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pdf
下载文档

ID:3631203

大小:6.90MB

页数:26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宏观 部分 第六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从本章起开始叙述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本章先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作为宏观部分的一个引论,再说明宏观经济的几个主要指标,尤其是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系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前面各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例如,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实现效用最大,厂商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市场机制又如何把千百万个体决策者的活动协调起来等;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具体说来,宏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会发生时而高涨,时而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因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失业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名义利率和汇率大幅度波动;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会迅速增长,而另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很缓慢甚至停滞和倒退。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国民收入变动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对策,就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加以测度,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加以测度一样。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国民收入在经济学中乃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它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本章下面几节就要专门对此作讨论。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因为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又有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 GDP 折算指数三种。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表示。通货膨胀率不仅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影响。通货膨胀率过高,也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出了问题。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这些变量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关联,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总的说来,如果微观经济学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由于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因此不考虑个体经济的差异,只把经济划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尽管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都不外乎属于这三大部门。所有在工厂、商店、农场、学校、金融机构等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成员,而所有这些机构或者单位则都是一个个企业(当然这里的学校不是指政府办的公立学校)。军队、法院以及所有政府机构都是属于政府部门,但政府部门中所有工作人员又都是家庭成员一分子。因此宏观经济学在引进家庭消费和投资行为时,就把所有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部门,而不去管各个家庭有何差异或特点;在研究企业行为时,不去考虑它是经营什么业务的企业,是生产什么产品的企业,而把所有企业都当做一种生产经营的经济部门;同样在分析政府行为时,也不去管它是什么地方的政府,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政府。宏观经济学也涉及国外的家庭、企业和政府,但也只是把它们都当做一个国外部门来对待。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市场有多种多样。然而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各种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上,有无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服务产品)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货币市场上,所有金融资产(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在这里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劳动市场上,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方和作为劳动需求方的企业、政府在进行交易并形成劳动价格和就业量。正是对这三大经济部门在这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构成了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那些仅仅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的理论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一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 ISLM 模型;在 I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型,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即 ADAS 模型。实际上,前面两个模型只是研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人。这里讲的还是与国外不发生关系的封闭经济的情况。如果引进国际经济部门,那么决定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中,除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还有国际市场。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本书后面还会讲到。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的异同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既体现在经济理论上,也体现在经济政策上。先看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说来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然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例如,大米市场供求均衡所决定的价格也许是 l 美元/公斤,成交量是 5 万吨;或者某上衣 20 美元/件,成交量是 1 万件等等。然而,宏观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供求曲线,即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例如,某国家在某年的价格指数即价格水平是 1.05 或者说 105,意指该年的价格水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的作用下比基期(也许是上一年,也许是以前的某一年份)上升了 50,同时该国在该年的总产出也许是 300 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但是其原因却是不同的,这是以后要讲到的。再看经济政策上,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上的问题,纠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失灵”。例如,政府用反垄断政策矫正企业因垄断行为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失调,政府出场提供公共物品来解决市场经济主体不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问题。所有这些微观经济政策都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补充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上的失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虽然也得通过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实现,但这个目标主要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例如,经济出现萧条和失业,表明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就要用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若经济过热,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表明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投资。四、宏观经济学的加总四、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经济加总”是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例如,总产出就是一个经济加总的概念。比方说一定数量的香蕉、上衣、钢铁等等各不相同的东西无法直接加总,但是在市场上都值一定数量的钱,于是,通过货币就可以把物质形态不同的产品的产量都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中国有句老话说:“春种田园皆万物,秋收遍地是黄金”。这是说春天播种各种农作物种子,秋天可收获各种值钱的农作物。根据收获的这些农作物的价值,也就可以计算出农业创造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就像树木是森林的基础一样。例如每个人的消费支出加总就构成整个社会的消费总支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成一定比例,才有总量消费函数。又如每个厂商的投资支出加总就构成全社会的总投资,每个厂商的投资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就有了总量投资函数。二是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例如降低工资对每个厂商来说都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我们却无法从每个厂商降低工资的加总中得到整个社会能增加生产和就业的结论,因为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经济个体,因而不能再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例如在上例中,某厂商降低工资时不能假定其他厂商不降低工资。三是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例如,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景气情况发生变化时,各个厂商的投资意愿可能有很大差异,也许有人会认为经济可能会开始走下坡路从而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下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经济会继续向好,从而投资意愿强烈,投资需求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就难以通过将各厂商的投资直接加总而得出总投资会增加或者减少的结论。