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自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破圈”之路探析——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逃出大英博物馆 互动 仪式 视域 媒体 时代 网络 短剧 探析 逃出 大英 博物馆
165第 37 卷第 4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4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0 引言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以轻体量、快节奏的优势在内容市场崭露头角。无论是腾讯等长视频平台,还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都积极布局该领域,影视公司、MCN 机构、个人自媒体博主等亦致力于耕耘此赛道。然而,产量激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内容同质化、情节套路化、思想浅薄化等问题,阻碍了微短剧的更好发展,真正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如此局面下,聚焦海外流失文物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横空出世。该剧由个人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创作,一经上线便登上多平台热搜,仅仅一周就在 B 站和抖音斩获超千万和超亿的播放量,两位主创涨粉超过五百万,堪称现象级的“破圈”之作。“小作坊”出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缘何能在一众头部平台扶持、专业公司制作的微短剧中脱颖而出,以短短 3 集,17 分钟的体量“四两拨千斤”地达成这般奇迹?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跟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出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171-72。基于此,从社会学视角观之,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破圈”与互动仪式链的运作息息相关。旅行博主Vlog 下用户的各抒己见勾勒了它的轮廓;主创倾力打造下观众以有感而发的弹幕、评论填充了它的血肉;观众观后自发掀起的二创热潮则推着它越走越远一次次的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持续产生、逸散,促使新的仪式不断展开,循环往复之下汇聚成互动仪式链,推动逃出大英博物馆名噪一时。如此,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观察该剧的“破圈”现象,便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其生成逻辑。同时,选取以弹幕为独特文化符号的 B 站作为范例,运用 Python 爬虫技术,从主创账号“煎饼果仔”发布的逃出大英博物馆预告片和第一、二、三集中,分别抓取 1939、2249、3006、6144 条弹幕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情感分析数据模型,并选取抖音相关话题下热度较高的二创作品加以考察,辅助衡量互动仪式链的建构与运作,以互动仪式链视域下自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破圈”之路探析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陈宁熙(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要:目的:近几年,兼具剧情和快节奏的微短剧蓬勃发展,已成为自媒体时代内容市场的新风口。然而,微短剧虽然产量大、热度高,但存在题材同质化、内容浅薄化、制作粗糙化等问题,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破圈”之作寥寥无几。2023 年 8 月,由个人自媒体博主创作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突出重围的黑马。为促进微短剧产业的未来发展,须对该剧的“破圈”现象加以研究。方法: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据,研究发现基于虚拟在场、他者设限、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四要素同在,围绕剧集一次次的互动仪式得以持续建构与展开,循环往复形成互动仪式链,造成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群符号与道德标准等结果,推动着“小作坊”出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逐步成为现象级的奇迹。结果:从创作端平台用户的价值共创,到接收端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再到传播端多重媒体的营销共振,尽管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破圈”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助力,然其仍可能成为自媒体时代微短剧行业谋求剧集精品化、类型多元化转变的拐点。结论:微短剧的发展任重道远,仅靠“甜宠玛丽苏”“逆袭爽文”的套路难以为继,必须提高对剧集文化价值的重视度,在其传播属性和艺术属性中觅得平衡,方能长久。关键词: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互动仪式链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165-04166人文科技期在认识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得到推动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启示。1 虚拟在场、他者设限、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互动仪式链建构新媒体环境下,基于虚拟在场、他者设限、关注焦点、共享情感四要素,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众多互动仪式得以建构。