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霞I资料·参考细读《邓稼先》一文好在哪里?杨军1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江苏南京210044秦海燕?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210013摘要:结合当前学界多从结构、语言、技法等维度解读《邓稼先》的现状,指出该文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立场。提出通过沿着作者的身份视角,立足历史、生活和社会等维度,解读出邓稼先特有的不同精神立面一一内敛而理性的民族精神、深情而执着的英雄底色、至纯至伟的科学家秉性的解读思路。关键词:人物传记;文本解读;精神品质;《邓稼先》物理学巨壁杨振宁先生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邓稼先》。这篇文章我自已认为写得很好。”[1综观现有文献,对《邓稼先》一文,分析其“好”大多是从文章结构、主题、语言、写法等方面进行考量的:或是依据小标题来解读文本的结构密码[2],或是从情感角度来透析文本主题[3],或是考察文章中的多重对比以解读写作匠心[4],抑或从文学角度品读全文的语言特色[5].…….这些都是教学中解读文本的常用路径。要想真正读透这位科学巨撰写此传记的独特用心,须超越这些惯常解读维度,从历史、生活、社会等维度,立体显影出居功至伟而又甘于平凡的邓稼先的不同精神立面。一、立镜子:映照出内敛而理性的民族精神奥本海默是一面特殊的镜子。他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彼此相互映照,既能显示出两人有着同样杰出的科研贡献都是自已国家原子弹研究的功臣,又能在与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一一打断别人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等的对比中,显现出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的朴实气质。从这个层面看,引入奥本海默似乎很符合传统人物传记常用的二元对立式反衬。然而,将刊发时的原文与课文进行比较,关于这一点,还能开掘出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人民日报》原文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40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奥本海默的演讲土分吸引人。他善于辞令,听者往往会着迷。1964年为了庆祝他60岁生日,3位同事和我编辑了一期《近代物理评论》,在前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它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表1:《邓稼先》原文与选入教材的对比《邓稼先》一文原文刊载于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