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学年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专题
强化
十二
人体
稳态
免疫调节
解析
专题强化练(十二)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调节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一模)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营养不良导致①渗透压减小,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若①中无机盐浓度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①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减小,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即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项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过高,则①(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项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①和②,D项错误。
2.(2023山东聊城二模)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表面受体转导的胞外信号可引发快反应和慢反应,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受体识别和选择性结合的配体可能为脂溶性的信号分子
B.胰岛B细胞接受高浓度的血糖刺激,可通过慢反应过程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C.快反应过程中功能被改变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可能未发生改变
D.慢反应过程可通过诱导反义基因的表达,合成相应的互补RNA,使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细胞内受体识别和选择性结合的配体可能为脂溶性的信号分子,因为脂溶性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A项正确;胰岛B细胞接受高浓度的血糖刺激,可通过慢反应过程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来降低血糖,B项正确;快反应过程中功能被改变的蛋白质,改变的可能是空间结构,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可能未发生改变,C项正确;慢反应过程可通过诱导反义基因的表达,合成相应的互补RNA,使相关基因的翻译过程受到抑制,D项错误。
3.(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从25 ℃到5 ℃的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和皮肤血流量均减少
B.人吃得过咸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C.环境中的CO2浓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
D.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3的含量增加,C5的含量减少
答案C
解析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为37℃左右,从25℃到5℃的环境时,由于体内外温差增大,所以机体散热量会增加,A项错误;人吃得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项错误;环境中的CO2浓度适当增加时,光合速率增大,所以植物光补偿点向左移动而光饱和点向右移动,C项正确;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时,产生的[H]和ATP增多,促进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而C3的合成基本不变,所以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D项错误。
4.(2023天津河西区二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岛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Ⅰ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①②③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①激素、②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Ⅱ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
D.人体正常血糖含量为0.8~1.2 mg/L
答案C
解析③表示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不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项错误;①表示胰岛素,②表示胰高血糖素,由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二者间只有拮抗作用,B项错误;由题意可知,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PEDF,PEDF使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故需要依靠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PEDF带来的负面影响,C项正确;人体正常血糖含量为0.8~1.2g/L,D项错误。
5.(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如图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Q是激素
B.②中Q是载体
C.③中Q是抗体
D.①②③中Q都具特异性
答案A
解析在①中L在Q的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①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A项错误;在②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B项正确;在③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C项正确;酶、载体和抗体具有特异性,D项正确。
6.(2023广西八市联合调研)已知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分别参与不同的稳态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B.③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内环境变化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D
解析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项正确;③性激素通过反馈调节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故此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项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项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项错误。
7.(2023广东肇庆二模)某兴趣小组将小鼠分成两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对第二次注射后A组小鼠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的物质导致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
B.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刺激A组小鼠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C.提取液中的物质阻碍了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D.提取液中的物质使A组小鼠细胞不能正常产生ATP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A组注射一定量的某种生物提取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表现正常。注射后若干天,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该种生物提取液,A组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B组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说明A组出现的现象属于过敏反应,A项错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B项正确;呼吸困难与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无关,C项错误;A组小鼠呼吸困难,但是能产生ATP,D项错误。
8.(2023河南开封一模)下列有关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乙、丁分别是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的效应细胞
B.细胞乙、丙、丁均能识别血清中的相应抗原
C.甲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有溶酶体参与
D.若④代表HIV,则细胞丙就代表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乙细胞为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的效应细胞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A项错误;丙为靶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项错误;甲细胞为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图示过程是吞噬抗原并将抗原分解产物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C项正确;HIV侵染T淋巴细胞,若④代表HIV,则细胞丙就代表T淋巴细胞,D项错误。
9.(2023山东滨州二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B细胞或T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性疾病。通过采集患者免疫T细胞,经体外基因改造后扩增,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可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清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免疫
B.异常增生的B或T细胞内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经过基因改造的T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D.经过基因改造的T细胞可表达特异性受体
答案D
解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是一种B细胞或T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是基因突变形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使B细胞或T细胞失去了原有的免疫能力,打破了原有正常的免疫系统的平衡,降低了特异性免疫能力,A、B两项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分泌的,C项错误。因为经过改造后的T细胞,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可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清除,说明经过基因改造的T细胞可表达特异性受体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D项正确。
10.(2023广东揭阳一模)登革热病毒与寨卡病毒结构相似。为探究登革热病毒抗体是否可以特异性结合寨卡病毒,科研人员用血清与病毒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由实验结果可知,不设置b组对得出实验结论不会有影响
C.c组不可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结果的参照
D.登革热康复者的血清抗体能够与寨卡病毒结合
答案D
解析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依赖的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在本实验中,b组可排除无关抗体(血清中其他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组可作为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结果的参照,B、C两项错误;据图可知,与对照组分别比较,a实验组抗原—抗体反应强度明显高于b组,与c组接近,由此可得出“登革热康复者的血清抗体能够与寨卡病毒结合”的结论,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3黑龙江大庆一中三模)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维持细胞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能力时,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糖代谢障碍等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稳态是通过 共同调节的。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低钠血症(血清钠盐低于135 mmol/L)是肝衰竭常见的现象。患者的下丘脑产生精氨酸加压素(AVP)过多,与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VPV2受体结合效率提高,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渗透压降低。由上述信息可以推测:精氨酸加压素与 (填一种激素)作用相似,在调节渗透压方面,二者关系是 。
(3)肝衰竭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是由肝细胞受损引起的。
①受损的肝细胞是通过细胞内 (填结构名称)来处理。
②这种低血糖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③促进糖原合成的激素是 ,这种激素的生理功能是 。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 (2)抗利尿激素 协同作用 (3)溶酶体 肝细胞受损,糖原合成量大大下降,血糖平衡受到影响 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解析(1)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由题干信息可知“低钠血症患者的下丘脑产生精氨酸加压素(AVP)过多,与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VPV2受体结合效率提高,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渗透压降低”,故可推测得知精氨酸加压素与抗利尿激素作用相似,在调节渗透压方面,二者是协同关系。
(3)①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受损的肝细胞是通过细胞内溶酶体来处理。
②这种低血糖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肝细胞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