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0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2.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后 限时 集训 101840 1912 反侵略 民主 潮流 22
课后限时集训(十) 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3·呼和浩特调研)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 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 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C [根据题目“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 2.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A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夷人肇事所引起,而鸦片战争后则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近半数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民众不能再像鸦片战争前维持传统有礼有节的对夷态度,故A项正确。] 3.(2023·长郡高三模拟)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C [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选C项;中日《马关条约》中无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的内容,故排除A项;1896年中国依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故排除B项;群众反帝斗争不利于日本侵略,故排除D项。] 4.(2023·武汉三模)某学者认为某个历史事件的失败原因是: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该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崩溃。这一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A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主导的农民起义,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宗派、保守和安乐的思想,故选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不具备安乐的思想,故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源于盲目排外,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源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排除D项。] 5.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C [根据“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由材料可知是农民的贫困和破产使得乡村宗法社会瓦解,故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宗族而非民族矛盾,故排除D项。] 6.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发现太平军“猛不可当”的原因是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推知(  ) 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C.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和军队落后于西方,这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由材料信息无法推出C、D两项结论,故排除。] 7.《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材料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性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A [材料“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说明义和团的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8.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下列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D [材料中“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开启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正确。] 9.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 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清政府代表的是顽固派势力,两江总督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张謇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对变革形成共识,希望通过制度变革使清政府发展起来,摆脱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虽说明地方督抚等提出变革建议,但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革命党起义对清政府的影响,故C项错误。] 10.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议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政治的特点是(  ) 省份 政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以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等政治力量博弈 D [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且辛亥革命后各地方政府多为军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地方政体模式的不同,且当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混乱,没有实行联邦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各省纷纷独立”可知,地方权力并非来自中央,故C项错误;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以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 11.(2023·德阳一模)近代士人从普遍没有法治观念到呼吁法治改革,再到清末“新政”掀起法治建国高潮。贯穿这一历程的主题是(  ) A.西方政体的引进 B.政治制度的法制化 C.礼治文化的复兴 D.近代法制的体系化 B [题干中提及清末士人法治观念逐渐加强,到清末“新政”提倡法治建国,体现了政治制度的法制化,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法制化,未提及政体变革,故排除A项;法治化是西方民主思想,故排除C项;近代法制还处于观念阶段,距离体系化还很远,故排除D项。] 12.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会导致战事再起,重现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人(  ) A.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 B.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 C.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 D.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 C [“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说明当时商人的求变心态;“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会导致战事再起,重现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说明当时商人的求稳心态,故C项正确;救亡图存的动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排除;“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体现的是求变心态,而不是保守心态,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还租地建屋,演变发展成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清王朝从1898年起,主动对外开放了三十几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 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 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 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应为36个。这36个商埠依地域分布,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若依照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划分,又可分为省会级、府厅州县级和乡镇级三类;再根据自开商埠自身的特征,还可分为普通自开商埠,免税自开商埠和临时起下货物的“招呼口岸”(又称“过口埠”“访问口埠”)三类。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具有怎样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可知,原因之一是列强的入侵;根据材料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得出受商战的影响,结合1840—1900年的内外形势,得出除了民族危机之外,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原因。根据材料一“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归纳概括即可分析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自开商埠”是政府主动开放,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这些口岸的开放无疑是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增加税收,一定程度上抵御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1)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约开商埠”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政府掌握商埠内的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适应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