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527科创 _ 半导体:硅产业大基金站台半导体硅片龙头-优塾指数✩.pdf
下载文档

ID:3615916

大小:2.32MB

页数:41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90527科创 半导体:硅产业,大基金站台半导体硅片龙头-优塾指数 20190527 科创 半导体 产业 基金 站台 硅片 龙头 指数
科创|半导体:硅产业,大基金站台半导体硅片龙头优塾指数(2019527)2019052715:57:18 半导体,无疑是20世纪改变人类世界的伟大发明。奠定这门高科技产业的基石,是一种普通材料硅。硅,是地壳第二大组成元素,含量大,成本低,我们最常见的沙子,其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材料,经过技术加工,摇身一变,变成了值钱的芯片原材料硅晶圆。千万别小瞧这门生意,实际上,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极高。比如说,最近正好有一家硅晶圆公司,拟申报科创板上市,估值大约100亿元。从资金壁垒上看,其背后股东,是鼎鼎大名的国家大产业基金;从技术壁垒上看,它收购了上海新昇、世界第七大半导体硅片企业芬兰Okmetic的硅晶圆技术,现在是国内硅片领域的龙头。来,看看这门生意财务数据到底如何:2016年至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亿元、6.94亿元、10.10亿元;扣非净利润为-0.91亿元、-0.99亿元、-1.03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54亿元、1.23亿元、3.27亿元;毛利率为13.83%、23.08%、21.99%;净利率为-33.72%、31.37%、0.96%。注意,收入增长快,但是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合计亏损3亿。之所以亏损,是因为投入了很多的资本支出(19亿元),但产能还未完全释放。近三年,资本性支出是实现净利润的9.5倍。不仅如此,除了不断投建产能,它还在对外并购、投资。截止报告期内,它账面上有长期股权投资5.84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4.43亿元,商誉7.34亿元,合计27.61,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0%。其中,商誉7个多亿,占净资产的比例为20%,在此次科创板中,位居第一。这家公司,名叫:上海硅产业。好,研究到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来了:1)这家公司,在硅晶圆领域,究竟竞争力如何?2)资本支出极高,是典型的依靠烧资本投入的生意,这门生意究竟是不是好生意,还有哪些生意是这样的?3)既然依靠资本投入,那么,该怎么估值,DCF模型是否有效?此次其估值为100亿元,这样的估值区间,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今天,我们就以硅产业入手,来研究一下半导体硅晶圆领域的产业逻辑,以及估值特征。对半导体产业链,之前我们在“科创板和科技概念报告库”中,研究过中微半导体、晶晨半导体、澜起科技、和舰科技等,都是科创板排队公司中极为重要的几家。优塾原创,转载请后台回复“白名单”数据支持: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声明:本文坚决不做任何建议韭菜请移步他处 01 一堆沙子的芯片之旅 众所周知,硅是半导体制造业的原材料,硅晶圆是半导体制造的基础。而在最开始,半导体材料并不是硅。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等,在锗晶体上并以此研制出世界上一个晶体管,开启了人类微电子时代的第一步。但是锗晶体存在很大的问题,锗是稀有金属,成本高,在高温受热下其性能容易受影响。于是,寻求新的材料成为半导体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的需求。1959年,仙童半导体的诺伊斯首次在硅片上,制作出集成电路。开启了电子工业的硅时代。此时的半导体硅片有20mm(0.75寸),包含的晶体管有几百个。能够想到用硅用作半导体材料,实在是脑洞极大。硅,是地壳第二大组成元素,约占地壳总质量的25%,含量大,成本低。我们常见的沙子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SiO2)。硅晶圆,来源:百度百科 夸张点说,一片芯片的诞生,就是从沙子开始的。只不过,支撑半导体用的硅晶圆,这中间要经过复杂的提炼过程,而这,离不开硅晶体技术的发展。沙子变成宝,大致需要经历“石英砂提纯,二氧化硅氧化,高纯四氯化硅 多晶硅/非晶体硅单晶硅”工艺。其中,第一步,需要做的提炼粗硅。方法是通过碳热法,将石英砂提炼出粗硅,这个时候得出的粗硅纯度只有98%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纯度还挺高,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纯化。1865年,杜邦公司通过锌还原法,最早制成多晶硅,但是其纯度还很低,1955年,德国西门子发明西门子法,随后德国瓦克进行改良,纯度能达到99.9999%,一跃成长为多晶硅料的巨头。