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理论 视域 新青年 数字 行动 逻辑 价值 共创 体系
年 月第 卷第 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简介】权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及其社会效应研究”()阶段成果。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载 民俗研究 年第 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抖音电商: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助力非遗发展研究报告,():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美派克:论中国,载 派克社会学论文集,北京: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会,年版,第 页。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权玺(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摘要:“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数字素养,使其成为数字化语境中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青年爱好者藉由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实践路径而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除此之外,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得以涌现,并在非遗数字化价值共创过程中,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新青年正在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全新的路径指南及价值主张切实益助着非遗的适应性赓续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非遗新青年;数字增能;协同行动;价值共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数字化技术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趋近,使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三大主导性议题发生了重心的迁移,伴随着从“在库”式静态保护到“在线”式动态传承,再到“在场”式活态发展的非遗数字化进阶之路,最初备受关注的“谁的非遗?”这一文化持有者主体地位判定问题逐渐泛化为“谁在践行非遗传承活动?”以及“谁能益助于非遗发展?”等文化共同体整体性传承和生态化发展问题。在此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青年力量”日渐凸显。无论是“有年轻人通过短视频找到核雕大师宋水官拜师学艺”“绒花发簪相关视频播放量近一年增长 ”等青年群体非典型性参与,还是凭借“唢呐 鬼畜”“古筝 二次元”全新演绎民族乐器的 主们以及在视频中展示“传统香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青年创作者们,抑或是被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青年非遗传承人,“非遗新青年”正日益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正如社会学大家派克在其著述 论中国中所言:“假如一个人要知道任何民族的将来,只有在现在人民的态度,尤其是应该在青年的态度中去搜讨。”非遗新青年的身上不仅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烙印,还体现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活力,于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底气和推陈出新的时代朝气在青年群体中碰撞激荡、相互砥砺,最终形成了“和而不同,异而相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一、数字浪潮下的“非遗新青年”群像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非遗低效率信息传播的原生环境,也重构了一个具有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开放式游戏规则的非遗数字化生态。作为最活跃的数字移民乃至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对于非遗的碰撞、悦纳及共振充分激活了文化演化动力,从而为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化“差异”的碰撞会导致选择性借鉴和文化深化,出于探究这种“能量”及“可能性”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受访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同时,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及技艺需要一定的承袭和研习过程,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传承实践时间需累计 年以上等有关要求,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年龄段划分标准,本研究将访谈对象的年龄跨度设定为 周岁。在实际操作中,访谈对象的锚定主要通过 种方式:一是从在库非遗传承人中以“年龄 周岁”为检索条件进行了搜寻;二是以滚雪球的方式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推荐进行了约见;三是在非遗庆典现场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选取。