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云南省30个茶叶重点县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3631653

大小:1.26M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茶文旅 耦合 协调发展 及其 影响 因素 云南省 30 茶叶 重点
年 月第 卷第 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吕宛青,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阻断规模性返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滇西旅游环线线性旅游空间吸引力提升研究”()、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 的农文旅融合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阶段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庞娇,魏来: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以中国 个产茶省份为例,载 世界农业 年第 期。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吕宛青,肖钊富(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茶文旅协调发展是促进农文旅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的茶文旅产业数据,对其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表明: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茶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排前 位的依次是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勐海县、勐腊县;茶文旅三系统和三类双系统呈现不同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其中,茶 文化 旅游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情况居多,但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达到了中级协调;旅客周转量、茶产业政策、茶叶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等市场、政策、技术方面的因素对耦合协调发展有极大影响。据此,各县需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关键词:茶文旅融合;发展测度;耦合协调;影响因素;云南茶叶重点县【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实抓手和重要途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年)强调了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作用,提出“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指出“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系列政策表明,“农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茶文旅作为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高级形态,以茶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茶文旅互融,利于推动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弘扬传承、旅游业态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多的国家,茶产业已经成为诸多农业县经济支柱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茶叶作为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其发展属性与旅游业联系紧密,茶旅游以学习茶知识、品茶、园林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并集观光、商务、学习、采茶、购茶等文化休闲于一体,游客体验茶叶产品则涉及种植、生产、加工、调配和消费的茶产业链全过程。最后,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载体亟需强化整理开发利用,传统业态已然无法满足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需求,“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成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结构转型、创新的重要抓手。可以认为,探究县域茶文旅产业及协调发展有助于资源整合和乡村发展提质增效,对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类型的辨析可为地区差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茶文旅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际学者将茶叶旅游归为诸如葡萄酒旅游、咖啡旅游等饮料旅游类型,重点对茶叶旅游进行供需分析。需求视角的研究考察了游客的感知和体验、态度动机、满意度和行为意图;供给角度则关注茶叶旅游潜力与目的地开发,茶旅游营销与管理,茶旅游的社会效应和产出。其理论概念涉及消费者行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市场营销、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包括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及形态学分析等。我国茶叶种植和消费历史之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世纪 年代兴起关于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瑏瑠主要聚焦于茶文化旅游定义、茶旅发展现状、瑏瑡影响因素、瑏瑢模式瑏瑣和意义瑏瑤。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供需和发展潜力方面测度茶旅融合效果、瑏瑥分析融合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并对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旅游参与进行了解析探讨,孙九霞指出茶景观等乡村遗产将茶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改善茶经济和社区生计。瑏瑦耦合协调模型作为测度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方法被用于茶旅相关研究,研究尺度涉及城市、省域、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等中大尺度。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是对某特定地区或省份的茶旅两系统融合情况的研究,从整体视角探究茶文旅三产融合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采用定性方法来研究融合的现状、意义和发展对策,针对县域尺度的茶文旅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瑏瑦易开刚,李解语: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模型建构与效果测度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载 茶叶科学 年第 期。:,(),:,:,:,(),:,(),:,:,(),:,(),:,(),:,(),梁书奎,余天寅:论武夷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载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年第 期。林曦,吴芹瑶,杨江帆: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载 茶叶科学 年第 期。赖格英,邓名明,马云梦,等: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系统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年第 期。眭海霞,韩淼,尹宏: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载 经济问题探索 年第 期。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载 农业考古 年 期。魏妮茜,项国鹏: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载 茶叶科学 年第 期。