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语文
目录 第一章 散文.1 第一节 散文中的议论文.1 课时 1 散文中的议论文(一).1 考点 1:寡人之于国也.3 考点 2:秋水(节选).8 考点 3:谏逐客书.13 考点 4:过秦论.18 考点 5:五代史伶官传序.22 课时 2 散文中的议论文(二).26 考点 1:论毅力.29 考点 2:容忍与自由.32 考点 3:咬文嚼字.38 考点 4: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43 课时 3 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46 考点 1:论点.47 考点 2:论据.48 考点 3:论证.48 第二节 散文中的记叙文.53 课时 1 散文中的记叙文(一).53 考点 1:秦晋殽之战.56 考点 2:冯谖客孟尝君.62 考点 3:垓下之围.68 考点 4:张中丞传后叙.75 考点 5:种树郭橐驼传1.83 考点 6:前赤壁赋.88 课时 2 散文中的记叙文(二).95 考点 1:先妣事略.99 考点 2:西湖七月半.103 考点 3:马伶传.109 考点 4:秋夜.113 考点 5:香市.117 考点 6:爱尔克的灯光.121 课时 3 散文中的记叙文(三).126 考点 1:纪念傅雷.130 考点 2:哭小弟.135 考点 3:都江堰.140 考点 4:牡丹的拒绝.146 考点 5:我与地坛.148 考点 6:蚂蚁大战.155 课时 4 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159 考点 1:记叙文.160 考点 2:叙述.160 考点 3:描写.161 考点 4:抒情和议论.162 第二章 诗歌.172 第一节 古代诗歌.172 课时 1 古代诗歌(一).172 考点 1:蒹葭.175 考点 2:湘夫人.179 考点 3:陌上桑.184 考点 4:归园田居(其一).188 考点 5:行路难(其一).190 考点 6:登高.193 课时 2 古代诗歌(二).195 考点 1:长恨歌.199 考点 2:早雁.206 考点 3:虞美人.209 考点 4:八声甘州.211 考点 5:江城子.215 考点 6:声声慢 秋情.216 考点 7:摸鱼儿.219 第二节 现代诗歌.228 课时 1 现代诗歌.228 考点 1:再别康桥.230 考点 2:一句话.234 考点 3:雨巷.237 考点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41 考点 5:我愿是一条急流.245 课时 2 诗歌的抒情方法.249 考点 1:抒情方式概述.250 考点 2:借景抒情.251 考点 3:借事抒情.252 考点 4:借举止抒情.252 考点 5:借比喻抒情.253 考点 6:借象征抒情.253 考点 7:借典故抒情.253 第三章 小说.256 第一节 国内小说.256 考点 1:枕中记.260 考点 2:婴宁.265 考点 3:宝黛吵架.276 考点 4:断魂枪.281 考点 5:哦,香雪.288 第二节 国外小说.298 考点 1:苦恼.299 考点 2:麦琪的礼物.306 第三节 小说的艺术特点.313 考点 1:小说概述.314 考点 2:视角独到,以小见大.314 考点 3:人物形象,个性鲜明.314 考点 4:心灵刻画,入木三分.315 考点 5:情节安排,匠心独到.316 考点 6:环境描写,烘云托月.316 1 第一章第一章 散文散文 第一节第一节 散文中散文中的议论文的议论文 课时课时 1 散文中的议论文(散文中的议论文(一一)掌握课标掌握课标 知晓难易知晓难易 一一、文学知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二、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二、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三、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三、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5 篇篇):):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2)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何也?”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3)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4)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2.秋水(秋水(节选节选)(1)理解本文“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中心论点,体会其现实意义。(2)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3)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4)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5)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6)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8)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3.谏逐客书谏逐客书(1)认知本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2)理解文章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的意义。(3)说明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之珍宝美色的目的。(4)说明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对举的论证方法。(5)体会本奏疏能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2 4.过秦论过秦论 (1)认知本文至篇末才点明中心论点。(2)理解本文事实胜于雄辩的特长。(3)理解秦国速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仁义不施”。(4)说明本文的双层对比论证方法。5.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1)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2)理解文章“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在人事”的中心论点。(3)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4)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5)理解并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格言名句。研究自考研究自考 明确考情明确考情 考点考点 5 年年内频次内频次 题型题型 考查角度考查角度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5 年 11 考 单选 多选 词语解释 简析(1)中心议题;(2)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3)孟子的治国思想;(4)名词解释,如“凶、颁、谨”;(5)王道政治内容;(6)文章论点论证方法。秋水(节选)秋水(节选)5 年 10 考 单选 词语解释 简析(1)文章构思特点;(2)仲尼;(3)例证方法;(4)名词解释,如“焉、盈、涘、辩、殆”。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年 14 考 单选 多选 词语解释(1)概括后唐庄宗事迹;(2)论证、论据人物后唐庄宗;(3)文章的分论点;(4)文章写作特点;(5)名词解释,如“逸豫、忧劳、系、本、世言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串联知识串联知识 3 考点速记考点速记 对接教材对接教材 考考点点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5 年年 11 考)考)P31P33 原文原文在线在线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1 孟轲 梁惠王曰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4;河东凶亦然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6,寡人之民不加多,4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7,请以战喻:填然鼓之8,兵刃既接9,弃甲曳兵而走1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1,是亦走也12。”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13;数罟不入洿池14,鱼鳖不可胜食也15;斧斤以时入山林16,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9;鸡豚狗彘之畜20,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21,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2,申之以孝悌之义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5;然而不王者26,未之有也2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1。王无罪岁32,斯天下之民至焉33。”【注释】【注释】1本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2梁惠王(前 400前 319):即魏惠王,名罃,“惠”是他的谥号。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惠王。3焉:于是,作谦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4“河内”三句:如果河内地区发生灾荒,就迁移河内的灾民到河东,搬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凶:灾凶,此指饥荒。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5河东凶亦然: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这样办。意为河东发生灾荒,就迁移河东的灾民到河内,搬运河内的粮食到河东。6加:更。7好(ho):喜欢,爱好。8填(tin)然鼓之:咚咚地敲起鼓来。填:拟声词,这里用来模拟鼓声。9兵:兵器。刃:刀口,这里指锋利的兵器。接:接触,交锋。10甲:铠甲。曳(y)兵:拖着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11直:仅,只。12是:此,这。13不可胜(shng)食:吃不完。胜,尽。14数(c):细密。罟(g):网。洿(w):低洼地,这里指池塘。15鳖(bi):甲鱼。16斤:斧头的一种。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17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事。