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边缘
效应
理论
居住区
空间
优化
设计
重庆
广益街
2024年第1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29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居住区边缘空间优化设计*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Optim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edge space based on edge effect theory:Taking Guangyi Street Residential Area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王 冬 周婷婷 WANG Dong,ZHOU TingtingDOI:10.13791/ki.hsfwest.20240119王冬,周婷婷.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居住区边缘空间优化设计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4,39(1):129-135.WANG D,ZHOU T T.Optim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edge space based on edge effect theory:Taking Guangyi Street Residential Area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2024,39(1):129-135.摘 要: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之间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载体,承担着居住区与城市异质空间之间资源交换的功能。然而就目前而言,居住区边缘空间普遍存在着与城市分离、封闭性过强、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形式单一、缺乏人性关怀等系列问题。该文针对现存问题,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引入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理论,建立“柔化融合共生”的策略框架,以期柔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硬性分隔,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形象,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为类似的居住区边缘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居住区;边缘空间;边缘效应;柔化;融合;共生Abstract:With the end of the incremental era and the arrival of the stock era,incremental planning is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 stock planning.In the context of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citie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and residential area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space.Among them,the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the contact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cities,serving as a carrier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material exchange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cities.It undertakes the function of resource exchange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heterogeneous spaces in cities,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cities,dividing spaces,and shaping distinctive urban culture.Its desig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reating a good overall image of the city,coordinating the binary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city creating friendly and livable cities and promoting benign urbanization play important and unique roles.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 refers to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different spatial function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sidential area,which has a certain spatial range and mutual influence.It is a belt shaped space surrounding the residential area and the city,and the first spatial interface in contact with the city.At present,due to factors such 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many residential areas in China generally suffer from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eparation from cities,strong closure,low space utilization,single functional forms,and lack of human care.As the quality of peoples daily life continues to improve,the edge space and its environmental status in residential areas can no longer meet peoples needs for high-quality living.Therefore,optimizing the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Based on the nature of edge spa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subjective factors and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has found that peoples needs for the edge of residential area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aspects such as safety,direction,transition,recreation,participation,and efficient guidance.However,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the emphasis on edge space is often insufficient.The design usually regards the building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 