孙九霞,史甜甜: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案例分析,载 旅游论坛 第 期。融合定量研究不足。鉴于此,本文以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为研究范围,采用熵权 法计算县域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茶 文化 旅游产业融合效度,运用 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茶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助力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理论分析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农业多功能性强调了茶产业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多重功能,产业融合和耦合理论则关注茶文旅通过资源、市场和文化的耦合实现协调互通,空间生产理论体现了茶文旅主体在三元空间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多学科知识,阐释出茶文旅的“融合背景怎样融合融合评价融合影响”的演化过程(见图 )。EEE*$=6=A=546)A=)A=5)AA=%4,4#,#G,/,E?,47C$,*,*9$.,#E=5C$55B0KC()4#0K.0K10K0K/0K40K*)A?2=95A=图 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源于 世纪 年代日本的“稻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运动,作为理解农业角色和价值的新方式,该理念认为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生产属性,还兼具许多其他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功能,体现为激发产业组态的经济效益、盘活乡村存量的社会利益、塑造乡村景观的文化效益、永续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由此可见,农文旅融合能延伸农村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增值空间最大化。具体到茶产业,则体现为:一是经济稳定与发展功能。特色农业是乡村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旅游餐饮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社区文化建设功能。茶叶产业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包括茶道、茶艺等传统文化作为社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系社区结构、保存传播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公共利益功能。通过开发茶园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了解并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年)对云南茶叶经济发展作了规划布局,在全省范围内确立了 个茶叶产业重点县(市、区),包括:普洱市 县(区),即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临沧市 县(区),即沧源佤族自治县、凤庆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临翔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云县、镇康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县(市),即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保山市有 县(市),即昌宁县、龙陵县、腾冲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 县(市),即梁河县、芒市、盈江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涧彝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为行文方便,县(市、区),全文将简称为县、县份;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名称,全文也使用简称。周立,李彦岩,罗建章:合纵连横: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增值路径 基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案例分析,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年第 期。赏茶文化,有助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四是生态服务功能。茶叶种植对环境和生态的维护有着重要作用,茶园在防止土壤侵蚀和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同时,也能进行碳封存。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着力于研究不同产业间如何通过资源、技术、资本、信息、市场等要素的互相融合,以创新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在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下,特别是加快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中,已催生出了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化农业、工业信息化农业等新业态。茶产业是能与文化旅游深度结合的复合型产业,茶文旅产业融合通过打破传统产业壁垒、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模式。一方面,茶 文化 旅游产业在内容和服务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兼容性和互补性,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和文化旅游内涵的不断提高,将茶文化深度融合到旅游体验中,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了消费空间,推动了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茶文旅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新业态产生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效能,还为系统内各产业提供了新的专业附加值,茶文旅融合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能够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如通过开发茶园旅游、茶文化体验活动、茶艺表演、茶林观光等多种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有效释放消费潜力。耦合理论()“耦合”源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系统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从物理学、地理学、资源科学到社会科学,该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在旅游学方面,该理论主要用于旅游供需、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与生态环境、旅游与城市化和其他产业发展领域。在茶文旅方面,耦合理论可识别和强化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体现为通过促进茶 文化 旅游多资源要素共享与优化,实现资源耦合;延长产业链并推出多样化产品,实现市场耦合;融茶文化元素到旅游活动中,增强产品内涵和吸引力,实现文化耦合。耦合理论的测算特点在于通过耦合协调度定量划分等级,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类似的共生理论因更强调“共生 共建 共享”特性,使其在产业融合动态演进中得到更多应用。空间生产理论()空间生产理论由亨利列斐伏尔()提出,基于“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核心思想围绕“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展开三元辩证分析。放置于农文旅融合体系中,表现为茶叶重点县各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的三维度综合影响着社区治理和乡村空间生产。在本研究中,空间实践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实际活动塑造和生产物理性经济空间,如调整茶园面积、优化茶叶产业配置以及提升文旅资源要素等具体措施来提升综合利用率。