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请求形式的对比分析——“我想_要”与“%28你%29能不能”.pdf
下载文档

ID:3631618

大小:446.83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儿童 请求 形式 对比 分析 我想 28 29 能不能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2024,12(2),627-634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4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ml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088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刘亚丹,李晶晶.儿童请求形式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言学,2024,12(2):627-634.DOI:10.12677/ml.2024.122088 儿童请求形式的对比分析儿童请求形式的对比分析“我想“我想/要”与“要”与“(你你)能不能”能不能”刘亚丹,李晶晶刘亚丹,李晶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9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7日 摘摘 要要 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对儿童以“我想基于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对儿童以“我想/要”和“要”和“(你你)能不能”这两种句式对父母发起的请求话语进能不能”这两种句式对父母发起的请求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二者在请求权利大小与请求的目的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分析了二者在请求权利大小与请求的目的两方面的异同,这里的权利是指请求者对两方面的异同,这里的权利是指请求者对自己请求行为发起的合理性与自己请求行为发起的合理性与判断。研究发现,儿童使用“我想判断。研究发现,儿童使用“我想/要”发起请求时旨在寻求父母的许可,要”发起请求时旨在寻求父母的许可,被请求者仅需语言回应,此时儿童的请求权力以及求得认同的程度较高;而使用“被请求者仅需语言回应,此时儿童的请求权力以及求得认同的程度较高;而使用“(你你)能不能”发起时能不能”发起时旨在寻求帮助,被请求者需要实施具体的身体行为,且称谓语常出现在以该形式发起的请求话轮或前序旨在寻求帮助,被请求者需要实施具体的身体行为,且称谓语常出现在以该形式发起的请求话轮或前序列中,一些在收到回复后才会发起请求,体现了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被接受的不确列中,一些在收到回复后才会发起请求,体现了儿童对自己行为的被接受的不确定性,此时儿童请求的定性,此时儿童请求的权利以及对求得认同权利以及对求得认同的程度较低。的程度较低。关键词关键词 请求请求,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我想“我想/要”要”,“(你你)能不能”能不能”,权利权利 A Comparing of Two Requesting Forms Used by Child“Wo Xiang/Yao”and“(Ni)Nengbuneng”Yadan Liu,Jingjing Li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Shaanxi Received:Dec.19th,2023;accepted:Jan.29th,2024;published:Feb.7th,202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an investigation of ordin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showed a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equesting forms:“Wo 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28 现代语言学 xiang/yao”and“(ni)nengbuneng”.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request purpose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entitlement to the requested action.It is evidenced that by making a request using“wo xiang/yao”,speakers treat their request as less contingent and more entitled to make because the action they request is asking for permission which only re-quires the parents to accept or reject instead of performing certain actions.In contrast,when us-ing“(ni)nengbuneng”for assistance,speakers are not entitled to make because recipients need to put more effort to conduct the requested action.Therefore,children are uncertain about whether the request is accepted or not and thus are less entitled to make,and accordingly,their requests are contingent on parents.This is underscored by other features,such as addressing terms in first turn construction unit or pre-request sequence.Keywords Request,Conversation Analysis,“Wo Xiang/Yao”,“(Ni)Nengbuneng”,Entitlement Copyright 2024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引言引言 请求是说话人向听话人让听话人做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请求者的意愿向被请求者的强加,是一种需要被请求者付出而请求者受益的社会行为1。