secondary factor.In terms of design sequence,the first consideration is the layout and enclosure of the building,followed by the shaping of the environment.As a result,the design of the edge space is ignored,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ternal space of the city and the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dge space,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edge space.In addition,boundary effe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riginating from the field of ecology,which has gradually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urban space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theory for studying urban space.Th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space and the changes in social value can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edge space.As a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cities,the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dge space.Applying boundary effect theory to optimize and study it has strong guidance and applicability.The generation of boundary effects can also promote the beneficial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its in urban space,中图分类号 TU985.12+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6304(2024)01-19-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868027)作者简介王 冬(通讯作者):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婷婷: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ISSUE 1 Feb.2024/JOURNAL OF HUMAN SETTLEMNTS IN WEST CHINA/1300 引言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居住区已经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中的居住区占比不断攀升。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接驳的第一空间,具有连接城市、划分空间、塑造特色城市文化等重要作用,其设计不仅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还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在分析居住区边缘空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引入边缘效应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设计优化做出探索,并以重庆广益街小区为研究案例,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1 居住区边缘空间与边缘效应理论1.1 边缘效应理论1.1.1 边缘效应的概念及内涵“边界效应”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在生态学中,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被称为“生态交错带”,其最主要的空间特性就是异质性,而生态交错带就是自然系统中的边缘地带(图1a)。由于边缘地带环境条件的特殊性与异质性,相邻地带的生物在边界处聚集,提升了边界地带生物群体的多样性与种群密度,生物的活动强度与生产力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图1b),而且增加了某些物种的活性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4。因区域属性的非线性协同效应,在异质区域交界处的公共边缘区域,产生了超出单个组成部分个体功能总和的关联增值效益(图1c),使边缘区域、相邻腹地甚至整个区域具有综合效益,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地域中的边缘效应”。边缘区与核心区是相对的,它们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视角中相互转化(图1d)。1.1.2 边缘效应的产生机制邢忠在 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书中从建筑规划学科的角度对边界效应进行研究,系统总结了边界空间的特征、边界空间与和谐空间的辩证关系,并从空间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创造边缘效应以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图2)。边缘效应在城市中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但易被人忽视。另一种则包含在城市空间中,需要被创造和探索5。1.1.3 小结边界效应理论是源于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城市空间的研究当中,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的重要理论。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的变化和社会价值的变化可以改变边缘空间的物理特征和社会特征21,居住区边缘空间作为居住区与城市的过渡区域,具有边缘空间的典型特征,运用边界效应理论对其进行优化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适用性。同时边界效应的产生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中各单元之间关系的有益发展,对城市空间的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1.2 居住区边缘空间解析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处于居住区内部与外围不同空间功能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且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过渡地带,是居住区和城市环绕的带形空间1(图3),是与城市接触的第一空间界面。