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630905

大小:630.67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审美 鉴赏 创造 古诗词 阅读教学 研究
教古诗文2024/04-3 8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江苏/马桂霞摘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古诗词阅读是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诗词,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引入语言运用情境,创设鉴赏任务,开展创造性活动,探究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思。关键词: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古诗词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积累和感知语言材料,形成语言经验,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要求,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在教学中,部分教师错误地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简单理解为“鉴赏美”“创造美”,脱离了审美情境,造成了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偏差。那么,何为“审美鉴赏与创造”呢?怎样教会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基于此,笔者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本质出发,围绕古诗词的文体特质,着力从怎么做的层面,聚焦“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古诗词教学活动,建构“感知鉴赏运用”的学习模式,形成“输入萃取输出”的学习品质。一、抓住审美要素,输入审美感知情境“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依据文本的原貌,寻觅审美要素,进行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识和情趣的过程。其中,挖掘审美因子是有效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前提。在古诗词教学中,努力挑选最佳、最独特的突破口,挖掘文本的审美因子,积极编入自己的语言经验中,形成积极的审美体验。首先,紧扣文体特质,挖掘审美因子。“审美”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对文本(客观事物)的美的属性进行能动的感知和反应。文本特质是有效挖掘审美因子的基础,是进行再创造的核心。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等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篇文本特质,挖掘文本潜在的规则、流动的“意脉”、显性的层次等审美因子,进行从表层到深层、从内容到形式的审美认知过程。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取了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等四首古诗词,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紧扣古诗词共同特点,如意境之美、意脉流动、语言凝练、情景交融等,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自然的情怀。以 观沧海 为例,这首诗为四言古诗,教师可从音韵、节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设计校本,进而建构古诗词的意境美。具体为:(1)重读动词、形容词,强化动态感。如“东临”“观沧海”“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2)重读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强调形象。如“日月”“其中”“星汉”“其里”“幸甚”“咏志”。在朗读中,反复比较,体悟四言诗句式、选词、用韵等之间的关系,体悟诗句蕴含的刚强之力。基于此,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特质,联系 诗经关雎,比较二者形式的异同,进而体悟 观沧海“坚强有力,不失朴素”的质感。其次,创设真实情境,调取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自发生成的。通常经过“期待体验鉴赏评价”的过程。为了让期待更加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古诗文2024/04-3 9 -全面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阅历,进而有效地创设情境产生积极的审美期待。以曹操的 观沧海 为例,教师不妨联系现实生活,创设以下情境:振华中学迎接中秋节,七年级举办了书画作品创作比赛,请你围绕曹操的 观沧海,全面解读诗歌为之设计书画栏目。基于上述情境,学生审美的情感被激发,有效地进行读写,进而体会文本的情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书画的形式实现对文本感性的理解,形成具象化的感知,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二、积累审美经验,萃取审美鉴赏任务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鉴赏需要以文本为客观内容,借助想象、联想等活动,丰富作品的形象,帮助阅读者积累审美经验,进行审美再创造。首先,注重联想想象,激发审美体验。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前者是唤醒审美体验的基础;后者是强化审美体验的锁钥。有效引入联想和想象,激发审美体验,正确重构文本,实现文本、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以 蒹葭 为例,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多种“物象”,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还原诗歌的意境,进而体悟其表达的朦胧之美。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以“析象”为核心任务,具体设计以下小任务:朗读诗歌,找出 蒹葭 中的意象,有效组合并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围绕该任务,学生需要立足于象,条分缕析地找出“蒹葭”“白露”“水”“伊人”等意象,发挥想象力,将其组合成丰富生动的画面。同时,围绕这些画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体悟文本的意境之美。比如,学生紧扣“白露”这一意象,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时间流逝,情感流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伊人”,感受人在画中走的美感。由此,聚焦学生审美体验,品味传统诗歌意象,强化对意象内涵的理解,真正有效地使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意蕴。其次,关注思维发展,萃取鉴赏任务。审美体验是思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体特征,从“品言析象悟境体志”四个维度,运用有层次的逻辑思维去鉴赏古诗词。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需要紧扣古诗词单篇文本特质,创设鉴赏学习任务,体悟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水”这一意象,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人文主题为“山川之美”,选取了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等作品,旨在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怀。执教时,教师可以“探究山水背后精神内涵”为核心话题,梳理教材中涉及相关意象的诗句,创设鉴赏性学习任务,使学生体悟不同作品的文化内涵。具体为:(1)找出相关文本中“山水”诗句,辨析其语言特色;(2)比较不同诗文中对“山水”描绘技巧;(3)紧扣文眼或者诗眼,解读“山水”的内涵;(4)联系诗人的生平,体悟“山水”的文化意义。由此,学生解读出“山水有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入“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阅读,引导学生从审美层面理解山水与人生的共情。三、创设审美活动,输出审美创造成果新课标指出:“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立足语言运用,进行审美创造。在古诗词审美教学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深度解读诗词,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再创造。比如,学习 诗经关雎 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经典咏流传”的成果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为之设计相关活动方案。具体为:教古诗文2024/04-4 0 -(1)“最美诵读”。以 诗经关雎 为素材,把握节奏、轻重,设计朗读脚本。(2)“最美画面”。译读 诗经关雎,展开想象,为文本配上插图。(3)“最美情感”。围绕绘制的插图,运用一首散文诗表达图画之美。围绕上述活动,学生从鉴赏到评价,从阅读到绘画,实现了对文本的重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总之,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以“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为引领,贯通古诗词内容、形式、情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古诗词的经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周艳利.以核心为本推动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为例J.浙江高中语文,2023(2).作者简介:马桂霞(1978),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细读 与妻书 中的“真”山东/赵林林摘要: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 是 1 9 1 1 年 4 月 2 4 日晚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至今读来仍然令人荡气回肠。这既是一位革命志士的内心独白,又是一位挚爱妻子的丈夫的内心情感白描。解读时需关注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真心、真情、真爱,感悟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与妻书;“真”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 一文的作者是林觉民。1900 年的某一天,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口走出一位 13 岁的少年,此时他要去参加童生考试。在考场上,这个孩子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洋洋洒洒答卷,而是奋笔写下了七个字“少年不望万户侯”,然后就扬长而去。这个少年就是林觉民,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 一文的作者。与妻书是林觉民 1911 年 4 月 24 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至今读来仍然令人荡气回肠。这既是一位革命志士的内心独白,同时又是一位挚爱妻子的男人的内心情感白描。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革命背景下来构建林觉民的伟大形象,而这却又不是课文解读的全部。如果将课文解读的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人物形象的探究,就可以发现在面前出现一个新的“林觉民”。这样的形象构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加充盈,可以让学生个体在情感的塑造之下变得更加完美。笔者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尝试从“真”字入手,解读林觉民在 与妻书 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心、真情和真爱。一、真心阅读 与妻书 一文,许多读者第一印象就是从中读到了作者的真心。不同的读者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作者在写信时留下了诸多让人感慨良多的文字。比如,文中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无论是今天的教师还是学生,尽管已经少有用笔写信的经历,但多有心中惦记某人而借助于多种手段诉说内心的体验。这样的情景与林觉民或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有了如此相通的情感,再来解读上面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