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走近鲁迅——“走近鲁迅”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议.pdf
下载文档

ID:3631774

大小:1.44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如何 语文 学习 走近 鲁迅 单元 分析 教学 建议
教 材JIAOCAI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走近鲁迅”单元,这个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篇鲁迅的作品,其中 少年闰土 节选自小说故乡,好的故事 是一篇散文诗;另外两篇是别人怀念和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们普遍感觉这个单元的教学难以把握,一方面是觉得鲁迅的文章不好理解,尤其是 好的故事,感觉抓不住文章的重点,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另一方面是语言表达层面,鲁迅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较大的区别,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如何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整合为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亲近鲁迅,甚至喜欢鲁迅,应当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要使命。一、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难点与误区鲁迅作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在不同的学段不断接触鲁迅作品,这是因为鲁迅本人及其作品在现代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鲁迅作品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如何让学生不怕鲁迅作品,对于小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至关重要。鲁迅作品教学的困难,除前面提到的因时代隔阂造成的接受困难外,更多的是因为教学观念和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学中往往以抽象的鲁迅代替由作品阅读形成的对真实立体的鲁迅的认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定位让鲁迅的形象变得高大上,特别是塑造出的斗士形象,让鲁迅长期高居“神坛”,令人难以接近。似乎鲁迅的文章每句话都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内涵,每篇文章如果不深挖其思想内涵,好像就意味着没读懂鲁迅。如此一来,已经固化了的抽象鲁迅代替了学生从课文中真实感知到的鲁迅。面对神一般存在的鲁迅,教师和学生自然望而却步。至于有关鲁迅作品的认识,也不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而得出的,而是以作品不断地去验证那些早已成定论的说法。对于鲁迅作品的这样的认识,是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背道而驰的。无论是从人生阅历还是知识储备上,小学生都不具备理解抽象化的鲁迅所衍生出的那些深刻结论的能力。正如一线教师所感慨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语文课堂上的 鲁迅,他就是一个战士,我们的 鲁迅教学 就是在认识一个 革命化的鲁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们都只认识一个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 脸谱化鲁迅。剥离了思想家和文学家的 革命化鲁迅,势必令人产生距离”1。如何在语文学习中走近鲁迅“走近鲁迅”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议河北师范大学王永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郭根群【摘要】小学六年级的“走近鲁迅”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和了解鲁迅的起始单元。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探寻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解读视角,或可消除教师与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难情绪,读其文并亲其人,在语文学习中帮助学生比较顺畅地走近鲁迅,为今后鲁迅作品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走近鲁迅”单元;教学观念;儿童视角;教学策略2024.02教教材材512024.02上述教学观念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不顾及学情,忘记了这是小学生在学习鲁迅,把小学生当作成人。课堂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与其说是在教鲁迅作品,不如说是借着教材里的鲁迅作品,让学生生硬地记住一些抽象结论。小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真实感受被忽略和压抑,只是以作品机械地验证固有结论。在如此扭曲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走近了鲁迅,而是远离了鲁迅,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说明中,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能从抽象化的鲁迅出发,而是要在遵从小学生接受特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鲁迅作品所建构的世界,通过其文感受其人。对鲁迅形象形成初步感知即可,不必求深求全,要让学生知道鲁迅先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容易接近的,是一位具有童心的文学家。