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一建建筑10年真题嵌入教材(姬老师大海老师制作).pdf
下载文档

ID:3632743

大小:10.67MB

页数:37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4 年一建 建筑 10 年真题 嵌入 教材 老师 大海 制作
2024 年 一级建筑 真题配套教材 目录 目录 第 1 篇建筑工程技术 第 1 章建筑工程设计技术 1.1 建筑物的构成与设计要求 1.1.1 建筑物分类与构成 1.1.2 建筑设计程序与要求 1.1.3 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技术要求 1.1.4 建筑隔震减震设计构造要求 1.2 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要求 1.2.1 楼地面基本构造要求 1.2.2 墙体基本构造要求 1.2.3 楼梯和电梯基本构造要求 1.2.5 屋面基本构造要求 1.2.6 装饰装修基本构造要求 1.2.7 变形缝构造要求 1.3 建筑结构体系和设计作用(荷载)1.3.1 结构可靠性要求 1.3.2 常用建筑结构体系和应用 1.3.3 结构设计基本作用(荷载)1.4 建筑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4.1 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4.2 砌体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4.3 钢结构设计构造基本要求 1.5 装配式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5.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5.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1.5.3 装配式装饰装修设计基本要求 第 2 章主要建筑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 结构工程材料 2.1.1 建筑钢材的性能与应用 2.1.2 水泥的性能与应用 2.1.3 混凝土及组成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1.4 砌体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2.2 装饰装修工程材料 2.2.1 饰面板材(砖)和建筑陶瓷的特性与应用 2.2.2 木材和木制品的特性与应用 2.2.3 建筑玻璃的特性与应用 2.2.4 涂饰与裱糊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2.2.5 建筑金属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2.3 建筑功能材料 2.3.1 建筑防水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2.3.2 建筑防火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2.3.3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特性与应用 第 3 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3.1 施工测量 3.1.1 常用工程测量仪器的性能与应用 3.1.2 施工测量的方法和要求 3.2 土石方工程施工 3.2.1 岩土的分类和工程性能 3.2.2 基坑支护工程施工 3.2.3 人工降排水施工 3.2.4 土石方工程与回填施工 3.2.5 基坑验槽要求 3.3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3.3.1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与施工 3.3.2 桩基础施工 3.3.3 混凝土基础施工 3.4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 3.4.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3.4.2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3.4.3 钢结构工程施工 3.4.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3.4.5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施工 3.4.6 常用施工脚手架 3.5 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 3.5.1 屋面工程构造和施工 3.5.2 保温隔热工程施工 3.5.3 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 3.5.4 室内与外墙防水工程施工 3.6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 3.6.1 轻质隔墙工程施工 3.6.2 吊顶工程施工 3.6.3 地面工程施工 3.6.4 墙体饰面工程施工 3.6.5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 3.7 智能建造新技术 3.7.1 绿色施工技术 3.7.2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3.7.3 智慧工地信息技术 3.8 季节性施工技术 3.8.1 冬期施工技术 3.8.2 雨期施工技术 3.8.3 高温天气施工技术 第第 2 篇建筑工程相关法规与标 第 4 章相关法规 4.1 建筑工程建设相关规定 4.1.1 城市道路、地下水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规定 4.1.2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4.1.3 施工许可管理规定 4.1.4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定 4.2 安全生产及施工现场管理相关规定 4.2.1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的有关规定 4.2.2 建筑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有关规定 4.2.3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 4.2.4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有关规定 4.2.5 国家主管部门近年来安全生产及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 5 章相关标准 5.1 建筑设计及质量控制相关规定 5.1.1民用建筑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1.2建筑环境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1.3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1.4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有关规定 5.1.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有关规定 5.2 地基基础工程相关规定 5.