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必刷卷】2022年6月浙江选考地理真题(详解版).docx
下载文档

ID:3574590

大小:2.18MB

页数:22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考必刷卷 高考 必刷卷 2022 浙江 地理 详解
试题资源网 2022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1.B 【解析】本题考查主要地貌类型,较易。由材料可知该小组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所以拍到的应该是冰川地貌。①是受风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错误;②为“U”形谷,并且地面堆积有大量的冰碛物,B正确;③为石林景观,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侵蚀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C错误;④是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城堡景观,D错误。 2.B 【解析】本题考查3S技术及其应用,较易。利用RS可以监测冰川面积变化,B正确。GPS是全球定位系统,它的作用是借助卫星确定三维位置(经度、纬度、海拔)以及时间和速度,利用GPS无法模拟冰川移动,A错误。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其作用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GIS无法测定冰面温度,C错误。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无法利用其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第3、4题图 3.洋流( ) A.①②均是暖流 B.①②均是寒流 C.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D.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4.受图示洋流影响( ) A.甲海域存在大型渔场 B.乙群岛出现荒漠景观 C.丙沿岸冬季降温明显 D.丁海域地热资源丰富 3.D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性质判断,较易。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大西洋东部海域。洋流①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北大西洋暖流,B、C错误;洋流②从较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加那利寒流,A错误,D正确。 4.B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的影响,较易。甲地位于暖流和寒流背向运动的位置,而且有西南风向岸吹拂,存在大型渔场的可能性小,A错误。乙群岛位于非洲西部的30°N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受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会出现荒漠景观,B正确。丙地位于欧洲的西部,受暖湿的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C错误。地热资源丰富与洋流无关,D错误。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5.B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的特征,难度中等。读图,从图例当中可以看到,①所在位置是沉积物,尚未形成沉积岩,不可能出现化石,A错误。②所在位置为砂岩岩层,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可能会含有化石,B正确。③所在位置为大理岩,大理岩是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其本质为变质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④所在位置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D错误。 6.A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影响,难度中等。观察图中的甲处,可以发现同一岩层在甲处高度低于两侧,其形成原因是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A正确。由图可知,断层左盘相对下沉,右盘相对抬升,且两侧都有砂岩岩层存在,断层左盘砂岩位置比右盘砂岩位置低,说明甲处是抬升不是下陷,B错误。甲处的岩层为砾岩,是沉积岩,与岩浆活动无关,C错误。甲处岩层从上往下依次为砾岩、砂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并没有变质岩,D错误。 如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7、8题。 第7、8题图 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较易。读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江苏等地,其中河南、安徽、江西等都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四川属于西部地区,江苏属于东部地区。根据线条指向和宽度可以判断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的中部地区,B正确。 8.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省是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工资水平较长三角地区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吸引江西省人口流入,①正确;江西省靠近长三角地区,在空间与长三角城市群接近,②正确;长三角土地价格高,对人口流入有阻力作用,③错误;环境质量会影响人口迁移,但并不是主要因素,④错误。综上,A正确。 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完成9、10题。 第9、10题图 9.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10.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 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 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 9.A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中等。读图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可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A正确;由图可知,微污染水源需经氧化塘、表流湿地等多环节净化后才能排放,人工湿地占地面积不一定小于污水处理厂,B错误;人工湿地利用微生物、植物等进行污水处理,微生物、植物等受季节影响较大,C错误;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自然净化速度慢,需要时间较长,D错误。 10.B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难度中等。引进外来物种易导致生物入侵,影响本地自然物种的生存,盲目扩大滩涂种植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芦苇可以为其他水生植物改善生长环境,有利于修复水生植物,B正确;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易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湿地生态环境,C错误;清除淤泥和全部河滩导致水生生物减少,会破坏河道生态环境,D错误。 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1、12题。 第11、12题图 1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1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D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较易。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之下,形成海沟,D正确。 12.C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较易。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山脉与岛弧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③④正确;而海岭与裂谷均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①②错误。综上,C正确。 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13、14题。 第13、14题图 13.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14.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 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13.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较易。由图文材料可知,该项目是将养殖场的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进行处理后生成甲烷、沼渣沼液等,然后利用甲烷进行发电或者利用沼渣、沼液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该项目对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的消耗和需求较大,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原料,A正确;交通、市场、劳动力对该项目布局的影响不大,B、C、D错误。 14.C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和特征,较易。该项目实施的原料是养殖场的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后的沼渣、沼液作为优质肥料,施用于农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A错误;向农田里施加肥料,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同时改变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B错误,C正确;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等物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D错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5、16题。 