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含解析.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跟踪 检测 评估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辛亥革命 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8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江西贵溪一中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据材料“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故A项错误;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故C项正确;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有绝对化倾向,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23·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模考]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表明清政府是否失去民心,故B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23·湖南郴州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解析:“列强的强烈抗议”“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它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和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答案:C 4.《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解析:题干中“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剩余归公”体现违反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阶级属性,故选D项;“剩余归公”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它建立的是小农经济,并且“剩余归公”没有显示鼓励发展私有制之意,排除B项;产品是归公的,排除C项。 答案:D 5.[2023·甘肃模拟]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 解析: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这一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的不同,排除A项;由材料“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这一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区别,排除C项。 答案:D 6.[2023·河南六市模拟]“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  ) 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答案:C 7.[2023·江苏苏州模拟]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解析: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依所学,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顽固派对西方列强态度强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各阶级展开救亡图存斗争,与材料中“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不相符,排除B项;依所学,武昌起义时慈禧早已死去,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 答案:C 8.[2023·辽宁凌源模拟]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解析: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迫切需要解决原料问题,据此推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会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的进程,故选D项;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破坏,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排除B项;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答案:D 9.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解析:日本晚于其他列强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方面总结,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及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极大地激发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愤恨情绪,这是内因,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10.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的内容,故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育超越了当时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主张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答案:A 11.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肯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烧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 答案:C 12.“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解析:“此次革命”即辛亥革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有“国体改革”的作用,A项强调的是推翻了清王朝而已,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国体改革”就是社会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没有清除,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小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斥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1)特点: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