如果遵从这样的教学观,鲁迅作品反而容易理解,因为鲁迅作品最能反映人的自然心理和真实人性,而这一点恰恰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用王富仁先生的话说:“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品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2二、“走近鲁迅”单元中的儿童视角在小学阶段,通过鲁迅的文章和别人纪念鲁迅的文章感受鲁迅形象,领略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关键是要发掘符合小学生认知鲁迅的儿童视角。从本单元编排的文章来看,本单元显然是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视角的。少年闰土 作为带有鲁迅自传色彩的小说,其儿童视角体现在作品内容和语言表达上;好的故事 中的儿童视角则体现在以梦境写风景的思维方式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更是以儿童视角来怀念鲁迅的。相较而言,现代诗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中并没有儿童视角,但是这种以宏大视角呈现出的鲁迅形象,恰恰与前面从儿童视角所感知的鲁迅形象形成对比,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的作品,认识鲁迅打下基础。少年闰土 节选自小说 故乡,节选集中在两个小伙伴短暂而美好的一段交往上。对比原作,选文突出表现了少年闰土健康自然的生命状态,而这样的生命状态是通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的叙述者“我”的观察,以及两个少年的生活、生命状态对比表现出来的。因此,这篇选文无论是叙述视角,还是表现的内容,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呈现的。选编时有意把前后表现成人思考和认识的内容省略掉,只集中呈现两个纯真无邪少年的对话,形成以闰土为代表的自然生命和以叙述者“我”为代表的教化生命之间的对比。“我”是一个生活在城镇深宅大院中的地主少爷,而闰土是一个生活在海边乡村中的乡下少年。两个生命短暂的交往和碰撞,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因此对这篇作品的把握,首先需要学生和“我”产生共鸣,体会到“我”内心对自然生命状态的向往与渴求。少年闰土的形象犹如一粒种子埋在了“我”的心中,三十年过去了,闰土的形象不但没有淡化,反而越来越清晰。小说第一自然段是描写闰土的经典画面,这一画面体现了“我”三十年的情感记忆。小说正是由这一画面回溯到两人当时交往的情境中。小说是通过两个少年的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急迫地向闰土提问,问的问题越多,“我”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不知道捕鸟需要下雪才行,不知道西瓜有怎样的危险生长经历,不知道各种各样的鸟,不知道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贝壳,更不知道偷吃西瓜的猹是怎么回事。闰土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化身,闰土让“我”感知到了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世界。这对被限制在高墙大院中只能看到有限的四角天空的“我”,形成了巨大的诱惑。通过两个小伙伴的对话,以及对“我”心理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对大教 材JIAOCAI自然的向往,对纯真美好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这就是这篇小说最为重要的儿童视角,也是能与学生产生深刻共鸣的儿童视角。因此,这篇经过改编后的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相比于原作的批判性主题,其更强调的是儿童对无拘无束生命状态的向往,这也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儿童心理世界的体会,学生感知到鲁迅所葆有的童心童趣,这显然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好的故事 选自散文诗集 野草。这部诗集集中表现了鲁迅在时代裂变中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作为体现鲁迅哲学思想的 野草 向来以晦涩难懂著称,而 好的故事 是其中相对明快的一篇作品。作为小学阶段的篇目,不宜过多联系复杂的创作背景,而应该就作品本身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视角。从这篇作品的题目来看,要注意的是,作品主体是对梦境中风景的呈现。为何命名为“好的故事”,故事到底所指为何?美的风景如何变成了“好的故事”。在作品中,“好的故事”不是被讲述出来的,而是鲁迅在昏沉的夜里,进入梦境后看到的。因此,“好的故事”的呈现方式是一个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有效抓手。“好的故事”显然是梦境对压抑、低沉环境的补偿。室内昏暗的石油灯下,远处是过年时喧嚣的鞭炮,近处是烟草的烟雾缭绕,从昏暗环境到昏沉心境,这是梦境发生的背景。鲁迅似乎要从那种晦暗沉重中脱离出去,虽然肉身被昏暗环境所困,但肉身中清凉纯粹的意识则试图脱离肉身而去,做一次美的游历。在压抑和解脱之间,“好的故事”的明亮纯净之美和昏暗环境形成反差,这样的反差不必与时代背景牵强地联系起来,这反而会破坏学生对画面美的感知,也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对时代背景还没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要吃透本文的背景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学时不如抛开背景,重点就讲鲁迅的“梦”,从现实理想、实物倒影、故乡情感等方面启发学生去探索分析。