Blum-Kulka 2等人对“请求”和“道歉”两种社会行为实施了跨文化研究,自此,请求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会话分析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请求这一社会行为的研究,并从不同视角对该行为进行分析:请求的话轮设计3 4、请求的序列组织结构5以及发起请求的原因6等。国外关于儿童请求的研究集中在家庭活动和同伴互动过程中,主要分析影响儿童请求句式选择的因素7 8 9。而国内对于请求话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关注儿童的语用能力发展10 11。研究表明,儿童有足够的互动能力,能够和成人一样遵循社会规范,设计并构建话轮12。因此,儿童的请求话语研究要将社会互动因素考虑在内,分析微观互动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建构。而会话分析作为一种微观社会学研究方法,它“观察的不只是言语互动,还包括互动交往的方方面面”13。因此,本文将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儿童的请求话语,对比儿童请求的两种表达形式:“我想/要”和“(你)能不能”,分析二者使用过程中的异同点。2.“我想“我想/要”与“要”与“(你你)能不能”的相关研究能不能”的相关研究 请求的语用学研究中,Blum-Kulka 2基于面子保全论14,将请求句式划分为了三大类礼貌请求策略: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请求言语行为。“我想/要”属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而“(你)能不能”属于规约性请求言语行为。请求的会话分析研究通常将各种请求句式考虑在内,再根据不同的请求句式分析话轮构建情况。Curl和 Drew 4的研究结果表明,“(你)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和家人、朋友等亲近人群交流过程中。不过该研究是对比英语中的礼貌句式“I wonder”,相较于“I wonder”而言,“能不能”更经常出现在请求言语行为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人是否有足够的权利(entitlement)向说话人发起请求:“能不能”的请求权利高于“I wonder”。此外,“(你)能不能”句式经常出现在请求协Open AccessOpen Access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29 现代语言学 商中的首次发起3 15,主要作用是发起话轮,而在协商的过程中,发起人的权利逐渐增大,请求形式会从最初的情态句变为施为、祈使,乃至威胁16。上述的研究对象是成人间的请求对话,相比而言,“我想/要”在儿童与父母的互动中使用则更为频繁。Ogiermann 8按照 Blum-Kulka(1984)的请求策略分类分析了波兰儿童家庭用餐期间的请求行为,发现“我想/要”是所有请求句式中占比最大的,他将此现象归因于家庭权威以及父母责任感,父母在用餐期间掌握着儿童的动向,且要对儿童就餐负责,因此儿童使用“我想/要”的形式明确请求的具体物品(食物或餐具)或具体行为时,家长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意图。但研究发现,儿童并非总是被动的接受方,也会自主参与到用餐活动中,对吃饭这一行为负责,这时“(你)能不能(Can you)”句式会成为主要的请求发起形式。Wootton 17对比分析了“我想/要”和“(我)能不能(Can I)”,研究发现请求被拒绝并发起请求行为时的请求语形式有所不同。“我想要”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我)能不能(Can I)”。不过使用后者时,儿童往往有把握父母会接受自己的再次请求。国内请求行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语用策略实施以及语用能力发展,会话分析领域对请求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当前研究表明,请求作为一种伤面子行为18,从其序列结构来看,请求序列出现之前往往会有前扩展(请求前序列,请求预备序列和请求前序序列),用以探测被请求者接受请求的可能性19 20。儿童请求的会话分析研究从多模态的视角分析请求的序列,包括儿童的发起与父母的回应12。综上所述,国外的请求会话分析研究收货颇丰,而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从事儿童请求话语的会话分析学者则更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比儿童发起请求的两种形式:“我想/要”和“(我)能不能”,能对国内请求行为的研究有所帮助。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一名 7 岁半的男孩进行阶段性的个案跟踪,录音主要发生在每日吃饭前后和睡觉前。录音总时长 30 h,经过筛选,共保留了 36 条与请求相关的语料,其中,以“我想/要”的句式发起的有 11 条,以“(你)能不能”发起的有 6 条,随后本人对其进行了转写。本研究使用 Gail Jefferson 在 1984 起使用并逐渐发展的转写体系21,以书面形式呈现自然会话中的细节。此外,本研究中,儿童使用的是普通话,而父母二人普通话与河南话会随时转换,且小航的语言表达尚未成熟,因此,在本文中,无对应字词的音皆用英文字母进行标注。本文将从转写后的文本语料出发,对比分析该儿童使用“我想/要”和“(你)能不能”这两种请求句式时,说话人的请求目的以及他对自己请求权利大小的衡量。4.