1.1 虚拟在场“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187新媒体时代,“亲身在场”已不再是互动仪式开展的必然条件,利用网络平台为媒介实现的“虚拟在场”成为构建仪式的新要素。由 B 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的用户之间共同在场、相互联系的虚拟网络,个体通过虚拟身份以点赞、弹幕、评论等方式参与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开展的互动仪式,在彼此产生共鸣中获得满足感。由此情感能量得到反馈,一些人会自发投入二创活动,而这些作品也会成为互动仪式链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最初的创意并不是主创团队内部闭门思索得来的,而是抖音平台用户有感而发、各抒己见的结晶。若追本溯源,便要回到抖音旅行博主“何香蓓 Betty”在大年初一发布的一条参观大英博物馆的 Vlog 上,面对藏于馆中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她感叹道“在阖家团圆之际,它们也一定很想家吧”,一时间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一个名为“有理言之”的用户在评论区灵光一闪,提议拍一部名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动画:“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许多用户在该评论下留言加入讨论,随后短剧博主“煎饼果仔”留下“等我”二字,逃出大英博物馆便由此诞生。可以说,这部剧本身就是围绕“大英博物馆”“海外流失文物”等话题的互动仪式运作的结果,“虚拟在场”的抖音用户就话题产生共鸣,碰撞之下的情感能量造就了它。倘若关注该剧在 B 站的弹幕,便会发现“网友的创意成真啦”“真的拍了!好棒啊”“我终于刷到了,这个 UP 主就是发那句等我的评论的人”等类似的话语屡见不鲜。在见证作品萌芽的互动仪式中实现“虚拟在场”,使不少观众获得内容消费者、创作者双重身份带来的成就感,主创们也能更直观地迎合受众需求。这种“价值共创”的特殊模式显然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积累了原始关注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集的“破圈”。1.2 他者设限群体认同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前提。对局外人设限,方能使“群体内部成员联合起来,以便于开展共有行动,或成就共同事件”242。若要借助弹幕、评论、二创作品等方式参与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互动仪式,个体需要注册账号成为抖音、B 站等平台的正式用户。最新的用户画像显示,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年轻化已成为用户的重要特征。而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创团队由青年博主组成,参与二创的用户也大多为行动力强的青年人。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平台能够参考用户偏好推送相关内容,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过滤内容。基于此,剧集相关内容自然而然地被推送至青年群体眼前。“他们是伴随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深怀浓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同时他们“在某些活跃的网络聚居地,逐渐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系统。青年也在此聚居地中获得归属感”3。例如在 Z 世代的乐园B 站,他们慷慨激昂地用弹幕呼喊着“吾辈当自强,国家强大了它们才能回来”以及“我们年轻一代正是未来的希望”,并辅以“三连”“追番”等独特话语机制尽情抒发爱国之情。而在 30 岁以下用户占据半壁江山的抖音,文物变装、历史解说、衍生剧集等丰富多彩,颇受青年群体喜爱的二创形式亦层出不穷。如此,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形成,他者被自然地排除在外。1.3 关注焦点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具有相似性的个体在仪式中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共同的对象所吸引,由此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并“通过与他人的话轮转换和行为传动”243相互透露给仪式内的其他个体。统计逃出大英博物馆各集在 B 站各时段的弹幕含量,如图 1 所示,从数值明显较高的几处便可一窥观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他们会调侃有趣的情节,例如第一集第14 秒处张永安因相机被小玉壶撞到地上而气恼不已,167第 37 卷第 4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4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观众纷纷惊呼“大制作”;他们会称赞富有魅力的角色,例如第二集 1 分 20 秒处小玉壶偷偷玩相机给自己拍照时灵动活泼的神态让观众直呼“可爱”;他们更会因家国情怀的彰显而动容,例如第一集 1 分处小玉壶听到张永安说中文,哽咽着上前拥抱他,唤他“家人”;第二集 3 分 49 秒处,小玉壶认真地回答张永安的提问:“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第三集 7 分 14 秒处,跨越千山万水,文物们心灵相通,呼喊“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变装和解说类视频也在抖音二创作品中占据主导。可见,从颇具网感的有趣演出,到彰显家国情怀的精巧细节,都吸引着仪式参与者们的目光。图 1 各集弹幕数量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 站)1.4 共享情感随着互动仪式的进一步推进,社群中的个体就同一事物产生的相似看法会使他们享有共通的情感体验。由此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共享的情感体验不断相互加强,推动着互动仪式的动态式展开。