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生考熟”:高三语文备考视角的审视与应对.pdf
下载文档

ID:3632562

大小:2.32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生考熟 语文 备考 视角 审视 应对
本版主持/赵云飞测评复习备考“以生考熟”:高三语文备考视角的审视与应对朱巍1 沈坤林2(1.桐乡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 1 4 5 9 9;2.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教育管理中心,浙江绍兴3 1 1 8 0 0)摘要:新高考因情境的关注和任务的设置,存在着“以生考熟”的现象。高三备考需要拓宽题型关注视野,多进行多维联读比较,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激活。关键词:以生考熟;语文备考;审视与应对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省份加人新高考。就语文学科而言,不少一线教师担忧的是,新高考的新方向、新题型等自己都难以把握,学生更是难以适应。其实,尽管高考命题为了力避“猜题”“套题”,的确要考虑命制一些内容组织与考查形式新颖的题目;但是不管题目或题型如何更新如何创新,都必须遵循课标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要求。从近年命题实际看,新高考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生考熟”的情形,即以相对“陌生”的新任务、新情境、新题型来考查“熟知、熟习”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对于“以生考熟”的命题现象,如同对待“因文命题”一样,我们有必要从备考的视角作一些梳理与审视。一、“以生考熟”的基本类型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下更多的功夫去对“以生考熟”这一概念作完备的界定,不妨围绕“以生考熟”的实际情形,对近年的高考真题作一些具体的梳理。(一)内容选择上,以“生”的材料关联“熟”的教材所学多年来,高考都没有直接“考课文”,但高考命题一直没有忘记积极地“引导教学”,即引导一线日常教学带领学生学好教材,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高考命题往往有“回归教材”一说,许多高考题看似考课外,其实考课内,很多所谓的新题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和源头。比如,很多时候,根据课标中关于学业水平达成的描述,“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考题选用的材料是课外的陌生文本,但联系的是课内熟知的文本,考查的是课内外的比较阅读或迁移能力。2022年全国乙卷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其中一题是: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考题指向的是一个具体的点,即“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原本考的是白下驿饯唐少府如何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但题目加入了考生应该熟知的内容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以此来进行比较阅读。如此以一个生疏的文本考查相关阅读能力时关联课内阅读的相关内容,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更为普遍,如2023年新课标卷选用了沈从文的社戏(节选),其中一道选择题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帐。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此题关联鲁迅的同名小说和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联读,也是一种“以生考熟”的重要方式。(二)能力要求上,以“生”的迁移考查该“熟”的拓展应用比如,2 0 2 3 年新课标卷选用了林通的湖上晚归,其中一题是: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 分)对于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考生应该是熟知的,即“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此题考查的是新情境下的2024.4语文教学通讯高中7 71测评1本版主持/赵云飞能力应用,即用王国维的理念,去阐释一首陌生的诗歌。再如,常规的“名篇名句默写”题自不必说,更具情境性和开放性的默写,其实也是考查教材所学。如2 0 2 3 年新课标卷默写题: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向“一这道考题设置了小刚创作历史小说作品的情境。这个情境是“陌生”的,但考查涉及“月下”“江边”“壮阔的景象”的“写景名句”应该是“熟”的,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三)考题形式上,以“生”的情境变换“熟”的任务形式语文高考试题中,有些题型从来都未变过,如文言语句翻译等,但这样“不变”的考题并不多。课标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中特别强调:“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样的要求,势必呼唤创新的题型。202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选用了陈村的给儿子,其中一道较为创新的题目是: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许多考生包括部分老师,在看到2 0 2 3 年这道题目答案之前,似乎找不到答题的方向。其实,这道题目要求中的“文学短评”,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只不过多了一个情境一一“读书小组”要写文学短评,多了一个特定“任务”一一围绕“关键词”写“思路”。这样,便成了“新题”。这样的“新题”形式,其实也不是2 0 2 3 年首创,此前与之最相近的题目是2 0 2 1 年八省市适应性测试中的一题: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只不过此题没有“情境”,“任务”也稍有不同,但要考查的能力是一致的。二、应对“以生考熟”的备考策略了解了“以生考熟”的特点,备考时可以适当拓宽思路,聚焦突破。(一)宏观上拓宽题型关注视野作为拓宽视野的“继续学习”性备考,不要只町住“我们省市是怎么考的”,多学习“我们省市不考的”题目题型。如“微写作”只有北京卷在考,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其他省178|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 0 2 4.4市来说却是“陌生”的,但是它考查的能力要求与其他省市是相通的。来看2 0 2 3 年北京卷的微写作试题: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 5 0 字。(1)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建,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2)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3)请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第(1)题,“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就某个论题或问题,先陈述观点,然后阐述两到三个理由,结构上采取总分或总分总的形式,这与现代文阅读、语用题中的部分题目的答题思路乃至大作文写作的思维要求是相通的。第(2)题,要求选择一个场景,写一段短评。与上引2 0 2 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给儿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测评的方向和目的是一致的。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激活“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与花卉有关的场景”,这样可以把视野拓展到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中,古今中外皆可。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堪称经典;诗歌如古代众多的“咏花诗”,如王安石的梅花、林的山园小梅、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如此备考,可以起到多方面的效用。至于点评场景描写的特点或人物在场景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以及情感主旨,与古代诗歌阅读中文字表达题的能力要求和答题方法密切关联。备考“文学短评”这个“点”时,还可以联系不同任务要求或高考真题。比如写人物短评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一个单元研习任务,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竟然也有相关内容的命题。如2 0 2 3 年上海市春季高考卷的第1 9 题:“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董三齐坚守原则这一品质,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第(3)题,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写作时实际上需要“还原”一定的生活场景或者说诗境,写作的历练有利于对场景与诗境、抒情方式与具体情感的把握,即写作有利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一一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来说,阅读与写作从来是密不可分的。