空间表征呈现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制度空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政策制度与规划形式为现实空间赋予了预期功能,同时也主导和约束着空间实践。表征性空间是“茶文旅”主体编码形成的社会空间,三者的融合不仅涉及到物质空间的转变,更关乎对于空间的认识理解。消费者对于不同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产品的使用和认知,能深入理解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体验去塑造和赋予空间含义。(二)研究假设现有研究揭示了茶文旅产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发展水平受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规模技术、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如茶产业在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的某些县为传统支柱产业,景洪市和腾冲市等旅游资源好的县域文旅发展水平更高,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结合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来看,产业发展异质性体现在产业结构、效率和质量等多维度,即不同县域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可能形成不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据此提出以下假说: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张奇男,董芹芹: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融合发展:理论基础、现状及举措,载 体育文化导刊第 年第 期。,:,陈桂生,吴合庆:数字赋能乡村空间治理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解释,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年第 期。:不同地区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异质性。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是衡量茶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该度量反映了三者在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和政策响应等方面的整合程度。产业融合理论和耦合理论指出:不同县域的茶文旅产业可能处于起步、成长、成熟、衰退的不同阶段,且融合效应存在差异,从而决定着耦合协调度的高低和发展趋势。空间异质性可能表现为协调度高的区域能更好地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市场互补,而协调度低的区域则可能面临资源错配和市场分割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假说:不同地区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茶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经济环境、文化传承、政策支持、技术革新、市场需求等。结合研究需要和空间生产理论可知,耦合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会共同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结果。据此提出以下假说:各因素对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区域云南茶叶产业规模突出、种质资源丰富、品牌产业链完整。据 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年),云南将发展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中国有机茶第一省和民族生态茶旅融合示范区。本文以 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年)确立的 个茶叶重点县为研究范畴。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资料,年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全产业链产值达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占全省茶业全产业链产值的 ,个县年产毛茶万吨以上,个县区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给予云南省独特的文旅发展条件,年茶叶重点县接待游客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亿元,分别占比全省 和 ,景洪和腾冲市作为全省旅游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年 月,澜沧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请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开启了茶文旅融合崭新篇章。此外,研究区包含了全省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的 个县份。优势突出的茶产业资源、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欠发达的区域经济间的供需差赋予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增长点。可见,乡村振兴视域下以茶文旅融合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需求,云南省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产业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大,以此为研究案例具有代表性。(二)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基于茶文旅三系统的产业要素内涵,参考指标体系设计与测度的相关论文,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遵循指标构建的代表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比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可获取性原则,构建云南省县域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涉及茶 文化 旅游三系统、个子系统和 个具体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年),():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网:“三茶”统筹 云南向茶业强省迈进,():根据 年云南统计年鉴整理,旅游数据来源于各茶叶重点县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第四届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成果发布,载 中国文化报 年 月 日第 版。徐元锋,王珏,李茂颖,等:“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林茶共生 人地和谐,载 人民日报 年 月 日第 版。标,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值进行赋值。