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034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所以以“丝绸”来命名,是因为丝绸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而中国是最早的丝绸生产地。中国远古的桑蚕养殖衍生了丰富的桑蚕文化与蚕神信仰。江南地区蚕桑文化十分丰富,这与它的蚕桑业紧密关联。这里养蚕历史悠久,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出土有一批绸片与丝带,证明这一地区很早就已经利用蚕丝纺织。这一区域的桑蚕业一直得到很好的延续,在明清时期,江南可谓是全国最发达的桑蚕生产区,有“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之说。发达的蚕桑业是蚕神信仰的肥沃土壤,它既可产生自身的蚕神信仰,也可接纳外来的蚕神信仰文化。江南地区崇奉的蚕神名称各异,有马头娘、蚕花五圣、马鸣王、马明王、嫘祖,等等。这些蚕神名称的交互使用,反映了江南地区与华夏大地各区域的文化交融。一、马头娘与马鸣菩萨的融合江南一带,所祭祀的蚕神名称有多种,其中有一种为马头娘,或称为蚕花娘娘、马鸣王、马明王、马明菩萨。在湖州含山,蚕花圣殿内有蚕花娘娘塑像,其形象是蚕女与白马的组合,这可以说是马头娘的演化。动物神像的演化规律一般是这样的:一开始是动物原型;第二阶段是人与动物的结合,比如人首马身;第三阶段是动物成为人的伴随物,比如牛郎与牛;最后发展到完全的人,此时已经没有了动物的痕迹。含山蚕花娘娘(马头娘)的形象就处于第三阶段。为什么蚕神会被称为马头娘?这是因为蚕虽然属于昆虫类,但它的头部却和马头有些相似。中国是最早养蚕的国家,考古发掘曾经挖出6000多年前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①。在如此漫长的养蚕过程中,古人注意到了蚕头的这一奇异特点。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关于蚕头形状的描写:“有三桑无枝……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②这里说的琴虫,当是指蚕,因为《山海经·海外北经》说:“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③其中的“欧丝”,指其前文所说的“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④,描写的便是一个女子在树上吐丝,而此树正是蚕虫所吃的桑树。这一记载很可能就是下交融视域下的蚕神文化—以江南地区蚕神名称为中心吴晓东【摘要】江南地区曾经是蚕桑生产的重镇,其蚕神信仰文化也十分浓厚,这一区域的蚕神名称有马头娘、马鸣王、蚕花五圣、嫘祖等多种。马头娘这一名称源于解释蚕头的形状,它与印度的马鸣菩萨发生了融合。五圣神具有输运财帛的功能,各行业神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