提取逃出大英博物馆在 B 站各集弹幕中的情感词,便能观察到不同个体就焦点进行充分交流后所共享的情感状态,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对于不谙世事的小玉壶抢占床不成被赶去沙发、摆弄相机做鬼脸自拍、偷偷在传单上留下涂鸦等喜剧桥段,观众大多以“哈哈哈”“可爱”“喜欢”等词语表达愉悦之情;第二类为对于小玉壶灰头土脸地哭着上前拥抱“家人”、终于送到家书,众多文物倾吐肺腑之言等动人场面,观众纷纷以“呜呜呜”“泪目”“爆哭”等话语诠释感动之情。观察抖音热度较高的二创作品,不难发现,大多是出于被剧集触动了家国情怀,为流失文物能够回归而奔走呼吁。2 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群符号与道德标准: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互动仪式链结果随着围绕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互动仪式不断运作,一系列结果得以产生,主要可以概括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群符号、道德标准,推动着剧集的“破圈”。2.1 群体团结伴随互动仪式的深入展开,参与个体在交流中相互认可,逐渐产生较强的群体归属感,使他们对自己群体成员的身份产生更深刻的认知。纵观逃出大英博物馆在 B 站各集的弹幕内容,“家国”“家人”“血脉相连”“同胞”“故乡”等与群体身份认同相关的词屡见不鲜。“共同的历史造就共同的记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伴生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依托一代代中华儿女口耳相传、文本传递和纪念活动不断焕发生机,沟通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与今天。”4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流失文物万里归家传书的轨迹娓娓道来,氤氲出沉郁激荡的家国情怀,在引发广泛共鸣的前提下建立起强烈的身份认同。以“归家”为故事主线,以“家书”为重要符号,这里的“家”既代表着国之大家,又在拟人化手法下化身人之小家。家为安身立命之所,维系着血缘亲情。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具有极高的地位。“家”的意象在剧中被反复强调,唤醒了参与仪式个体的民族血脉。他们从中华儿女的立场出发,利用弹幕、评论、二创,基于集体记忆和民族基因孕育的内容进行交流,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2.2 情感能量经由互动仪式,个体不断重复消耗并获取情感能量,即“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180。这是互动仪式链得以形成的根本动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 164 万件,大英博物馆收藏数量最多。这些远离故土的中华瑰宝,镌刻着两百年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沉浮跌宕、文明罹难的历史陪伴小玉壶走过千里传信的旅途,文物们“我要回家”的泣血哭喊仿佛仍萦绕于耳畔,被深深触动的观众心168人文科技潮澎湃,纷纷以弹幕、评论、二创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个体情感能量由此汇聚成庞大稳定的群体情感能量。参考 BosonNLP、知网、清华大学李军等情感词典中的情感词及其对应情感值,将各弹幕文本中的情感词数值逐一相加,计算出总情感值,并以秒为单位求取各时段的弹幕平均情感值,以此为基础绘制出逃出大英博物馆各集在 B站弹幕的情感能量变化趋势图,如图 2 所示。观察较为突出的时间点,可以发现观众会因小玉壶的可爱举动等产生愉悦的情绪,继而生发出较强的正面情感能量,同时也会因充盈着家国情怀的话语和情节而动容落泪,为流失海外的文物感到悲愤,产生强烈的负面情感能量。当情感能量积攒到一定阶段时,不少参与者便会以二次创作的方式抒发感受,构建起下一轮的互动仪式。图 2 各集弹幕情感能量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 站)2.3 社群符号伴随互动仪式的持续推进,群体身份被强化,情感能量被聚焦,进而会形成群体性的符号,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具有紧密的联系。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主创团队精巧的细节打磨下,文化价值的灵韵被生动重构,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小玉壶坚持纠正张永安对于“只”和“玉壶”的措辞,应改为“盏”和“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中文对于数量词的讲究远胜于英文,而在外国人眼中简单的“玉制的壶”,在中华儿女的眼中也被细化成“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和“盏”同样都是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符号;张永安的名字暗合同样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刻有“家国永安”的北宋磁州窑刻花瓷枕;古代运输玉、瓷器需装满茶叶减震的技巧隐藏于小玉壶在超市大采购茶叶的情节中;小玉壶送家书的最终目的地是河南博物院,正应了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之类铿锵有力的话语在重复观看和交流的活动中,观众逐渐发觉这些唯有中华儿女方能理解共鸣的细节,纷纷自发通过弹幕、二创作品等相互科普总结,使其进一步成为群体内部心领神会的符号,如此群体内部的交流得到加强,群体团结得以巩固。2.4 道德标准作为参与互动仪式中的一员,充满归属感的个体会油然而生一种对所属群体的道德感,从而自觉制定维护群体团结的准则。诚然,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倾注了主创心血的诚意之作,然而如此盛名之下,争议也不免接踵而至。B 站弹幕中就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该剧“文物拟人并不新颖”“爱情故事老套”“配音效果奇怪”等,制作水准似乎并不能支撑起所受到的赞誉,也有观众对将主人公身份设定为以正常流程购入的现代艺术品而表示不解,甚至还有一些过分“玩梗”的弹幕出现。面对一些过于激烈和失之偏颇的评价,参与互动仪式的个体同样会利用弹幕自发地解释或反驳,以维护健康有序的弹幕环境,如“这不是爱情,这是家国情怀”“为什么要对小成本自制剧有这么高的要求”“这是英国购赠的现代藏品并不是文物,UP 主也知道,应该是有伏笔”。