直至访谈内容饱和,本研究共计访谈 人,访谈时长达 分钟。访谈对象主要情况如下:市级及以上青年代表性传承人 人(、);子 女承父 母业及师承于斯的“传 代”人(、);非遗所在社区或所属民族青年 人(、);在情感、认知和相关行为 个维度上均呈现出积极态度的非遗青年爱好者 人(、);视非遗为事业乃至志业的青年从业者 人(、)、青年管理者 人(、)、青年研究者 人(、)。除此之外,补充访谈了 位中生代非遗传承人(、),尝试以其视角来对比研究“非遗新青年”的社会期待和现实要求。研究发现,“非遗新青年”作为一个集合称谓,是对青年群体中的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在社区青年人、非遗青年爱好者、青年从业者和青年研究者及青年管理者等非遗青年参与者的统称。从身份界定来看,其中既有青年代表性传承人及传二代、传三代等基于血缘或亲缘关系而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青年群体,也有由于地缘因素而参与其中的非遗所在社区青年,还有出于趣缘而共同在场的青年爱好者,更有大量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从角色功能来看,“非遗新青年”正在由生产性传承的青年行动者、整体性保护的青年实践者和数字化传播的青年倡导者所构成的核心圈层逐渐辐射至因其广泛参与而带来更多活态赓续契机的利益相关者们共同扮演的“混合角色”。(一)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国家级和省市各级青年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作为传承人子女 徒弟而濡染着父辈传统技艺和文化心理的传二代、传三代是最为典型的非遗新青年。他们主要以直接继承或开拓继承的方式延续非遗文化,也有受到父辈职业的间接影响而从事相关活动的青年人。与前人不同的是,与日俱增的数字禀赋深刻影响着他们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理念及实践。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传承人刘兰芳的女儿张煜瑶(,女,岁,市级传承人)已成长为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她带领着一众绣娘在抖音平台上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售卖自己的作品;儿子张煜琛(,男,岁,青年从业者)虽未能学习绣制技艺,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积极利用自己作为 后的数字所长投身于非遗产品的管理和运营之中。“云上传播者”陇派珐琅第四代传承人李婕(,女,岁,新生代传承人)、再现网游人物的平凉面塑市级传承人杨凯(,男,岁,市级传承人)、年带货量第 期权玺: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美柯林 布拉德福德: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领导力:文化多样性研究,薛磊,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荷何塞范迪克,等: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孟韬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年版,第 页。钟福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中青年的职业观,载 当代青年研究 年第 期。消费 日 报:掐 丝 珐 琅 梦 回 敦 煌,():?多万元的洮砚“匠二代”卢广成(,男,岁,新生代传承人)、非遗青年传承人们无一不借助数字化探索着自己的非遗之道。(二)非遗所属社区青年非遗所在社区青年群体是另一类极为重要的非遗新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其存续与所在社区群体的集体传承和大众实践密不可分,非遗所在社区青年群体经由数字平台而实现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裕固族青年郑毅(,男,岁,所属民族青年)对裕固族服饰及传统婚俗的熟悉和喜爱溢于言表,适逢婚龄的他近年来参加了多场同辈人的婚礼,他将婚礼现场拍摄下来并骄傲的分享给乘坐他的出租车的外地游客;大学生杜雯静(,女,岁,所属民族青年)拥有一半的裕固族基因,无论是初高中阶段因学校的各项活动而与汉族小伙伴们一起穿上裕固族服饰,还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求学后在抖音上刷到熟悉的裕固族婚俗都让她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自豪感。甘肃西和县的姑娘们用短视频记录下了自己所在村社乞巧仪式的精彩环节并发布在各自的短视频账号上,她们不仅与粉丝积极互动并解惑其对于西和乞巧节相关程式的种种好奇,还通过观看抖音同城上其他村的“唱巧”视频来丰富或改进自己的化妆技巧和舞蹈动作,而当年轻姑娘们在乞巧活动现场同时表演老人们教的“跳麻姐姐”和从抖音上学来的现代舞时,也为传承千年的“中国女儿节”注入了新的文化生机。(三)非遗青年爱好者非遗数字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非遗爱好者在非遗新青年中的占比不断扩大,其作用也日渐凸显。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并亟具自我表达意愿的 世代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开创了新的可能,在他们的文化场中,来自多元青年亚文化的嫁接融创,为非遗增加了“潮”“酷”“炫”的内容元素,非遗“破圈”成为现象级潮流。与此同时,世代天然携带的互联网基因使之具有更高的数字媒介素养,随着非遗短视频、非遗网游、非遗 展演、非遗数字藏品等数字化表现形式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非遗的文化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也得到了延展。