本文的梦境描绘契合儿童的心理,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去探索鲁迅如何将自己的想象描绘得如此之美;对比自己的切身经历,你是否也有过如此曼妙的梦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认为你的梦与你的生活、学习、情绪有什么关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这样的儿童视角下,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深入的深入,不能深入的就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好的故事 中明艳的色彩、变化不定的线条、动荡跳跃的画面,在印象派绘画式的文字情境中充分体现出鲁迅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文字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体会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与魅力。教学 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 重在感受鲁迅文字的魅力,并由对鲁迅作品的感知体会他的精神和人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的重点则在于体会鲁迅的形象,体会别人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是鲁迅的侄女周晔于1945年写下的一篇怀念文章。这篇文章本身并不复杂,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其中的儿童视角。很多老师注意到这篇文章中的称谓变化,“伯父”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而“鲁迅”只出现了几次。在小时候的周晔的眼中,“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这篇文章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塑造了儿童眼中真实的鲁迅形象。文中多次提到“伯父的笑”,令人体会到鲁迅是一位幽默、富有同情心的长者,而不是一位不好接近的、严肃刻板的长者。鲁迅是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所以才有臧克家在时代宏大话语中塑造的崇高的鲁迅形象。亲切幽默的鲁迅和伟大崇高的鲁迅并不矛盾,但是认识鲁迅的伟大崇高,则有待于学生今后对鲁迅作品的进一步学习。就臧克家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言,理解上并没有太大难度。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是臧克家在他所处的时代对鲁迅形象的塑造和定位,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作品和资料,在将来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眼中的鲁迅形象。三、“走近鲁迅”单元的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的儿童视角,是在教学观念层面建立的小学生与鲁迅作品对接的可能性,而要真正让532024.02小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世界,并亲近其人,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上有所改变。从阅读角度来讲,造成学生和鲁迅作品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鲁迅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所带来的阅读障碍。我们可以从文字和语句两个层面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问题。在文字层面,除要关注识字教学中的生僻字外,还要关注反映时代生活的一些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字词。比如 少年闰土 中的“大祭祀”“值年”“祖像”“供品”“忙月”“五行缺土”等,这些字词能反映鲁迅少年时代所生活的地方的习俗。如宗法家族的轮流祭祖活动,在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再比如闰土的名字,以及他为何“项带银圈”,这些都需要从民俗文化层面上去理解。还有一些生活中不常见或已经消逝的事物的词语,如少年闰土 中的“弶”“秕谷”“毡帽”,不同的鸟类和贝类等;好的故事 中的石油灯、初学记、“伽蓝”“蓑笠”“乌桕”“一丈红”“胭脂”“云锦”等。提前熟悉这些词语,可以扫除很多阅读障碍。还有一些特殊语句的表达,更是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问题。这些特殊的语句表达分为两类,一类是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现在表达习惯不同的语句。可以把这些语句替换成学生习惯的表达方式,比如下面两句话: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两句话,与现在的表达习惯很不相同。第一句,变成现在的表达,应该是“那一年,是我家负责大祭祀的值年”;第二句应该是“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对特殊语句略加改变,学生能准确理解句子意思即可。但是一些体现鲁迅语言表达风格的语句,则要注意其表达效果,如上述第二句这个长句,就很能体现鲁迅语言表达的特点。鲁迅爱用破折号,在这个长句中以破折号连接了“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这么突兀的一句话,这说明三十年过去了,“我”还在琢磨所谓的猹是什么东西,可见当时闰土介绍猹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前面的“并不知道”与后面的“也没有知道”放在一起似乎显得啰唆,但恰恰是不同时空语句的叠加,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我”对少年闰土的钦佩与怀念。再比如 好的故事 中,写梦境中的景物时,全部用单个的词,如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天、云、竹等,之所以用分散的词来写景,是因为这些是在梦境中出现的景,这些景物在梦境中脱离了人的意识的掌控,各自分散,又自由组合。