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pdf
下载文档

ID:3594946

大小:1.2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 新闻 传播 人才培养 思考
41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新 闻 文 化 论 坛作者简介:杨博文,女,汉族,山西太原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媒体融合。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杨博文摘要:随着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新闻传播人才面临着实践和就业的挑战,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人才影响的基础上,明确了当代新闻教育在课程设置、顶层设计、实践创新等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进行教育突破、培养复合型传播人才的新路径。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曾预言:“传统和旧秩序正在被扔进熔炉之中,人们一以贯之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变得日益稀缺。”在科技创新和思维进步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各界都在经历着转变、破裂再拼凑的过程,不稳定性席卷了包括新闻传媒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新闻业作为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正在经历着从媒介到受众再到传播反馈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媒体融合则是其必由之路,其本身既顺应了液体社会发展的趋势,又具有液体性的内在张力。作为新闻人,在面临媒体融合挑战的同时,也要抓住新的机遇,探索融合路径下的新技术、新方向,主动学习提高自身采编素养,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一、媒体融合概述最早描绘媒体融合图景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葛洛庞蒂,他用“广播和动画业”“印刷业和出版业”“电脑业”三个同心圆来说明媒介技术、媒介形式、媒介经营有汇聚与融合在一起的趋势1。1983 年,普尔在自由的技术中明确提出“传播形态的聚合”概念,即“两种及以上的媒介技术通过融合形成新的技术或新媒介,其功能包含并大于原先各部分的媒介总和”2,媒体融合的研究也就此起步了。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安德鲁纳奇森则从媒体形态的角度出发就媒体融合给出名义界定,即“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安德鲁纳奇森更多强调的是媒介方式的合并与融合。无论是从媒体发展的角度还是学者理论成果的角度,媒体融合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始终随着媒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如今,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步入下半场,移动化、场景化、智能化的逻辑是目前正在涌动的暗潮。这一切对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猛烈且直接的。按照原有新闻传播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单一型人才,已逐渐被时代抛弃。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变革,媒介呈现出多功能、多样化的趋势,人们能够更方便、更直接地接触和理解掌握信息,且在感官层面有着相对较好的体验。技术的进步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不仅要在技术层面灵活驾驭,还要在个人素质、素养能力方面有一个质的转变。(一)较高的思政素质和职业素质随着媒体融合走入下半场,媒体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对于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争夺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命门,一些新闻工作者一味迎合受众口味,降低内容品质,生产浅表化信息,污染了公共信息空间。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时效性,忽视了事前检查的步骤,先报道再核查,出现新闻反转的现象,职业道德底线一次次下滑,在利益驱动下全然忘却道德规制,抛却自律。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但有很多潜在风险。例如,其核心技术算法是建立在数据上的,表面上似乎是客观的,但在构建的过程中,实际上隐含着一种群体刻板化的倾向。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是基于人类过往经验形成的智能化机器,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标签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这就导致在新闻报道中,一些群体往往会被进行污名化和偏向性报道,导致报道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使用算法推荐技42新闻文化建设 2024.3 下新 闻 文 化 论 坛术也是无法理解新闻的价值和党性原则的,没有底线地迎合受众口味,不加干涉和引导,反而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被边缘化,陷入泛娱乐化和低俗的旋涡,导致新闻失衡,动摇了新闻的价值坐标,媒体权威性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把关的效率,但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用户基于个人兴趣的自我把关行为,往往会使他们局限于自己建构的“信息茧房”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割裂,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被阻断,这无疑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秉持高品质、全时代、权威性的新闻价值标准,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驾驭技术而不是成为技术的奴隶,自觉抵制虚假信息和不健康的信息,明晰把关原则,坚持事实与人文关怀并重。同时,在政治态度和思想方向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为人民负责,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思想和深度的新闻作品,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秉承人文关怀,提升道德水准,最大限度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价值。(二)数字素养与能力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和算法、大数据的深度结合在信息识别、视频生成、数据收集等领域,推动了媒体内部重组、媒体间的联动合作、传媒业的跨界合作,同时打通优质资源,优化了产业链的配置,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应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与能力,即不仅具有获取、理解与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包括网络搜索、超文本阅读、数字信息批判与整合等技能,还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合理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4例如,使用社交媒体寻找新闻线索、利用可视化工具对新闻素材进行梳理统计和构图,实现普通视频、全景、VR 同步录制与直播,通过大数据挖掘、传感器采集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人类不易洞察的内在关联,延伸新闻报道活动的触角,实现广度报道,操作写作机器人高效收集数据,快速处理信息,再利用算法编程智能完成新闻稿件。(三)既专又通的跨学科人才新闻传播人才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积淀,这是新闻传播人才区别于其他的行业人才、保持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的前提,因此,必须要学好新闻传播学、采访与写作、新闻媒介与法规等核心学科知识,以便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核心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新闻传播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类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和媒介环境的改变,新闻传播学科逐渐打破学科壁垒,不断融合和完善在经济学、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关联学科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在拓展,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在学习新闻传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热点变化和专业理论的丰富拓展,吸收关联学科优质知识资源,既“专”又“通”,具备跨学科理解能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来,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才能即时反馈,进行理性洞察和分析,保证传播效果。