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高考命题区间3水文第2课时练习.doc
下载文档

ID:36051

大小:586KB

页数: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部分 命题 区间 水文 课时 练习
 高考命题区间三 第二课时 突破高考综合题 课时作业 1.(2023年·唐山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的流域类型。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由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 (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 解析:(1)通过周边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因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该河的流域类型为内流区。(2)题目要求描述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即要求把图片显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3)该地为内流区,所以托素湖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流入其中,而无河流流出,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最终逐渐形成咸水湖。(4)自然原因: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该地区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如果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可能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流出,盐分累积,湖水盐度越来越大。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答案:(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而托素湖无河流流出,随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内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入湖水量减少。 2.东江流域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生产生活主要水源,涉及香港及广州东部、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市。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东江是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流域内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于全省人均拥有量。近年来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出台了多个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文件来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表1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东江流域 29.3 28.6 26 28.5 广东省 24.5 24.7 23.8 23.9 (注:国际公认的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30%。如果超过30%,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遭到破坏) 表2 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东江流域 43.5 41.7 50 46.4 广东省 40.8 37.7 51.1 43.3 表3 流域主要用水指标 指标 人均GDP/ 万元 万元GDP用水量/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人均综合用水量/m3 城镇居民用水量/(L/d) 农田灌溉亩 均量/m3 年份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东江 全省 2014 7.35 6.35 53 65 25 28 387 414 193 193 701 733 2015 7.46 6.71 48 61 24 23 363 411 169 193 778 753 2016 8.43 7.08 41 55 20 21 349 398 164 193 762 748 2017 9.61 8.11 35 48 15 19 339 391 164 189 766 756 (1)从河流补给、径流量和汛期等方面分析东江流域的主要水文特征。 (2)东江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分析该地区主要用水指标的变化特征,推测该流域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3)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东江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分析该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就该流域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建议。 解析:(1)据材料可知,东江是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较大,河流径流量大。东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2)据表3资料分析可知,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逐年下降,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这反映了随着东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均GDP不断增加,主要用水指标却不断下降,表明该流域第二、三产业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3)该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结合表1、2、3分析。据表1资料可知,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且高于全省的平均利用率,水资源利用已接近极限,可能危害本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流域人地协调发展;据表2资料可知,水质达标率不高,表明流域水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据表3分析可知,农业灌溉用水量偏大,且增加趋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可能仍然较为粗放。(4)建议应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据上题分析可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应继续加强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农业灌溉用水多,应发展节水型农业,控制农业生产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质达标率不高,应大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等。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大,流域面积较大,所以径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特征: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城镇居民用水量逐年下降;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趋势:随着东江流域经济发展,人均GDP不断增加,主要用水指标却不断下降,表明该流域第二、三产业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30%,且高于全省的平均利用率,水资源利用已接近极限,可能危害本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流域人地协调发展;东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虽略高于全省,但达标率不高,表明流域水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农业灌溉用水量偏大,且增加趋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可能仍然较为粗放。(任答两点即可) (4)继续加强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发展节水型农业(或控制农业生产的用水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任答两点即可) 3.(2023年·株洲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是中亚的一个内陆深水湖,1月平均气温约-6 ℃,7月平均气温约15~25 ℃,湖水终年不结冰,年降水量少,约200~300毫米,但甲地区可达800~1 000毫米。伊塞克湖流域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天山云杉林,人们发现在气温偏高的年份,该地云杉林长势反而不佳。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大量俄罗斯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湖水水位明显下降。据专家考证2000年以后由于自然原因伊塞克湖湖水水位略有回升。下图为伊塞克湖区域略图。 (1)分析甲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2)简要分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 (3)分析气温偏高的年份云杉林长势不佳的原因。 (4)推测大量移民到来后湖水水位下降,而2000年以后湖水水位又回升的主要原因。 解析:(1)甲地位于42°N~43°N之间,受西风带影响,甲地位于伊塞克湖的东侧和天山山脉的西侧,西风吹过湖面后水汽较为充足,饱含水汽的西风再遇到天山山脉的阻挡,水汽不断抬升,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因此甲地降水量多。(2)盆地地形,伊塞克湖西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为“内陆深水湖”,湖泊深度大,湖泊水量大,湖水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强,难以结冰;高山内陆咸湖,湖水盐度较高,盐度越高结冰难度越大。(3)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树木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气温偏高的年份,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剧,土壤水分含量减少,故云杉林长势不佳。(4)该地降水量少,湖水主要是依靠河水汇入补充,大量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后,引水垦荒,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2000年以后,由于自然原因湖水水位上升,可推测与区域降水、冰雪融水有关,气候变得更加暖湿,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导致湖水水位上升(注意是自然原因,不是人为原因)。 答案:(1)该地盛行风为西风,西风经过暖湿的伊塞克湖增温增湿,在湖泊东岸遇到天山阻挡,受地形抬升作用而多降水。 (2)盆地地形,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湖泊深度大,湖泊水量大,湖水对温度的调节作用强,不易结冰;高山内陆咸湖,湖水盐度较高,结冰难度大。 (3)该区域树木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制约,气温偏高的年份,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加剧,土壤水分含量减少,云杉林长势不佳。 (4)大量移民来到伊塞克湖盆地后,引水垦荒,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2000年以后,气候变得更加暖湿,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导致湖水水位上升。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乌伦古湖地处额尔齐斯河南部,属于内流湖,湖水主要依赖乌伦古河补给。约一万年前,吉力湖与乌伦古湖属同一湖泊。之后,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分离成两个湖泊,其间有12千米长的河流沟通。乌伦古河汛期较早,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下图为乌伦古湖及其周边示意图。 (1)据图文资料描述“一湖变两湖”的大体演变过程。 (2)说出乌伦古河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及其汛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3)乌伦古湖近年来湖面萎缩现象较明显,请根据材料从“开源”的角度提出一种改善乌伦古湖萎缩局面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乌伦古湖及其周边示意图可知,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受湖水顶托力作用,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大,将湖泊分割成两个湖。(2)乌伦古河5月下旬~6月中旬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说明水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春、夏季多于冬季,水量季节变化大,7月~次年4月水量较少,在5~6月补给量大,说明补给类型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冰川(雪)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占比例较少。山地降水较少。(3)从“开源”的角度分析,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即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善湖面萎缩局面。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工程量较小。额尔齐斯河的水量较大,水源充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节约能源。 答案:(1)乌伦古湖形状南北狭长;乌伦古河河口位于湖泊(东岸)的中部;河流搬运泥沙(加之湖水顶托力作用)在河口沉积;河口三角洲将湖泊分割。 (2)变化特点:春、夏季多于冬季(季节变化大)(5月下旬~6月中旬多,7月~次年4月较少)。 补给类型:季节性积雪融水(此点必答);高山冰川(雪)融水;山地降水。 (3)措施: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开挖引水渠道引水(跨流域调水)。 理由: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较近(两者之间地域狭窄);河流水量较大;额尔齐斯河海拔高于乌伦古湖湖面,水可自流。 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