表 云南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子系统层指标层单位权重指标含义茶产业产业资源()茶叶种植面积万亩 反映茶叶生产规模,表征茶产业潜力和发展空间 有机茶园面积万亩 显示了茶产业对环境友好和健康食品市场的响应 茶叶总产量万吨 整体生产水平,高产意味着更多经济效益和市场供应 茶产业政策次 县政府工作报告正文中所提茶次数,评估政策环境产业经济()茶叶综合产值亿元 茶叶对经济的贡献,表征茶产业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茶农年人均收入万元 人 反应茶农经济收益,衡量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帮助度产业配置()茶农人数万人 表征劳动力水平和对就业的贡献 茶叶专业合作社家 反应组织形式的集体化程度,国家级 省级按 赋权 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家 参考申报标准,国家级 省级按 赋权文化产业产业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项 评估非遗丰富度,体现茶旅产业中的文化传承和响应力,赋权同上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 衡量对重要文物的保护以利于协同开发,赋权同上 博物馆数量座 丰富文化旅游体验并推动茶文旅产业的展示发展 文化站(馆)数个 提供文化产品展示并利于文化体验交流等活动组织效益()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个 反映文化产业的企业规模,显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文化产业支出占比 文旅体媒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旅游产业绩效水平()旅游总收入亿元 直接经济效应,反应旅游业对当地的贡献 旅游产业结构 评估旅游业结构布局,用总体旅游收入 总 表示 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 游客数量反映茶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和市场需求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个 衡量旅游资源,、级旅游景区按 赋权 国家级特色乡村数个 国家级传统村落、森林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村总数 国 家 级 生 态 旅 游资源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总数支撑条件()星级酒店 饭店 民宿数个 优质食宿设施可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旅行社数量个 表征茶文旅产业的专业化旅游服务水平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反应游客可达性和便利性,(旅客运输量 运输距离)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三)数据来源本文以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为研究单元,选取 年度截面数据。其中,文化旅游产业等统计数据来源于 云南统计年鉴和各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旅游资源中的相关景区、国家级特色乡村数和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数据来源于国家各部委官方发布公告;茶产业数据、文化企业与产业支出数据来自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州)农业农村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政府官网等。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充完整。(四)研究方法 熵权 法由熵权法和 法组成,先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测度目标靠近正负理想解的贴近度,来对评价对象进行水平评估。()数据标准化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式中,为该项指标的评价值;为样本数据的实测值;和 分别为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熵权法计算权重 ()()()式中,为指标个数;为第 年第 指标的标准化值;为第 项指标的信息熵;为该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结合标准化值和权重系数,计算茶叶重点县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式中,为产业发展水平;为各指标的权重;表示各指标单因子评价分值。()评价所得正负理想解 ()()槡;()槡()式中,、分别为指标 中的最大、最小值;和 分别为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式中,即表示茶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为茶叶重点县数量。耦合协调模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肖钊富,李瑞,吕宛青:成渝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演化研究,载 世界地理研究 年第 期。()槡()式中,为茶文旅耦合度;为三系统的协调指标即综合评价指数;为系统间耦合协调度;、和 分别为茶文旅的产业发展水平;、分别为三者权重赋值,本研究认为茶文旅产业发展同等重要,取 。测算三类双系统(茶文、茶旅、文旅)时,其公式与此类似。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本文运用 软件,通过 相关性分析研究各因素和茶文旅系统耦合协调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模型自动识别出有显著性的自变量,不具有显著性的 会自动移出模型,用 向后法进行迭代回归,以期进一步筛选得到显著性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主要测量由分层间差异引起的总体变异比例,已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得到应用。鉴于影响茶文旅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当该因子与茶文旅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显著作用时,则表明该因子对茶文旅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可有效检测区域茶文旅协调的核心影响因素。()式中,;为研究区样本数 个县;为指标 的方差;,表示分区,为茶文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分类数。值大小反映空间分异程度,值越大表明指标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越大。四、实证结果分析(一)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通过指标体系数据标准化后确定权重,利用熵权 模型计算出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的茶 文化 旅游 年度的产业发展水平,按综合评价值排序,得到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表(见表 )。表 云南茶叶重点县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县域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茶文旅综合评价县域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茶文旅综合评价景洪市 芒市 腾冲市 绿春县 思茅区 墨江县 澜沧县 镇沅县 勐海县 盈江县 勐腊县 永德县 凤庆县 云县 临翔区 耿马县 广南县 龙陵县 景东县 宁洱县 双江县 孟连县 沧源县 梁河县 昌宁县 西盟县 南涧县 江城县 景谷县 镇康县 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王劲峰,徐成东: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载 地理学报 年第 期。从单产业看,个茶叶重点县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假说 得证。茶产业方面,勐海县以 的水平位列第一名,其次为澜沧县()、凤庆县()、双江县()、思茅区()、勐腊县()、景谷县()和昌宁县(),皆属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究其原因,该区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西南季风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即分布于此,种茶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政策和茶产业全产业链供给充足,促进了勐海县、思茅区、双江县等“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的茶产业集聚。相比之下,囿于远离澜沧江中下游核心产茶区,茶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不足,使得广南县()、盈江县()、孟连县()、西盟县()和梁河县()茶产业排名相对靠后。文化产业方面,得分前几名分别为腾冲市()、景洪市()、澜沧县()和思茅区()。腾冲市得益于其省级文化名城地位、边境地理优势、多元的历史文化融合以及旅游开发投资,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景洪市作为西双版纳州州府,拥有悠久独特的傣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得到同步开发。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文化产业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拉祜族文化和景迈山古茶林为代表的农业文化景观等资源。此外,研究范畴内 的县份文化产业水平未达到平均值(),可见县域文化产业差距大,且在区域空间呈现“中部凹陷”分布特征。旅游产业方面,景洪市和腾冲市分别以 和 的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余县份,接下来依次为思茅区()、南涧县()、勐腊县()等。