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柯达
来到
中国
业余
摄影
快照
流动
视觉性
郭秋孜
美术大观美术研究126当柯达来到中国:业余摄影、快照与流动的视觉性文 郭秋孜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以 20 世纪初柯达相机进入中国市场为契机,探讨“快照”(snapshot)这一新兴摄影形式的即时性和流动性,以及权力机制是如何影响和操控快照的生产、流通和展示,并建构新的观看方式的。关键词业余摄影 快照 视觉性1889 年 3 月,申报刊登了上海中西大药房发布的一则题为“新式照相镜”的广告:“启者,今有照相镜,其法极易,虽未经学习者亦能影照。”这则简短的广告虽未提及相机的品牌名,但据其尺寸大小可推测,这架新式相机就是 1888 年诞生于美国罗切斯特的小型手持相机柯达(Kodak)。广告插图简略勾勒了身着西式长裙的女子手持相机,暗示着新式相机不同于以往笨重的玻璃板设备,而拥有小巧便携的设计;西式长裙除了表明它的“西洋”身份外,也突出了摄影师的女性身份。这是柯达早期广告中常见的营销策略:女性都能轻松使用的相机,操作上一定十分简便(图1)。相比之前笨重烦琐、曝光时间漫长的玻璃板照相器材,柯达相机的便携性和易操作性满足了摄影爱好者的需求,使摄影从一项神秘复杂的科学实践,转变为记录个人生活和表达主观情感的文化活动。同时,“快照”也和柯达相机一起被推向了大众摄影市场,成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推崇的摄影形式。本文试图以 20 世纪初柯达相机进入中国市场为契机,探讨“快照”(snapshot)这一新兴摄影形式的即时性和流动性,以及权力机制是如何影响和操控快照的生产、流通和展示,并建构新的观看方式的。一、从即时摄影到快照在柯达公司早期的广告中,“快照”也被称为“即时相片”(instantaneous picture)。1888 年,第一台盒式柯达相机诞生,其中预装了足够100次曝光的纸质胶片,广告中这样描述:“柯达,100张即时相片,任何人可以操作对于业余者最新最好的选择价格25美元。”(图2)“即时”意味着快速、易操作更换胶片容易使用者在拍摄完 100 张照片后,可以寄回柯达公司冲印,之后会重新获得装好 100 张胶片的相机。但在柯达进入摄影市场之前,“即时摄影”(instantaneous photography)并非业余爱好者可以涉足的领域,它是用来记录物体运动(motion)的科学测量方式。1872 年,英国摄影师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通过十二台特殊装置设计的相机,成功拍摄了跑马的动态分解照片,捕捉了人眼无法看见的瞬间真实,用实证的方法拓宽了人眼的观察视域。“即时摄影”被认为是捕捉和测量物体连续运动瞬间的视觉方法,观众看到时间被凝固,分割成精确的切片。运动的物体变得和静止时一样清晰,这是当时认为的“即时”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即时”的定义正在被柯达的技术创新改写。1880 年前后,为了更精确地控制曝光时间,“快门”(shutter)诞生了。快门与即时摄影有着天然的联系,它计量和分割曝光时间,通过操作快门可以创造一连串“即时”的瞬 间。柯达公司将这一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你按下按钮,其余交给我们。”拍摄即时照片的方式从周密的科学实验,简化成按下按钮这样简易的动作。1889 年柯达又发明了用透明材料赛璐珞(celluloid)制作的可卷曲的胶片,它支持摄影师在白天的户外也可以随时更换胶片,省去了更换玻璃板的麻烦,使户外即时拍摄成为可能。随后推出的布朗尼相机更加便携小巧,价格也相对低廉。可随身携带的透明胶片、手持的拍摄设备和友好的技术支持,让即时摄影成为记录日常生活的媒介。柯达创造了一个即时性的摄影王国,从生产到消费,业余摄影师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和满足,即时相片成为一种可以不断更新、持续消费的文化产品。在柯达相机被发明之后的三十年里,摄影成了中产阶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发现了“保存记忆”的重要性,相机不再仅仅用于记录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而是逐渐进入大众关注的领域,成为记录日常生活、旅行记忆和主观感受的媒介。通过对社交场合瞬间片段的快速捕捉,被拍摄的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体验也获得了神圣化。