但多晶硅内部晶体结构不规则,要想实现半导体的高性能,还要继续提纯。可以想象一下,要实现一个比碗口粗,一米多长的材料,其纯度要高于99.999999999%,且内部结构精细到有序的原子级别,难度要多大?1916年,波兰化学家杨-柴科拉斯基发明直拉法工艺,制备出最早的单晶硅体。而后,不断技术升级直至产业化。不过,技术升级也是有方向性的,其迭代驱动力与下游需求高度挂钩。最开始,如果对一小块、一小块的单晶硅进行加工,加工效率会很低,单位成本也高。而如果将硅片直径做大,一次性的进行多批量操作,后续光刻、蚀刻、切割等工艺会方便的多。所以,下游的芯片制造商不断增强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驱动硅片技术迭代的方向,就是:硅片的尺寸越来越大。1966年,休斯材料(MEMC)公司的技术专家霍斯特-克莱默,发明零位错晶体硅技术,这具备里程碑意义,直接为硅半导体的快速商用奠定了基础。1971年,英特尔在其第一颗微处理芯片4004(也是人类第一颗微处理芯片)采用了2英寸硅片,凭借技术优势,美国休斯材料(MEMC)公司毫无疑问的成为供应商。随后休斯材料相继推出4英寸(1975年)、6英寸(1981年,与英特尔、IBM合作,主要应用于英特尔经典的8088处理器)、8英寸(1991年,与三星电子、浦项制铁合作)。到此为止,休斯材料一直是半导体硅片领域的老大,为这个行业引领了众多开创性的技术:比如,改良西门子法最先通过流床法工艺,生产多晶硅颗粒,提高了晶体生长的纯度;开发MDZ(魔术洁净)技术,通过热处理工艺提高了切割抛光的精度问题。但是,盛极往往转衰,1995年休斯材料上市,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张,光在1996年就投资了6亿美元。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低迷时期,对局势产生了误判,继续扩产。结果到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整个行业处于低迷期,当年休斯材料净利率-85%,陷入泥潭,也无力进行后续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而日本的信越化学趁机赶上,率先实现12英寸硅片突破,2002年与英特尔、IBM首先建成12英寸生产线,从此崛起为全球第一大硅片生产商。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个行业技术迭代的三大特点:1)平均每十年一次技术迭代;2)需要与下游芯片巨头绑定(英特尔、三星、台积电);3)需要预判下游局势,产能扩张要科学;看完国外的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的发展,那么,国内硅片的发展如何?2000年初,国内芯片代工还比较落后,导致上游硅片的技术迭代缺乏需求和技术拉动。比如:8寸硅片厂,只有华虹nec一条生产线,中芯国际8英寸还在建设中,没有12英寸线。所以,国内硅片厂商大都集中在3-6寸(主要的厂商有上海新傲、浙江金瑞泓、北京有研),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后来,随着张汝京建立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代工厂,对12英寸硅片的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但是因为国内一直无法实现量产,基本都是采购国外大厂(信越、SUMCO)的硅片。2014年,已被称为中国大陆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在与台积电结束诉讼后,辞去中芯国际职务后,又重新创业。鉴于12英寸晶圆仍依赖国外的现实,他看上了上游硅晶圆这门生意。在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下属上海硅产业的支持下,2014年,张汝京创立上海新昇,主要解决12英寸大硅片的国内空白问题。随后上海新昇2017年实现量产,张汝京完成历史使命,安心离开,投身下一站。而回到2015年,鉴于国际半导体硅片巨头之间不断并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国内硅片产业还既小又散的现状。大基金将硅产业投资从投资机构转化为经营实体,进行重组,将上海新昇纳入。然后,其又收购OKMETIC(世界第七大硅片厂商)、上海新傲(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下属)、最终实现了国内第一、涵盖6-12英寸全系列的半导体硅片集团。2019年4月,上海硅产业拟申请在科创板申请上市。募集资金25亿元,估值100亿元。这门生意历史梳理到这里,你觉得:最重要的护城河在哪里?02 这门生意,如何赚钱?硅产业集团,成立于2015年,上海国盛集团(上海市国有投资平台)与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产业引导基金)分别持有30.48%,并列第一大股东,无实际控制人。图:股权结构图(单位:%)来源:招股说明书 其主营产品为半导体用硅片,涵盖200mm(8英寸)和300mm(12英寸)两大系列,是目前半导体硅片的主流系列。2016年至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亿元、6.94亿元、10.10亿元;净利润为-0.91亿元、2.18亿元、0.