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体育观下的高校公体课改革与发展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591304

大小:1.0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体育 高校 公体课 改革 发展 研究
运动 休闲运动 休闲大众体育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157体育理论研究2023 年第 18 期在当今社会,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大体育观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体育从狭义的竞技运动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范畴,包括身体健康、社交交往、人格培养等方面。大体育观强调体育的综合性、普及性和社会性,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大体育观的概念与内涵大体育观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体育事业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关系,将体育看作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综合产物。它具有系统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系统化方面,大体育观包括纵向系统、横向系统和时间系统。纵向系统指体育事业的层次结构,横向系统指体育的社会容量,时间系统指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和预测。通过系统工程的思想,可以分析、探讨和完善体育事业的内部结构、社会关系和发展战略。科学化方面,大体育观建立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现代化要求的体育科学体系,实现体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发展。这不仅丰富、发展和完善体育科学,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等战略的实施。社会化方面,现代体育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全民事业。体育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并具有全民性和终身性的特点1。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体育在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大体育观已深入人心。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体育的时代使命,强调了体育的趣味性、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等特点,体育成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健全人格的重要选择,是“三全育人”的关键手段。体育课程承担着重大的时代责任,需要以更大的视野和担当来定位体育,特别是作为体育工作核心的体育教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则进一步强调了体育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纲要定义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并确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此外,课程设置上规定了必修计划和选修计划,并强调开展多层次、多结构的课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能力2。大体育观推动着体育课堂的延伸,构建了协同育人的“大课堂”。这个“大课堂”突破了传统单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逻辑,根据“四位一体”的定位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3。综上所述,大体育观的核心理念是将体育视为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强调体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体育课程作为大体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同时,体育教育的大课堂模式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2.大体育观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2.1 扩大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大体育观的引入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能训练,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这样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社会参与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公共体育课程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能够促进社交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并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示范。在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经历了转变。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育认知和技能学习情况,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塑造,这些因素是促进学生体育生命蓬勃发展的重要元素4。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的融合,帮助他们实现整体、系统和全面的发展。2.2 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创新和变革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以传授技能和规则为主,缺乏大体育观下的高校公体课改革与发展研究杨晨飞 聂锐新*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技能培养,而大体育观的引入使公共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探讨大体育观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五大策略。一是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二是以五维课程体系为内容;三是以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为载体;四是以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为过程;五是以四重资源为保障。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灵活和多元化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关键词:大体育观;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运动 休闲运动 休闲大众体育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158体育理论研究2023 年第 18 期足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大体育观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引入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模式5,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种创新和变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2.3 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大体育观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大体育观可以推动高校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体育教学的全方位变革。高校可以根据大体育观的理念,设计适应不同水平层次、形式和内容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练习和竞赛参与的多元需求6。另一方面,大体育观可以激发高校师生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拼搏精神、公正思维、平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3.大体育观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策略3.1 改革目标:以人为本,全面培养3.1.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改革目标意味着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发展潜力。因此,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意味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3.1.2 全面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能力是以人为本的改革目标的重要体现。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偏重于体育技能和运动表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大体育观的引导下,公共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能力。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不仅在体育技能上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在健康意识、团队合作、领导才能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3.2 改革内容:五维课程体系3.2.1 健康知识通过学习健康知识,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身体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有意识地塑造出正确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丰富的知识体系涵盖了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健康等广泛领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健康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比如,通过运动生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在制定锻炼计划时更加科学合理。心理健康则成为保持整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学生将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技能,以建立稳固的心理护盾。3.2.2 基本运动技能通过系统地训练和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跑步、跳远、游泳和篮球等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能够在运动中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技能不仅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体育表现,更决定着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乐趣。掌握这些技能,可以为学生在体育比赛、健身锻炼以及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提供可靠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身体素质。3.2.3 专项运动技能通过针对特定体育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掌握相应项目的技术要领和战术策略,从而在具体的运动领域中获得更高水平的表现。无论是足球、排球、乒乓球还是羽毛球,专项运动技能的精进培养,为学生在这些领域中施展才华和发掘潜能提供了宝贵机会。这不仅关乎个人技能成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精神。在学习和掌握一个特定的运动项目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训练和挑战。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懂得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来取得进步和成就。3.2.4 运动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和理解体育艺术的魅力,学生可以培养对运动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体育舞蹈、体育美学等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运动艺术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艺术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这不仅仅关乎美感的体验,更涉及到对于运动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通过观赏优美的体育舞蹈演出或深入探讨体育美学的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运动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和美感。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体验,还能够在运动中找到灵感,激发出更高水平的表现。3.2.5 运动合作精神通过团队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以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良好态度。团队项目的开展可以是集体竞技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也可以是合作性强的项目如攀岩、健美操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出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价值观,提升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3.3 改革载体:多样化的课程形式3.3.1 必修课必修课是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这一关键举措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体育学习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体育素质培养。必修课的设置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基石,具有促进整体体育素养的重要作用。在必修课的设计中,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将了解体育的历史、规则、原则等基本知识,从而建立起对体育活动的全面认识。此外,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也是必修课的重要目标。学生将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各类基本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攀爬等,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运动 休闲运动 休闲大众体育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159体育理论研究2023 年第 18 期3.3.2 选修课选修课是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的重要形式。通过设置不同主题和内容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深入学习特定领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的开设应广泛涵盖各种体育项目和领域,如健身训练、飞盘、腰旗橄榄球、户外运动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这种灵活性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学生在个人兴趣领域的深入发展。3.3.3 活动课活动课也是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健身训练营、户外探险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团队合作、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热情。3.4 改革过程:四环节的教学模式3.4.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根据五维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应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3.4.2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是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积极引导和辅导他们的学习过程。3.4.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3.4.4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确保改革过程有序进行的关键环节。高校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包括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教学管理应注重信息化和数据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3.5 改革保障:四重资源后盾3.5.1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体育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课程,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3.5.2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针对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需要开发和编写符合要求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教材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与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相匹配。3.5.3 场地设施场地设施是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高校需要提供良好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包括运动场、健身房、实验室等,以支持各类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开展。这些场地设施应符合安全、卫生和功能性要求,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3.5.4 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改革的重要支持。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和拓宽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与体育协会、社区组织、专业机构等合作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提供学生参与竞技、服务社会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体育体验和社会交往。4.结语大体育观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们才能够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真正转型和发展,为学生的体育生命蓬勃发展和全面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全国政协委员杨扬:以“大体育观”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N.人民政协报,2021-04-28(006).2 江玮.大体育课程背景下普通高校开展龙狮课程的影响与发展对策研究 J.武术研究,2020,5(10):111-113.3刘占鲁,冯嘉诚,龚建林.基于OBE理念的“大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3):122-125.4 祝海兰.一体化教学:构建“大体育”育人格局 J.体育视野,2021,No.33(21):92-93.5 董艳国.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大体育策略探究 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4):2-3.6 盛建国,丁斌,赵同庆.“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河西学院为例 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02):121-124.课题:玉溪师范学院一流专业项目建设;项目名称:体育教育专业。作者简介:杨晨飞(1989-),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教学。通讯作者:聂锐新(1963-),男,汉族,云南玉溪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