可见,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五、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次安排五、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次安排 根据本节以上的论述,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的增长系指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一,西方学者必须探寻哪些市场上的哪些经济变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在得知这些变量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便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该框架可以用图 121 加以说明。由于该图是对框架的鸟瞰,所以它仅仅涉及市场为止;每一市场所含有的变量将在对各市场的论述中显示出来。图 l21 宏观经济学鸟瞰 根据上述鸟瞰,本书宏观部分的章次大体安排是:第十二章即本章除说明宏观经济学特点(相当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一个引论)外,主要说明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理论模型,即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和 ADAS 模型。第十六章说明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引起的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第十七章说明政府对国民收入波动引发的失业与通胀的调节与管理的经济政策。第十八章引入国际市场。第十九章说明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理论。第二十章讨论宏观总需求的微观基础。第二十一章以总供给曲线表达式作为主要的事例来阐明当今宏观经济学两大学派的异同及其新发展。在最后的第二十二章中,本书将根据我国的情况来对包括微观和宏观在内的整个西方经济学加以评论。第二节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 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假设某企业在某年生产和销售 500 万美元制成品。能否说这 500 万美元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等。假定这些消耗是 200 万美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 300 万美元(其实这 300 万美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的部分,这一点以后再说)。这 300 万美元的价值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该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弄清这一点对认识经济学所说的社会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 5 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假设棉花价值为 15 美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不可能,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作这样的假定)。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 20 美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 5 美元,即增值 5 美元。20 美元纱织成布售价 30 美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 l0 美元,即增值 l0 美元。30 美元布制成成衣卖给售衣商为 45 美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 l5 美元,即增值 l5 美元。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 美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 5 美元。可见,这件上衣在 5 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l5+5+10+15+550 美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l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 50 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 500 万美元。(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 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则其总额将是:15+20+30+45+50 一 J60 美元,而不再是 50 美元,但其卖价只能是 50 美元,因为50 美元的价值才是这件上衣生产中真正被创造出来的价值,而绝不能把重复计算的价值计算在内。(3)GDP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 100 万美元产品,只卖搏 80 万美元,所剩 20 万美元产品可看做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 GDP。相反,虽然生产 l00 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 l20 万美元产品,则计入 GDP 的仍是 100 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 20 万美元而已。(4)GDP 是计算期内(如 2010 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若某人花 20 万美元买了一幢旧房,包括19.8万美元的旧房价值和2000美元的经纪人费用,这l9.8万美元不能计入GD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计算过了,但买卖这幢旧房的 2000 美元经纪人费用可计入 GDP,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提供的劳务报酬。(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 GNP 中,但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人日本的 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造业中开设公司的日本老板取得的利润是日本 GNP 的一部分,不是美国 GNP 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 GDP 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 GNP 超过 GD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 GDP 超过 GNP 时,说明的情况则正相反。在 1991 年 11 月之前,美国均是用 GNP 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 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人数据不足,GDP 则较易测量,再加上 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国内就业状况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 和 GNP 的差异较小。(6)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 中。上衣生产的例子不仅说明了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而且还说明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以及产出总是等于支出。为什么说产出总是等于收入呢?仍以上衣生产为例,假定棉农共生产 l5 万美元棉花,并假定这 l5 万美元就是新增价值,那么,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假定这 l5 万美元价值就是生产棉花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这 15 万美元棉花卖给纺纱厂纺成纱卖 20 万美元,增值 5 万美元,怎么会增值的呢?因为纱厂把棉花纺成纱也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这 5 万美元的增值被认为就是这些要素共同创造的。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雇用劳动力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报酬都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因而这 5 万美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假定工资是 2 万美元,利息是 1.5 万美元,地租是 0.5 万美元,则 5 万美元售价中还剩余 1 万美元,这一余额就是利润。上述情况可列简表如表 121。表 121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 单位:美元 收入(支)产出(收)工资和薪金20000 利息l5000 地租5000 利润l0000 生产出成品(纱)200000 减:购买原料棉花l50000 总计收入50000 产出(增值)50000 纱厂情况是这样,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们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由于把利润看做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产出(生产的价值)才总等于收入。上例中利润为 l 万美元;若工资、利息、地租之和为 4.5 万美元,则利润为 0.5 万美元;若三种报酬之和为 5.5 万美元,则利润为0.5 万美元,说明企业亏损了。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为什么产出又总等于支出呢?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例如,生产了一件上衣卖 50 美元,就是购买上衣的消费者支出了 50 美元,这 50 美元就是生产和经营上衣的五阶段的厂商(棉农、纱厂、织厂、制衣厂及售衣商)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这样,千千万万最终产品生产都是这样。因此,从全社会看,总产出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然而,假如社会某年生产了 1 万亿美元最终产品,只卖掉 0.8 万亿美元,总产出又怎么说是等于总支出呢?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这未卖掉的 0.2 万亿美元产品仍被看做是本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存货投资。由于企业把存货变化也看做是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投资支出,因此,上例中的总支出就不是 0.8 万亿美元,而是 l 万亿美元了。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又等于总支出,对于弄清如何核算 GDP 有着重大意义。上面说过,GDP 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说,似乎只要把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 GDP 了。如果用 Q 代表各种最终产品,Pi代表它们的价格,则。然而,事实上不大可能这样来核算 GDP,这不仅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最终产品,而且即使真能按产品差别来划分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清单也是为数众多的一长串。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它们乘以各自的价格并加总,实际上几乎不可能,为此只能采取其他方法来核算。上面说过,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 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从上述分析又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因此,GDP 也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从上述分析还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因此,GDP 还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这种方法叫做收入法。常用的就是支出法和收入法。二、核算二、核算 GDP 的两种方法的两种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 GDP 用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GDP。