究其原因,景洪市和腾冲市作为传统的旅游城市和全域旅游地,级景区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众多文化遗产与浓郁民俗风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相比之下,个研究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县份,其旅游产业水平未达到平均值(),说明县域旅游产业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比各县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得分和空间布局,发现文旅产业存在较大程度的协同发展特点。将各县产业相对发展类型划分为茶叶主导型、文化主导型、旅游主导型 种,各类型对应县份分别有 个、个、个,茶叶主导型区县占总数的 ,其中江城、双江、勐海、镇康、绿春、凤庆、南涧等县份的茶产业与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西双版纳州的茶文旅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最好,紧接着是腾冲市,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表现不俗,而作为茶叶发展重镇的临沧市所辖各县的茶文旅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不突出。(二)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耦合协调程度等级划分如表 所示,以此作为茶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判断依据。表 耦合协调程度等级划分耦合协调度 类型耦合协调度 类型 极度失调 勉强协调 严重失调 初级协调 中度失调 中级协调 轻度失调 良好协调 濒临失调 优质协调茶文旅耦合协调水平由三类双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共同决定。为深入探究各茶叶重点县的产业协调发展状态,测算出云南省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三系统及三类双系统(茶 文化、茶 旅游、文化 旅游)间的耦合协调度(见表 ),假说 得到验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表 云南茶叶重点县茶 文化 旅游双系统及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县域茶 文化茶 旅游 文化 旅游 茶 文化 旅游县域茶 文化茶 旅游 文化 旅游 茶 文化 旅游景洪市 永德县 腾冲市 南涧县 思茅区 墨江县 澜沧县 镇沅县 勐腊县 广南县 勐海县 云县 临翔区 耿马县 景东县 宁洱县 双江县 龙陵县 昌宁县 盈江县 凤庆县 孟连县 芒市 西盟县 景谷县 梁河县 绿春县 江城县 沧源县 镇康县 由表 可知,茶 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介于 之间,包含了严重失调 良好协调的 个等级,仅澜沧县茶 文化系统达到良好协调水平(),另有思茅区()、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达到中级协调水平。茶 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介于 之间,包含了严重失调 中级协调的 个等级,仅景洪市茶 旅游系统达到中级协调(),另有思茅区()、勐海县()、腾冲市()、澜沧县()、勐腊县()、双江县()和南涧县()达到了初级协调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南涧县从茶 文化系统的轻度失调上升到茶 旅游系统的初级协调,说明南涧县对茶产业资源的旅游活化起到了一定成效。文化 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介于 之间,包含了严重失调 优质协调中的 个等级,无中度失调和良好协调,腾冲市()和景洪市()都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思茅区()达到中级协调,勐腊县()、广南县()、澜沧县()、沧源县()和临翔区()达到了初级协调。经综合分析可知,云南茶叶重点县茶 文化 旅游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介于 之间。其中,景洪市()、腾冲市()、思茅区()、澜沧县()达到了中级协调,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和勐海县()达到了初级协调。可见 个茶叶重点县茶文旅系统耦合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不协调,空间上呈“中心边缘”分布,景洪和腾冲两市为双核心,思茅区、澜沧县为副中心,景洪市协同勐腊县、勐海县形成了协调水平高值区,并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边缘县份协调程度较低。(三)茶文旅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面向茶叶重点县的茶文旅产业发展评价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茶文旅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情况。为克服单一方法的弊端,本文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用 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指标筛选评价,最后基于茶文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异质性,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辨析茶文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如表 所示,相关系数显示,在 个指标中,有机茶园面积()、茶农年人均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数量()、文化产业支出占比()和国家级特色乡村数()共 个指标与茶文旅耦合协调度 没有相关关系。说明这些指标不是影响茶叶重点县的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的假说 得证。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表 相关系数回归因素相关系数因素相关系数因素相关系数 注:囿于多重共线性问题,将剩余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耦合协调度 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迭代回归分析(向后 法),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见表 ):茶产业政策()、茶叶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文化站(馆)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旅客周转量()。意味着该 个因素能解释 的变化原因,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值在数字 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较好,其公式为:可见茶产业政策对耦合协调度产生较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茶叶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文化站(馆)数、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和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都对其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旅客周转量对其产生显著负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游客流量加大反而会造成茶文旅消费体验效果下降,从而导致融合度降低。表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标准误 共线性诊断 容忍度常数 调整 (,),值 注:因变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测,得到不同因素对于茶叶重点县茶文旅耦合协调度的因子探测结果 值,通过交互探测探究各因素交互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表现为增强或是减弱,得到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热力图(见图 )。各因子对茶文旅耦合协调度分异的影响程度如下:旅客周转量()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文化站(馆)数()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茶叶专业合作社()茶产业政策()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这一结果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相近。