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54亿元、1.23亿元、3.27亿元;毛利率为13.83%、23.08%、21.99%;净利率为-33.72%、31.37%、0.96%。注意,从增速上看,营收三年复合增速为93%,毛利率呈整体上升趋势,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持续增加,净利润也扭亏为盈,但波动较大,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具有成长型公司特征。从收入、毛利润的结构上看,主要以8英寸产品为主,营收占比85%,毛利占比98.7%。12英寸也从2018年开始放量,截止2019年1季度,已经实现扭亏。图:收入结构(单位:%)来源:并购优塾 图:毛利结构(单位:%)来源:并购优塾 200mm半导体硅片业务俗称8英寸硅片,主要是指直径为200mm的硅片,主要应用于射频、传感器、模拟芯片、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领域,该领域对芯片制程先进性要求不高。行业成熟企业毛利率为20-35%。本案2019年1季度毛利率为35.96%。图:产品图来源:公司官网 300mm半导体硅片俗称12英寸硅片,直径为300mm。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12英寸半导体硅片可使用面积是8英寸的两倍以上,可生产的芯片数量是2.5倍左右。主要应用于存储、通用处理器、图形处理等领域。行业成熟企业12英寸毛利率为30%-35%,硅产业目前处于产能爬坡中,2019年1季度毛利率为2.54%。图:产品图来源:公司官网 以上业务,是以硅为核心原材料,关于硅这个产业链,大致情况如下:图:产业链来源:优塾团队 上游主要为多晶硅供应商,行业竞争激烈,2017年国内产能24.3万吨,代表公司有保利协鑫、德国瓦克(Wacker)、韩国OCI,美国Hemlock、通威股份,CR5占比43%。行业毛利率为15%-30%。中游为硅片生产厂商,分为光伏用硅片和半导体用硅片。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目前,该产业CR5占比92.8%,集中度很高。行业毛利率在25%-35%之间。具体到半导体硅片领域,国外代表公司为:日本信越化学(市场占比28.5%)、日本Sumco(25.15%)、德国Siltronic(14.69%)。国内代表公司为中国台湾环球硅片(14.04%)、中国台湾合晶科技(2.63%)、中环股份(低于2%)、硅产业(市占率为2.2%)下游半导体制造领域,包括IDM(垂直一体化)企业和Foundry(硅片代工)企业,代表企业有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台积电、格罗方德、中芯国际。下游技术门槛高,行业毛利率在45%-65%之间。本案,前五大供应商集中度占比34.23%,比较分散。而前五大客户为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格罗方德、恩智浦等,CR5为29.66%,比较分散。这样的产业链格局下,其资产结构如何?从资产负债的结构来看以2018年为例,总资产68.23亿元,占比最高的依次是:固定资产(28.3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1.16%)、货币资金(11.46%)、商誉(10.76%)、在建工程(6.29%)而负债结构中,占比最重的是递延收益(31.69%)、其他应付款(21.87%)、长期借款(20.32%)、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2.92%)。注意,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很大,主要是基于产业联盟的形式,持有法国半导体材料厂商Soitec14.5%的股权。另外,商誉占比较大,主要是2016年分别收购了芬兰硅片厂商Okmetic,以及国内12英寸硅片厂商上海新昇,形成的股权溢价导致。商誉占净资产比重20%。然后,从利润表来看2018年营收10.10亿元,其中78.02%为成本,15.64%为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为8.32%,销售费用(5.15%)、财务费用(4.06%),考虑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剩下3.5%的营业利润率。图:ROE VS ROIC来源:优塾团队 同行业ROE对比(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图:毛利率VS净利率来源:优塾团队 图:营收VS营收增速来源:优塾团队 图:净利润VS现金流(单位:亿元)来源:优塾团队 图:利润结构图(单位:亿元)来源:优塾团队 图:经营活动VS投资活动VS筹资活动净现金流来源:优塾团队 图:营收增速VS归属于母公司扣非净利润增速来源:优塾团队 图:同行业毛利率对比来源:优塾团队 图:同行业净利率对比来源:优塾团队 图:资产结构(单位:亿元)来源:优塾团队 由于其所处的赛道为半导体材料行业,在技术之外,对产能和规模要求极高,固定资产占比很高,属于重资产模式。而这,恰好又与资本支出速度、资产折旧比例等因素密切挂钩。