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BETTERLIFE2023.11064江苏省非遗舞蹈“渔篮花鼓”身体中的地方感舞蹈不仅仅是一门以肢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更是连接人与文化的纽带。建构在人们衣、食、住、行基础上的地域文化,往往通过真实的肢体体验,折射在舞者的每一个肢体动作中。在这些独特的肢体动作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与历史的关联和文化的积淀。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形体体验,在不自觉的意识形态下蕴含于动作之中,而作为江南文化重要载体的“渔篮花鼓”,也在一个个形体动作中,在看似自觉的状态下,体现出专属于江南的“乡土感”,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它的过去,去感受它今天的生命力。本文将以江苏省非遗舞蹈“渔篮花鼓”为例,解释什么是“地方感”,并进一步阐述“渔篮花鼓”如何用“身体”构成语汇,体现江南的“地方感”。在经济文化走向全球化、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免不了被时代冲击,渔篮花鼓亦然。为了提高它的价值,延续它的生命力,可以借用“形体”演绎的舞蹈来唤醒人们的“乡土感”,进而促使人们自发地去认识和传承渔篮花鼓文化。本文将着重介绍何为“乡土感”,并进一步阐述如何用“渔篮花鼓”这一形体语言唤醒人们的“乡土感”,从而寻找渔篮花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感”的提出与基本观念“地方感”的定义有很多,比较客文/马俊杰于延呈施仲岳陈妍0652023.11ARTISTICLIFE艺术生活观的是:“地方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地方的识别、关系、态度、情感的复杂性。它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也可以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把个人与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环境等联系起来,并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乡土感”也是指人们对某一具体地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是乡土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地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情感。非遗舞蹈《渔篮花鼓》与无锡马山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经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我们可以发现,“渔篮花鼓”本身就极具地方生产生活文化特色,这种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活态文化,被深深打上了地方历史文化的烙印,体现和彰显着地域文化的个性。综上所述,我认为“乡土感”是由人的真实身世孕育而来,反映了人对地方的辨识、关系、态度、情感,表现了一个人或群体对特定地域的自我认知以及与文化特征的连接;“乡土感”是在人的真实生活中人们居住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风貌,是经过沉淀后形成的一种乡土文化和文化现象。“渔篮花鼓”身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