第15、16题图 15.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6.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15.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较易。从图中可以看出,由北向南自然带大致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正确。 16.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难度中等。由图可知,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距海洋较远,其分布深入内陆的影响因素不是洋流,A、B错误;一般情况下,若是纬度因素的影响,植被带应与纬线大致平行,与图示不符,说明影响因素不是纬度,C错误;深入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应发育草原或荒漠植被,该地之所以能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是因为其位于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带控制,该地西部至海滨为平原地形,西风挟带海洋水汽可长驱直入,给内陆地区带来降水,满足森林生长的需要,是地形(西部平原)和大气环流(西风)的影响,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发育和分布提供了有利条件,D正确。 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 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17、18题。 第17、18题图 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1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17.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难。由图可知,核心区在运行初期人口规模不到10万,运行五年后的人口规模约为45万,人口增长速度并没有放缓,A错误;边缘区沿线街道在运行初期人口分布差异较大,运行五年后,人口分布比较均匀,说明人口分布差异性在变小,B错误;运行初期,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匀,街道4附近明显人口集聚,推测是居住区,其他地区人口较少,推测是教育区和工业区,但运行五年后,各街道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应该是交通线的作用,人口沿市郊线集聚,C正确;市郊线终点区域运行五年后人口规模小于运行初期的人口规模,说明该区域人口规模在缩小,D错误。 18.A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布局的影响,难度中等。由图可知,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运行初期边缘区沿线街道4人口规模较大,运行五年后,街道4人口规模减小,与边缘区其他街道人口规模基本一致,人口空间集中现象减弱,相应的就业、购物和居住用地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正确,C、D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知边缘区行政服务功能的变化,B错误。 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右图为该曲线示意图。完成19、20题。 第19、20题图 19.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20.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较难。首先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要求的时间段,北半球昼变短的时期为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夜比昼长的时期为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两个时期的重叠时段为秋分日至冬至日;其次,地轴北极指向北极星,北极星光线始终指向正北,当地正午太阳光线随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变化,夏至日时两光线间夹角最小,冬至日时两光线间夹角最大,因此图中丙为夏至日,甲和戊为冬至日,丁为秋分日,乙为春分日。综上,符合条件的时段是丁至戊,D正确。 20.C 【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较难。由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光线与北极星光线间的夹角为66.5°,①④错误;②图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5.5°,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可知,当地位于58°N或11°S,已超出我国疆域的纬度范围,②错误;③图中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7.5°,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可知,当地位于36°N或11°N,在我国疆域的纬度范围内,③正确。综上,C正确。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近年来,我国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是地理界限明确、建设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完成21、22题。 21.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 ) A.耕地 B.资金 C.技术 D.劳动 22.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 ) ①土地产出率 ②产业集群化水平 ③农业收入比重 ④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农业发展,较易。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对粮食和土地的压力较大,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保证,耕地投入不会明显减少,A错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增加,投入减少较明显的是劳动,D正确,B、C错误。 22.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一体化的意义,难度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点是“生产+加工+科技”,加工环节多,投入的科技多,生产的产品比传统农业模式多,土地产出率提高,①正确;农业产业园中农业和加工业集聚,产业集群化水平提高,②正确;因农产品经过工业的加工,产品收入在统计上列入工业收入,且加工环节越多,工业附加值越高,农业收入比重反而会下降,③错误;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工业和科技的集聚,对种植结构影响不大,且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种植结构多元化水平未必会提高,④错误。综上,A正确。 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完成第23题。 第23题图 23.图中,相对于荒漠( )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 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 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 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 23.A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难度中等。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地下水主要由河岸林地处的河流下渗补给,受河流较大量的下渗淡水稀释,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较低,A正确,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地下水埋藏较荒漠浅,B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有水渠分布,地表水蒸发量较荒漠地区大,D错误。 如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24、25题。 第24、25题图 24.能正确反映图中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5.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B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风速垂直分布,较难。此题可采用特征值法分析,从图中看,该地纬向风速在对流层顶高度处为20~30m/s,在图示高度最高处,风向相反,风速约为10m/s,图解如下: 仅有夏季的中纬度符合图示风向风速分布情况,B正确。 25.C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随高度的变化,较难。①④图中丙高程面上的风向为经向风向,无法分解出纬向分量,因此①④错误,A、D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夹角约为45°,而高空的风由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夹角为90°,即在北半球高空风会比近地面风多向右偏转约45°,②中甲高程面处风比丙高程面处风向左多偏转约45°,③中甲高程面处风比丙高程面处风向右多偏转约45°,故B错误,C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 材料二 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第26题图1 第26题图2 (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________,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3分) (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简析其原因。(3分) (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4分) 26.