(二)中观上多进行多维联读比较在高三备考练习或模拟考讲评时,不少教师主要考虑“时间紧张”“学生做得不好”等因素,就题讲题的情形普遍存在。本版主持/赵云飞一测评1这样的备考,往往缺少题与已有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联系,更缺乏“此题”与“彼题”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能力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整合与迁移。如此,遇到“新”的题目,特别是需要进行比较与联读的题目,便不能自如地应对。以大家熟悉的修辞手法考查为例,不必拘泥于是放在“文学阅读”或“古诗阅读”中考,还是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临场分析的实际能力。比如“比喻”这个知识点,其“形象生动”的特点几乎无人不知。但放到一个“陌生”的文本中去考查一个“陌生”的语句,可能还是有问题的。复习时不妨把一些真题放到一起来分析,进一步学习比喻的特点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看下面的散文阅读真题材料节选: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一一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如果按以往许多模拟题的考法,可以这样出题:“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但这样的命题很容易导致套路化答题,可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之类便可得分。拓展眼界来看2 0 1 4年上海秋季高考卷的题目:“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这样倒是让一些考生有些意外。其实,它考查的还是“熟”的知识,即比喻中哪个是本体哪个是喻体,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这个句子中的比喻有两层:一是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二是用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比喻突出了海绵的“巨大”,突出了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把比喻放到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一一对,去吃门钉肉饼。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解答时也要注意找出本体和喻体一一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表达了比的相似性;并把比喻的相似性及其作用解释清楚一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如此答题,我们原本应该“熟”的答案,也与“生”的问题或情境相匹配了。再如关于“句式”的复习与备考,可以把以下四个考题放到一起来比较。考题一:2 0 2 0 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考题二:2 0 2 3 年四省联考语言文字运用I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廊,又似重峦叠、绵延起伏。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考题三:2 0 2 3 年新课标卷语言文字运用I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考题四:2 0 2 3 年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上面四道题实际上都与“长句或短句”的特点和作用有关,但问法不一样,特别是考题四考的似乎是“逗号”的用法,实际上还是与句子的长短、节奏等表达效果有关。可见,在比较中备考,能够整合必备知识,增强灵活运用和迁移的能力。(三)微观上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激活好多学生在考试结束后,与同学和老师一交流,才发现某道题原来这么简单,自己在考场里怎么没有想到呢?一一这似乎是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最基本的问题是,考生临场的知识和思维没能得到及时的激活,特别是应对“新的情境”,无法进行自然而然的应对。所以,面对“以生2024.4|语文教学通讯高中7 91测评1本版主持/赵云飞考熟”,要在知识激活中“转知为分”。有的高考题看似“陌生而高大上”,但其落点往往就是我们平时所学的内容。比如统编必修教材选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课程,在高考中也有一些相关的考查。如2 0 2 3 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中的一道题:11.请立足你的阅读经验,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学习建议补写完整。(5 分)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如(2)方法是(3)题目要求似乎有点陌生,要求也不低,但这并不超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落点与绝大部分同学的所学所感相适应。而且,为了降低难度,三个“面对”中,第一个“面对”已列出了红楼梦阅读的方法和例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指导有提示),后面两个可以“仿句”,把不同的方法和例子填人即可。如:(1)把握论述方法,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2)理解作者对重视契约的现代社会和重视规矩的乡土社会的比较,从而把握乡土社会因熟悉而彼此信任的特征;(3)聚焦场景,感受形象;(4)文中所叙述的建房一事关联起村子里的许多人:石匠必是老师傅,下地基、立屋架都要请来亲友乡邻。人们聚村而居,彼此熟悉,有共同的习俗、文化。这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知识的激活,一定要与生活的体验相联系。如2 0 2 2 年全国乙卷中的一道题: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晴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 分)做此题时,仅仅回忆起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分别有什么作用是不够的。面对这虽然涉及人称但以新的形式考查的题目,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加强感悟,备考做题时可适当“还原”生活情境,以自我“代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出答案:【8 0|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 0 2 4.4第一处是照相人唯恐自已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能够突出这种急迫而又兴奋志志的心情;而第二处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如“脸上粘了个东西”“头发乱了”“牙上有韭菜”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这样写表现出大家一起去照合影的紧张而又兴奋、热闹的情景,也写出当时友爱、互助的美好氛围。综上,面对“以生考熟”的命题特点,我们不必纠结,只要在备考中扎扎实实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可以了。参考文献:1程莉,沈坤林.因文命题:高效备考的应思与可为以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为例 J.语文教学通讯,2 0 2 3(3 A).;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公益广告,如(4)余党绪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推介福梦课例研究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不易,理解很难,时间有限,要求不低。这就需要教师有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精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成对红楼梦的“整本书”的基本理解。余党绪老师将此概括为“按照整本书的规律教,教出红楼梦的个性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将通读文本作为教学重点,以总体梳理与专题学习聚焦红楼梦理解中的通识性与共识性问题(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引导学生思辨读写,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余党绪老师对红楼梦的内容作了总体性的分析,力求厘清红楼梦的教学价值、内容指点和基本策略。在该书后记中,余党绪老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探索经典名著阅读的历程与思考,回应了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很多争议与疑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的主干部分,则是由来自1 2 个省市的23位名师开发的2 1 个课例,包括詹丹、俞晓红等著名红学家在内的2 2 位专家作了精心点评。诚如余老师所说:“课例可能是一线教师最乐于接受的经验传播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聚焦与浓缩:聚焦的是红楼梦的具体问题,浓缩的是教学者的整体素质。”作者:余党绪ISBN:978-7-5720-1863-3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版次:2 0 2 3 年3 月第1 版定价:6 8 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