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2.2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有关规定 5.2.3 地基处理施工有关规定 5.2.4 基坑支护技术有关规定 5.3 主体结构工程相关规定 5.3.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3.2砌体结构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3.3钢结构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3.4 装配式建筑施工有关规定 5.4 装饰装修与屋面工程相关规定 5.4.1 屋面工程施工有关规定 5.4.2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有关规定 5.4.3 建筑装饰装修防火设计有关规定 5.4.4 建筑内部装饰装修防火施工与验收有关规定 5.5 绿色建造的相关规定 5.5.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有关规定 5.5.2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有关规定 5.5.3 绿色建筑评价有关规定 5.5.4 绿色建造技术导则有关规定 5.5.5 建筑碳排放计算有关规定 第 3 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务 第 6 章建筑工程企业资质与施工组织 6.1 建筑工程企业资质 6.1.1 设计企业资质 6.1.2 施工企业资质 6.2 施工项目管理机构 6.2.1 项目管理机构组建与主要人员执业资格 6.2.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与内容 6.3 施工组织设计 6.3.1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管理 6.3.2 主要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与管理 6.4 施工平面布置 6.4.1 施工平面布置图设计 6.4.2 施工平面管理 6.5 施工临时用电 6.5.1 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6.5.2 临时用电管理 6.6 施工临时用水 6.6.1 临时用水组织设计 6.6.2 临时用水管理 6.7 施工检验与试验 6.7.1 检验与试验计划 6.7.2 检验与试验基本要求 6.8 工程施工资料 6.8.1 工程资料管理计划 6.8.2 工程资料基本要求 第 7 章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 7.1 工程招标投标 7.1.1 招标方式与程序 7.1.2 施工总承包投标流程与要求 7.1.3 工程总承包投标流程与要求 7.2 工程合同管理 7.2.1 工程总承包合同管理 7.2.2 施工总承包合同管理 7.2.3 专业分包与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7.2.4 材料与设备采购合同管理 7.2.5 工程计价方式应用 7.2.6 工程造价构成与编制 第 8 章施工进度管理 8.1 施工进度控制方法应用 8.1.1 流水施工计划横道图 8.1.2 网络计划技术 8.2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与控制 8.2.1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8.2.2 施工进度控制 第第 9 章施工质量管理 9.1 项目质量计划管理 9.1.1 项目质量计划编制 9.1.2 项目质量计划应用 9.2 施工质量检查与检验 9.2.1 施工质量检查检验方式与方法 9.2.2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2.3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2.4 砌体结构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2.5 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2.6 屋面与节能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2.7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检验与标准 9.3 质量通病防治 9.3.1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9.3.2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9.3.3 屋面与防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9.3.4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9.3.5 节能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9.4 工程质量验收管理 9.4.1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 9.4.2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验收 9.4.3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 9.4.4 节能工程质量验收 9.4.5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 第 10 章施工成本管理 10.1 施工成本计划及分解 10.1.1 施工成本计划编制 10.1.2 施工成本分解 10.2 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 10.2.1 施工成本分析 10.2.2 施工成本控制 10.3 施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 10.3.1 施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 10.3.2 施工成本管理绩效考核 第 11 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11.1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计划 11.1.1 施工安全管理内容 11.1.2 常见施工安全危险源管理 11.2 施工安全生产检查 11.2.1 安全检查内容 11.2.2 安全检查方法 11.2.3 安全检查标准 11.3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11.3.1 地基与基础工程安全管理要点 11.3.2 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要点 11.3.3 主体工程安全管理要点 11.3.4 吊装工程安全管理要点 11.3.5 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要点 11.3.6 主要施工机具安全管理要点 11.4 常见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及预防 11.4.1 常见施工安全事故类型 11.4.2 常见施工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第第 1212 章绿色章绿色建造或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12.1 