“我想“我想/要”与“要”与“(我我)能不能”的请求功能与权利体现能不能”的请求功能与权利体现 通过分析所收集到的语料发现:儿童发起请求行为的话轮主要有祈使、“我想/要”、“(你)能不能”,问题讲述等形式,其中“我想/要”和“(你)能不能”占比相对较大。分析发现,儿童寻求父母的许可时会使用“我想/要”的形式发起请求;寻求帮助时则会使用“(你)能不能”的形式发起请求。4.1.“我想“我想/要”的寻求许可功能要”的寻求许可功能 儿童以“我想/要”的形式发起请求、寻求许可时被请求者仅需接受或拒绝,不用附加其他具体的身体行为,因此被拒绝的可能性小,儿童使用该形式发起请求的权利相对较高。语料 1:HJH 在邻居家玩,被三姨喊回家吃东西 01 HJH:02 LYN:你咋又吃零食:,03 HJH:我想喝.=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30 现代语言学 04 LXX:=明天。05 (1.5)06 HJH:行:吧,哎呀。语料 1 中,HJH 在首个话轮以“我想”的形式发起请求行为,且具体请求的物品加了重音表示强调,此处的请求行为并未指向特定的听话人,因此在首个话轮转换相关处并未接收到理想的听话人(妈妈)的回应,反而是其他的人对根请求行为进行了扩展(02 行):询问缘由。03 话轮中的“我想”是对 02 话轮的回应,LXX 在 04 行话轮通过向说话人提供另一个选择拒绝了 01 行话轮的请求。这里的“我想喝它”是寻求妈妈的许可,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不过请求行为被拒绝后 HJH 就妥协了,并放弃了继续请求。结合语料背景可知,HJH 是被喊回来吃东西的,他认为自己的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想喝它”在这里是一个权利高的请求行为,但是他当天已经喝过一瓶酸奶了,所以妈妈拒绝了他的请求。语料 2:在高速上,LIU 在副驾且拿着所有的饭,在这之前 LXX 告诉了 HJH 想吃的话就找姥爷要。01 HJH:妈妈:妈妈:,:,我好想我好想(.)吃吃呀呀,02 LXX:叫(.)姥爷拿。03 (0.7)04 HJH:姥爷姥爷:,05 LIU:吃包 dei 不 si?(河南话)06 HJH:我想吃我想吃水煎水煎包包。07 LXX:嗯。07 HJL:(该饿了)08 (省略 18 个话轮)09 LIU:来来(笑)。=10 LXX:=拿好。11 HJH:谢谢姥爷=我最爱你了。自己自己自己接.语料 3 中,从 01 行话轮中 HJL 的语音增强和 03 行 HJH 的语调升高可知,HJH 和父亲因为洗脚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 06 行长时间的沉默中,HJH 衡量了自己的能力,并不足以去接热水,于是 07 行 HJH以“能不能”的形式发起了请求行为,但 HJL 此时正在抱着小儿子,没有时间和空间执行接洗脚水的行为,说明请求被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他态度强硬地拒绝了孩子的请求行为(两个“自己”声音较高)。07 行的“能不能”构式体现了说话人对自己权利的不确定以及请求被完成的难易度的不确定4,因为HJL 所处于的忙碌状态是有目共睹的,且最开始的争吵又增加了被拒绝的可能性,所以,在衡量了自己的请求权利后,HJH 使用了“能不能”构式的疑问句而非祈使句或“我想/要”等权利高的形式,降低了自己的请求权利。语料 4:LXX 让 HJH 把积木拆了并收拾起来 01(省略 20 个话轮)02 HJH:这可是我(拼)出来的.03 LXX:嗯:,下次玩儿(.)明天玩儿了还可以再拼。重新拼。04 HJH:=妈妈妈妈,那你能不能那你能不能帮我帮我拼拼?05 (0.4)06 LXX:我为啥要帮你拼?不是你要玩吗?谁玩儿谁拼啊,07 HJH:可是你让()08 LXX:拼着还(.)还让人帮忙吗?09 HJH:可是(.)10 HJH:可是这是你:让我们扔:的.11 LXX:我让你们扔:的?那谁(.)你玩儿了你不收吗?不收:(.)都全给我.全藏起来。以后都不准玩。(0.5)都归我了。我拆了我收了归我了,以后都不准玩。(0.4)我拿走。语料 4 中省略了 LXX 的指令句,她让 HJH 把积木收拾好,在 02 行话轮,HJH 使用了“千辛万苦”这个成语,委婉地拒绝了妈妈的指令,且这四个字的语速变缓,HJH 主要是为了强调做积木而付出的努力,这句话其实是序列前扩展22,在这里也叫请求前序列,解释了自己拒绝的理由,陈述了自己拼积木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自己后续请求的合理性。于是他在 04 行话轮中发起了请求行为:“能不能帮我拼”,听话人并未直接回应,而是反问了 HJH 为什么,07 行和 10 行话轮中 HJH 将责任归结于 LXX,致使 LXX 拒绝的语气愈加强烈,声音也随之增强,很强硬地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此处的请求前序列和请求句式的选择都表明请求者的请求权利比较低,儿童刚刚拒绝了执行妈妈的指令,也知道自己的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高。称谓语的使用也是儿童以“(你)能不能”句式发起请求行为的突出的特点。儿童从独字阶段就开始习得称谓语,并用此来与他人建立情感交流,其主要功能是呼应功能23。称谓语在亲子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父母在向儿童发动某个指令时,且经常作为第一个话轮构建单位出现在序列的首个话轮位置,其作用在于开启话轮并引起说话人的注意24。在本研究中,儿童使用称谓的频率十分频繁,以“(你)能不能”形式发起的所有请求话轮的首个话轮构建单位皆由称谓语构成。儿童使用称谓语时,主要是为了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32 现代语言学 引起父母的注意,且没有得到回应的话就会一直喊下去,直到收到目标听话人的回应才会发起请求。语料 5:HJH 问爸爸能不能买烤鸭 01 HJH:爸爸。02 (未得到回应,此后又喊了七声均没有回应)03 HJH:爸爸(第九声)04 HJL:哎。05 HJH:你明天能不能买烤鸭啊你明天能不能买烤鸭啊?06 HJL:为啥要吃烤鸭烤鸭啊?07 HJH:我想吃了。08 HJL:嗯。语料 5 中,在请求的根序列出现之前,该儿童一直在喊“爸爸”,直到第九声才收到了回应,在呼应应答序列彻底完成之后,他以“(你)能不能”的形式向爸爸发起了请求行为,HJL 询问缘由后,在08 行话轮给出了语言上的肯定回复,接受了这一请求行为(由于录音中并没有后续,所以不知道爸爸是否给儿子买了烤鸭)。该请求行为很明显是儿童自身办不到的,且需要听话人付诸实际行动,上文提到,执行这类行为时,说话人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儿童这一请求句式将自己的权利放低了。