此外,面对二创热潮中一些在热度裹挟下诞生的跟风低质之作,参与者们也会通过在评论区留言等方式加以批驳,保证群体团结。3 结语互动仪式链的运作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微短剧领域书写的“破圈”传奇。微短剧这一艺术形式诞生至今,其可谓最出圈、最受主流认可的作品之一。诚然,受限于制作团队的小规模和非专业,逃出大英博物馆仍有不可忽视的不足之处,如与主流的微短剧相比,体量过于“迷你”,更倾向于微电影;大多数人物台词与画面错位,更像是旁白;叙事具有跳跃性;剧情略显(下转第 171 页)171第 37 卷第 4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4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上接第 168 页)套路化在剧集播出期间,大英博物馆正好发生了文物失窃事件,其中部分珍品甚至在网络上被公开低价售卖,一时间要求归还各国文物的呼声高涨。这么看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似乎仰仗着“天时地利人和”,难以复制,但对尚处于探索发展期的微短剧行业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若从创作端、接收端和传播端三个维度视之,平台用户的价值共创、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多重媒体的营销共振组成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制胜密码。其一以抖音用户间的话语交互贯彻了共创模式,充分迎合受众需求的同时使其感受到双重身份带来的满足感;其二以小切口传达大情怀触动了大众内心,立足于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微而不弱,短而不浅,质量不俗,引起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共鸣;其三以矩阵式的传播营销形成规模效应,自媒体的二创热潮为剧集附加价值,拓展了传播的广度;主流媒体纷纷下场点赞,结合时事新闻作出点评,褒扬青年主创团队的勇于担当,则深化了影响的深度,如此共振之下照或反衬来揭示人物本性。既然人物需要面临压力作出选择,那剧本就要不断加大压力,把人物逼到进退两难的地步,迫使人物作出选择。越是艰难的选择,越能揭示人物的本性。剧本结构如同人的骨架,而人物是剧本的血肉,光有骨架,剧本只是空壳,人物是填充、丰富结构的存在。一部优秀的作品,首先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其中的人物必须可信,是热情还是内向,聪明还是笨拙,傲慢还是谦卑,人物塑造必须合理。没有故事,人物不可能得到深刻的表现,没有人物,结构也不可能得以完善。结构和人物的连锁关系似乎是完全对称的,直到结局。好莱坞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电影讲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对微电影来说,“最后二十分钟”也就是指故事的高潮。高潮是故事一切情感、价值汇聚的顶点,其他一切都服务于这个“最高任务”。一步一步披荆斩棘达到这个顶点,是结构与人物共同的目标,也是结构和人物的共同视角所在。3 结语在微电影中,影响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协作才能构建一个牢固又经得起推敲的框架。在微电影创作中,结构非常重要,事件、场景、人物、冲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参考文献:1 张仲年.戏剧导演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26-29.2 鲍黔明,廖向红,丁如如,等.导演学基础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20-128.3 任鸣.导演的思想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21-27.4 格尼古里也夫.导演学引论M.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编印,1957:33-42.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2-16.6 李建平.戏剧导演本科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1-21.7 悉德菲德尔.电影编剧创作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5-29.8 陆军.编剧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2-20.9 乔治贝克.戏剧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33-35.作者简介:陈婧(2000),女,贵州盘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剧集传播效果呈几何式增长。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似乎唾手可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微短剧等形式来传递想法。然而不论如何,立足家国,方能引起共鸣;精雕细琢,方能承载厚爱。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破圈”证明了在如今普遍空泛化、娱乐化的自媒体时代,唯有优质真诚的内容才能突出重围。参考文献: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 M.商务印书馆,2012:71-72,80,87.2 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 J.新闻界,2020(8):40-47,95.3 包雅玮.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爱国表达的新特征:以“B站”弹幕文化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7):96-101,109.4 王妍晴,龙方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纪念活动建构集体记忆的逻辑阐释J.学术探索,2023(8):120-127.作者简介:陈宁熙(200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