绿色建造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 12.1.1 项目施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 12.1.2 工程施工智能监测技术应用 12.1.3 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12.2 绿色施工及环境保护 12.2.1 绿色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 12.3.2 施工现场卫生防疫及职业健康 12.4.3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及成品保护 12.3 施工现场消防 12.3.1 施工现场防火要求 12.3.2 施工现场消防管理 第 13 章施工资源管理 13.1 材料与半成品管理 13.1.1 项目材料计划 13.1.2 现场材料与半成品管理 13.1.3 建筑材料检测 13.1.4 建筑材料与半成品质量控制 13.2 机械设备管理 13.2.1 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 13.2.2 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13.3 劳动用工管理 13.3.1 劳动用工的配置 13.3.2 劳务工人的管理 第1篇建筑工程技术 第 1 章建筑工程设计技术 1.1建筑物的构成与设计要求 1.1.1建筑物分类与构成 1.建筑物的分类 1)按建筑物的用途分类 按建筑物的用途通常可以将建筑物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1)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是为人们大量使用的非生产性建筑。根据具体使用功能的不同,它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可分为住宅类居住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如宿舍类建筑和民政建筑)。公共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公共建筑包含教育、办公科研、商业服务、公众活动、交通、医疗、社会民生服务、综合类等场所的建筑。(2)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是指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类建筑,也可以称为厂房类建筑,如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动力用房、仓储建筑等。(3)农业建筑 农业建筑是指用于农业、牧业生产和加工的建筑,如温室、畜禽饲养场、粮食和饲料加工站、农机修理站等。【2023】下列建筑中,属于公共建筑的是()。A.仓储建筑 B.修理站 C.医疗建筑 D.宿舍建筑【参考答案】C【2021 年】属于工业建筑的是()A.宿舍 B.办公楼 C.仓库 D.医院【答案】C 2)按建筑物的层数或高度分类(1)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应符合防火规范)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高度不大于 27m 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24m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 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 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24m 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100m,为高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 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2022 年补】下列建筑属于高层建筑的是()。A.21m 高住宅 B.21m 高办公楼 C.25m 高办公楼 D.25m 高住宅【参考答案】C(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2014,民用建筑根据其高度和层数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民用建筑的分类见表 1.1-1。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表 1.1-1民用建筑的分类 名称 高层民用建筑 单、多层民用建筑 一类 二类 住宅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 54m 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大于 27m,但不大于 54m 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27m 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1.建筑高度大于 50m 的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 24m 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 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4.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建筑;5.藏书超过 100 万册的图书馆除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层公共建筑 1.建筑高度大于 24m 的单层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不大于 24m 的其他公共建筑【2019 年】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有()A.建筑高度 40m 的居住建筑B.建筑高度 60m 的公共建筑C.医疗建筑D.省级电力调度建筑E.藏书 80 万册的图书馆答案:B 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室外设计地坪至建筑物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应按至其屋面檐口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应分别计算檐口及屋脊高度,檐口高度应按室外设计地坪至屋面檐口或坡屋面最低点的高度计算,屋脊高度应按室外设计地坪至屋脊的高度计算。当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屋面形式或多个室外设计地坪时,建筑高度应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机场、广播电视、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等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线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坪至建(构)筑物最高点计算。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区内的建筑,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设计地坪至建(构)筑物最高点计算。