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中可视性民俗文化与民俗体育运动的实践与融合_王猛.pdf
下载文档

ID:358612

大小:1.9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电影 可视性 民俗文化 民俗 体育运动 实践 融合 王猛
812022第16期 一、可视化典型:民俗体育与民族文化交流民俗文化,是相对于人类族群历史而言的,在漫长的人类群居和各族群、部落、民族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契约、规则、礼仪制度等人类学意义上的文明习性与文化习惯。“民俗正是靠其自身特色构成与其它文化交流的机制而焕发着生机的。”1文化依靠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碰撞和融合,实现并完成自我的更新与繁荣。电影充当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媒介与桥梁,“中国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为电影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拟真原型,而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则能够为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更加贴近真实的社会质感”2。民俗体育运动是各民族独有的文化和精神的呈现,是传承下来的有仪式感和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和情感表现方式,是民俗艺术的凝结与提炼,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庞大精神与源远历史。民俗体育运动在电影中被展示,是民俗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文化的细化和具体。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化抒写,电影中的可视性民俗体育运动增添了民俗作为文化传播的大众性、娱乐性、感受性和审美价值与体验。电影人经过创造性提炼和艺术加工,在电影的表现空间内创造出文化景观和可视化民俗艺术典型,让世界电影观众都可以一窥究竟,获得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空间,让中华文化可以焕发更长久的生命力量。二、民族心理完形:民俗化体育形成与实践就民俗体育运动的形成过程来看,“任何民俗的形成在其具有唯一性的同时,首先必然是自然因素的结晶,然后才会发展成为一种泛社会化的社会隐性契约的显性表现形式,进而成为历史、文化影响下的一种人文烙印”3。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民族特色和唯一性文化特征的民俗体育自形成之初就天然具备了某种社会历史和文化印记,其始终是一个民族整体心理机制的外化和表征。因而,民俗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运动,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成因和内在机制。以19世纪的完形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民俗化体育运动现象则更为贴切。实际上,在民俗体育这些古老运动形成的最初过程,已经是一次民族完形的过程。所有这些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因族群、社会关系、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生存利益和地理环境上的某种相似性、对称性、规则性或统一性的原则即完形法则(Gestalt law)而组合形成整体(Grouping)进而实现完形(Gestalt),也就是民俗化体育运动包括全民族对它的心理认同。4民俗化体育运动的可视化实践中一共包含两次民族心理完形:一次是在民俗化体育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一次是在其视觉化,即可视性实践电影化的过程中。正如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进行视觉研究时引入物理学【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猛,男,河南郑州人,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学院讲师。【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项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发展探讨”(项目编号:SKL-2021-2156)阶段性成果。王猛电影中可视性民俗文化与民俗体育运动的实践与融合DOI:10.16583/ki.52-1014/j.2022.16.01482FILM AND TV CULTURE影视文化“场”的概念,他认为和物理世界的“场”(Field)一样,在人类的知觉世界里应该也有一个极为类似的“场”存在。5相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便称为“视觉场”(Visual field);和人类生活、学习等情境相关的是“知觉场”(Perceptional field)。人们知觉到此一场地,并加以利用再把握这个整体,而至完形(Gestalt),因而,完形心理学被称为“场地论”(Field theory)。6民俗化体育作为人类民族文化景观十分契合“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完形学派另一创始人库尔特 考夫卡(Kurt Koffka)为强调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不同,提出“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和“物理场”(Physical field)的概念。7心理场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而被知觉的现实世界就是物理场。物理场中的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行为环境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调节;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发挥作用。心理场的存在与作用表明有机体(人)的活动是一个由自我到行为环境再到地理环境等进行交互作用的场。简单来说,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是物理生理心理的过程。体育运动本身是人的行为,但它不是个人纯粹的行为,而是一个讲究协同作用的社会化心理行为活动;与民俗文化相伴相生的民俗体育运动就是一个由具体的环境、地理、行为、祖先经验、宗教信仰、民俗精神等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Grouping),其中的部分唯有以其组成之整体以这种相互组合而来的文化景观形式呈现,方能被人们或他者(其他民族)所了解。这个文化景观完形的组合形成过程就是一次民族心理完形。这就解释了为何民俗化体育不是单纯的体育。在电影中,民俗体育运动全然有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而作为民族文化或精神符号独立存在。例如,在电影抢花炮(吴卫东,2021)中,美国游客在无意中看到壮族年轻小伙们为备战抢花炮比赛的训练场面时不明所以,一旁的中国导游用英语细致解释,这是一种壮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叫作“抢花炮”,类似于美国的橄榄球。虽然美国女游客点头称赞并拍摄下了精彩的训练画面,但从她疑惑、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并不认同这项民族运动是橄榄球,也并不认为这项民族运动与美国球类运动有何必然联系。