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世代之于非遗产品的显著消费意愿和强劲购买能力,亦以流量变现的方式益助于各类非遗项目的振兴并直接牵动了非遗产业化发展。“甘肃印象非遗”是由一群 后年轻人运营的抖音自媒体账号,在其原创作品合集“秒带你看甘肃非遗”中,深谙短视频流量密码的青年创作者们以更符合年轻人偏好的镜头语言、国风配乐和叙事节奏来“让非遗说话”。其点赞量达 万 的转载作品 秦腔版爱情买卖更是收获了一众 后粉丝的认可:“太上头了”“我堂堂 后咋能闯进来听这个”“得咧,秦腔拢住了 后观众,不会失传了”“你要是再这样,那我就爱上秦腔了嗷”(四)非遗青年多元利益相关者顺应着数字时代的文化浪潮,通过将低效的口耳相传方式转化为高频的信息处理模式,上述 类青年群体共同构成了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核心功能圈。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各类非遗新青年们以数字化“两创”的方式赋予非遗以时代适应性,从而拓展出了非遗协作转化圈和创新辐射圈等具有文化生态属性的外部循环圈层。而在这一过程中,桥接功能内圈和循环外圈的非遗新青年群体则是自称“守艺人”“新匠人”和“代言人”的非遗青年从业者,以及从事非遗相关教育推广实务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青年管理者、青年研究者等(见图 )。非遗青年从业者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域,从顶层文化理念的革新到中端制作流程的更新再到下游展销通路的创新,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真正践行着非遗动态传承和活态发展。除此之外,非遗价值链上的青年管理者和青年研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们在这一行业中的深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大有裨益。卢广成(,男,岁,新生代传承人)的父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诩“匠二代”的他承袭了来自父亲的技艺并进行了更具时代特色的融合创新,受到丈夫的影响,妻子赵雯(,女,岁,青年管理者)对洮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报考了主管部门的相应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非遗青年说之六 我是洮砚传承人卢广成,():位,她也将以青年管理者的角色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图 “非遗新青年”谱系及价值圈层从聚焦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扩展到关注所属社区青年群体和跨越时空阈限的青年爱好者,再进一步延伸至孵化非遗青年从业者及其他多元利益相关者,“谁在践行非遗传承活动?”以及“谁能益助于非遗发展?”业已成为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取径的一个新问题域。尽管资源禀赋的差异及参与初衷的不同使得非遗新青年们的介入方式和涉入程度大相径庭,但无一例外的是,在本同末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浸润中,非遗新青年的文化志趣呈现出殊途同归之态。而在共有的数字化环境下,非遗新青年们将高维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交往素养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与创新之中,真正实现了对于中华文明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二、数字增能:“非遗新青年”的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环境提升因应着非遗数字化浪潮,“非遗新青年”汲取着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量”,凭借各自的非遗数字化实践“能力”激活新用户、生产新内容、展现新样态、孵化新商业模式、发掘新社会价值,不断探索着非遗数字化两创的“可能性”。而上述能量、能力和可能性的加乘,作用于“非遗新青年”,则突出表现为其个体、人际及环境 个层级上效能感、接纳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亦即实现了数字增能。(一)“数字增能”理论资源数字增能是增能理论在数字化时代的具体应用。增能理论提出于 年,美国学者芭芭拉所罗门在其先驱性论著 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中创立了相关概念并得到了社会工作领域的广泛认可。这一理论将环境压迫视为造成个人或社会群体之无力感的主要原因,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个人信心、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个层面帮助案主实现发展,而在相应的社会角色激发过程中,案主及其群体自身的自我倡导()、同辈倡导()和公民倡导()才是有效的。几经探索,增能理论框架被证实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面临环境压制的研究领域,随着数字化趋势的全面深入,亦逐渐出现了数字适老、网络欺凌等新鲜研究议题。对于“非遗新青年”的数字化行动所产第 期权玺: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年版,第 页。生的多层级提振效应研究,数字增能理论无疑是一个亟具解释力的研究面向。全球化浪潮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由其连锁反应引发的环境压制而导致非遗相关群体的无力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无力感而出现的物理空间上的离场致使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而伴随着无力感所产生的心理距离上的疏远则不断侵蚀着基于非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非遗由此而日渐式微。