第条、第条规定以外的建筑,屋顶设备用房及其他局部突出屋面用房的总面积不超过屋面面积的 1/4时,不应计入建筑高度。建筑的室内净高应满足各类型功能场所空间净高的最低要求,地下室、局部夹层、公共走道、建筑避难区、架空层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场所最低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 2.00m。3)按民用建筑的规模大小分类可以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1)大量性建筑是指量大面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建筑,如住宅、学校、商店、医院等。(2)大型性建筑是指规模宏大的建筑,如大型体育馆、大型剧院、大型火车站和航空港、大型展览馆等。【2022】下列建筑属于大型性建筑的是()。A.学校B.医院C.航空D.高层【答案】C 2.建筑物的构成建筑物由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组成。【2022 年补】组成建筑物的体系有()。A.结构体系B.围护体系C.设备体系D.网络体系E.运行体系【参考答案】ABC【解析】建筑物由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组成。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安全地传至地基,一般将其分为上部结构和地下结构:上部结构是指基础以上部分的建筑结构,包括墙、柱、梁、板、屋顶等;地下结构指建筑物的基础结构。2)围护体系建筑物的围护体系由屋面、外墙、门、窗等组成。屋面、外墙围护出的内部空间,能够遮蔽外界恶劣气候的侵袭,同时也起到隔声的作用,从而保证使用人群的安全性和私密性。门是连接内外的通道,窗户可以透光、通气和开放视野,内墙将建筑物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单元。3)设备体系设备体系通常包括给水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和供热通风系统。其中供电系统分为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两部分,强电系统指供电、照明等,弱电系统指通信、信息、探测、报警等;给水系统为建筑物内的使用人群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排水系统排走建筑物内的污水;供热通风系统为建筑物内的使用人群提供舒适的环境。1.1.2建筑设计程序与要求 1.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的程序一般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阶段。对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民用建筑工程,当有关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没有审查要求,且合同中没有做初步设计的约定时,可在方案设计审批后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1)方案设计一般在投资决策之后,由咨询单位将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意见和问题,经过与业主协商认可后提出具体开展建设的设计文件,其深度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控制概算的需要。方案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总平面以及相关建筑设计图纸,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2)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是项目的宏观设计,其内容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有所变化,是对项目的总体布局、主要工艺流程、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土建工程量及费用估算的考量,其深度应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主要设备材料订货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工程概算书、有关专业计算书等。3)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的任务是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绘制出正确、完整、详细的施工图纸,明确部分工程详图、零部件结构明细表、验收标准及方法、施工图预算等,其深度应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需要。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应包括合同要求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设计图纸、工程预算书、各专业计算书等。4)专项设计建设单位另行委托相关单位承担项目专项设计(包括二次设计)时,主体建筑设计单位应提出专项设计的技术要求并对主体结构和整体安全负责。专项设计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建筑幕墙工程、基坑工程、轻型房屋钢结构工程、风景园林工程、消防设施工程、环境工程、照明工程、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图设计等。2.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设计除了应满足相关的建筑标准、规范等要求之外,原则上还应符合以下要求:1)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例如学校建筑设计,首先要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室设计应做到合理布局,使各类活动有序进行、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教学区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和体育活动空间以及教师的办公室、卫生设备、储存空间等。2)符合总体规划要求规划设计是有效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所有建筑物的建造都应该纳入所在地规划控制的范围。城市规划通常会给某个建筑总体或单体提供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式、部位等方面的设计依据。同时,规划还会对建筑提出形式、高度、色彩等方面的要求。建筑设计应当做到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满足人们对良好视觉效果的需求,同时又是整个城市空间和谐乐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设计的单体建筑,应与所在基地形成协调的室外空间组合,创造出良好的室外环境。3)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能为建筑物安全、有效地建造和使用提供基本保证。