显然,这几个维度,恰好与估值相关,进而提出几个思考点:1)未来,其资本支出计划如何,如何影响估值?2)投建资产就会面临折旧,折旧对成本有影响,其净利润率受影响程度有多大?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来挨个复盘。03 技术难点,究竟在哪里?首先,不用说,要做这门生意,没两把刷子可不行,技术必须攻克难关。半导体硅片制造,与光伏所用的硅片的技术难度不同,其工艺更加复杂与精密,其纯度基本在99.999999999%以上,远高于光伏用硅片。其制作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将多晶硅锭,先在单晶炉中熔化生成单晶棒,然后拉制并切割成光滑度和平整度很高、厚度很小的圆形晶片,并在圆形晶片上形成一种特殊层。汇总下来,就是七大工艺:单晶生长、滚圆与切割、研磨、化学腐蚀、抛光与清洗、外延、SOI技术。我们以三大核心指标来看他的技术实力:纯度、尺寸、硅表面平整度。第一大指标和第二大指标,主要通过单晶生长技术实现。单晶生长,主要是指硅料(主要是多晶硅锭)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由气相、液相或固相形成内部结构有规律排列(一般为金刚石结构)的晶体的过程。其技术难度在于确保拉制出的硅锭,保持极高的纯度(纯度至少为99.999999999%,以下简称九个9),行业内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两种,直拉法和区熔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直拉法能拉出的单晶直径更大,但杂质含量较高。适用于集成电路,属于目前的主流工艺。其中直拉法又进化到了磁场直拉法(MCZ)。目前,硅产业已经掌握了直拉法和磁场直拉两种工艺,与巨头的差距主要在工艺纯度上,本案的纯度能达到九个9,但是国外同行例如日本信越化学,已经做到了十一个9。而在硅片尺寸上,国外龙头都已经攻克并量产12英寸,而国内大部分只能生产8英寸及以下的硅片,除硅产业外。硅产业集团下属的上海新昇,经过张汝京团队的攻关,已经实现量产,截止2018年末,实现了57.79万片,实现收入2.15亿元。而中环股份12英寸硅片,目前还在试验生产阶段,未量产;上海超硅,一直在建设,未量产;立昂微电,还在建设,未量产。第三个指标硅表面平整度。根据行业技术规定:硅片表面的局部平整度一般要为设计线宽的2/3,就是我们日常说的12纳米制程,意思就是晶体管沟槽之间的最大宽度。以12纳米制程为例,所需要的硅片表面的平整度差异要小于8nm,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二,超过了人眼可见最小距离的10万倍。目前硅产业做到了40nm,精度国内第一,但与国外厂商(例如信越化学)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厂商已经做到7nm)。看完上述抽象的技术术语,我们落到纸面上,来看看它的研发投入情况。04 研发投入,到底如何?硅产业最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1亿元、0.91亿元、0.84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7.92%、13.11%、8.29%,整体逐年增加,无研发费用资本化。来,对比同行看一下研发数据有什么差别:1)日本信越化学(半导体硅片全球老大,综合性材料巨头,其中半导体硅片业务占比21%)最近三年研发费用为32.84亿元、28.95亿元、31.53亿元,营收占比为4.3%、3.4%、3.25%。2)日本Sumco(全球第二,聚焦于半导体硅片)2016年至2018年研发费用为3.36亿元、3.17亿元、3.51亿元,营收占比为2.66%、2.1%、1.74%。3)德国Siltron(全球第三,聚焦于半导体硅片领域,已于2017年退市),2015年至2016年研发费用为4.57亿元、4.85亿元,营收占比为6.89%、7.11%。4)中国台湾环球硅片(全球半导体硅片第四)2016至2017年研发费用1.55亿元、3.17亿元,营收占比为3.93%、3.12%。5)合晶科技(中国台湾第二大半导体硅片厂,主要集中于3-6寸硅片)2016年至2017年研发费用为0.6亿元、0.62亿元。营收占比为5.19%、4.43%6)中环股份(国内光伏硅片巨头,已延伸至半导体硅片领域)2016年至2018年研发费用为3.91亿元、4.99亿元、7.75亿元,营收占比为5.7%、5.2%、5.6%。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分别为74.51%、24.52%、45.9%。7)立昂微电(国内硅片厂商,主要集中于6-8寸硅片生产)2016年至2017年研发费用为0.40亿元、0.52亿元,营收占比为5.97%、5.58%、5.6%。可以看出,硅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最高,但从研发投入绝对值上看,不及日本Sumco、环球硅片。如此多的研发投入体现在专利上,就是发明专利很多。截止2018年12月,硅产业已获授权的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273项。而同行,立昂微电(金瑞泓)截止2017年末发明专利23项;中环股份截止2018年末21项。当然,与国外巨头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以环球硅片为例,截止2017年发明专利高达1200项。