就民俗体育运动的实践可视化过程来看,完形心理学者库尔特考夫卡将环境分为地理环境(真实存在的环境)和行为环境(个体头脑中意识到的环境),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到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电影里表现为一个场景或一个体育运动画面,假设将其中几个重要部分或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有组织的外观轮廓,且这些部分在知觉层面有某种关联性。即观众在感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完形法则(Gestalt law)将电影中的运动场景里出现的民俗符号或重要象征物重构组合,在知觉层面进行视觉创作,这些元素会提供有利于视觉创作的某种相似性、连续性、规则性、对称性及共同命运等具体法则(或逻辑关系)。通过这些有一定规律的组合,电影观众完成自我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视觉艺术层面上的民族心理完形。这是观众或民族同胞的心理场对古老体育运动即物理场的视觉确认与重构,是在视觉场即电影可视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再一次的民族心理完形即二次完形。这就解释了如果在电影中变换体育运动的少许物理因素或地理环境,如变换民族服装抢花炮训练时男队员统一穿着现代风格的运动服;变换地理空间将抢花炮这一民俗化体育运动放到美国去表演,它依然容易被本民族的人们快速辨认并接受。它的行为环境是它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心理完形,不易受真实地理环境和时空的影响。事实上,在电影 抢花炮中,美国女游客拍摄的旅行照片被上传到互联网上,美国的壮族同乡很快识别出这是本民族的抢花炮运动的照片,随即要派人前往中国观看比赛,并向队员们发出去美国表演的邀请。这是民俗化体育运动的唯一性与独特性所在,一旦形成民族心理完形,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正如心理学家也是电影理论家的鲁道夫 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所认为的,每一种媒介只要用于艺术的目的,都会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媒介上而非被展示的物体上。8体育运动是动作的媒介,也是民俗(或民俗崇拜物)的媒介,观众会被媒介吸引去观看832022第16期 这项民俗体育运动,电影是民俗可视化的媒介之一,观众会通过电影更直观、更拟真地欣赏民俗化体育运动;同时,每一种媒介的发展都有某种中心知觉联结,在民俗化体育表达中知觉联结就是依靠民族心理完形。9电影作为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其目的便在于理解和表达出存在的某种普遍力量。10由此可见,无论是民俗化体育的形成还是实践过程,都表明民俗化体育运动的特点:该种类型的体育运动除了具备一般体育运动的广泛群众性、规范性、公平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还具有鲜明地方民俗的印记与特征,如自然属性山川地理、生态环境的印记,社会人文属性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心理等显著标记,以及时空跨度的传统性和艺术层面的观赏性。(一)电影中民俗文化与体育运动的有机融合在中国电影史中,表现民俗化体育运动的电影数量上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而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却随处可见,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这类作品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表现中国最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众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强有力表征,一定会将笔触伸向更为久远的年代和中华大地各民族最独特的风俗习惯。因而,对于第五代电影创作者来说,民俗文化成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一种支撑。11正如电影研究者陈旭光所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整体仍然属于杰姆逊(Jameson)所言的“民族寓言”。最典型的就是将黄土高原民俗文化带向国际视野的电影黄土地(陈凯歌,1984),其与 红高粱(张艺谋,1987)一样,也是一部改编电影,改编自柯蓝的散文 深谷回声。因为这部电影,中国人、世界电影人和电影观众记住了安塞腰鼓、奔腾不息的混沌的黄河水,看到了这大面积的黄土的底色,以及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贫瘠但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中国人民。影片的开头就是大面积的黄土高原,一群人如几个移动的黑点渐渐由远至近,吹着带有浓浓中国特色的民间乐器唢呐,一顶大红的花轿跳跃着点缀在这片枯燥贫瘠的背景里,熟悉的民俗气息扑面而来。婚礼仪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婚恋习俗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活观念和生存质量。影片以婚礼、农家喜宴这些传统的陕北地方民俗作为开头;影片中穿插着农家女翠巧纺棉花摇动纺机的场景、陕北民歌的演唱(当地人叫“酸曲儿”);结尾高潮部分的安塞腰鼓表演,和顾青再次回来时见到村民因为严重干旱在龙王庙前跪拜虔诚求雨的场面。这些带有地方文化风俗印记的民俗符号,这些真实可视化细节元素的相互作用组合,通过视觉场(电影画面)的作用和观众心理场的感知,使得 黄土地 这部电影成了真正可以被观看和被解读的民族寓言。在以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 边城(凌子风,1984)中,影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各个部分,始终贯穿着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特殊日子,以及龙船赛这一民俗体育运动。主人公翠翠的情感叙事线也伴随着一年一度举办的龙船赛而跌宕起伏。整个村寨的人们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汇聚到一起,观看龙船赛和村寨里青壮小伙子的抓鸭子比赛。比赛胜出的小伙子会成为状元,身披红花,被喜欢的姑娘看中,就会被选为未来的夫婿,再由媒人去家中商量嫁娶事宜。龙船赛既是村里的人们联络感情信息交流的一种仪式,也是当地人婚嫁习俗的重要环节和组成。电影围绕着水这一独特地理意象,传递出湘西浓郁的文艺气息和电影人物无法排解的内心伤感与惆怅。龙舟赛、抓鸭子、渡船这些民俗细节都是紧紧围绕水而诞生的活动。水作为湘西地区民俗活动最重要的环境场而存在,在电影中被给予了详细的描述与表现。水这一环境意象和由水而产生的声音效果共同构成的环境场在电影中是无处不在的:河里一直不间断的呼啦啦的水声;自山顶不断涌出的山涧;缓慢转动着的大水车;渡船行进时候的拨水声;村民划船带鱼鹰捕鱼时的水声;下雨天雨水滴落的声音和雨点落在房屋上碰撞的水声;人行走在水洼处踩踏发出的水声等。由多种不同源头的水声和锣鼓声组成的声音这一环境场,同包粽子、打烧酒这些民俗细节一道构成了电影中的湘西茶峒苗族生存空间和民俗生态。同时,端午节和龙船赛作为最重要的地方文化象征物贯穿影片的叙事脉络和人物的情感发展全过程。影片 边城 通过赛龙舟这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把湘西一系列有代表性意义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及婚丧礼仪全然组合在一起,并将不急不缓的叙事情节有机融合,构成一个民族心理84FILM AND TV CULTURE影视文化完形。观众通过影片的表现,感知到的心理场是一种如水一样的平和、柔软、坚韧、宽厚、包容而又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力量。电影 花腰新娘(章家瑞,2005)主要表现花腰彝族的青年男女情感和生活故事,电影也通过舞龙这一民俗体育运动向观众详细展示了花腰彝族尼苏人的独特婚俗。早期少数民族电影如 鼓楼情话(李小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