根据所设计项目建筑空间组合的特点,正确地选用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尤其是适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合理的构造方式以及可行的施工方案,可以做到高效率、低能耗,并兼顾建筑物在建造阶段及较长使用周期中的各种相关要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4)考虑建筑美观要求建筑物是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它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对建筑物在美观方面的要求,考虑建筑物所赋予人们精神上的感受。建筑设计要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延续文脉的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形象。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房屋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房屋的设计和建造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做到节省劳动力、节约建筑材料和资金。设计和建造房屋要有周密的计划和核算,重视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讲究经济效果,要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房屋设计的使用要求和技术措施,要和相应的造价、建筑标准统一起来。【2023】建筑设计应符合的原则要求有()。A.符合总体规划要求B.满足建筑功能要求C.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D.研发建筑技术E.考虑建筑美观要求【参考答案】ABCE【2019 年】有效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A.建筑设计B.结构设计建造师名师:姬老师(大海老师)制作;微信/抖音号dahai51737C.规划设计D.功能设计答案:C 1.1.3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技术要求 1.室内光环境(1)建筑采光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有利于视觉工作和身心健康。(2)采光系数和室内天然光照度为采光设计的评价指标。采光系数标准值和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为参考平面上的平均值。采光标准值的参考平面:工业建筑参考平面取距地面 1m,民用建筑取距地面 0.75m,公用场所取地面。(3)对于、采光等级的侧面采光,当开窗面积受到限制时,其采光系数值可降低到级,所减少的天然光照度采用人工照明补充。(4)采光设计时,减小窗的不舒适眩光可采取的措施:作业区应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可采用室内外遮挡设施;窗结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5)采光设计时,应注意光的方向性,应避免对工作产生遮挡和不利的阴影。(6)需补充人工照明的场所,照明光源宜选择接近天然光色温的光源。(7)需识别颜色的场所,应采用不改变天然光光色的采光材料。(8)采光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有效的节能措施:大跨度或大进深的建筑宜采用顶部采光或导光管系统采光;在地下空间,无外窗及有条件的场所,可采用导光管采光系统;侧面采光时,可加设反光板、棱镜玻璃或导光管系统,改善进深较大区域的采光。2.室内声环境(1)影响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外部噪声源通过建筑围护结构传播至室内,另一类是建筑物内部的建筑设备产生的振动与噪声传播至室内。(2)室内允许噪声级采用 A声级作为评价量。(3)室内允许噪声级应为关窗状态下昼间和夜间时段的标准值。昼间和夜间时段所对应的时间:昼间,6:0022:00时;夜间,22:00-6:00时。(4)新建居住小区临交通干线、铁路线时,宜将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作为建筑声屏障,排列在小区外围。(5)对安静要求较高的民用建筑,宜设置于本区域主要噪声源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6)与住宅建筑配套而建的停车场、儿童游戏场或健身活动场地的位置选择,应避免对住宅产生噪声干扰。(7)当住宅建筑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其他高噪声环境区域时,应根据室外环境噪声状况及室内允许噪声级,确定住宅防噪措施,设计具有相应隔声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8)在选择住宅建筑的体形、朝向和平面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噪声控制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住宅平面设计时,应使分户墙两侧的房间和分户楼板上下的房间属于同一类型。宜使卧室、起居室(厅)布置在背噪声源的一侧。对进深有较大变化的平面布置形式,应避免相邻户的窗口之间产生噪声干扰。(9)电梯不得紧邻卧室布置,也不宜紧邻起居室(厅)布置。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起居室(厅)布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10)当厨房、卫生间与卧室、起居室(厅)相邻时,管道、设备等不宜设在隔墙上。对固定于墙上且可能引起传声的管道等物件,应采取有效的减振、隔声措施。主卧室内卫生间的排水管道宜做隔声包覆处理。(11)现浇、大板或大模板等整体性较强的住宅建筑,在附着于墙体和楼板上可能引起传声的设备处和经常产生撞击、振动的部位,应采取防止结构声传播的措施。3.室内热工环境1)热工设计原则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分为两级。一级区包括 5个热工分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1)保温设计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平面和立面设计、门窗洞口设置应考虑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物宜朝向南北或接近朝向南北,体形设计应减少外表面积,平、立面的凹凸不宜过多。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不应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严寒地区建筑出入口应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外窗、透光幕墙、采光顶等透光外围护结构的面积不宜过大。围护结构的保温形式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结构形式、采暖运行方式、外饰面层等因素选择,并按要求进行防潮设计。(2)防热设计建筑物防热应综合采取有利于防热的建筑总平面布置与体形设计、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散热、环境绿化、被动蒸发、淋水降温等措施。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立面设计和门窗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屋面宜采用绿化、涂刷隔热涂料、遮阳等隔热措施。