18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1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衣(y):穿。帛(b):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丝绵衣服。20豚(tn):小猪。彘(zh):猪。畜(ch):人饲养的禽兽。21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22谨庠(xing)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教育。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殷代称“序”,周代称“庠”。23申:重复,一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悌(t):敬爱兄长。5 24颁(bn)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25黎民:指老百姓。26然:这样。王(wng):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7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28检:约束,制止。29涂:通“途”,道路。莩(pio):饿死的人。发:打开,这里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30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31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32无罪岁:别归罪于年成不好。33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译文】【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考纲精选考纲精选 考点考点 1.1.作者作者简介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1)名珂,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思想主张: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6 考点考点 1.2.作品作品简介简介 本文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1)反对兼并战争;(2)大力发展农业、林业、渔业;(3)注重教育,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4)反对暴政,提倡施行仁政;(5)以民为本。考点考点 1.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 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想,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考点考点 1.4.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结构特点结构特点 本文本文以以“民“民不加不加多多,何也?,何也?”为”为线索,线索,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等语句收束,环环相扣,突出环环相扣,突出中心线索中心线索,使使文章成为文章成为一个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结构严谨的整体。(2)文章文章说理说理抑扬抑扬兼兼施、施、循循善诱循循善诱 抑扬抑扬兼兼施施 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循循善诱循循善诱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3)善用比喻善用比喻、类比说理、类比说理 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用拿刀杀人却说“非我也,兵也”做比喻,讽刺梁惠王不顾百姓的死活,揭露了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的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深刻。(4)善用善用排比排比 许多排比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真题【真题精选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2018.10.1 题】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3)文学特色:文学特色: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加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4)文学成就:文学成就: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7 A.为什么“王好战”B.知何使“民加多”C.不可以“违农时”D.必须要“庠序”【答案】【答案】B【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4。2.【2015.04.1 题】下列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中,能够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答案】D【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原文在线。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 3.【2015.10.21 题】下列先秦诸子关于治国的论断中,出自孟子的有()A.治大国如烹小鲜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E.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答案】BDE【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原文在线及考点 1.1。三三、词语解释题词语解释题 4.【2018.10.26 题】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答案】【答案】直:仅,只。【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11。5.【2018.04.26 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答案答案】凶:灾凶,此指饥荒。【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4。6.【2017.04.26 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答案答案】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32。7.【2015.10.26 题】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答案】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24。8.【2015.04.26 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答案答案】检:约束,制止。【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28。9.【2014.04.26 题】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答案】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注释22。四、简析题四、简析题 8 10.【2016.04.36 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指出这段文字的论点。【答案答案】这段文字的论点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原文在线。(2)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答案答案】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归纳法。【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原文在线。(3)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什么样的治国思想?【答案答案】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以民为本,施仁政的治国思想。【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1。11.【2014.04.36 题】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为使“民加多”,孟子认为“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答案答案】为使“民加多”,孟子认为“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王无罪岁。【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 原文在线。(2)孟子善用比喻,请结合这段文字试加分析。【答案答案】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4。(3)除了使用比喻外,这段文字的说理还具有什么特点?【答案答案】除了使用比喻外,这段文字的说理还使用了比较法中的类比法。【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1.4。考点 2:秋水(节选)(5 年 10 考)P35P38 原文原文在线在线 秋水(秋水(节选节选)1 庄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4,不辩牛马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8。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9,望洋向若而叹曰10:“野语有之曰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3,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6。”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17,拘于虚也18;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9;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0。今尔出于崖涘21,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24;尾闾泄之2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6;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27,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8,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9。