语料 3 和语料 4 的请求皆是为了寻求帮助而非许可(语料 1 和 2),二者区别在于寻求许可是仅需说话人同意或拒绝的言语行为,不需要付出其他的动作,而当发起请求是为了向听话人寻求帮助时,听话人口头上的回应并不充分,他们要完成相应的行为:“帮忙接洗脚水”和“帮忙拼积木”,这时听话人要付出的远远比寻求许可时要多。说话人在发起请求时也会考量自己的请求是否会妨碍对方正在进行的动作、衡量自己被拒绝的可能性,从而选择合适的请求形式以降低或增加自己的权利。5.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 儿童使用“我想/要”的形式发起请求时,基本上是向父母寻求许可,这里的请求行为具体动作的实施是说话人本人去完成的,此时对于被请求方来讲,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因此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相应的请求权利也会比较高。此外,以“我想/要”发起的请求皆与“吃”或“喝”有关,用餐期间,家长需要掌握儿童的动向,负责吃饭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8,这时使用“我想/要”的句式发起请求更易于家长的理解;而当使用“(你)能不能”的形式发起请求时,请求的主要目的则是寻求帮助。发起人深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其请求的动作,需要能力更高的父母来完成,这时听话人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要终止自己当前的行为,所以请求被拒绝的可能性更高,相应的请求权利也就降低了。此外,儿童的称谓语使用情况也有些区别。以“(你)能不能”发起的请求序列中,儿童使用称谓语的频率更高,当前语料中,每一个以此发起的请求话轮的首个话轮构建单位都是由“爸爸”或“妈妈”构成的,直至收到回应,儿童才会发起请求。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听话人拒绝说话人的请求行为时会考虑如何避免威胁说话人的面子18,这时拒绝话轮中会有停顿、犹豫或解释等缓和非优先回应的行为25。但在本研究的语料中,无论儿童使用何种形式发起请求,父母拒绝请求时都没有将面子威胁26考虑在内,反而是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根据 Craven 和 Potter 15的研究可知,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会影响会话的内容,从而导致这种不同于传统非优先回应的现象。基金项目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9 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外语类专业院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33 现代语言学 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XWE21),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语言学专业课程实践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BZDS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Clayman,S.E.and Jeritage,H.(2014)Benefactors and Beneficiaries:Benefactive Status and St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Offers and Requests.In:Drew,P.and Couper-Kuhlen,E.,Eds.,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John Benja-mins,Amsterdam,55-86.https:/doi.org/10.1075/slsi.26.03cla 2 Blum-Kulka,S.and Olshtain,E.(1984)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Applied Linguistics,5,196-213.https:/doi.org/10.1093/applin/5.3.196 3 Antaki,C.and Kent,A.(2012)Telling People What to Do(and,Sometimes,Why):Contingency,Entitlement and Ex-planation in Staff Requests to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Impairments.Journal of Pragmatics,4,876-889.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2.03.014 4 Curl,T.S.and Drew,P.(2008)Contingency and Action:A Comparison of Two Forms of Requesting.Research on Language&Social Interaction,41,129-153.https:/doi.org/10.1080/08351810802028613 5 Keisanen,T.and Rauniomaa,M.(2012)The Organization of Participant and Contingency in Prebeginnings of Request Sequences.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45,323-351.https:/doi.org/10.1080/08351813.2012.724985 6 Baranova,J.and Dingemanse,M.(2016)Reasons for Requests.Discourse Studies,18,641-675.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16667154 7 Wootton,A.J.