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寓言故事教学——以《愚公移山》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3630160

大小:2.20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愚公移山 基于 深度 教学 理念 寓言故事
090/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寓言故事教学一以愚公移山为例O袁合鹏袁合鹏,广东省广州市番禹区香江实验学校教师。摘要:深度教学强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带进学生的生命”。笔者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速读、细读、研读和情境等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愚公移山,抓住“寓言”的特点,提炼出“精诚、齐心、大智”的寓意,并引导学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指导现实生活。关键词:深度教学;寓言;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中逐渐呈现出碎片化、形式化和表层化等问题,在这种问题中,结合深度教学的实践理念,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具体而言,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构建教学整体架构,让教学更加系统化,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深人挖掘知识内容的内在价值并进行相关拓展,从而实现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注重作为主体的学生建构自已对知识、知识结构和知识意义的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深度课堂反对学生对知识的片面、单一的理解,追求学生理解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多元性,学生建构着自己的理解、体验丰富的情感、获得多样的感悟。2022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主办的广州市中小学深度教学课堂改革实验启动仪式与培训会,郭元祥作深度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专题讲座,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阳作深度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专题讲座。本次培训旨在帮助试点校进一步明确深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提升深度教学理论水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在对“深度教学”的文章中提到,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生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引领学生学习,围绕主问题从浅人深、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探索,最后完成整体知识结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资源性支持、方法性帮助,为自主、合/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2/0 9 1作、探究学习提供“支架”。笔者在教授中国寓言愚公移山这课时,注意到这则寓言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愚公移山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2 4 课,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千百年来传唱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笔者设计本课时,抓住本课的文体特点一一寓言。寓言是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寓言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笔者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开始愚公移山新授课的备课工作,首先从目标上定位为“寓意的探究”,而不是停留在文言字词的解释。通过设置速读、细读、研读和情境等深度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联系具体生活,引导学生对愚公精神做出正向的评价,并激励学生直面困境,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期望最终真正把“知识带进学生的生命”。一、速读策略,走进文本本文的文体是“寓言”,寓言就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因此,读懂这个故事是理解寓意的前提。愚公移山的故事,耳熟能详,很多学生早在小学时期就知道这个故事。基于这样的学情,即使是古文,也不一定非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再加上之前对于故事的了解,概括出这个故事情节,是可以完成的任务。愚公移山讲述了“年老的愚公,要移除一座高大的山,带领子孙叩石垦壤,用箕移动山石,最后感动上天,山被移走”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宣扬“人定胜天”,因为移走大山的不是愚公和愚公的子孙。故事的关键点在于“帝感其诚”,是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最终天帝命令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两座山,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也就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愚公移山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核心在于,我们面对一场艰难的任务时易于放弃,这时候我们都需要精神的鼓励和补给。不是有了希望才去做,是做了才有希望。不管山多大,不管路多远,扛起头,做起来,做着做着我们就胜利了。中国人的“诚心”,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为了读懂这个故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1)请用原文中的词填空。()的愚公,)的山,(()的结局(2)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个部分,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人手,概括文章内容,从整体理解内容,同时又从故事中提炼指导现实生活的道理。“深度学习”的理念认为,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这个环节就是从浅人深,从故事到内涵,在故事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并指导生活实践,给予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二、细读策略,探究文本教学设计遵循由浅人深的原则,第一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后,进人细致阅)移,092/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读的阶段,深入分析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情周围人有着不同的态度,分别是全家人的“许”、妻子的“疑”、邻居的“助”和智叟的“笑、止”。愚公“移山”的想法,显然征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说明移山深人人心。移山,不是愚公个人的愿景,而是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大家苦于“山北之塞”太久了。愚公洞察了大家的辛酸,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所以能够一呼百应。甚至后来天帝也支持愚公的想法,夸娥氏二子也前来协助,最后完成了移山的目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民意愿的想法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只有得到人民拥护,才能做成事。我对于寓意的概括就是:人心齐,泰山移(齐心),意思是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古往今来,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所向,才能做成事,成大事。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1)愚公周围的人对于他移山持什么态度?请找原文中的关键词;(2)深人研讨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第一个学习任务,“找关键词”的问题设置,有效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使得答案更加聚焦;第二个学习任务,就需要给学生搭建支架:从语言和句式入手,比较不同。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首先,比较“献疑”和“笑而止”的区别,一个是提出疑问,另一个是嘲笑并且阻止,两个词语强调了二人态度的区别,智叟明确是反对的,而愚公的妻子则不是。其次,比较两个句式,“且焉置土石”和“其如土石何”:前一个句子是疑问句,愚公的妻子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这个疑问在下文得到了解答,那就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后一个是反问句,有着加强否定的意味,再次强调智叟的观点一一不可能移动大山。