与之相应的,数字化增能成为消除这种无力感的破题之道。(二)非遗新青年数字化行动的增能效应文化动力不仅包含了政府和机构如何反应,还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来应对生存的严峻威胁。一直以来,承担着该项任务的“社工角色”是由各级政府来扮演的,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非遗研培计划的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条例、标准的颁布,切实起到了促进非遗发展的作用。但这种消除无力感的方式是借助外部力量完成的,并没有将其融入到更大社会生活与社会网络中去,因而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行动的自觉性和内驱力未能得到完全发挥。数字化技术不仅为非遗相关群体提供了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互动的交互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已经内化为生存方式的数字化理念重塑了非遗存续的文化空间,改变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底层逻辑和顶层思维。尤其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非遗青年群体,与生俱来的数字化素养使其非遗数字化行动的增能效应更加显著:一是自我评价从负面转为正向;二是人际互动由消极变为积极;三是社会行动更加主动和乐观。在自我倡导的层面,数字化行动使得非遗新青年的自我评价更加正向。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和估计,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其主要的评价因子之一。苗族青年何建华(,男,岁,青年从业者)大学毕业后跟随姑父学习芦笙制作技艺,而真正帮助他从内心消除了因求学就业而产生的“挫折感”的,则是在抖音上发布芦笙制作过程的短视频后帮助师傅卖出了两把芦笙,“和师兄们相比,我的优势是互联网,他们不玩抖音”。受访的非遗新青年在谈及非遗数字化参与对自身的影响时,普遍以“开心”“高兴”“兴奋”“放松”“骄傲”等正面表达描述其直接情绪感受,而当被问及产生上述情感体验的原因时,“自信”“自我认可”以及“幸福感”“认同感”“有意义”“获得感”“成就感”“期待感”等成为非遗新青年们自我评价的高频词,并显著体现出非遗数字化行动与动机认知、情感调解和职业选择等变量的正相关。在同辈倡导的层面,数字化行动使得非遗新青年的社交补偿更加积极。与线下社交相比,互联网媒介下的在线社交通过提升社交质量、提供更宽广的社交平台和更多元的社交对象、构建时空维度上的多重社交场景的方式实现对个体的社交补偿,有效缓解社交焦虑情绪,甚至产生超越人际传播的社交效果。非遗新青年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使之惯于并善于依靠互联网媒介进行中介式交往,无论是聋哑绣娘在直播间向一众粉丝“表白”庆阳香包的美好寓意,还是已经生疏了的儿时玩伴通过微信讨论“娱巧”的节目编排而重新变得亲密,抑或是原本羞涩讷言的面塑传承人带着外国留学生体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中精彩片段分享在自己的公众号中,等等与非遗相关的数字化参与帮助非遗新青年实现了社交能力、渠道、对象与时空方面的补偿,在产生更多社交能量的同时开拓了非遗数字化传承空间。在公民倡导的层面,数字化行动使得非遗新青年的环境参与及发展预期更加主动和乐观。在正向自我评价和正面互动经验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新青年开始尝试将自己的非遗数字化行动放置在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过程之中,或参与倡导或直接践行,旨在以积极的社会行动促进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两创”和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响应。吴文睿(,女,岁,青年爱好者)是“甘肃印象非遗”的主创者之一,运用自己的新闻专业所长拍摄原创非遗短视频来宣扬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并展现自己的家乡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美柯林 布拉德福德: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领导力:文化多样性研究,薛磊,等译,第 页。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第 页。黎建斌,聂衍刚: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载 心理科学进展 年第 期。陈钢华,师慧敏,赵丽君,等:背包客与“众”不同吗?中国背包客与大众游客核心自我评价比较研究,载 旅游学刊 年第 期。赵云泽,薛婷予: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分析,载 编辑之友 年第 期。英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第 页。貌是她为自己规划的未来志业,在她看来:“(我)不是追赶热潮的旁观者,我是非遗责任人”。其他非遗青年亦复如是:希望中国唢呐音乐能够走向世界的李明涛(,男,岁,新生代传承人)、期待下一代及下下一代都参加乞巧仪式的王英(,女,岁,所属社区青年)、祈望以“小面人”的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杨凯(,男,岁,市级传承人)、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庆阳香包流传千百年的女性力量并带动陇东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张氏姐弟非遗新青年们不约而同的通过非遗数字化行动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理念,他们的社会角色由此更加立体。