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9 少,又奚以自多30?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31?计中国之在海内32,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33?号物之数谓之万34,人处一焉35;人卒九州36,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37,人处一焉38;此其比万物也39,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40?五帝之所连41,三王之所争4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43,尽此矣4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45,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6?”【注释】【注释】1 秋水属庄子中的“外篇”,本文节录了其中的开头部分。2时:按季节。灌:注入。河:黄河。3泾(jng)流:指水流。4两涘(s):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5辩:通“辨”。6焉:乎。河伯:黄河之神。7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8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9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10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盳洋”。若:即海若,海神。11野语:俗语,俚语。之:代下文所引野语内容。12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两句都是宾语位于动词前。13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以孔子的学识为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义行(以伯夷的义行为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位,结果一齐逃到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认为以臣伐君不义,于是叩马谏阻。商亡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封建社会把他们当做忠臣义士的典型。14睹:看。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15殆:危险。16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17以:与。18拘于虚也: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拘,拘束,局限。虚,通“墟”,居住的地方。19笃:固,拘限。时:时令。20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21尔:你。崖涘:河岸。22乃:才。丑:鄙陋。23大理:大道理。24盈:满。25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26已:停止。虚:虚空。27此其过江河之流:海的容水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江河,长江、黄河,古称江、河。28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29“自以”二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30“方存”二句:正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奚以:何以,怎么。31礨(li)空:蚁穴。一说,小孔穴。32中国:这里指中原。10 33稊(t):一种形似稗的草,果实似小米。大(ti)仓:储粮的大仓库。34号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作“万”。号:称。35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处,居,占。焉:于此(于万物之中)。36人卒九州:人尽九州,即九州都有人。一说,人卒即大众。卒,尽。九州,天下。37“谷食”二句:谷物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意谓九州到处有人。38人处一焉:个人只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里是以个人对天下人而说的,上文的“人处一焉”是以人类对万物而言的。39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40毫末:毫毛的末梢。41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史记指黄帝、颛顼(Zhunx)、帝喾(K)、尧、舜。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连:所连续统治的。4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所争:所争夺的。43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44尽此矣:全在这里了,意谓就是这么一点细微的东西,正如马体之毫末。尽此,尽于此。45“伯夷”二句:伯夷以互相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46“此其”二句: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的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译文】【译文】秋日的雨水按照季节来临,千百条小河注入了黄河。(黄河)水流之大,大到河的两岸和水中洲岛都无法互相分辨牛马的程度。于是乎,河伯欣然高兴,认为天下美景都汇总到了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进,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了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懂得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北海若说:“井中之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居住地点的限制;只生长一个夏季的小虫不可能跟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限制;孤陋寡闻之人不可能跟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现今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所以可以跟你谈论大的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永远装不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被排空。它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大海它超过江河的流量,不可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骄自傲,(原因)在于我认为自己形体得之于天地,气息来源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存在于高山之上,正感到自己见闻很少,又怎么会自傲自夸?我想,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好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存在于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船车马所通达的地方,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之一员。拿个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根细小的毛的末梢存在于马的身体之上吗?五帝所沿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任劳任怨者所为之劳苦的(目标),都只不过是马体之毫末。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这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夸自傲一样吗?”11 考纲精选考纲精选 考点考点 2.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考点考点 2.2.作品作品简介简介 庄子的秋水篇由七个部分组成,本文节选了其中第一部分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这一部分结构完整,论证周密,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来读。考点考点 2.3.艺术艺术特色特色(1)中心论点及意义;中心论点及意义;中心论点中心论点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本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以以“宇宙无限,“宇宙无限,而而人的认识有限”为人的认识有限”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持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2)开头景物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的作用;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文章主旨。(3)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4)文章善于文章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文章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文章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约前 369前 286)(1)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2)思想主张: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他激烈批判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残暴和虚伪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3)文学特色:文学特色: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4)文学成就:文学成就:庄子一书,共 33 篇。