最后,智叟的话语中出现了一个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该句子将“甚”提前,强调了愚公的愚蠢(在智叟眼里),进一步嘲笑了愚公的举动。通过分析语言和句式,学生明确了智叟完全不属于愚公的阵营,甚至是对立的。而愚公的妻子,则通过提问的方式,着眼于探讨问题解决的方式,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赞同移山,否则就没有必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深度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不能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层面,而是能够深人到“分析”“应用”“评价”和“创造”的层面。而本节课这个环节,进行了比较分析(妻子和智叟的态度不同),思维层次进一步提升。通过支架“比较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不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从表层的语言进人任务深层的心理和态度。深度学习,就是通过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方式,从低阶思维,导向高阶思维。三、研读策略,人物思辨这篇文章的选自列子,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流派的著作。这则寓言就在传递大智若愚的寓意,蕴含道家文化的辩证思想。笔者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关注道家文化,了解道家文化。经典的古文,不仅给予我/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4/0 2/0 9 3们文学上的滋养,也给予了我们智慧上的开蒙和文化上的浸润。这则寓言,作者花了最多的篇幅塑造愚公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几组对比去衬托愚公形象,比如愚公和大山、愚公和智叟等,尤其是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表现愚公的“大智”。面对移山的工作,智叟看到的只是困难,愚公看的是解决困难的方法;智叟看到的只是当下,愚公看到的是长远;智叟看到的是现实,愚公看到的是发展。愚公和智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对应了生活中乐观和悲观,变通和顽固,发展和停滞,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智叟目光短浅、思想顽固,愚公目光长远、思想通达,很显然,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愚公拥有着中国人最朴实也是最优秀的品质一一大智若愚,意思是表面上看好像愚笨,但在大事上却做得很出色,很成功。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搭建的支架是:(1)比较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不同,具体问题是,面对困难,愚公看到的是(),智叟看到的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是(),注意:回到文本,抓住关键词:残年余力、无穷等;(2)面对移山的人物,愚公和智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请评价两个人物。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深度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挖掘,并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例如,山之大和愚公之老弱,路途遥远和挖山设备简陋,智叟和愚公的妻子,智叟和妻弱子,愚公和智叟等等,都是为了塑造愚公的品格。这个部分的教学,笔者重点比较分析了愚公和智叟不同的性格特点,并对两个人物特点进行了评价,使用比较分析和评价的方式,联系本学科的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将思维继续深化。四、情境策略,思维提升愚公移山的故事,千百年来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舞和力量。毛泽东主席1938年4 月3 0 日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曾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不要因为失掉武汉、广州这些城市而哭泣,我们是长期战争,总归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枪孙子的孙子,日本帝国主义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这样下去,何愁抗战不胜,建国不成?”对于愚公的精神,毛泽东主席曾经给予了最凝练的概括一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 9 7 6 年纪录片愚公移山在法国公映,引起了轰动,一时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热议。愚公移山由中国故事成为了世界故事,愚公移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得到了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一种谋求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中外的解读,成为了人类094/2024/02/语文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精神,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这则寓言的寓意,得到了升华。因此,笔者设置了两个情境,带领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价值。一个文本情境是:“有人说,移山是一个愚蠢的想法,可以绕道而行,或者搬家。你赞同吗?为什么?”相信大部分学生都是不赞同的,因为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要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道理,而不是逃避。但是,本文是寓言,在传递精神价值,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做法。设置这个情境,通过学生的评价,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理解;另一个现实情境,打通文本和现实的联系:“回到现实生活中,广东客家人,就是一千年前从中原腹地迁居而来,客家人选择搬家。客家人对吗?如果现实生活真有移山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搬家还是移山吗?”或许这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了,或许会选择搬家,因为难度小一些。但是,客家先民迁居岭南,其实就是搬家。搬家的做法,对于崇尚“安土重迁”的先民来说,实乃无奈之举,幸运的是当时先民还能找到没有战乱的南方山区(我认为,可以认可学生“搬家”的想法)。可是,如果没有地方可以搬家呢,如果有些困难绕不过呢?从小的方面说,联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三座大山”(文言文、写作文和周树人),无法绕过时,只能“移山”(直面它);从大的方面说,联系旧中国“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无处可以搬家的历史背景下,只能“移山”(直面它)。当困难绕不过去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是“愚公”,都需要在某一时刻作出“移山 的决定。“深度学习”的理念,注重文本和现实的联系,真正做到所学为所用。因此,这个部分通过情境设置,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将文本和现实打通,将理论和实践打通,让所学真正落地。同时联系背景材料和跨学科知识,去了解每个时代对于愚公精神的解读,去了解愚公精神跨越国度后有了新的升华,成为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精神,最终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愚公移山是一则深刻的寓言故事,传递深刻的寓意一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心齐,泰山移”“大智若愚”以及“谋求世界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精神”。四个寓意在理解上也有梯度,因此笔者设计的课堂教学,遵循由浅人深的策略,从速读、细读、研读到提炼,从文言到文章再到文化,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深度学习”不是传统的外部灌输、被动接受、知识符号的“浅层学习”,而是合作探究、情境思考、素养提升的“深层学习”,把具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相关联,把具体的知识学习深入情感上共鸣,用具体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以期“把知识带进学生的生命”。深度教学是对工具性教学和浅表层教学的超越。深度教学是理解性的教学,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深度教学是反思性的教学,关注学生通过积极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发展和意义建构;深度教学是体验性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深度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知识、他人和自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丰富他我世界和自我世界,实现学生自我理解和精神成长的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