显然,这门生意必须要持续投入研发,积累技术经验,才能不断巩固护城河而任何技术的终极意义,都在于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那么,在当前技术与国外巨头相差较大时,还有什么办法来降低成本?05 产能,究竟什么水平?答案:扩大产能,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来看数据,产能情况到底如何:2016年至2019年1季度,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为4.17亿元、11.8亿元、19.3亿元、28.2亿元,在建工程余额为6.08亿元、3.20亿元、4.28亿元、3.94亿元。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65次、0.87次、0.65次。注意,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合计复合增速高达57.95%,这说明其一直在扩产能。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其子公司上海新昇12英寸半导体硅片的产能就在奋力扩张,而其芬兰子公司OKMETIC方面设备方面也在大幅更新,大幅扩张产能的结果就是:最近三年产能分别为106万片、232万片、277万片,三年复合增速高达61%。产能利用率也保持在高位为98.78%、101%、91.3%。而对比同行来看:1)日本信越化学最近三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523亿元、531亿元、601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速7.1%。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50次、1.73次、1.97次,小幅提高。2)日本Sumco最近三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90亿元、88亿元、111亿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速11%。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37次、1.65次、1.69次,小幅提高。3)环球晶圆2016年至2017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66亿元、62亿元,复合增幅-6%。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91次、1.56次。4)合晶科技,2016年至2017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13亿元、14亿元,复合增速7.6%,固定资产周转率为0.83次、1.04次。5)中环股份,最近三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74.94亿元、114.44亿元、172.26亿元。三年复合增速51.6%,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01次、1.02次、0.96次。6)立昂微电(金瑞泓),2016年至2017年的固定资产净值为6.7亿元、7.42亿元。复合增速10.7%。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03次、1.32次。从产能规模上看,日本信越化学最高,主要是因为其业务涵盖多个领域。剔除信越化学,日本sumco最高,是硅产业的30倍,并且固定资产效率最高,说明产能对收入的拉动作用明显,且不断提升。从趋势上看,同行基本都在上升,而中环股份和硅产业有所下滑。其中:中环股份固定资产增速较大,主要是在报告期内大规模扩张光伏电站、及光伏用单晶硅片产能建设,最终导致了固定资产周转率下滑。而硅产业,主要是还在加速建设12英寸硅片产能、更新芬兰子公司OKMETIC设备,营收未进行释放,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下滑。从扩张速度上看,最近三年,国外巨头产能扩张幅度都不算很大,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如硅产业、立昂微电扩张的比较快。但注意,对比到这里还不够,如果从产能结构上看,国内外差异比较大。而这,也影响了全球硅晶圆的竞争格局。06 产能结构,差异到底在哪?目前行业内的主流技术是8英寸和12英寸产品。8英寸硅片主要用于分立和模拟器件等低制程芯片;12英寸硅片主要用于高制程的存储芯片(DRAM、3D NAND)和逻辑芯片(CPU)。目前12英寸已经占据行业应用的主流(截止2017年市场占比67%),未来还会继续提高。从产出晶圆数量来看,12英寸是8寸的2.2倍;从价格上看12英寸是8寸的1.5-2.5倍。而从行业来看,目前五大巨头营收结构中12英寸占比也更大。1)信越化学年产能为7305万片,主要为12英寸(占比63.6%,2016年数据)和8英寸硅片(占比28.4%)。2018年全球市场份额28.5%,全球第一。2)Sumco年产能为6446万片(2018年),主要为12英寸(53%)和8英寸(47%)3)环球晶圆2017年产能为5521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6%。