同时,即时摄影也有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快照(snapshot)。20 世纪初,“快照”逐渐取代“即时相 片”出现在柯达的广告宣传和印刷刊物上。它和柯达的名称一样简洁有力,让人联想起按下快门的声音。快照最早是狩猎(hunting)的术语,将摄影师拿着相机进行拍照的姿势和猎人狩猎关联起来,暗示着即时拍摄和狩猎一样,都是迅速地抓取眼前事物。摄影理论家维尔姆弗鲁瑟(Vilm Flusser)在描述摄影的姿势时论述道:“如果人们观察一个拥有相机的人的动作,他们仿佛是在等待。这是古老的跟踪行为,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冻原上的猎手。然而,摄影师并不是在开阔的草原上追寻他们的猎物,而是在文化产品的丛林中,他们的足迹可以在这人造森林中被追踪到。”同样,另一位摄影批评家苏珊 桑塔格也认为摄影意味着“占有被拍摄的事物”,并“将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感觉像知识,因此它也像权力”。快照揭露了摄影具有掠夺性和入侵性。它作为一种即时记录的手段,加速了图像记录、表征和传播的速度。它的即时性和流动性打开了19世纪末都市中产阶层了解和掌握全球图景的渴望。小相机鼓励拍摄者灵活地移动,及时、迅速地捕捉生活中快速变换的景物,成为游移的“观察者”。正如乔纳森 克拉里(Jonathan Crary)在论证观察者主体位置的变化和现代观看方式的转变时提到,19世纪初期兴起了一种新的视觉再现和知觉模式,作为视觉和知觉主体的观察者跳脱了原先“暗箱”模式下固定的、封闭的观看方式,转而进入了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中,观察者的身体经验介入了视觉生产的过程,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内重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二、快照、殖民记忆与观看的权力柯达相机跟随着殖民远征、商队贸易和Art Pan rama美术研究 127 人类学考察的脚步走向全球,业余摄影师同时也是殖民者、商人和科学家。他们用小相机见证和记录了暴力征服、海外见闻和日常生活。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欧美业余摄影师开始拍摄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暴力、占领和刑罚。义和团运动期间,意大利军队医生朱塞佩本维努蒂(Giuseppe Messerotti Benvenuti,18701935)在天津和北京拍摄了一系列表现暴力和处刑的照片。在一幅题为斩首义和团团员(Beheading of a Boxer)的照片中,他恰好拍到了一位军队摄影师正手持小相机拍摄被斩首的义和团团员(图 3)。在寄给家人的信件中,他特意提到置身于刑场时,经常听见相机的一片快门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拿着相机去咔嚓咔嚓,而且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本维努蒂在信件中还提到,虽然照片数量很多,但因缺少冲印的化学试剂,很多业余摄影师的底片最终都到了他手上,他不得不卖掉一部分。大量的快照从私人领域流入了公共视野,它们出现在报刊、画报和各种宣传册上,和其他宣扬帝国主义军队胜利的新闻报道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权力机制。1900 年 10 月,美国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义和团运动期间联军从占领到惩戒的报道,其中包含一组在北京街头拍摄的公开刑罚的照片。三张快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围观公开刑罚场景中复杂的观看关系和权力结构:摄影师从侧面抓拍了囚禁于站笼中的“罪犯”和面对镜头闪躲的围观者,又将相机直接对准了大量躁动的围观者,最后摄影师从一个较高的视角拍摄了全景,并将这张照片置于版面中心,命名为越过栅栏看向笼中的杀人犯(Looking over the fence at the caged murderer,图4)。快照的即时性和流动性为殖民征服提供了巨大便利,但它也为全球流散的业余摄影师提供了保存日常记忆的途径。除了公开处刑的图像外,另一部分私人流通的快照也展示了暴力征服之外的个体记忆。19 世纪末柯达公司在全球扩张商业版图。除了沪上 申报刊登的“新式照相镜”的广告外,字林西报等流通于通商口岸的英文报纸也刊登了老德记药房(J.Liewellyn&Co)的柯达广告,介绍了一种“可以藏进外套”的小相机,摄影师只需轻轻一拉就可以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即使在户外也操作方便,鼓励旅居中国的欧美侨民购买柯达相机作为圣诞礼物。