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家
思想
涤除
中国
探究
苏州
拙政园
张鹏祥
Culture Theory文化理论111张鹏祥1伍越2王洪涛3*(1 四川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2 北京林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3 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摘要“涤除玄鉴”是道家的重要命题,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总结了“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造园家通过这三种方式为观者经营一个审美的环境,使得山石花木得以在游人无功利的审美下展现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并选取经典古典园林拙政园作为实例,对园内景观进行分析,具体的论证了“涤除玄鉴”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ABSTRACT:The“Dichuxuanjian”is an important Taoist proposition tha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 in China.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ree ways in which the“Dichuxuanjian”is realized i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through which the gardeners operate an aesthetic environment,allowing the mountains,rocks,flowers and trees to show their unusual aspects under the aesthetics of the visitors without utilitarianism.The classical garden,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is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of the garden and to demonstrate the three ways of realizing the“Dichuxuanjian”in the classical garden.关键词 道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涤除玄鉴;无功利审美KEY WORDS:Taoist Thought;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Dichuxuanjian”;Non-utilitarian Aesthetics道家思想“涤除玄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实现方式的探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引言“涤除玄鉴”是道家的重要命题,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绘画以及其他艺术领域均有对“涤除玄鉴”体现,其理论主张排除功利的欲念以保持内心的空明,以实现对“道”的观照,发觉事物本真的美。我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时空综合的艺术的典型,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因此“涤除玄鉴”在此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总结了“涤除玄鉴”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实现方式,即“画境”、“文心”以及“借景”的营造,并以经典园林拙政园为例,通过对其园内景观的分析,具体的论证了“涤除玄鉴”A Probe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Taoist Thought of Dichuxuanjia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aking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s an Example在古典园林中是如何得以表达。1“涤除玄鉴”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的理论有两层深刻的含义。“涤除”要求人们排除功利与实用的想法,保持内心澄明。“玄鉴”则是指在本体的角度上观照万物,看清事物本真的面貌,也就是说,“玄鉴”指明了“道”应作为关照的对象1。因着这两层含义,“涤除”与“玄鉴”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依存的整体,“玄鉴”指出了认识的最高目的,“涤除”则指明了对“道”的观照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老子的“涤除玄鉴”是一种审美的心胸,它指出了非功利的审美与功利、理性的认知的不同。这种不同正如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所指出的一般:对于同一颗古松,木商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只是聚精会神的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2。这也就是说,美只有在“涤除”的审美态度之下才能得以显现,这种美的显现也就是“玄鉴”。“涤除玄鉴”Culture Theory文化理论112只有在艺术的思维(画家的眼光)下才能被领悟,而在商人与学者功利、实用、科学式的眼光中是无法显现的。概括的讲,“涤除玄鉴”的命题是主张与实用和功利拉开距离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源头,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可谓是既深且远3。后世庄子的“心斋”、“坐忘”将“涤除玄鉴”引入到了艺术领域。“心斋”说要破除的是人的认知心,“坐忘”所要破除的是人的功利心,这无疑是契合“涤除玄鉴”之精神实质的4。在文学领域,陆机提倡的“心游万仞”,刘勰文心雕龙中所主张的“藻雪精神”,都受到了老子“涤除玄鉴”思想的影响,均主张一种超越“实际态度”的审美态度5。在绘画领域中,宗炳提出的“澄怀观道”的理论主张将心中的利害得失洗涤干净,进而才可以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本体以及事物本真面貌的观照。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亦指出了持有“骄奢之目”的功利之人,无法实现对山水真正的欣赏,而只有持有“林泉之心”的人才能发现真正的山水6。这种“林泉之心”实际上正是绘画艺术对“涤除玄鉴”思想的继承。