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1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45No.12024年JOURNALOFYULI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海德格尔论里尔克与策兰陈芸(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是德国文化史上常被讨论的问题。较之于以往论者从海德格尔的政治观、哲学观出发提供解释,本文选择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入手,指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序列中,确实没有策兰的位置。结合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与策兰的《托特瑙山》两部文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海德格尔赞赏的是像里尔克诗歌那样对“无蔽真理”的揭示,强调诗歌具有某种源初生发力量。而策兰的诗歌过于晦涩破碎,乃是“非真理”的展现。作为“隐秘的哲人王”,海德格尔更多是从国家命运走向、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角度去思考诗歌教化问题,却并不聚焦在人类苦难与个人命运之上。〔关键词〕海德格尔;里尔克;策兰;诗歌与真理的关系〔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671(2024)01—0084—09海德格尔论里尔克的名篇《诗人何为》(1946)是“诗学—哲学诠释”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而海德格尔主动邀约策兰同游托特瑙山(1967),却迟迟未正式未对策兰的诗歌发表评论,或对纳粹的罪行道歉,成为策兰最耿耿于怀之事。这两件事之间并无事实性联系,但若是将之放置于诗歌与哲学的对话中,放置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中考察,却颇有意味。对此问题的关注早有先声。首先是海德格尔与里尔克或是海德格尔与策兰的研究已小有规模。前者以艾斯·布德伯格(ElseBuddeberg)①、埃克哈德·赫夫特里希(EckhardHeftrich)②、安东尼·费兰(AnthonyPhelan)③、安东尼·斯蒂芬斯(AnthonyStephens)④的研究为代表,而后者的研究常被提及的则是拉科·拉巴特(Lacoue-Labarthe)《诗歌作为经验》⑤与詹姆斯·K.林恩的专著《策兰与海德格尔:一场悬而未决的对话》⑥。在中国语境中,由于海德格尔、里尔克和策兰广受欢迎,相关的论文也可参看艾士薇、刘聪、王家新、吴建广⑦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认为从海德格尔的角度出发去诠释里尔克的【收稿日期】2023-09-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外国文学一般项目“跨学科视域中的里尔克研究”(21BWW054);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里尔克与策兰‘诗学—哲学诠释’比较研究”(2021QN071)。【作者简介】陈芸,女,广东潮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