(2005)Interactional and Sequential Configurations Informing Request Format Selection in Childrens Speech.In:Hakulinen,A.and Selting,M.,Eds.,Syntax and Lexis in Conversation:Studies on the Use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in Talk-in-Interaction,John Benjamins,Amsterdam,185-208.https:/doi.org/10.1075/sidag.17.10woo 8 Ogiermann,E.(2015)In/Directness at Polish Childrens Requests at Dinner Table.Journal of Pragmatics,82,67-82.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5.03.007 9 Zinken,J.(2015)Contingent Control over Shared Goods.“Can I Have X”as a Practice for Requesting Material Ob-jects.Journal of Pragmatics,82,23-38.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5.03.005 10 Chen,Y.P.(2013)Childrens Formal Division of Labor in Requests.Pragmatics,23,215-241.https:/doi.org/10.1075/prag.23.2.02che 11 韩戈玲.汉语儿童请求协商事件及语用能力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2020,4(41):75-80.12 刘钦宇,吴亚欣.多模态会话分析视角下儿童发起的亲子间指令性互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289-298.13 吴亚欣,于国栋.会话分析的本质与特征一种社会学视角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39(5):102-107.1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5-237.15 Craven,A.and Potter,J.(2010)Directives:Entitlement and Contingency in Action.Discourse Studies,12,419-442.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10370126 16 Hepburn,A.and Potter,J.(2011)Threats:Power,Family Mealtimes,and Social Influenc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50,99-120.https:/doi.org/10.1348/014466610X500791 17 Wootton,A.J.(2014)Two Request Forms of Four Year Olds.In:Drew,P.and Couper-Kuhlen,E.,Eds.,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John Benjamins,Amsterdam,171-183.https:/doi.org/10.1075/slsi.26.07woo 18 于国栋.请求作为伤面子行为的会话佐证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4):3-19.19 吴亚欣,刘蜀.汉语自然会话中请求行为的序列结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3):69-76.20 吴亚欣,刘蜀.请求行为之微妙性的序列组织研究J.现代外语(双月刊),2020,43(1):32-43.21 Jefferson,G.(1984)Transcript Notation.In:Atkinson,J.M.and Heritage,J.,Eds.,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9-16.22 Stivers,T.(2013)Sequence Organization.In:Sidnell,J.and Stivers,T.,Eds.,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Wiley-Blackwell,Chichester,191-209.https:/doi.org/10.1002/9781118325001.ch10 23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2):303-308.24 Pauletto,F.,Aronsson,K.and Galeano,G.(2017)Endearment and Address Terms in Family Life:Childrens and Parents Requests in Italian and Swedish Dinnertime Interac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09,82-94.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6.12.014 刘亚丹,李晶晶 DOI:10.12677/ml.2024.122088 634 现代语言学 25 Pometantz,A.and Heritage,J.(2013)Preference.In:Sidnell,J.and Stivers,T.,Eds.,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Wiley-Blackwell,Chichester,210-228.26 Brown,P.and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65-67.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308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