综上所述,“涤除玄鉴”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游”、“藻雪精神”、“林泉之心”,虽称呼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这些命题和庄子的“心斋”、“坐忘”,以及宗炳的“澄怀观道”等命题都受到了“涤除玄鉴”的影响,均主张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也就是“涤除”、“坐忘”、“澄怀”,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被世俗功利所遮蔽的事物的不同寻常的一面,也就是“玄鉴”与“观道”7。2“涤除玄鉴”在古典园林中的实现方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亦承载着“涤除玄鉴”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李渔的造园理论便可以体现此种思想,他指出“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8277。“闲”是与“忙”相对的,“忙”则是忙于实用的功利的活动9。学者童雋先生论造园时亦指出“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10。此处的“闲情”与“情趣”亦是在主张造园者应在心理上与功利、实用产生距离。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令人得以涤除胸襟(表 1),排除主观的欲念,不生占有之心、功利以及理性认识之心,从而对事物持审美的态度而非实用的态度。这三种方式就是对“画境”、“文心”以及“借景”的经营。“画境”令游者忘却观赏之物的实际存在,功利存在,对眼前花木山石仅作图画观;“文心”可以启发联想,超越理性认识的二分模式,令观者得到其中的意趣,不拘泥于眼前的物相,功利实在相,引人入胜境;“借景”则因其得到的景象不可占有,不可实用,导人入虚境,持纯粹观赏之态度。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借景”是“涤除玄鉴”园林化的一种,是不同于造园构景手法上的“借景”的。造园技巧层面“借景”大致可释义为对外物,尤其是对空间的借用,以此来扩大空间感。而基于涤除玄鉴的“借景”之“借”是向内的,许多园林所“借”之景,本就在园中,也在游人本真的心中,只不过多数人被实利心所遮蔽,丢弃了这些“景”,因而需要再去“借”回。一言以蔽之,此处的“画境”、“文心”与“借景”并不是指造园技巧层面的构景手法,而是“涤除玄鉴”的园林化表达,三者均是精心且无意的令主体放弃对事物的惯性、理性看法,尽量消除功利心,从而在主体的无功利审视下,发现事物的非惯性状态,以画家的眼光代替商人与学者的眼光,以审美的眼光代替实用与认识的眼光,从而体悟到一草一木的本真之美。中国园林文化的哲学精魂无疑是老庄之道,而拙政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要代表,以其丰富的造景手法以及精妙的景观构成而闻名天下,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园之一,集中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11,12。拙政园通过对“画境”、“文心”以及“借景”的营造,使得“涤除玄鉴”的思想得以在此一览无遗。3“涤除玄鉴”的实现方式在拙政园中的具体体现3.1 拙政园中的“画境”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画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框景的设置以及对白墙的借用。框景是指利用门窗、柱间、廊下挂落、乔木枝干等组成边框,将园内景色有选择地收入其中,人们由此边框观景犹如赏识一幅镶嵌在画框中的风景画,这种边框的有无,以及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闲情”的产生,李渔就曾指出“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8270”。另一种予人画意的手法是对白粉墙的应用,大多以山石花木作为绘画元素,置于视线前方,直接使其“跃然纸上”,计成所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13”。这两种方式在拙政园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拙政园中因景制宜设置框景的景点随处可见,如园中部的“嘉实亭”以方形洞窗框景亭外竹石小品(图 1),“啸绮亭”则框景以赏亭外树木之姿态(图2),而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的洞窗则为扇形(图 3),并以此为轩外的生机盎然的绿植设置画框。拙政园中有意识的利用窗户进行框景设置的景观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尚有利用洞门而设置精妙框景之处,如拙政园中部东侧的“梧竹幽居”表 1“涤除玄鉴”在园林中的实现方式实现方式凭借要素目的画境门窗、柱间、廊下挂落、乔木枝干、白粉墙对景致仅作图画性质的纯粹观赏文心匾额、楹联、摩崖题刻、“诗条石”启发联想,超越了理性认识借景周边景致、天景、影景、色景、声景、气味与实用拉开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Culture Theory文化理论113(图 4),自南北望,视线不由自主的被洞门所导引,而亭外竹林假山当门而立,形成一副天然图画,使人为之陶醉。此外,拙政园的设计者亦常利用建筑小品的挂落引导观赏者的视线,令游人对所观之物作图画观,如园中部的“绿漪亭”(图 5),坐落于此休憩的游客的视线便会被此处柱廊与挂落所设景框导引,望向远处假山之上的北山亭,灵动且质朴的古亭隐于一片苍翠之中,近景有水,中景有山,背景是一片苍翠,主景则随视线而变幻,这分明是一副动态的图画。再者,拙政园对于白粉墙的应用也成熟的营造了图画的氛围,如园中部著名的景点“海棠春坞”(图 6),此处景色简雅质朴粉墙作纸,书卷式砖额“海棠春坞”嵌在庭院的粉墙上,仅设翠竹、南天竹以及海棠于白墙之前,并辅置黄石作为花木景观的垫脚,临堂而望,在粉墙黛瓦前一睹花木之风流与山石之不化,植物的灵秀,山石的古朴,真令人恍若水墨画境。由此不难看出,“涤除玄鉴”的思想实则影响了园林艺术中的“留白”艺术,但此种“白”并非简单指物理性质的白,其着意之处在于如何使游人内心“留白”,于世俗中留有一处空明之境。3.2 拙政园中的“文心”在“涤除玄鉴”艺术精神的影响下,诗文题词对于园林风景的重要意义,“文心”启发了游者的联想,超越了理性的认识,使游者不再拘泥于眼前具体的物象,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获得审美的心胸。“文心”常以比物拟人的方式超越景象的物质性,涤除观者的胸襟,令人产生审美的想象,想入非非,在神驰遐想中与园林融为一体。如“与谁同坐轩”(图 3),轩额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首先,此处“文心”人格化了自然界的风与月,因为“坐”这个动作本来只应为人所独有,明月清风怎么可以与人同坐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基于科学与实用的眼光是无法体悟古典园林之美妙的。因而说,鉴赏古典园林必须持审美的态度,而不能持有功利与实用的态度。实际上,“与谁同坐轩”将四周的风月人格化了。值得注意的是,“与谁同坐轩”的样式颇具引导性,为了突出风的象征意味,其平面形式以及门、窗、桌、椅等形状均作扇形,连悬于室内扇形窗之上的额匾之形也为扇形14。基于审美的态度,不仅仅是明月清风被人格化了,周边的花木树石都突破了其物性,所以两边还挂有一古人集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