主要集中于8-12英寸产能。4)合晶科技2017年的产能1041万片,产能利用率为92%。产能主要集中于6寸以下。5)中环股份主业是光伏用硅片,半导体硅片领域2018年底预计年产能为360万片(但是还未完全达到设定产能),主要为8英寸。6立昂微电(金瑞泓)年产能 625万片,产能利用率83.25%。主要集中于6-8寸硅片生产。而本案,以8英寸为主,并且已经投建12英寸,结构上领先于中环股份、立昂微电。产能和技术的双壁垒,导致了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2018年,世界前五大硅晶圆巨头的销量,占行业总销量的92.8%。而国内以硅产业为代表的内资厂商,合计销量还不到5%。导致我国半导体硅片,特别是12英寸大硅片,大部分依赖于进口。所以,对于国内厂商特别是硅产业巨头来说,其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产能,这一点与过去的液晶面板、存储芯片等行业类似,那就是锚定长期需求,不计成本扩建产能,通过这样获得规模优势,从而通过行业周期维持地位。综上,可以看出,未来继续进行产能扩张,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这直接决定了未来估值体系中资本开支参数的确定。那么,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其未来的资本支出会存在什么样的空间,然后对公司估值会产生多大影响?07 资本支出,到底该怎么预判 从技术迭代和其布局的方向看,主要是12英寸硅片。那么该扩张多少产能,首先要看目前的需求现状,考虑到五大巨头已经牢牢占据了海外市场,我们只看内地。可以看出,预计到2020年国内12英寸硅片的需求为340万片/月。而从下游半导体市场增速看,最近五年我国半导体市场增速高达15%-20%,结合我国芯片自给率的提高(中国制造2025年规划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预计未来国内晶圆制造行业将维持较高增速,我们假设未来将维持15%至20%的增速。按照同等增速15%计算,至2023年,我国硅片的需求量应为486万片/月,目前,硅产业是国内12英寸唯一量产的厂商,假设其竞争优势能够保持,实现与信越化学同样的市场份额(信越化学在世界范围内占比27%,将近30%),则至2023年硅产业需实现的产能为145万片/月。目前,已经实现产能为20万片/月,尚需建设125万片/月,根据招股说明书年产15万片/月12英寸硅片需要17.5亿元的投资概算,累计需要145亿元的资本支出,按照2018年资本支出9.7亿元,线性递增,则资本支出增速达36%。结合本案历史增速来看(最近两年资本支出的增速分别为127%、50%),因此,预计未来五年增速为36%,然后进入自然增长。同理,按照145万片12英寸硅片产能,产能利用率为85%(最近三年产能利用率90%以上),产销率90%(最近三年产销率都在90%以上),则预计至2023年实现的销量为1331万片,按照最近三年12英寸硅片最低价315元/片,可实现远期收入41.85亿元,复合增速达42.6%。看到这里,产能建设就分析完了,其实除了产能建设,还有一个更为快捷的办法,来实现产能与规模的迅速提高两个字,并购。08 大举并购,怎么回事?半导体硅片行业,并购也很常见。可以说半导体硅片领域目前的几大巨头,基本都是通过并购或者重组实现的。日本信越化学,1999年通过收购日立硅片业务,2001年以后成为行业老大。日本SUMCO 是由 Sumitomo、三菱材料和 Komatsu 三家公司,在2002年和2006年进行合并,最终成为行业第二,与信越化学差距一步之遥。环球硅片,原来是行业第六,通过兼并收购日本Colvalent硅片公司、丹麦Topsil公司、和美国SunEdison公司(2016年),市占率跃居第三位。行业第四大企业,Silrtonic被上游多晶硅生产商德国瓦克并购,实现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硅片整个链条的打通,最终也成为巨头之一。而本案硅产业,也开展了并购动作。本案,先后完成了3起控股并购和1个战略参股,并购的结果是:首先,产能获得提升,获得了280万片/年的8英寸硅片产能和80万片/年的12英寸硅片。其次,在技术布局上实现了布局:1、通过上海新昇掌握了12英寸大直径硅片技术;2、通过上海新傲、法国Soitec实现SOI技术(又称绝缘体上硅技术,能够实现低功耗、低漏电的功能,在模拟和射频芯片上具有很强优势)。3、通过芬兰Okmetic公司,掌握了比较成熟的传感器,分立半导体器件和模拟电路硅片技术,实现了业务向欧洲布局。除了产能与技术效应以外,以上收购还对财务数据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收购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来看数据:2016年至201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9.48亿元、16.86亿元、14.43亿元;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5.85亿元、5.84亿元、5.84亿元;商誉金额为6.86亿、7.3亿元、7.34亿元。从会计的角度,需要注意两个细节: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2)商誉的风险。