建筑物的向阳面,东、西向外窗(透光幕墙),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房间天窗和采光顶应设置建筑遮阳,并宜采取通风和淋水降温措施。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其他夏季炎热的地区,一般房间宜设置电扇调风改善热环境。2)围护结构保温设计(1)提高墙体热阻值可采取的措施: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砌块等主墙体材料组成复合保温墙体构造。采用低导热系数的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带有封闭空气间层的复合墙体构造设计。(2)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钢塑复合门窗和断热铝合金门窗等保温性能好的门窗。严寒地区建筑采用断热金属门窗时宜采用双层窗。(3)有保温要求的门窗、玻璃幕墙、采光顶采用的玻璃系统应为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充惰性气体 Low-E中空玻璃等保温性能良好的玻璃,保温要求高时还可采用三玻两腔、真空玻璃等。传热系数较低的中空玻璃宜采用“暖边”中空玻璃间隔条。(4)地下室外墙热阻、地面层热阻的计算只计入结构层、保温层和面层。地面保温材料应选用吸水率小、抗压强度高、不易变形的材料。3)围护结构隔热设计(1)外墙隔热可采取的措施:采用浅色外饰面。采用通风墙、干挂通风幕墙等。设置封闭空气间层时,可在空气间层平行墙面的两个表面涂刷热反射涂料、贴热反射膜或铝箔。当采用单面热反射隔热措施时,热反射隔热层应设置在空气温度较高一侧。采用复合墙体构造时,墙体外侧宜采用轻质材料,内侧宜采用重质材料。采用墙面垂直绿化及淋水被动蒸发墙面等。提高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 D值。西向墙体可采用高蓄热材料与低热传导材料组合的复合墙体构造。(2)屋面隔热可采取的措施:采用浅色外饰面。采用通风隔热屋面。采用有热反射材料层(热反射涂料、热反射膜、铝箔等)的空气间层隔热屋面。采用蓄水屋面。采用种植屋面。采用淋水被动蒸发屋面。采用带老虎窗的通气阁楼坡屋面。(3)向阳面的窗、玻璃门、玻璃幕墙、采光顶设置固定遮阳或活动遮阳。4)自然通风设计(1)民用建筑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去除室内热量。(2)建筑的平、立、剖面设计,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3)受建筑平面布置的影响,室内无法形成流畅的通风路径时,宜设置辅助通风装置。(4)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进深应符合下列规定:未设置通风系统的居住建筑,户型进深不应超过 12m。公共建筑进深不宜超过 40m,进深超过 40m时应设置通风中庭或天井。5)遮阳设计(1)建筑门窗洞口的遮阳宜优先选用活动式建筑遮阳。(2)当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阳时,南向宜采用水平遮阳;东北、西北及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北向宜采用垂直遮阳;东南、西南朝向窗口宜采用组合遮阳;东、西朝向窗口宜采用挡板遮阳。(3)建筑遮阳应与建筑立面、门窗洞口构造一体化设计。4.室内空气质量(1)民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有污染控制措施,应进行装饰装修设计污染控制预评估,控制装饰装修材料使用量负荷比和材料污染物释放量,采用装配式装修等先进技术,装饰装修制品、部件宜在工厂加工制作,现场安装。(2)夏热冬冷地区、严寒及寒冷地区等采用自然通风的类民用建筑最小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 0.5次/h,必要时应采取机械通风换气措施。(3)当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氨浓度测定结果大于 20000Bq/m 且小于 30000Bq/m,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大于 0.05Bq/(s)且小于 0.10Bq/(s)时,应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4)当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不小于 30000Bq/m 且小于 50000Bq/m,或土壤表面氨析出率不小于 0.10Bq/(s)且小于 0.30Bq/(s)时,除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外,还必须按现行国家标准一级防水要求,对基础进行处理。(5)类民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采用的无机非金属装饰装修材料放射性限量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 A类要求。(6)类民用建筑宜采用放射性符合 A类要求的无机非金属装饰装修材料;当 A类和 B类无机非金属装饰装修材料混合使用时,每种材料的使用量应通过计算确定。(7)民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采用的人造木板及其制品、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混凝土外加剂、墙纸(布)、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地毯等材料的有害物质释放量或含量,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1.1.4建筑隔震减震设计构造要求 1.地震的震级及烈度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强烈地动,是一种自然现象。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用以衡量某次地震的大小,用符号 M表示。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 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一般来说,2的地震称为无感地震或微震。M=25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 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小。反之,距震中越近,烈度就越大。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2.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的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均应根据其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要求的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与市政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乙类: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与市政工程,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丙类:标准设防类,指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与市政工程。丁类: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与市政工程。