毋庸置疑,数字化为非遗青年群体带来了满足个体需要的契机、提高其与他人交互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了更广范围的社会环境促进的使命感,甚至得益于青年群体自身具备较高的数字化素养,这种由非遗数字化行动所激活的能量、能力和可能性的增能效应倍加显著,形构出非遗新青年的实践逻辑和价值主张。三、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非遗新青年”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取向数字化技术带来了非遗传承主体和非遗保护及发展主体之间的交汇与分野,青年群体凭借着不断进化的数字媒介素养和守正创新的数字文化观念而成为最具潜力的非遗力量 非遗新青年,他们从外部实践到内在理念亦日渐涌现出“和而不同,异而相融”协同化行动指南和趋同性价值取向。(一)“非遗新青年”的行动者个体及其协同行动“和而不同,异而相融”恰如其分的描述了“非遗新青年”作为一个由众多相互影响的青年参与者所组成的集合,在其复杂的数字化行动中因个体差异及群体协同而形成的联动机制。文化的“每一片适得其所的组成部分都能为其他部分的加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非遗新青年”不仅囊括了消费者、资源供应者、生产者、服务提供者、机制协调者等一众有益并获益于非遗数字化的参与主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述角色之间的任意叠加和自由切换,“非遗新青年”的联合行动呈现出了协同创新的良性态势。站 主“江寻千”拜师国家级非遗确山打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成了这一行当千年来第一个女徒弟,记录她拜师学艺和学成出师全过程的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全网关注。从惊艳于“打铁花”的青年爱好者到确山铁花第七代传承人,这位 后战胜了体能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个人的梦想。与此同时,“江寻千”和她的团队借助自身视频博主的优势,把传承人项目实践和传承教学等相关内容穿插其中,制作成了播放量过亿的爆款视频,让一个面临困境的非遗技艺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心中的共鸣就是传承的火种”“眼中含泪,是因为刻在血脉中的文化传承和记忆吧”“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等弹幕中,可以看到“江寻千”将一个人的兴趣变成了一群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升级为广大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归属。显而易见,“江寻千”的非遗数字化行动通过从自我倡导到同辈倡导再到公民倡导的阶段性跃升,实现了自我效能、人际扩展和环境提升等不同维度的数字增能。究其根本,“和而不同”主要指涉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普遍共识之下,包容甚至鼓励通过青年亚文化的交流碰撞谋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发展。非遗新青年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业已凝聚出相应的文化认同和相当的文化自信,但每个非遗新青年个体在资源禀赋、角色定位、参与初衷和兴趣圈层等方面的差异又使其处于不同的增能层级。因此,顺应守正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必然规律,正视非遗新青年精神追求的同一性和增能层次的阶段性并行不悖的客观事实,通过非遗新青年的数字化协同实现互补增益是“和而不同”的应有之义。与之相应,“异而相融”则强调当每个非遗新青年个体的异质性行动经由互益共创的社交互动而融汇在整个非遗数字化进程之中的时候,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非遗所属社区青年群体、非遗青年爱好者以数字化行动者、数字化实践者和数字化倡导者的身份共同集结为“非遗新青年”,并将过去单一的代际传承扩展为个人信心层面的自适在场、人际关系层面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角色层面的泛在赓续这一多层级联动式文化传承系统,从而以“谁在?”以及“谁能?”的理念转向有力的呼应了非遗整体性传承和生态化发展问题。第 期权玺: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意乔治帕里西:随椋鸟飞行:复杂系统的奇境,文铮译,北京:新星出版社,年版,第 页。孙新波,等:平台治理的逻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年版,第 页。由此可见,尽管每一个“非遗新青年”都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个体,但其以“和而不同,异而相融”的数字协同行动最终实现了青年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协同发展。(二)“非遗新青年”价值共创的内容与过程“非遗新青年”之所以既表现出集体行为又兼具有多重架构,是因为基于其数字化行动而逐渐形成了价值共创的行动纲领。价值共创是数字化浪潮下价值创造的新形态,意指通过协同创新而创造并提升利益相关者的直接性经济增长和衍生性社会回报。具体到“非遗新青年”的数字化行动,则表现为自我倡导、同辈倡导和公民倡导循环往复的系统中(见图 )实现的价值共创。图 基于数字增能理论的“非遗新青年”价值共创体系侗族服饰市级传承人吴双林(,男,岁,市级传承人)有非常清晰的数字化发展规划:将收集的刺绣纹样以电脑矢量图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尝试设计创新、在独立运营着自己公众号和抖音号的同时不定期进行直播、给柳州职业学院开设了“民族服饰艺术”的网络课程,也是第一个在抖音上以英语宣介“剪纸绣”的非遗传承人。