凯文 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作 城市意象 中将城市要素分为五部分:道路、边缘、区域、节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ce.Therefor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edge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dge effect theory in ec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explores the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edge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s,and takes the Guangyi Street community in Chongqing as a research case,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al cas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of the edge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human activity behavior.Tak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urban space and residential area spac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proposes a design strategy of softening fusion symbiosis at three levels,attempting to summarize the design methods of residential area edge space,in order to soften the hard separ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areas and cities,enhance the overall spatial image of the city,activate urban spatial vitality,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sidential area edge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Edge space;Edge effect;Flexibility;Fusion;Symbiosis图1 边缘效应理论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edge effect theory 图2 边缘效应产生机制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edge effect generation mechanism图3 居住区边缘空间Fig.3 edge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s 2024年第1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31表3 居住区边缘空间构成要素:渗性要素 Tab.3 elements of residential fringe space类型平面剖面金属围栏通透墙体景观构筑物点、标志。由此可见,“边缘”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在规划领域,人们很早就意识到“边缘”的重要性2(表1)。“边缘”是一种空间向另一种空间过渡的界限,这种界限可以是明显的、突然的、清楚的,如:物质围墙、阳角、不同的材质交接等;还可以是过渡、模糊、空洞的特点,如:架空层、灰空间、材料的渗透等。边缘对其发生关系的这两种空间都产生作用3-4。作为住区与城市接触的最前沿,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城市空间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进行信息传递、物质交换以及能量转换的重要空间。边缘空间能够将其两侧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过渡2,5,在城市建设时应充分发挥边缘空间的优势,将居住区的文化环境通过边缘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合,提升空间形态,营造具有整体融合、独特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相反,忽视“边缘空间”会产生边缘中心难以承受的消极影响,如人气流失、犯罪率增长、空间浪费、环境效益降低等等6。因此,探究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设计和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1 居住区边缘空间的类型居住区边缘空间是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边缘空间”,是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必然产物。使用者不能忽视其特性、功能、作用和空间发生方式7。对居住区边缘空间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主要按其用地性质、边缘空间形态、边缘空间发生方式分类8。按不同用地性质可分为:住宅用地(R01)、公建用地(R02)9,道路用地(R03)、公共绿地(R04)(图4a)。按不同边缘空间形态可分为三大类:点状边缘(如广场)(图4b)需依靠与周围空间要素相比较或与特定空间框架相比较才被感知,是相对的概念10;线状边缘(如街道)是画面空间中最具有活力的构成要素、强有力的表现手段11;面状边缘(如绿化)是点状要素的放大,是线状要素的闭合。按不同边缘空间发生方式:地形变化(如滨海区与陆地的分界带产生边缘空间12);水体边界(如自然式、规则式)(图4c);领域感(人的行为活动为避免干扰他人或自身隐私,往往会选择避开他人的活动空间边缘,保持双方舒适距离);使用功能不同(如道路交通功能隔断了横向的景观,产生了边缘空间,行人必须穿越道路才能到达不同的景观空间,由此道路本身就起到不同景观空间的边缘分界作用13)。1.2.2 居住区边缘空间的构成要素居住区边缘空间有着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根据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对外界的开放程度,可将居住区边缘空间从空间要素上可分为:抗性、渗性、融性三种要素类型14。抗性要素有如:围墙、内向型建筑物、以及具有强烈空间分隔与视线隔绝的构筑物或自然地形等,其中围墙是抗性边缘空间中最为主要的类型,抗性形式能保障居住区内部不被外界影响,但也阻碍了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以及双向交流,过强的抗性形式也会导致居住区和城市之间形成分离的状态(表2)。渗性要素有如:通透的金属围栏、通透墙体、景观构筑物、自然景观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通透的围栏式墙体。渗性形式即指边缘空间同时具有隔离与双向服务的功能。城市活动人群可通过其通透的边缘空间感受居住区精心设计的内部景观以及环境氛围(表3)。融性要素有如:入口空间、广场空地、外向型建筑等,其中入口空间与外向型建筑是互动性最强的空间,外向型建筑通常以沿街底商的形式存在,具有同时服务于内部居民与城市人群的功能,形成了居住区与城市相互交流的节点与资源共享的区域,具备模糊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征(表4)。表1 著名学者对“边缘”的不同解读 Tab.1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edge”by famous scholars学者观点凯文 林奇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交界处,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弗里德曼边缘区对于核心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扬盖尔受欢迎的逗留区,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区黑川纪章“灰空间”的存在,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表2 居住区边缘空间构成要素:抗性要素Tab.2 types of residential fringe space类型平面剖面墙体内向型建筑物自然地形图4 居住区边缘空间的类型Fig.4 types of marginal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s ISSUE 1 Feb.2024/JOURNAL OF HUMAN SETTLEMNTS IN WEST CHINA/1321.2.3 居住区边缘空间的主要学术研究动态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边缘空间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探讨与研究。