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和市政工程,其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时应按比 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时应按比 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当工程场地为类时,对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工程,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标准设防类工程,抗震构造措施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但不得低于 6度的要求采用。当工程场地为、类时,抗震构造措施应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适当提高采用。3.抗震体系与设计1)建筑工程的抗震体系的规定(1)结构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牢固性和抗震冗余度。(2)楼、屋盖应具有足够的面内刚度和整体性。采用装配整体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接。(3)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避免地震时基础转动加重建筑震害。(4)构件连接的设计与构造应能保证节点或锚固件的破坏不先于构件或连接件的破坏。2)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的规定(1)各类建筑与市政工程结构均应进行构件截面的抗震承载力验算。(2)应进行抗震变形、变位或稳定验算。(3)应采取抗震措施。4.抗震措施1)一般规定(1)混凝土结构房屋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房屋中,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2)对于框架结构房屋,应考虑填充墙、围护墙和楼梯构件的刚度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3)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4)建筑主体结构中,幕墙、围护墙、隔墙、女儿墙、雨篷、商标、广告牌、顶篷支架、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安装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由非结构构件传递的地震作用。(5)围护墙、隔墙、女儿墙等非承重墙体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砌体墙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墙体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以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变形需求。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的砌体女儿墙应与主体结构锚固。防震缝处女儿墙的自由端应予以加强。(6)建筑装饰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各类顶棚的构件及与楼板的连接件,应能承受顶棚、悬挂重物和有关机电设施的自重和地震附加作用。其锚固的承载力应大于连接件的承载力。悬挑构件或一端由柱支承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玻璃幕墙、预制墙板、附属于楼屋面的悬臂构件和大型储物架的抗震构造应符合抗震设防类别和烈度的要求。2)混凝土结构房屋(1)框架梁和框架柱的潜在塑性校区应采取箍筋加密措施。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等结构的墙肢和连梁、框架梁、框架柱以及框支框架等构件的潜在塑性校区和局部应力集中部位应采取延性加强措施。(2)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筒体结构,外框架应有足够刚度,确保结构具有明显的双重抗侧力体系特征。(3)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施工中需要以不同规格或型号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符合规定的抗震构造要求。3)砌体结构房屋(1)砌体房屋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或芯柱。【2021 年】不属于砌体结构主要构造措施的是()。A.圈梁B.过梁C.伸缩缝D.沉降缝【答案】B(2)多层砌体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规定:楼板在墙上或梁上应有足够的支承长度,罕遇地震下楼板不应跌落或拉脱。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应采取有效的拉结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 6m的大梁,其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应满足承载力要求。(3)砌体结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不应采用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8度、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楼梯栏板不应采用无筋砖砌体。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500,并应与圈梁连接。顶层及出屋面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墙体应设置通长拉结钢筋网片。顶层以下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并与构造柱连接。【2022】砖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措施正确的是()。A.采取悬挑式踏步楼梯B.9 度设防时采用装配式楼梯段C.楼梯栏板采用无筋砖砌体D.出层面楼梯间构造柱与顶部圈梁连接【答案】D(4)砌体结构房屋还应符合下列规定:砌体结构房屋中的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对于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框架梁柱。5.建筑消能减震措施(1)消能器的选择应考虑结构类型、使用环境、结构控制参数等因素,根据结构在地震作用时预期的结构位移或内力控制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消能器。(2)抗震设防烈度为 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 160m、120m、80m的大型消能减震公共建筑,应按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预留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和空间。(3)应用于消能减震结构中的消能器应符合下列规定:消能器应具有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