它们在梦境中像万花筒中的碎片,不停地组合,不停地分散,正是这样奇妙的变化,让鲁迅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好的故事”,表现了梦境中的景物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注意文章内与文章间的对比问题。文章内的对比,在 少年闰土 中,有闰土与“我”的对比,特别是两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课文第一段“我”描绘的月下瓜地刺猹图,就与两人对话中闰土的讲述形成对比。虽然是讲述同一件事,但因语言表达的差异,塑造出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先看“我”的描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再看闰土的讲述: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所描述的画面很美,特别是风景的色彩和层次,具有油画般的质感,突出表达的是“我”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质朴健康生命状态的渴望。而闰土的讲述则更加突出现场感,表现的是闰土的机智教 材JIAOCAI和勇敢。“我”的语言更加文雅,而闰土的语言则非常口语化,非常生动,有浓厚的乡土味道。在这样的对比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少年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写作练习:互换小说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是以地主少爷的视角写乡下少年的,主人公自然是闰土,在两人的一问一答中,表现了乡下少年的勇敢、健康,由此形成自然生命和教化生命的对比。一般对这篇作品的阅读,都会顺着作者的这一意图展开。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想过地主少爷对乡下少年有所美化?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以少年闰土的视角来想象和感知地主少爷,主角由闰土换成地主少爷“我”,看看乡下少年会如何想象地主少爷的生活。如此,会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参照与比较,学生会对闰土和“我”有更充分的认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阅读小说这样的虚构文学作品的方法。要比较顺利地完成这样的阅读训练,就需要补充一些学习资料,特别是反映鲁迅早年生活的文章,让学生对少年鲁迅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帮助,从而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好的故事 中的对比,不但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也有记忆中的风景和梦境中的风景的对比。一般教师会注意到前者的对比,往往忽略了后者的对比。我们看到文章第五段是写记忆中坐船看到的山阴道风景,而第七段则是梦境中自由组合变化的风景。前者因为是眼中所见,非常注意景物的层次安排,而后者更突出景物的自由组合;前者如精细描绘的工笔画,后者是泼墨泼彩的大写意画。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领略鲁迅的文字非凡的表现力。在对比分析中,不必过分强调写景的象征意义,应该将重点放在鲁迅如何表现景物,放在对学生自由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上。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说有关鲁迅的资料浩如烟海,如何找到适合学生阅读并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资料则是关键。少年闰土 的相关资料,可以从 朝花夕拾 中选择一些。比如,涉及鲁迅学习生活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家庭生活的 阿长与 山海经 ,还有另一篇表现童年生活的小说社戏。有的教师用 故乡 做拓展阅读资料,也可以此为契机,适当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涉及乡土社会的小说。总之,少年闰土 的拓展阅读资料,还是要以表现童年生活的资料为主,不必过于复杂。好的故事 的相关资料,可以把 野草 中的 雪 作为拓展阅读资料,甚至还可以选择一些写景片段。比如,在酒楼上 描写风雪中山茶花的段落,结合 少年闰土 中的风景描写,让学生领会和感受鲁迅作品中风景描写的特点。这篇课文的另一个拓展资料,就是文中提到的 初学记 中有关山阴道风景描写的片段,还有 世说新语 中的相关描写。让学生看到,好的故事 所展现的景物,与这些经典作品中的描写是有一定关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的相关资料,可以选择萧红的 回忆鲁迅先生 和许广平的 鲁迅先生与海婴,周晔的另一篇文章 伯父的礼物,以及鲁迅的小说 一件小事,引导学生更为细致、全面地感受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形象。总之,学习资料的选择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中心或主题,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并为初高中进一步学习鲁迅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小学阶段鲁迅作品的学习,不在于对鲁迅有多么深刻的认识,而在于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能在兴趣的指引下,分阶段拓宽阅读视野,将鲁迅变成语文学习的重要对象,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参考文献1 刘发建.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2 王富仁,金立群.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 品王 富 仁 教 授 访 谈 录J.语 文 教 学 与 研究,2002(17).【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XJJG055)阶段性成果】5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