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只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 C 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 I 表示)。为什么用于投资的物品也是最终产品?资本设备难道不是像中间物品一样是用来生产别的产品吗?为什么不属于中问产品呢?要知道,资本物品(如厂房设备等)和中间物品是有重大区别的。中间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但资本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一个钢铁厂若用 40 年,则每年都只耗费部分价值,40 年后全部耗费掉。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有形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无形磨损。例如,一台设备使用年限虽然未到,但过时了,其价值要贬损。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为什么住宅建筑也属投资而不属消费,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 l000 亿美元而年末为 1200 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 200 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价值。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假定某国家在 2007 年投资 900 亿美元,该国 2007 年末资本存量可能是 5000亿美元。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 400 亿美元,则上述 900 亿美元投资中就有 400 亿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投资只有 500 亿美元,这 400 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 GDP 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人 GDP。理由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用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 X 表示出口,用 M 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人,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 GDP 的公式可写成:(12.1)表 122 是美国 2012 年的 GDP 和需求的构成情况。表 122 2012 年美国 GDP 和需求的构成 单位:10 亿美元元 GDP:15864.1 其中:私人部门消费支出:11249.6(其中产品:3842.7;服务:7406.9)私人部门总投资支出:2095.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72.4;存货投资:22.7)政府部门消费和投资支出:3049.7 净出口:530.2(其中出口:2191.1;进口:2721.3)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人。(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人,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 GDP。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第三节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了要弄清上面说过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些概念,还要弄清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因为这些概念都是属于从不同角度对国民收入的衡量。大体说来,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1国内生产总值(GDP)其含义在本章第二节中已说过,它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某年某国产出多少?”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指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即折旧,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2国内生产净值(NDP)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就得到净增加值,即从 GDP 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 NDP。“总”和“净”对于投资也具有类似意义。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而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例如,某企业某年购置 10 台机器,其中 2 台用来更换报废的旧机器,则总投资为 10 台机器,净投资为 8 台机器。3国民收入(NI)这里的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故前者应扣除,后者应加入。4个人收入(PI)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职工收入中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机构。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工人失业救济金、职工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下面我们用 2012 年美国的材料说明从 GDP 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步骤,见表 123。表 123 美国 2012 年从 GDP 到个人储蓄 单位:10 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15864.1 加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808.5 减 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541.8 等于 国民生产总值(GNP)16130.8 减 固定资本消耗 2037.4 等于 国民生产净值(NNP)14093.4 减 统计误差 56.6 等于 国民收入(NI)14150 减 包含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调整的公司利润 2013 净 税收 1071.3 净利息 493.8 社会保险税 970.2 政府所经营之企业的当期盈余一 34.5 企业当期转移支付 129.7 加 个人资产收入 1858.7 个人当期接收的转移支付 2399.2 等于 个人收入(PI)13764.3 减 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 1529.1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12235.2 减 个人各项支出 11591.7 等于 个人储蓄 643.5 这个材料有几点要说明的是:第一,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如本国在外国投资获得的利润,本国公民在外国的劳务收入等)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称来自国外要素所得净额(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也称国外要素净支付。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就可以得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国民收入(要素报酬)并不会都给个人,从中要减去公司保留利润和社会保障缴款。这里,社会保障缴款指公司为本公司员工参加社会保险而缴纳给社会保险机构的费用,这些要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当然,个人收入也会从政府和企业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和红利这些途径中增加。这里,净利息是指企业付给家庭部门的利息超过家庭部门付给企业部门的利息(消费信贷)后的余额。从表 123 中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可以指五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数字,它们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或目前已经较少使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除了上述这些概念,还有一个国内生产净值(NDP)的概念,这是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这些概念或数字显然具有各自的有用之处。然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文献中,除非特别加以标明,国民收入(或简称收入)是对 GDP 而言。在 GDP 的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第四节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基本公式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进而得到对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这就是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系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即厂商),NN 就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暂先撇开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 Y 表示。在两部门经济中,没有税收、政府支出及进出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情况将是这样:一方面,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 YC+I。另一方面,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做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后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做储蓄。于是,从供给方面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一消费+储蓄,即YC+S。由于 C+IYC+S,就得到 IS。这就是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然而,这一恒等式决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投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户进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储蓄动机和企业投资动机也不相同。这就会形成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以后我们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者说事前投资等于事前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我们这里讲的储蓄投资恒等不是一回事。这里讲的储蓄和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还要说明,这里所讲储蓄等于投资,是指整个经济而言,至于某个人、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则完全可以通过借款或贷款,使投资大于或小于储蓄。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这样,把政府经济活动考虑进去,国民收入的构成将是这样: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为:YC+I+G。按理说,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同样要形成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应列入公式,但这一需求已包括在消费和投资中,因为居民得到了转移支付收入,无非是仍用于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因为转移支付是政府给居民的救济性收入及津贴),因此这里公式中政府支出仅指政府购买。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