三、培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路径媒介环境的每次变化都会对新闻业态产生重塑,新闻教育业也需要在这个框架中不断改变,但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当代技术更新换代很快,新闻传播教育还来不及变革就又要改变方向,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可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保障新闻传播教育的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一)强化新闻传播实践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生进入社会将会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且新技术的更迭也使学生面临上手难的困境。我国新闻教育在课程安排上,理论类课程偏多,实践类课程偏少,且考查方式较为简单。因此,在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布置多门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可以将基本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灵活地处理未来就业实践中会出现的问题。新闻传播教师队伍作为教学中的中流砥柱,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高校需要制订教师培养方案,对教师进行创新培训,同时引进优质师资力量,使教师团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数据思维。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论文创作水平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快收集第一手的行业资料,为教师科研提供丰富的案例。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科研的深入开展,也为科研成果反哺媒体一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可以将项目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进行模块化划分,以行业标准为基准组织实际项目的教学,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践成绩的考核也应结合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由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参与评价,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院校可以积极举办实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水平。(二)构筑多学科复合型课程体系新闻传播专业因为其特殊性,所培养的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需要大量的知识铺垫,因此,学习单一的专业课程远远不够,需要涉猎多个领域。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不断完善学科架构,创新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资源和培养方案。2020 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43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新 闻 文 化 论 坛言中,要求新闻传播学科从“单向发力”转向“组合出拳”,促进人才吸收多类“营养”,适应现实发展趋势。所以,各高校需要整合课程资源,打造立体化、多层次、多领域的课程体系,重置交叉学科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流通。目前,全球闻名的新闻传播院校已经对课程进行了重组配置,在交叉学科、复合型课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俄罗斯广告系统操控 Facebook”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活动,拓宽了新闻传播学视野;美国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立媒体技术驱动项目,并召集众多新闻传播和信息科技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通过对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使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帮助新闻传播人才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各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具有更大影响,为新闻业注入活力。(三)产学合作,校媒协同培养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一步明确了全媒体传播行业对接的专业方向,构建了全媒体行业运营、管理、内容生产和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通过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基地建立了“生产工厂”,企业专职工作人员常驻基地做兼职导师,使学生在课内实习和课外工作之间切换,实现了从入校到毕业可以不间断实习实训,达到了“实践即实战”的效果。四年不间断的课程实践,不仅使学校和工厂之间实现了“零距离”,还达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同时,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跨越了认知和实践的边界,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实战中媒体的价值认知、自我作用认知和多种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四)以思求变创新新闻采写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在融入新闻产品的生产中。然而,大量同质化的内容使新闻采写报道陷入俗套,新闻内容缺乏看点。同时,新时代受众也参与到新闻信息的输出中,在转发和分享新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个性化视角。新闻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应引入创新思维,在坚守新闻原则的基础上创新求变,从多个角度解读新闻,从而启发受众的思考。在制作新闻作品时,需要关注当下的时事和普通人的关注热点,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使其更具生活气息和实际意义。此外,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独特的互动方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为后续的新闻采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操作时,应制订详细的策划和编辑方案,并尝试突破传统的方式,以提高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受众。此外,应注重深度报道,挖掘新闻信息的深层价值,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工具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涵,打造出小而精的新闻作品,使人们在碎片化阅读时间内尽可能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应促进采编机制的融合发展,将前期的策划与后期的制作相结合,根据新闻采写的需要开展信息采集与编写、制作和推动活动,以提高新闻内容的价值。四、结束语媒体融合给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生产、媒体机构等多方面的革新,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正如美国学者梅塞尼所说,技术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创造和使用。未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媒体也需要保持自身对世界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真正实现人机协同。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方面,通过课程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变革、培养方向的创新,能够提高新闻传播院校的培养水平,把握时代机遇,顺势而为,为国家新闻业教育和选拔出高素质、专业强且有着正确政治思想方向的新闻人才。参考文献:1 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7.2 谢天武,韩士德.如何培养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N.科技日报,2010-11-18(007).3 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韩若冰.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向度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9-5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