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SituationandPolicyTeachingPractice)一、课程简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系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从第1学期至第7学期执行,第8学期评定成绩。总学时2周,共1学分。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环节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紧密配合,共同承担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四、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一)教学环节内容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类:参加各类形势报告会、政策宣讲会,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参加各级党、团、学及其它学生团体组织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类学生活动。2.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参加由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或红十字会等公益性质团体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以学院为基础,校院两级统筹协调,按照“全员覆盖、全程贯穿、全方位拓展”的原则,使教学实践环节覆盖到每一名本科生,贯穿于本科阶段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位。坚持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2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实践以“天”为学时计量单位,总学时2周,共计10天。参加1次教学实践活动,如一次形势报告会或政策宣讲会、一次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类学生活动、一次由志愿者协会或红十字会组织的活动等,记0.5天。参加校、院组织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实际天数进行计算。学生每学期完成学时数不少于1.5天,7个学期累计完成学时总数不少于10天。五、教学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一)教学要求1.围绕课程理论教学的各个专题要旨,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在教学实践的主题设计、内容形式、组织管理、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积极构建特色鲜明、载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