其中“内篇”7 篇,相传是庄周自著,“外篇”15 篇、“杂篇”11 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12 善用比喻善用比喻,本文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奥的哲理,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最终将抽象的道理阐释的极为透彻。最终将抽象的道理阐释的极为透彻。例如:a.“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以小米粒在大粮仓中比喻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b.“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毫毛的末梢处在马身上比喻个人与万物的关系。(5)本文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进行说理;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进行说理;a.使用类比论证。使用类比论证。如“拘于虚”之井底之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进行类比;b.使用对比论证。使用对比论证。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乃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间的比较。巧用排比;巧用排比;a.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排比句的作用或是同构铺陈,或是层递推进,可以营造气势。排比句的作用或是同构铺陈,或是层递推进,可以营造气势。利用反诘句,强化行文气势。利用反诘句,强化行文气势。本文利用反诘句不仅强化了肯定的语气,而且与排比相呼应,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行文的气势和说理力度。具体如下:a.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b.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c.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d.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真题精选】【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2017.04.1 题】下列秋水(节选)语句中,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的是()A.礨空之在大泽 B.中国之在海内 C.稊米之在大仓 D.毫末之在于马体【答案答案】B【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3。2.【2015.10.1 题】下列表述中,说明了秋水(节选)主要构思特点的是()A.借助两个历史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论说 B.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C.由小到大逐层推进 D.援譬设喻广征博引【答案答案】B【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3。3.【2014.04.1 题】秋水(节选)中说“仲尼语之以为博”,语中“仲尼”指的是()A.伯夷 B.孟子 13 C.孔子 D.老子【答案答案】C【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13。二、词语解释题二、词语解释题 4.【2018.04.27 题】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答案答案】焉:于此。【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38。5.【2017.10.26 题】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答案答案】盈:满。【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24。6.【2016.10.26 题、2016.04.26 题】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答案答案】涘:水边;辩:通“辨”,辨别。【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45。7.【2015.04.27 题】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答案答案】望洋:仰视的样子。【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10。8.【2014.10.26 题】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答案答案】殆:危险。【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注释15。三、三、简析题。简析题。9.【2018.10.36 题】阅读秋水(节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这段话出于文中哪位人物之口?“尔”是谁?【答案】【答案】这段话出于北海若;“尔”是河伯。【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 原文在线。(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答案】这段文字说明了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持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3。(3)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案】【答案】类比论证。【提示】【提示】详见考点 2.3。考点 3:谏逐客书 P39P42 原文原文在线在线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1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14 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9,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0,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11,拔三川之地12,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汉中15,包九夷16,制鄢、郢17,东据成皋之险18,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9,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0。昭王得范雎21,废穰侯22,逐华阳23,彊公室24,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5,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6,有随、和之宝27,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28,乘纤离之马29,建翠凤之旗30,树灵鼍之鼓31。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2,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3,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34,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35,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36,傅玑之珥37,阿缟之衣38,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39。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40,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41,昭虞武象者42,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44,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4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46,却宾客以业诸侯47,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注释】【注释】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2窃:私自,自谦之词。过:错误。3缪公: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 659 年至前 621 年在位。4由余:晋国人,流亡于戎。后奉西戎王之命出使秦国,被秦穆公设计收买。穆公用由余之谋伐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5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初仕虞国,晋灭虞后,他以战俘身份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后出走宛地,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拜其为相。6蹇叔:本是岐(今陕西岐山)人,客居于宋国。因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以厚币接他入秦任上大夫。7丕豹:置大夫丕郑之子。其父被杀,遂自晋奔秦。公孙支:岐州人,居于晋。他们西入秦国后,分别被秦穆公任为大将和大夫。8孝公:秦孝公,公元前 361 年至前 338 年在位。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入秦,劝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力大盛。9彊:同“强”。10获楚、魏之师:指商鞅于公元前 340 年率秦军大破魏军,继而又战胜楚军。11惠王:秦惠文王,公元前 337 年至前 311 年在位。张仪:魏国人,西入秦,被惠王任为相。张仪提出了用“连横”瓦解东方六国“合纵”的谋略。12三川之地:指韩国之洛阳一带。三川,黄河、洛水、伊水。13巴、蜀: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分别在今重庆一带和四川中部。公元前 316 年,秦灭15 巴、蜀。14上郡:郡名,战国魏文侯置,后为秦所夺,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15汉中:郡名,战国楚怀王置,在汉水中游,公元前 312 年,秦大破楚军而占取之,移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16九夷:这里泛指散居在当时楚国境内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