我国在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研究先后两次受到重大政策影响,2006年中央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标以及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分配制度之后,均涌出大量关于倡导第三次分配的文章。但是第三次分配政策尚不完善,仍存在捐赠税收激励机制不健全65、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不完善66、慈善信托登记制度尚未形成67、慈善组织评估制度与现实脱节68等问题,这些与充分释放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不相适应,导致第三次分配规模和质量难以提升,这些问题值得学界深入研究。二是研究问题碎片化,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整合与创新不足。已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是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包括对第三次分配实现机制、助推机制、激励机制和积极影响等进行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69就目前来看,尚未形成足以整合以往研究结论的理论框架,较少有研究运用实证模型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更少有学者运用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实验、问卷调查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这导致第三次分配相关研究缺少原创性观点,亟待实现理论突破。三是研究视角较为宏观,对第三次分配的微观机制揭示较少。以往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主要从政策需要出发,研究第三次分配的功能定位、价值作用和实现路径等宏观问题,缺少对微观个体第三次分配行为的研究,如在激励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70以慈善捐赠为例,近五年来我国每年的捐赠规模超过1000亿元,但是人均捐赠金额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全球被调查的126个国家中的末位,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71因此,亟待学界补齐个人慈善研究这块短板。四是研究观点仍显片面,对可持续的第三次分配重视不足。以往学界的普遍共识是第三次分配可以作为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认为应当鼓励富人帮助穷人。72但是如何才能可持续地实施第三次分配,尚未得到解答。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已然出现富人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持续性不足的窘境,存在捐赠者捐款后再也不捐、志愿者注册却不参与、参与而难持续等问题。73第三次分配资源不可持续问题往往导致慈善组织出现筹款难、人才少和项目差问题74,亟待学界对提升慈善组织可持续性、引导商业可持续向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二)研究展望针对第三次分配研究的不足,建议未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深入和创新。一是建议针对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的缺陷,研究第三次分配制度优化方案。构建三种分配方式相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将会成为共同富裕相关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75具体到第三次分配,建议学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围绕与第三次分配紧密关联的“制度性堵点”开展研究,比如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制度、慈善信托设立制度、社会企业注册制度等,打通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性障碍,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分配搭建制度基础。二是建议整合第三次分配理论成果,构建第三次分配资源流理论模型。随着第三次分配问题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相关文献也将不断增加,但其碎片化程度也可能进一步提高。建议未来学者从第三次分配过程视角出发,按照第三次分配资源流动的顺序,串联第三次分配资源捐赠、资源传递、资源使用和资源评估等过程,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第三次分配资源流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搭建理论框架。三是建议研究数字时代的个人慈善助推机制,进而扩大第三次分配规模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捐赠的迅速发展,个人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第三次分配,包括在线捐赠和在线志愿服务。76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也有必要对数字化慈善体133系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建议学者们着眼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第三次分配,研究如何在鼓励捐赠的同时规范个人网络筹款行为77,如何开展便民化、社区化和应急性志愿服务等问题78,为促进个体在数字时代参与第三次分配贡献力量。四是建议围绕慈善组织及企业行善行为,研究如何提升第三次分配可持续性的问题。从第三次分配执行组织的必要性来看,缺少专业化的慈善组织运作的第三次分配必然是低层次的第三次分配79,缺乏企业长期支持的第三次分配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次分配。80面对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越公募基金会81、企业领跑慈善事业的新局面82,建议学界着力围绕如何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社会企业创新力、慈善项目影响力、慈善团队胜任力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实现高质量的第三次分配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 21 48 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浙江社会科学 2021年第9期。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 年 11 月 5 日,http:/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年 11 月 3日,http:/ 完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体系,2021年 9月 28日,http:/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6 汤敏:如何让第三次分配在助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第3期。7 71 苗青、尹晖:从转移价值到放大价值:论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浪潮中的增长路径,中国非营利评论2021年第2期。8 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制度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 苏景州、李宗明:共同富裕视角下第三次分配的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杨帆、丁轶:第三次分配的助推机制及其实现路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0 解梅娟:中国第三次分配研究观点综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6期。11 13 23 厉以宁: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下),党校科研信息 1992年第24期。12 26 朱建程:全民共享的盛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行时,决策与信息(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