在正式入驻中国之前,上海的各大照相馆和器材行就开始代理柯达的产品业务。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欧美侨民,以及少部分来自绅商阶层的本土摄影爱好者成了早期的业余摄影师群体。20 世纪 80 年代末居住在福州的英国茶商约翰查尔斯奥斯瓦尔德(John Charles Oswald)收藏了许多福州侨界的社会生活和旅行经历的照片。在他的私人藏品中,一张摄于 1895 年 3 月的照片捕捉了旅居福州的欧美侨民的私人社交生活(图 5)。这张普通的社交照片再现了口岸商人和本地人士社交游乐的场景,构图随意,曝光也不充分,摄影师似乎没有固定的拍摄主体,只是随手拍下一个社交生活的瞬间。照片背面印有“I.Piny所拍的即时照片”(Instantaneous picture taken by I.Piny)。题注虽未提及柯达相机,但“即时照片”正是早期的柯达相机广告里常出现的描述。和记录社会动乱和暴力的快照不同,这一类日常快照展示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有特权的群体是如何在中国口岸城市展开社交、娱乐和文化生活的。这些片段构成了业余摄影师流散的记忆,是全球摄影文化的一部分。许多活跃于通商口岸的业余摄影师都精于湿版摄影法则,乐于钻研摄影技术,柯达胶片的成像质量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图像细节的要求。但柯达相机的轻便灵活、快速对焦等特质还是吸引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在旅行途中进行拍摄。他们也会将这些在旅途中拍摄的照片作为明信片寄给欧美的家人,最终这些照片被收藏在家庭相簿中作为记忆的证明。英国将军巴罗爵士(Sir George de Symons Barrow,18641959)于同期拍摄了一系列展示个人社交生活的快照,并存入了柯达生产的家庭相簿中。这册私人照相簿里是较为随意轻松的聚会合影,以及展现士兵私下日常生活的快照(图 6)。照片旁的注释和相片一起共同塑造了摄影师和收藏者的海外记忆。一个世纪后,这册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普通家庭照相簿经历了多次重访和解读,在去殖民的语境下,新的观看方式和权力机制正在形成。三、流动的视觉性与欧美殖民主义扩张的步伐相呼应,快照成为佐证和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工具。但摄影作为一项外来的媒介,如何唤起中国人作为观看的主体,去主动记录时空变化、观察现代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观看渴望?点石斋画报酉集的蜃楼妙景展现了宁波蟹浦发生的海市蜃楼奇景(图 7)。画面中央是画家吴友如着力描摹的蜃楼奇观,花圃草木间亭台楼阁清晰可见,三五成群的妇女孩童嬉戏其间,最奇妙的是画面正中有一正在纺织的女子,神态怡然。画面右下角是三五个正举手眺望奇观的游人,读者可跟随其视线观赏画面中央的蜃楼奇景。虚实二景之间是弥漫的海水,有一渔人倚靠城墙,颇有奇幻的色彩。整个画面气势壮阔,又不乏细节的精致描绘。吴友如在题记中形容海市楼台人物“变幻无常”,顷刻之间景色就被吞没,如果可以携带摄影器具前往,“为之一一照出,诚一幅天然画图也”。面对变幻无常又转瞬即逝的海市蜃楼,吴友如萌发了使用摄影术将此奇观如实记录图 4哈珀周刊1900 年10 月 6 号图 3 斩首义和团团员 朱塞佩本维努蒂 1901年图 2 美国柯达公司广告 1888 年 10 月图 1 柯达广告 申报1889年 3 月 10 日美术大观美术研究128下来的想法。这则图文并茂的故事暗示了业余摄影在中国本土兴起的两个可能条件:一是面对转瞬即逝、不断流动变化的景观,萌生了抓取和记录下来的渴望;二是摄影瞬间、及时地记录真实的力量得到了肯定。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急剧变化中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激发了中国人作为视觉主体的观看和表达欲望。在业余摄影市场繁荣之前,除了照相馆影楼的商业摄影师日益增多外,将摄影视为自娱方式之一的中国业余爱好者则逐渐增多。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通商口岸的洋行和照相馆成为在中国销售摄影器材的主要场所。其中一些洋行甚至为本土客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