(10分) (1)泰国 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 (2)增加 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 (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区域自然条件分析,难度中等。由图1的图例可知,该图的不同颜色表示各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颜色最深的国家,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最高,图中泰国的颜色最深,所以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高的自然原因需要从耕地成因开始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适宜开发成耕地的是河流冲积平原,从图中看,泰国境内河网最密集,冲积平原面积大。 (2)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难度中等。图2中各国稻米产量年均变化值都是正值,说明产量变化趋势都是增加。稻米产量增加的成因应从种植面积增加、种植技术提高等方面分析。从图中看,有些国家如泰国、缅甸和老挝单产的年均变化值小于产量的年均变化值,说明产量的增加还受到除单产提高以外的因素的影响,故最有可能为种植面积增加。 (3)本题考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难度中等。图2中国家粮食产量的增加靠的是提高单产和增加种植面积,我国也可以从提高单产和增加种植面积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因为我国耕地受生态破坏和污染影响较多,中低产田较多,所以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提高耕地质量,进而提高单产;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总体来看还相对较低,所以也需要增加农业技术的投入。在增加种植面积方面,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保护耕地数量。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第27题图1 第27题图2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4分)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27.(10分) (1)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解析】 (1)本题考查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较易。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哪里多、哪里少、极值在哪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图上来看,干热风分布在两省的西北(北)部;从干热风年平均日数变化趋势看,自西北向东南减少。 (2)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难度中等。由材料“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可知,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温度高,降水少。另外由于当地气温快速上升,风速大,导致蒸发旺盛,进而加剧了干旱程度。 (3)本题考查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不利影响。大水漫灌带来的不利影响,即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从材料中可知,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产生的湿涝会影响冬小麦生长。而且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大水漫灌后需要排除积水,工程量较大。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第28题图 材料二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1)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4分) (2)从运输成本角度,简析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主要原因。(4分) (3)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8.(12分) (1)里海东北沿岸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 (2)矿产品体积、重量大,附加值低;内陆国,无海运;距离短,陆路运输成本较低。 (3)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图判读及水资源短缺成因分析,较易。读图可知,该国石油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里海东北沿岸。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可从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中的市场因素,难度中等。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原因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主观方面,即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客观方面,即影响当地交通条件的自然原因。具体内容可列表如下: 信息提取 具体解读 结论 矿产品出口 矿产品具有体积、重量大的特点。其附加值低,宜首选水运 出口周边国家,运输距离短,运输成本低,可最大程度提升利润 哈萨克斯坦为内陆国家 无法进行海运,出口其他市场需经过他国长距离、陆路转运,成本高,矿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3)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难度中等。根据所学知识,工业化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吸引更多人口就业、生活来推动城市化。分析材料可知,哈萨克斯坦工业以采矿、冶金、石化、能源等重工业为主,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有限,对吸引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作用小;采矿业是其支柱产业,而采矿业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的发展。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燃机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 材料二 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 第29题图 第29题表 电源类别 占本网装 机比例(%) 调节容 量比例(%) 调节负荷 升降速度 火电 59 40~100 慢 水电 10 0~100 较快 抽水蓄能 5 -100~100 较快 液化天 然气燃机 15 60~100 较慢 (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4分) (3)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6分) 29.(13分) (1)西部常规能源丰富,东部能源需求量大;东西部电力负荷季节差异明显。 (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为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 (3)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资源互补的因素,较易。根据所学知识,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根据图示,南方电网西部包括云南、贵州等,煤炭、水能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电力资源富余;东部广东、香港、澳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缺乏,尤其夏季电力负荷较大。 (2)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问题分析,难度中等。根据材料分析,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是电力负荷高峰时满足用电需求,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具体展开分析则需结合表格信息。根据表格,火电、液化天然气燃机调节容量比较高,但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慢;水电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但占本网装机比例小;而抽水蓄能电站可利用用电低谷时期多余的电力将水抽到高处,在用电高峰时再放水发电以补充电网电量,能提升电能的利用率。且从表格中可看出,其调节容量比例变化幅度最大,且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影响,较难。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网中负荷低谷时的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蓄能,待电网负荷高峰时,放水回到下水库,以此发电。从表中信息可知,火电、燃机调节负荷升降速度慢,而抽水蓄能电站调节负荷升降速度快,能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调峰后,火电不再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调峰,火电运行效率得到提高;由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节后,水力发电可保持正常运行,水能利用率被提高;西电东送电量增加,综合效益得到了提升;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输电线路均处于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提高了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了输电成本;抽水蓄能电站所发的电为水电,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促进节能环保;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参与调峰,可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第 22 页,共 22 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