如戴志中编著的城市中介空间、周武忠编著的城市园林艺术等,是国内较早针对于边缘空间的研究7。2001年国内学者邢忠提出应重视在生态规划中的边缘效应,此后,有关城市居住区与边缘空间的理论成果陆续出现。在这方面,我国主要侧重研究各级边缘空间的设计及其空间特点,分析边缘空间的形成原因。笔者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后,发现有关“居住区边缘”学术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邢忠、王琦(2005)阐述了边缘空间特征与核心空间特征的辩证关系,还提出了一种挖掘与创造边缘效应的合理方法,为城市空间打造一个舒适的连接场所,满足使用者对各种空间品质的需要5。刘煜(2009)主要探讨将边缘空间的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效应,创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法6。刘伟(2013)从场所和感知两个角度出发,同时把广义建筑现象学作为其研究理论,通过对北京中部建筑的分析研究,最终得到居住边缘空间的生成和设计的塑造15。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缘空间的环境活力提升、空间关系整合、以及少量的居住区外部空间优化等角度,大多将视线聚焦于建筑以及居住区内部空间的品质改善,其研究主题少有针对于居住区边缘空间与居住区内部和城市关系的研究,忽视了边缘空间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意义16-20,以及居住区边缘与城市空间的有机关联。本文从“边缘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居住区边缘空间形态与人类活动行为间的关系,以城市空间与居住区空间融合共生为根本出发点,尝试总结出居住区边缘空间设计方法,为住宅区的边缘空间设计提供一种参考。2 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边缘效应解析及其作用机制分析由前文可知,边缘效应是由于边缘空间物种与生态环境的互补性汇聚,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升了边缘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由于相关因子的互补性汇聚,产生了独特的功效和综合效应,形成“1+12”的效果4-5,22-23。结合前文对边缘空间的解析,本文将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边缘效应定义为:在居住区与周边城市间的交接地带,由于异质空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了居住区边缘空间的空间价值和活力的提升,带来了居住区边缘与居住区内部乃至整个相邻区域的综合活力提升的现象。2.1 居住区边缘空间边缘效应的特征分析2.1.1 质态特征:异质性边缘空间是异质的,异质性代表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资源丰富多样,因此边缘空间具有信息交换和积极资源循环的潜力。由于边缘空间两侧的属性不同,边缘空间可以收集两侧空间的“势能”,所以边缘空间具有一定的生机5。2.1.2 空间特征:中介性边缘空间的特征是在不丢失自身特性的情况下,将邻近两侧的异质空间整合在一起。其特点类似于生物体内细胞半透膜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因此相邻部分既可渗透又可分离2。中介性不仅可以承载居住区的边缘空间,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多种居住需求5。2.1.3 生态特征:关联性在生态学研究中,边缘空间是由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相互过渡的地带组成,可以随意转换,达到相互渗透的作用2。在居住区边缘空间中,体现了相邻区域两侧异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生态属性,在此基础上,居住区边缘空间被融合为异质区域的中介枢纽功能。2.1.4 动态特征:可变性边缘空间在几个邻近重叠空间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最终成为新格局系统的核心部分5。与新的核心空间相比,相邻空间则成为新的“边缘空间”。居住区边缘空间的变异性赋予其相邻空间以动态转换能力,使其在发挥“核心作用”的过程中连接城市与居住区。2.2 居住区边缘空间边缘效应的作用机制2.2.1 先前条件:疏导边缘效应的形成与边缘空间的畅通密切相关,也与相邻空间的沟通渠道密切相关。不顺畅的功能通道会隔离邻近空间的交互因素,导致失去边缘效应24。例如小区的围墙阻隔了小区与城市空间的联系,老旧建筑阻隔了与外界的沟通等。因此,要有效利用居住区的边缘空间,首先要疏通边缘效应的沟通渠道,从而促进边缘效应的形成。2.2.2 作用方式:延展从城市空间角度来看,边缘空间是为其两侧相邻空间共享的。影响边缘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是边缘空间的形状、尺度、距离。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增加其边缘长度、扩大和发展其有效空间范围,进而增加边缘空间总量,这是边缘作用于边缘空间的基本模式。就居住区边缘空间而言,是为了加深城市与居住区的联系,提供更好的互动交流机会。2.2.3 基本方法:优化边缘空间与邻近空间边界之间的空间质量将直接影响邻近互动要素之间互动的需求、质量和效率,从而影响到边缘效应的有效性和效果25。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是探索高质量边缘效应的客观需求,也表4 居住区边缘空间构成要素:融性要素 Tab.4 elements of residential fringe space类型平面剖面入口空间广场空地外向型建筑2024年第1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33往往也是人们愿意长期停留和交往的地方。2.2.4 根本途径:相溶边缘空间的相邻区域因其空间特征和活动类型而有所差异。这种差异能否被关联区域所容纳,将决定能否产生功能和利益互补关键因素26。在居住区的边缘空间中,创造边缘效应的根本途径是以功能耦合的方式安排相邻空间的功能,培养自身的边缘效应,保持相关空间的稳定可控23。3 实证研究: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3.1 现状概述广益街居住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中部,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此区域其他居住区一样修建年代较早、密度较大、居住区边缘空间及其环境破败等相同的问题。广益街居住区总面积约0.44 km,常住人口约4 250人,是一个由32栋居民楼组成的较高密度居住区。该小区东邻城市主干道,北与工业园区隔路相对,西有大片低层住房,南面有大片废弃绿地被围墙隔开。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类似广益街小区的住区存在边缘空间结构不合理、大量公共活动空间被车辆占用、大片绿化环境遭到荒弃等问题27。当前人们日常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而居住区边缘空间及其环境现状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优化居住区边缘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3.2 问题引出3.2.1 与城市空间分离居住区边缘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往往用围墙与城市空间进行分隔,将人群、生活形态、环境状况隔开。用地红线在规划设计中最初是一条虚拟的边界,但其往往以物理边界的形式出现。在住区设计之初,通常是先筑墙将其围合,再设计其内部空间。广益街居住区边缘空间的设计由于缺乏通透性与开敞性,导致了居住区边缘空间活力丧失,环境质量差问题(图5)。3.2.2 封闭性过强从广益街小区现状来看,由于过于强调空间的隔离作用,居住区边缘空间的封闭性较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空间的功能需求多样化,封闭的围墙已经逐渐不被适用。消极的边界空间比例占比过多不利于居住区与城市的相互联系与发展,以封闭围墙围合的边界空间,无法起到物质的交换与信息的传递作用。3.2.3 空间利用率低从实际调研中发现广益街居住区的边缘空间通常空间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关注,通常是未经开发的土地或废弃的空间,空间利用率低,而居住区边缘空间的活动面积较少,加上边界空间的布局随意,空间琐碎无序,本身宝贵的空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使得边缘空间整体呈现出狭小、封闭的特征。