比如,对芬兰Okmetic公司的收购,花费了11.6亿元,溢价127%,形成6.47亿元的商誉。虽然溢价率不高,但是,该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高达18%。所以,从调研的角度,需要关注后续可能产生的商誉风险,如果商誉减值,则直接影响估值体系中净利率参数的确定。再比如,其对法国Soitec公司的参股(14.5%),形成了9.48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大。其中,2017年,Soitec因经营面趋好,股价大幅上涨,造成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了7.38亿元;但2018年股价下跌,其公允价值损益降低2.42亿元。因此,本案需要关注未来并购的协同效应、以及是否存在商誉减值和金融资产减值风险(目前来看,风险不大,主要集中在对芬兰子公司Okmetic的收购溢价上),这个是重要的调研点。综上,无论是自建产能,还是对外并购,这都属于资本支出,自建产能相对比较可预估,而并购却难以预测。所以,我们对本案未来的资本支出,主要建立在对自建产能的预测之上。不过,随着产能扩建,随之而来的影响是短期,折旧增多,产能爬坡,单片成本上升,但长期,产能逐渐释放,单片成本下降。以环球硅片为例,2015-2017年,销量为2395万片、2194万片、4679万片,平均每片生产成本为92.7元/片、139.5元/片、161.6元/片。而硅产业,规模是环球硅片的二十分之一(2017年销量282.2万片),最近三年单片生产成本为191.9元/片、183.4元/片、229.4元/片。单片成本要比环球硅片高32%。那么,结合本案来看,其净利率未来会怎么变化?09 未来利润率,怎么变化?先看历史净利率变化规律最近三年毛利率分别为毛利率为13.83%、23.08%、21.99%;净利率为-33.72%、31.37%、0.96%。注意几个细节:1)毛利率持续上升,2018年略微下滑,为什么?2)净利率由亏转盈,为什么?3)2018年,净利率从31%大跌至0.96%,为什么?首先,毛利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主要是8英寸受益于下游RF射频和传感器芯片需求上升,导致销售价格上涨,最终拉动了整体毛利率的上升。而2018年整体毛利率略微下降,主要是2018年12英寸开始量产,但因为处于产能爬坡初期,良品率较低,导致成本高于收入,造成12英寸毛利率为负,拖累了2018年整体毛利率。其次,净利率由亏转盈,主要还是8英寸硅片一方面是收购的Okmetic和上海新昇产能增加,另一方面下游需求拉动,量价齐涨,带动了毛利润大幅增长,造成净利润率上升。而2018年净利润率大跌,主要是对新收购的Okmetic并购整合,导致职工薪酬开支和并购咨询费增加所致。但这属于短期支出,预计未来不会持续。分析完历史毛利率、净利率变化情况,在估值时,还要参考同行业利润率水平及变动规律:可以看出,近些年,同行销售毛利率基本都出现了上升,从2016年16.61%上升到2018年32.59%。这主要是全球存储芯片出现紧缺,尤其是三星DRAM芯片量价大增,最终向上游传导,导致了整个硅片行业供不应求,导致了整个行业毛利率出现上涨。而如果是把周期拉长,你就会发现硅片这个行业也有很强的周期性,2006年受windows vista发布带来的内存容量升级影响,各厂家预计各存储器器厂商判断 DRAM 需求会大幅提升,所以纷纷扩产。进而带动了各硅片厂也随之扩产,两年时间内,全球 12 寸硅片产能实现翻倍。但是实际上windows vista发布失败,同时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 62.86%,导致全行业出现利润率较大下滑,以日本SUMCO为例。SUMCO营业利润率从2008年10%,2009年下跌到最低点的-39.6%,连续三年在盈亏平衡点状态。那么,影响净利率的长期因素,主要是下游需求。先看下游需求:12英寸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高制程的存储芯片(DRAM、2D NAND、3D NAND)和逻辑芯片领域(CPU、GPU),主要面向三大领域:手机、PC、服务器。手机市场2018年增速5%,已经放缓,未来随着5G推动还可能继续实现较快增长。PC市场2018年增速-2.7%,未来大概率会一直延续目前状态。服务器受益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2018年增速23%,未来应该会延续这种增长。考虑到手机和PC整体目前处于增速乏力状态,预计未来近期内(1-3年)12英寸硅片的需求增速会呈现放缓态势,而从远期(3-5年)需求的增速还会扩大。除了看需求,自然还要看供给。上文在产能扩张部分,论证了如果硅产业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要进行产能扩张的逻辑。因为这个行业核心护城河之一就是:产能。如果不建产能,则会在产能竞争中逐渐淘汰,如果建设,就面临产能扩张乃至过剩的风险。目前,国内大硅片处于“跃进”状态,存在较大的产能过剩,截止2019年12英寸规划产能426万片/月,已经超过2020年下游需求的340万片/月。但是,12英寸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目前国内量产的最先进制程为40nm(硅产业),其余一直未实现规模量产,所以这种产能过度扩张,大概率会产生过多的低端无效产能,从而拉低整个行业毛利率。