谈及返乡创业 年来的成绩,他因为自己能够得到认可而深感“荣幸”,亦“兴奋”于借助团体的力量跨界带动了周围的非遗传承人,更让他觉得“欣慰”的是真正帮助到了老传承人,并带动了村里的庭院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和而不同,异而相融”所体现的价值共创主张集中以“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呈现并实现,数字化工具供给、数字化协同机制和数字化创新理念则为其充分赋能,驱使非遗新青年在各自的价值圈层(见图 )适应性发展的同时,彼此之间协同发展,并始终保持着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同态势。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新青年数字增能供给工具支持。青年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使其能够充分借助数字化工具从事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活动,数字技术为之供给的工具支持主要涉及传承渠道搭建和内容生产程序两个方面,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基于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以及非遗所属社群青年和非遗青年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发布非遗宣介短视频等,无一不是非遗新青年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了自身数字增能的现实注解。其次,形成数字化协同机制为非遗新青年数字增能提供环境保障。如前所述,“非遗新青年”是多元参与者的集合称谓,这些资源禀赋、角色定位、参与初衷和兴趣圈层差异颇大的青年人有益并获益于非遗数字化的事实,在客观上促进了非遗数字化协同机制的形成。“让我们(裕固族)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女,岁,所属民族青年)、“这门技艺(唢呐)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男,岁,新生代传承人)、“希望我的后代也可以参与(乞巧节)”(,女,岁,所属社区青年)非遗新青年们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合意”,他们的每一条短视频发布、每一场直播带货、每一次点赞互动又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最后,生成数字化创新理念激励非遗新青年藉由数字增能探索更多“两创”实践。“和而不同,异而相融”的非遗数字化行动逻辑意味着应该吸纳更多的青年人躬身入局,“小提琴 唢呐”“高山戏 摇滚”“面塑 网游”“民间文学 剧本杀”“咂杆酒 奶茶”等非遗新青年以跨界及破圈等数字化创新理念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时代朝气和发展契机。当然,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北纬 度乐队根据高山戏经典曲目 十二大将创编了民谣 高山谣,主创初衷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诠释对本土传统音乐的喜爱”(,男,岁,青年爱好者),在引发网络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高山戏第五代传承人尹利宝(,男,岁,中生代传承人)则对此表达了包容和期待:这些年轻人做到了“让高山戏被更多年轻人看到,这是第一步!”四、结语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及承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传承断档无疑是其中最突出的症结所在。从不感兴趣的“旁观者”到随波逐流的“追潮人”再到身体力行的“守护者”直至义不容辞的“责任人”,非遗数字化以数字增能的方式实现了非遗新青年自我效能、人际交互和社会观照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及发展之间的同频共振。更为重要的是,在“和而不同,异而相融”这一非遗数字化行动逻辑作用之下,非遗新青年价值共创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参与群体从以新生代非遗传承人为主导的关键行动者扩散到了以非遗青年爱好者为代表的宣传倡导者和以社区青年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生活实践者;传承方式从单一的代际传承演变为自适在场、社区参与和泛在赓续的多层级联动式文化传承体系;行动目标从囿于时滞的抢救性保护跃升到基于“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观念的适应性传承和生态化发展;数字化浪潮的袭来,为青年群体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历史使命,也创造了时代契机,而利用数字增能效应吸纳非遗新青年的创新性参与,使之成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力量,则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应然性选择,更是必然性要求。当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主体性泛化之后,出现了非遗新青年创新求变的短周期与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长规律之间的参差,数字化行动可能“创新性破坏”非遗核心要素的隐忧随之而来。这种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新关系,更加需要动员并引导非遗新青年在具体的实践行动层面和内化的价值认知维度协同适应性发展,真正遵循着“和而不同,异而相融”的数字行动逻辑而构建更具文化底气和时代朝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共创体系。;:(,):“”,“”“”,“”,“;”,:;(责任编辑伍琼华)第 期权玺:和而不同 异而相融:增能理论视域下“非遗新青年”的数字行动逻辑与价值共创体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