3.2.4 功能形式单一广益街小区的大多数边缘空间是由实体围墙围合,这造成了边缘空间形式单一的问题。由于围墙的硬性分隔,单一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形成城市中的失落空间,其空间形态无法吸引人们停留,导致其空间活力也往往较低,根本原因就是边缘空间形式的单一与空间秩序的无组织性。3.2.5 缺乏人性关怀同大部分居住区边缘空间一样,广益街小区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者行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边缘空间处的人行道和盲道配置往往不够合理,一些盲道经常出现被截断的情况,严重阻碍了残障人士的正常通行;居住区地势存在高差时,边缘空间缺乏坡道,让行动不便的长者难以安全通过28;同时,居住区边缘空间也缺少必要的休息、遮蔽、服务等设施,道路设计不符合人的行为模式等问题。3.3 基于边缘效应理论的居住区边缘空间设计策略根据边缘空间性质,结合人的主体因素与活动特征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居住区边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方向、过渡、游憩、参性、高效引导等方面。但在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对于边缘空间的重视往往不够,设计通常将建筑作为主体,将环境作为次要因素。在设计顺序上,首先考虑建筑的布局与围合,其次才考虑环境的塑造,由此边缘空间的设计被忽略,这会对城市的外界空间和居住区的边缘空间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要解决边缘空间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边缘空间的设计,基于前文对边缘空间特征以及边缘效应作用机制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当下广益街小区所面临的居住区边缘空间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柔化融合共生”的优化设计思路,以期实现边缘空间的活力提升。3.3.1 柔化:柔化抗性要素边缘空间可以是一种过渡空间,在保持两侧空间各自特性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复合型空间3,形成两者的衔接与过渡,将原空间有机统一起来。柔化是对边缘空间的空间总量与边缘总长度的疏导与拓展。抗性要素的设计应在确保其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其主要作用方式有两种:第一,通过对边缘界限的柔化处理,以曲面、折线等形式代替直线边图5 小区现存部分问题Fig.5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ISSUE 1 Feb.2024/JOURNAL OF HUMAN SETTLEMNTS IN WEST CHINA/134缘,延伸相互接触的边缘长度;第二,将边缘空间两侧原本分隔的功能块进行拆解后再重新组合,形成同时服务两侧空间的复合功能空间。总而言之,在不改变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边缘空间数量。例如,在统筹考虑边缘空间中居住区与城市双方的短板与需求的情况下,将广益街小区原本封闭的边缘空间(图6)进行柔化处理,形成具有高活力的生态边缘。其中,将实体围墙设计为具有渗透性和多样性的开放或半开放过渡空间,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区边缘空间(图7);其次,将边缘处的内向型建筑改造为一个双向的功能空间,同时服务于城市和居住区(图8);通过对材料、墙体形式的创新运用,形成居住区与城市充分介入的边缘空间(图9),最终使居住区边缘抗性要素得以柔化。3.3.2 融合:融合渗性要素融合是对边缘空间的渗性要素进行融汇与整合,并推动渗性要素之间互相促进的过程。边缘空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过后残留的“边角空间”(图10),该空间是分割城市与居住区的线性空间,空间形式单调(图11)。因此,要将空间进行活化,形成“城市-居住区”双向积极空间,需要在居住区边缘空间设计时,考虑渗性要素的融合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耦合关联,将内部功能分区与城市外部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形成内外的相互融合与过渡,将负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例如,可在广益街小区边缘空间中植入口袋公园、边缘水景、公共服务设施等(图12),增强空间的导向性、游憩性、与参与性;其次,针对于融性要素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景观设计中的借景与对景的手法,结合相关设施为城市提供具有休闲与观赏效应的边缘空间,以丰富空间功能(图13);最后,通过布置多样化与多功能的公共设施,实现使用者视觉上、心理上、行为上的丰富化与整体化,形成空间上的融合渗透。3.3.3 共生:融性要素的共生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首次在生态学领域中提出“共生”一词,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且它们互相进行物质和图6 封闭的边缘空间Fig.6 enclosed edge space 图7 错落布置的边缘空间Fig.7 staggered edge space relationship area图8 双向功能空间Fig.8 two-way functional space图9 实体围墙变化的形式 Fig.9 form of change of solid enclosure图10 小区边缘处的边角空间 Fig.10 corner space at cell edge图11 不同线性空间分割城市与居住区 Fig.11 different linear space dividing cities and residential areas图12 边缘水景与口袋公园的植入 Fig.12 edge waterscape and pocket park implantation space relationship area图13 具有休闲与观赏效应的边缘空间 Fig.13 edge space with leisure and viewing effect implantation space relationship area 2024年第1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135能量的交换29。建筑师黑川纪章在 共生思想 中提出有关“共生”的概念,这是建筑和规划领域中最准确的定义,其明确了异质空间之间的共生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即为“构建中间领域”,其实质是一种双向渗透的异质空间。中间空间同时受到两侧空间的影响,但双向空间的性质也可以调整,形成双向的积极共生空间。例如,广益街小区同大多数居住区一样,小区入口几乎都直接与道路相连,并无任何缓冲空间(图14),此类入口空间往往形式单一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可在居住区边缘空间中的入口空间(图15a)、广场空地、外向型建筑等融性要素可采取增强其空间的穿透性的措施,以及增加与城市空间接触的缓冲区域的方式(图15b);其次,还可将广场空间与入口空间结合,形成服务于城市人群与居住区居民的共生空间(图15c),这不仅可以作为城市与居住区之间的融合过渡,也可以让居住区居民拥有更丰富、更具有地域文化的生活空间;对于外向型建筑而言,可以通过建筑设计的创新,利用借景的方式,形成退台式,通透型的空间形式(图16),其次也可以与外部城市空间结合,形成多元复合的共生单元(图17),在此基础上,双方可通过注入活力来达到共生空间、共生经济、共生文化、以及共生活动等,实现居住区与城市的融合,确保居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延续性。4 结语随着增量时代的终结与存量时代的来临,增量规划逐渐过渡至存量规划,居住区边缘空间作为居住区与城市接触的重要空间,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居住区的空间形态也应该与时俱进。居住区边缘空间有其特殊意义,对于城市整体良好形象的营造、协调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