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不是由单个因素直接导致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茶文旅耦合协调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作用强,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交互增强为主。每个影响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的 值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文化站(馆)数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交互影响最大(),说明两者交互作用时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大。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R 注:对角线为单因子作用图 云南茶叶重点县茶文旅因子探测与交互探测热力图可见,茶文旅协调发展主要受市场、政策、技术等方面影响。首先,旅客周转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和茶叶市场的潜在规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其次,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企业通过提供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强化了地方文化的推广和旅游吸引力。文化站(馆)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地区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体验茶文化的平台。此外,国家级生态旅游资源为茶文旅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休闲体验,增强了产业的吸引力。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资源来提升茶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培育推广文化旅游。再者,“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绿色发展奖补和税收优惠等茶产业政策激励对于促进茶文旅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省级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其市场影响力、品牌效应和技术创新力,推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五、茶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与策略(一)茶文旅系统耦合协调机制构建茶文旅综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表征了三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约束,三类双系统(茶 文化、茶 旅游、文化 旅游)存在着融合互动、交互影响的作用机理。茶产业系统作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体系,是茶文旅综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生长种植、加工调配、消费体验等全产业链,而且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资第 期吕宛青,肖钊富茶文旅耦合协调发展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以云南省 个茶叶重点县为例料,以创意为核心系统,以挖掘多元功能价值为目标的系列活动,是乡土文化、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互动体验和价值外延的动态整体,是整个系统的内涵保障。旅游产业表征了游客和社区居民在旅游目的地的系列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为整个系统提供持续动能。系统之间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相互作用,通过单元间的关联耦合形成更高层次的茶文旅综合系统。因此,只有协调发展茶文旅综合系统,才能汇集要素优势,以茶彰文、以文塑旅、以旅促茶,实现产业的深化融合发展。茶文旅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耦合机制如图 所示。95A9AG#CP*K/9J(B.6G#?M(BFP#L$/!$,N$C46C6EPC$#CE#$PE,3$#C图 茶文旅系统耦合协调机制(二)茶文旅协调发展类型及融合策略分析辨析不同茶叶重点县茶文旅特点的发展模式,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是本研究的实践目标。根据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测量结果,参考学者关于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优化的经验,将耦合协调度 划为协调性显著县域,为协调性不显著县域。将 个茶叶重点县划分为 种类型,立足云南省发展现状需要,辨析重点县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策略(见表 )。表 云南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类型及策略系统协调水平 产业领先类型地区发展特点融合发展策略显著 旅游领先景洪市、腾冲市茶文旅中级协调,旅游产业优势突出,产业资源禀赋得到很好开发立足现有市场稳步发展,创造品牌优势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发挥区域核心极的带动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秦会朵,范建华: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载 理论月刊 年第 期。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等: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载 经济地理 年第 期。(续表 )系统协调水平 产业领先类型地区发展特点融合发展策略显著 茶叶领先思茅区、澜沧县、勐腊县、勐 海 县、临 翔 区、景东县、双江县、昌宁县、凤庆县茶文旅发展呈勉强和初级协调,茶产业资源丰富,文旅产业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大部分县发展进入瓶颈期;凤庆县旅游产业相对落后思茅、勐腊、勐海、澜沧 区县利用好“一县一业”政策,加强文旅开发建设保护,促进茶文旅深度融合,澜沧县应打造景迈山品牌效应;临翔区、景东县、双江县、昌宁县应整合地区资源,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凤庆县应加强茶文产业的旅游活化显著 文化领先芒市茶文旅发展初级协调,三产业均衡发展挖掘并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文旅宣传,整合吸纳临近的腾冲市旅游客源不显著 茶叶领先景谷县、绿春县、永德县、南 涧 县、镇 沅 县、云县、宁洱县、江城县、镇康县茶文旅发展不协调,茶产业起单一支撑作用,除南涧县外其余各县文旅产业较不发达;江城县、镇康县文旅产业不具备发展条件景谷县、绿春县、永德县、镇沅县、云县等文旅欠发达地区应改造产业结构、提升基础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南涧县应利用好旅游基底并注意文化产业建设;宁洱县、江城县、镇康县应立足发展实际,加强茶产业政策扶持不显著 文化领先沧源县、墨江县、广南县、龙 陵 县、盈 江 县、孟 连 县、西 盟 县、梁河县茶文旅发展不协调,文化行业相对领先,产业特色不鲜明,茶 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结合市场需要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落地,需要探索新的突破口以带动区域产业融合不显著 旅游领先 耿马县茶文旅及茶文、茶旅、文旅发展全为轻度失调,旅游业不高但相对领先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注:表中同种类型县域,按茶文旅耦合协调度依次排序。六、结论与建议本文运用熵权 法、耦合协调模型、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云南 个茶叶重点县茶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茶文旅系统耦合协调机制,辨析了各县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论如下:第一,云南茶叶重点县的茶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茶产业方面,勐海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