但是对于高端产品,仍然具备较强优势(目前世界先进制程12寸硅片,平均每片价格能达到100美元以上,是国内40nm等制程的1倍还多)。一般情况下,硅片的产能建设周期为2-3年,而后的产能爬坡期取决于企业技术实力,随着产能爬坡带来的良品率提升,综合毛利率会不断提升。本案,12英寸硅片项目2014年开始建设,一期设计产能为10万片/月,2018年产能完成建设73%,2018年已经实现58万片的规模销售,根据规划至2020年产能提升至30万片/月,未来几年一直处于产能建设期,大概率会使毛利率处于较低状态。综合以上供应和需求情况,本案未来近期内(至2021年)净利润率大概率会处于较低状态,后续随着行业无效产能出清,与5G、云计算、大数据的逐渐落地,会逐渐回升。10 行业前景,到底如何?先看市场规模,硅片是半导体材料的占比最大的细分市场,基本稳定在34%左右,最近三年受益于下游存储芯片景气度的提升,半导体硅片复合增速高达25.75%,达到114亿美元,市场非常广阔。而从行业格局看,目前前五大厂商占据市场份额在92%以上,基本都被日韩台厂商占据,高度集中,所以对于硅产业这种后来追赶者来说,主要是紧密绑定内资厂商才能逐渐实现赶超。所以,本案关键的增长点就是看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为代表的内资厂商的产能扩张。8英寸线8英寸线技术成熟,主要面向汽车、工业、物联网等对制程先进性依赖性不高的领域。目前,国内8英寸厂15座,合计产能70万片/月,因为汽车电子、工业等下游需求爆发,导致8英寸产能出现紧缺,预计会持续到未来两年。目前,硅产业8英寸月产能25万片左右,所以未来仍具备扩产空间。12英寸硅产业下属上海新昇,是唯一实现量产的国内内资厂商,而目前内资硅片厂在建和规划中的产线共有15个,合计产能达到1000万片/年,而上海新昇12英寸产线产能只有120万片/年,未来扩产空间巨大。11 极为重要的事估值,到底如何测算?本案,对于属于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处于前期快速成长阶段,最近三年增长迅速、资本性支出也较大,处于盈亏平衡线上,故采用PB和EV/EBITDA估值方法 先看PB估值方法 第一步:横向观察可比公司取值区间。国外同行:信越化学历史PB为1.1X-2.4X,中位数为2.0X;SUMCO历史PB为0.9X-4.5X,中位数为2.8X;环球硅片历史PB为2.5X-7.5X,中位数为3.2X;合晶科技历史PS为0.7X-4.8X,中位数为2.9X;半导体材料/设备产业链:上海新阳(半导体设备)历史PB为2.6X-6.8X,中位数为4.7X;晶盛机电(单晶生长炉)历史PB为2.8X-5.8X,中位数为4.3X;晶硅产业链:隆基股份(单晶硅光伏电池巨头)历史PB为2.1X-4.3X,中位数为3.2X;中环股份(单晶硅片巨头)历史PB为1.2X-5.1X,中位数为2.5X;重资产驱动型公司:京东方(面板巨头)历史PB为1.2X-2.9X,中位数为1.8X;中国巨石(玻纤巨头)历史PB为1.7X-4.9X,中位数为2.8X;其中,信越化学、SUMCO、环球晶圆、合晶科技,因为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上市,属于成熟市场,所以估值溢价较低,估值中枢基本在2X-3.2X。上海新阳、晶盛机电与硅产业类似,属于半导体上游的材料和设备环节,且都在A股上市,所以PB倍数较高,估值中枢为4X-5X。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处于与半导体硅片相似的光伏硅片赛道,但因为光伏领域整体利润率微薄,所以估值也比较低,其PB倍数为2.5X-3.2X。京东方、中国巨石,均为细分领域世界巨头,产能与技术双效应,且重资产驱动,是未来硅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因为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所以估值相对较低,其PB倍数为1.8X-2.8X 综上,其估值低点取2X,估值高点取4X。对应的股权价值约为80-160亿元。接着,我们用EV/EBITDA估值方法:国外同行:信越化学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6X。SUMCO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8.4X。环球硅片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7.8X。合晶科技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8.6X。半导体材料/设备产业链:上海新阳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60X。晶盛机电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50X。晶硅产业链:隆基股份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14X中环股份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16X 重资产驱动型公司:京东方(面板巨头)2017年至今,中位数为10X;中国巨石(玻纤巨头)2017年至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